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城市,生态诊断_中医是如何把脉来诊断

  本期嘉宾      叶青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院长   深圳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委员   国际建筑师协会可再生能源委员会 中国唯一代表
  亚洲建筑师协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委员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理事
  中国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兼秘书长
  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 副主任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专家委员会 委员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副主任
  广东省节能协会 副会长
  深圳市规划委员会法定图则委员会 委员
  深圳市绿色建筑协会 会长
  叶青同志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现任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并担任深圳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国际建筑师协会可再生能源委员会中国代表、亚洲建筑协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委员、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深圳市绿色建筑协会会长等20多项社会职务。
  她本人在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市研究领域耕耘十余载,多年来致力于探索中国特色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市实践之路,提出了“共享设计”理论,并在此理论指导下完成多项实例,典型案例为国家首个双百工程验收示范项目,绿色三星级办公建筑“建科大楼”。她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主题演讲,参编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主编《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标准》等多项行业、省市级标准的编制,荣获30多项国内外奖项及荣誉,其中2009年获“第二届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奖”(全球共9位华人获奖)和“中国当代优秀青年建筑师”荣誉称号。
  有人说,建筑才是对环境影响最大的人工活动,而由建筑组成的城市是建筑的集合体,其聚集的能量与爆发力如果没有好好地利用势必如破竹般造成更大的破坏力。而基于此应运而生的生态城市理念对于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叶青院长组织设计的建科大楼营造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体现了建筑是人和自然自由对话的创作理念,叶青院长也凭借该楼荣获“第二届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奖”,籍由2 0 1 1长沙建筑绿色推广活动之际,本刊记者有幸就生态城市与诊断采访了叶青院长。
  本刊记者:您曾提出生态城市的发展是基于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认识论,需要用现代西方文明高科技的方法论来加以实践,可否具体谈谈?
  叶青:首先,提到的“生态城市发展是基于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认识论”,其主要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它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理,我们应该汲取古代先进思想的精髓,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积极解决人类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古典哲学中的重要思想命题,体现了古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科学生态观,反映了古人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智慧,具有深广的思想境界和思维容量。现代人规划设计生态城市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始生态文明的养料,生态城市要践行这种理念,为推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西方发达国家首先提出来的,是反省工业“黑色文明”负面影响的产物。中国的传统农业文明是绿色生态的,如果将“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认识论”与“现代文明高科技的方法论”二者结合将可以探索一条很有意义的路。信息时代的技术发展赋予生态城市规划新的理念和实施方法。信息社会大量的模拟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计算机辅助制图技术、网络技术等,宏观研究的系统论将给我们的生态城市之路提供途径和工具。
  本刊记者:生态城市的前身,应该是“田园城市”,它最早是19世纪霍华德提出的,那是大工业时代,现在社会进入到信息高科技时代,田园生活的向往似乎更加遥远,生态也似乎遥不可及。您认为呢?
  叶青:1898年霍华德的《明日的田园城市》出版,引发了英国的田园城市运动,随后发展为世界性的城市建设运动。在现代化城市飞速发展之际,霍华德以敏锐的洞察力,认识到城市的繁荣和进步所付出的昂贵代价:乡村的停滞、落后,城市生活过度的两级分化,过度的浪费资源和愈来愈脱离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种代价不仅抑制了乡村的发展,也抑制了城市的发展。基于此种考虑,霍华德的思想开始是要探索一种新的城乡结构形态,追求的是长远的人性的社会改革,而不仅仅是对城市的机体和机能变革。
  现今,人类进入了高科技信息化时代,社会生态构成的诸种因素及其存在的总体环境条件和相互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内部生态 看,由于社会环境受到信息化和网络化的作用,一个特殊的虚拟空间的出现,使得社会组织系统、运作方式、对象、目标等发生相应的变化;从外部生态看,社会的自然条件和文化条件也随着“网络空间”的出现,通过虚拟实践的改造,城市的空间结构随着信息化时代而变革,产生全新的自然条件和文化条件,整个社会领域的生态环境也将改变。以知识、信息生产为主的知识经济取代以消耗自然资源为主的工业经济,使对资源的开发由自然转向人本身,这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关键。因此,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现代科技、交通工具的改良使得之前制约田园城市实现的因素不复存在,实现生态城市的可能性在某些程度上是增加了而不是减少。因此,生态城市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愿景。
  
  本刊记者:现有的城市规划理论是否有利于生态城市的打造?城市规划的目标、空间技术政策体系是否要进行革命性的变革?
