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镁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佐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观察|高胆红素血症

  [摘要] 目的:探讨硫酸镁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将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的112例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硫酸镁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对两组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每天检测胆红素值,治疗组胆红素日均下降值及黄疸消退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两组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均给予口服肝酶诱导剂、光疗、清蛋白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25%硫酸镁2 ml,哺乳前半小时口服,每日2次,连用7 d;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0.25 g,口服(温水送服),每日2次,连用7 d。
  1.3 治疗效果观察
  治疗前所有患者均经静脉采血测定血清胆红素水平,治疗中应用经皮胆红素测定仪监测每日胆红素变化情况。
  1.4 疗效标准
  两组治疗前后均每天经皮测胆红素下降值,计算黄疸消退平均时间。在治疗中,如黄疸消退不明显,血清胆红素浓度>205.2 μmol/L,视为无效。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有效率大于对照组,见表2。
  2.2 两组胆红素测定比较
  治疗组在日均胆红素开始下降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和胆红素下降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3 讨论
  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病、多发病、研究表明血清胆红素在较低水平即可引起听力及神经通道功能损害,严重者可遗留不可逆的中枢神经后遗症[2],因而早期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新生儿胆红素代谢有其特点,新生儿肠腔内的胎粪含胆红素80~100 mg,这个含量相当于新生儿每日胆红素产生量的5~10倍,如胎粪排泄延迟12 h,可使胆红素肠肝循环负荷增加,增加胆红素的回吸收[3];刚出生的新生儿肠道内无细菌,有利于尿胆原的形成。新生儿小肠内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D)在pH偏碱性的情况下,可很快使结合胆红素分解,脱去葡萄糖醛酸基重新转为脂溶性未结合胆红素,脂溶性未结合胆红素部分迅速从肠道吸收(即肠肝循环),另一部分从粪便排出[4]。因此,促进胆红素的排泄,减少其重吸收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一种方法。
  本院采用硫酸镁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收到良好的效果。治疗中应用硫酸镁有以下作用[5]:①导泻作用。硫酸镁口服由于不被吸收,保留于肠腔内,使肠内保持有大量水分,容积扩大,刺激肠壁,增加肠蠕动致泻,减少了肠肝循环中胆红素的再吸收。②利胆作用。硫酸镁中的镁离子能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松弛血管,解除胆管平滑肌痉挛,并能促进胆囊收缩素-胰酶素的释放,反射性地引起总胆管括约肌松弛、胆囊收缩,促进胆囊排空,产生利胆作用,从而促进胆红素的排泄。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为活菌制剂,主要成分为婴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蜡样芽胞杆菌,服用后在肠道繁殖定植于肠内形成生物学屏障,促使肠道在短时间内受益。其作用有:①双歧杆菌通过发酵碳水化合物产生大量乙酸、乳酸,分解肠道结合胆酸为游离胆酸,从而形成“化学屏障”减少结合胆酸在肠壁的主动重吸收,有助于清除胆汁淤积,协助结合胆红素排泄到肠道。②通过产生乳酸和醋酸,降低葡萄糖醛酸酶活性,竞争性阻止结合胆红素分解为未结合胆红素,减少胆红素吸收;还通过产酸刺激肠蠕动,促进排便,从而增加胆红素排出;同时抑制致病菌的繁殖生长,调整肠道菌群平衡,减少抗生素治疗过程中所致的菌群失调。③促进维生素合成,特别是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K,及时补充光疗时所破坏的核黄素,减少光疗的不良反应。戎书敏等[6]的研究表明,微生态制剂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较常规治疗疗效更显著,且服用方便,口味易被新生儿接受,无毒副作用,不影响母乳喂养。
  笔者用硫酸镁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组胆红素日均下降值及胆红素下降天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推荐访问:硫酸镁 胆红素 杆菌 新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