维生素K缺乏_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10例报道

  [中图分类号]R72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10)15-0084-02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是指新生儿晚期(生后两周)到婴儿期因缺乏维生素K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l临床上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可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两种。1996~2008年笔者共收治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10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10例患儿中,男8例,女2例;年龄28d1例,2个月5例,3个月3例,4个月1例。皆为单纯母乳喂养,患病前患儿腹泻4例,发热2例,肺炎1例,无外伤史,无出血性疾病家族史,全部病例均于48h内就诊。
  1.2症状体征10例患儿均有进行性面色苍白,前囟紧张,饱满。8例有不同程度的抽搐,拒乳6例,嗜睡4例,烦躁6例,哭声直4例,昏迷2例,针刺部位(臀部)血肿2例,双瞳孔不等大2例,肝大8例,肌张力增强7例,减弱2例。
  1.3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均低于90g/L,最低50g/L,白细胞、血小板均在正常范围,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均延长。6例腰椎穿刺为不同程度的血性脑脊液,8例CT为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CT为脑实质出血、脑室出血。
  1.4治疗入院后常规给维生素K,5~10mg稀释后静注,每日1~2次,连用3~5d,6例患儿同时输新鲜血10ml/kg。颅内压增高明显者应用20%甘露醇静脉推注,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抗生素及其他对症处理。
  
  2 结果
  
  8例患儿于入院后24h抽搐停止,症状缓解,治愈出院。2例患儿虽经以上处理,仍因颅内出血量大,于入院后24~48h死亡。存活的8例患儿中,随访除2例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外(1例为癫痫,1例为发育迟缓),余6例正常。
  
  3 讨论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是指新生儿晚期(生后两周)到婴儿期因缺乏维生素K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临床上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可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特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以单纯母乳喂养儿发病率高。人乳中维生素K含量(15μg/L)较牛乳中含量(60μg/L)低,且母乳中存在维生素K活性抑制因子,导致维生素K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使凝血因子Ⅱ、Ⅶ、Ⅸ、X合成障碍。继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常见原因有先天性胆道闭锁、长期应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慢性腹泻、α1抗胰蛋白酶缺乏、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肠切除术后、低脂蛋白血症,母亲长期服用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等。
  本病发病急骤,病前患儿健康状况良好,少数可伴有轻型腹泻或呼吸道感染,好发于生后2周~1岁的婴儿,尤以4周~3个月婴儿多见,单纯母乳喂养儿多见,男婴多于女婴,无季节及家族倾向。出血、贫血、进行性苍白、肝大为本症的主要临床表现。突然出现无外伤和其他原因解释的颅内压增高应高度怀疑本症。腰椎穿刺、硬膜下穿刺、CT可协助诊断,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确诊。本症颅内出血发病率高,常见部位为硬膜下血肿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分别为80%和100%,脑室出血和脑实质大片状出血少见,但约1/3有少量出血。除外伴有外伤或穿刺部位出血,颅内出血可作为主要体征出现而不伴有皮肤紫癜或其他部位出血。本症治疗以维生素K治疗有特效,可同时输新鲜血或血浆,对颅内压增高者应用脱水剂。本症死亡率高,容易误诊为颅内感染。预后与出血部位、出血量的大小、病后至住院时间的长短及早期正确的诊断及治疗有关,病情一旦恢复,再用同样的喂养方式不再复发。

推荐访问:维生素 报道 缺乏症 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