  叶青:从人类文明史来看,生态城市将是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生态规划对于现有的城市发展模式,生态城市规划对于现有的城市规划知识体系、行业标准规范与规划设计理念来说可能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纵观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历史,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问题并不是早期人们从物质环境规划的角度可以解决,它已突破了学科部门的界限。当前,进入21世纪,城市化发展越来越快,组成越来越多样化,功能越来越复杂,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正日趋成为了一个无比庞大的系统。所以城市规划也必须是一个不断适应城市发展的动态过程,其理论的发展也是动态的,不断前进的。但是生态城市规划理论的一些基本原则不会改变,如可持续发展、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等应成为不变的准则,其方式和方法将会不断推进生态城市的发展。
  本刊记者:现在各地、各城市竞相追逐最高、第一,以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作为自己发展的目标,而在能源消耗上与生态城市而言是背道而驰,请问生态与超高层是否方向一致,生态与现代化是否为一对反义词?
  叶青:首先,关于生态与超高层的问题。生态与城市人工系统从其特征属性来说,是矛盾的,生态具有其自然属性特征,而城市生态系统的属性来说是最大的人工矛盾统一体。对于中国的发展现状而言,经济发展与生态之间的平衡之道就是依靠现代科技发展,现代化技术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的重要解决路径。问题的核心不在于是否 有超高层,而是如何建超高层,以及处理好超高层的总量与城市的关系。
  其次,关于生态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如果说传统现代化(第一次现代化)是在忽略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的情况下实现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那么,生态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要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从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的转变、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发达国家的知识革命与第二次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在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看来,“随着主要生产和消费领域中的生态理性和生态视野重要性的日益突出”,“生产和消费的经济过程就要按照将经济和环境统一起来的视野来组织、分析和判断”。这就是说,要将生态理性、生态效益、生态视野纳入到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生态现代化。只有生态理性成为人们的普遍意识(生态视野),才能避免生态危机,促进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本刊记者:现在的流行语“生态城市”、“宜居家园”不绝于耳,但是要建立这样的城市,首先要对城市进行把脉,您曾提出对城市进行生态诊断,请问,如何对现有城市进行诊断?依据的标准是什么?
  叶青:城市生态系统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的协调,使居民在其中幸福而安全的生活,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持续发展。
  生态诊断是基于先进的卫星遥感技术的GIS系统(3S技术)、IT技术的模拟仿真系统和城市环境检测技术,对城市生态系统相关的历史、现状数据进行搜集、梳理,对城市或区域资源、生态进行全面、系统的诊断评估,是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决策和规划依据和出发点。现阶段,生态诊断还未有公认的体系和标 准,我们通过在生态城市规划实践中的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和归纳项目经验,完善生态诊断的方法和流程。
  
  本刊记者:生态诊断与一般的诊断有何区别与联系?
  叶青:诊断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诊,二是断,是指通过诊视现状判断及其发展情况。诊断大致分为3步:收集资料,通过询问、监测等手段了解对象的症状;评价资料,估计所收集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分析推理判断。即在评价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推理,然后做出判断。
  生态诊断。其目的在于了解生态系统质量状况,把握其各时期的变化规律,为城市生态建设规划方案以及环境标准和法规提供依据。对一个生态健康的生活环境,不能只依靠技术手段进行建设后的调整和修复,而首先从源头着手,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就考虑如何与当地的自然资源结合起来,通过诊断寻找问题、发现价值、明确需求。
  生态诊断与一般诊断的差别在于,诊断对象是人工或自然的生态系统,将诊断的内涵和运作方式运用到生态环境以及城市规划中。整体而言,一般诊断多利用单点技术、传统技术或凭经验判断等进行分析和评估。而生态诊断更强调系统性、动态过程,其综合判断难度大。其二者的联系为,生态诊断利用一般诊断的各种技术,集成综合的系统技术体系,侧重于从多维度的角度对诊断对象进行评估和判断。
  本刊记者:在进行生态诊断前是否要建立相应的预警系统?这种预警系统如何与我们现行的城市规划想匹配,二者关系如何?
  
  叶青:城市生态系统预警是以自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核心,以整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运行过程为对象,对城市生态系统发展运行过程进行监测,对检测结果发布警示。其目的是预防城市生态系统运行与发展过程中出现资源衰竭、环境恶化、系统间不协调等。生态预警是一种特殊的生态诊断和结果发布,预警不是一般情况的预测,而是特殊情况的预测;不是一般的预报,而是参与性的预报;不是从正面分析,而是从反面分析。简单来说,两者的关系为,通过生态诊断,可以更科学、合理地搭建预警系统框架,预警系统的信息数据反馈可以校正生态诊断的结果,反之,生态诊断又可以不断地完善预警系统,形成良性的生态诊断预警系统。因此,生态诊断预警是维护资源和生态安全、避免决策失误、迈向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要手段和有效工具。在城市规划中纳入生态诊断预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避免在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决策中出现失误,防患于未然。
  本刊记者:另外,可否谈几个具体的实例来阐述一下您关于生态城市的研究?
  叶青:生态城市的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理论的探索和反复的实践,其发展过程需经历较长的时间,目前还未有具体的典型案例说明哪个城市就是生态城市。但现今已出现了一些在生态城市理念指导下的规划案例,逐渐推动和完善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体系的研究。
  以我们团队做过的两个代表性项目为例,一个是长沙市大河西先导区的两型社会城乡建设,是实践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模型的新探索。其体系研究与实践充分结合先导区实际情况,内容覆盖了绿色市政、绿色建筑和新农村建设等重点领域,包括指标体系研究、政策研究、标准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共四个大项,形成规划设计、审批管理、技术应用、建设施工、建筑用材等全方位的绿色建设支撑体系。如在指标体系研究方面,已构建了两型社会城乡建设领域可量化、可操作并具有纲领意义的成套指标体系,作为政府制定政策、实施考核与评估的技术依据与基础,为两型社会城乡建设先行先试提供指引;在应用技术方面,针对大河西先导区,对亟需解决的重点专项问题,开展了绿色道路规划后评估、土地出让绿色控制指标研究及绿色技术应用经济性分析研究等。以上研究成果,积极推进了长沙市城乡建设的根本性转变,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另一个案例是攀枝花市绿色幸福盐边总体规划项目,它是一种新的城镇化模式探索。项目的总体原则:首先是寻找城镇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其次,探索城镇中基于农业的生活方式与城市化的共存关系;最后,探索动态发展的规划建设,让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意愿体现到城市的发展中,从而实现城乡差异化协同共生模式的构建。其研究工作包括盐边县生态诊断分析,红格镇总体规划,盐边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规划设计等。在城镇用地规划中,探索创新城市与乡村基于差异化的良性互补互动关系。将城市的不可避免的扩张与维系生态网络、尊重自然地貌、规避地质灾害风险和保护人文社会肌理进行综合平衡。目前该项目的规划还在进行调整和完善,新农村规划建设的一期工程多数已经封顶,部分入住。我们希望通过盐边项目的实践探索工作,将绿色生态规划与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机消解联系起来,以绿色低碳、资源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建设理念推进中小城镇的城市化发展。
  本刊记者:谢谢您接爱采访。
  盐边绿色新农村规划项目组成员:张炜 彭志平 孙龙飞 彭� 洪文顿 郭龙波 王毅立 陈俊 彭佳冰 江钰婷 陈广宇 李小娇 黄小金 宋克 王莉芸(图片成果均来自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推荐访问:把脉 诊断 生态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