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类乌齐牦牛育肥标准化调研报告_

注: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并结合本职工作,本人就如何做好昌都农业标准化工作(类乌齐牦牛育肥)深入基层认真开展调研,形成本文章。

 

关于昌都类乌齐牦牛育肥基地

实施标准化生产的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随着农业标准化的不断发展,昌都地区实施农业标准化已显得刻不容缓,要求我们必须着眼于转变农牧业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标准化,积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调整、完善农牧业发展的思路和举措,重点突破,全面推进,使全地区农牧业经济基础不断夯实,探索出具有昌都特色的现代农牧业标准化发展路子,为促进全地区农牧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基础。

为此,4月22日至24日,我局在地区农牧局的大力协助下,抽调专人组成工作组就类乌齐县牦牛育肥如何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在类乌齐县牦牛育肥基地开展了调研工作。

一、类乌齐县牦牛育肥基地发展的基本状况

类乌齐县是自治区指定的藏东牦牛产业带,牦牛业是当地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畜牧业中的优势产业。类乌齐的牦牛肉名扬全区,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走遍全区打下了牛肉市场上独一无二的品牌,类乌齐牦牛肉品质好、口感好,而且是无污染的绿色食品,符合高蛋白、低脂肪的现代人健康饮食要求。类乌齐县有人口4万多,牦牛肉是当地群众的肉食品之一,每年需145吨的牛肉产品,在市场上有明显的市场优势。除本地市场外,昌都市场、拉萨市场对类乌齐县牦牛肉的需求量也十分大。

目前,该县已将类乌齐镇、桑多镇、卡玛多镇、伊日乡四个乡镇建设为牦牛育肥基地,其基本状况为:

(一)畜牧业基础条件显著改善

全县上下围绕提升畜牧业物质装备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以水、电、路、棚、场、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相继组织实施了人畜饮水、暖棚建设、畜种改良、扶贫整村推进等一大批项目,近三年来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累计达到938.208万元(其中2007年投资488.208万元,2008年投资450万元)。育肥区四乡镇共完成300户牦牛产业养殖户草地围栏5000亩,人工种草3000亩;
建牛舍12000m2,活动场所15000 m2,饲养库(暖棚)2100 m2,青贮窖1200 m2
防疫点4个(砖混结构)160 m2。实现了户户修建养牛暖棚、活动场所、饲料库、青贮窖,示范区交通、电力、通讯、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也进一步得到改善。

(二)生产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引导群众打破靠数量扩张来发展畜牧业的思想禁锢,摒弃传统粗放式生产经营方式,大力推进牦牛育肥专业化生产,其规模逐年扩大,效益不断提升。2008年,育肥区育肥规模达到8000头(只),涌现出了一大批牦牛育肥专业村和牦牛育肥大户,使育肥区畜牧业蓬勃发展,基本形成了牧繁农育的格局,初步呈现出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势头。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全县上下坚持从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着眼于调优、调活、提高效益,以实施“种子工程”为重点,依靠科技,着力调整优化畜种畜群结构。以牦牛提纯复壮为突破口,积极引进、培育、推广优良畜种,加快了牲畜的更新换代,提高了母畜比例,畜群结构趋于优化。同时,着力调整种养结构,扩大饲草种植面积,以种促养、以养促种、种养互补,探索出了一条农牧互补、效益双赢的路子。

(四)产业化步伐加快

全县上下坚持把产业化作为牦牛养殖育肥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扶持发展了一家龙头企业(类乌齐县牦牛肉风干厂),其带动能力逐步增强。培育发展了一批农牧民专业合作队伍,到目前为止,全县共组建牦牛养殖协会4个,会员人数达700人,企业+协会+牧户的经营形式和产业链逐步培育形成。近几年,在政府的引导和帮助下,推行了奖惩出栏上市的销售新模式,调动了养殖户的积极性,促进了产销衔接,有效增加了群众收入。2008年共出栏牦牛8000头(只),养殖户增收480万元。

二、类乌齐县牦牛育肥基地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类乌齐县牦牛育肥养殖虽然有了较快发展并形成了一定规模,但作为一个主要产业,在昌都还仅处于起步阶段,其自身价值潜力和特色优势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大体表现如下:

1、集约化水平低。一家一户的传统生产经营方式,使草原经营细碎化,不利于合理配置资源和统一管理、建设,难以实现规模效益。

2、主要畜产品产量小、商品率低,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

3、生产销售链不完善,难以实现农牧户与大市场的联结。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形不成规模优势,农牧户与政府、与市场之间缺乏有效的中介桥梁,农牧民难以有组织地参与到大市场中去。

4、基础建设力度不够。由于网围栏短缺、化肥指标不够等因素,不能为牦牛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饲草料。另外,由于冬季天然食草数量的减少,导致牦牛觅食困难,饲草料严重不足,致使牦牛吃不饱、掉膘,营养缺乏,疾病抵抗力低,易患病甚至死亡。

5、科技培训力度不够,农牧民饲养管理水平不高。长期以来,类乌齐县牦牛饲养基本上都是靠天养畜,粗放管理。农牧民科技知识缺乏,在饲养管理、饲养技术方面知识欠缺,目前的传统饲养方式,导致牦牛所食饲料营养缺乏,供应不足,饲养周期长,出栏率低,肉质下降,远远不能满足正常的市场需求。

三、对类乌齐县牦牛育肥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发展思路及措施

类乌齐牦牛育肥产业虽然还处在起步阶段,但发展潜力大、条件优越,只要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把类乌齐牦牛育肥标准化纳入全地区总体发展规划,发展前景将是十分广阔的。今后类乌齐县牦牛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走集约化发展的路子。具体说,就是立足类乌齐实际,在巩固以往有效做法的基础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以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以产业化为目标,深入推进牦牛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进牦牛业集约化发展,形成合理的产业区域布局、科学的生产经营模式、完善的建设服务体系,推进传统牦牛业饲养向现代牦牛业养殖转变,实现牦牛业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农牧民持续增收。

(一)调整发展布局,突出发展重点

根据类乌齐的自然条件、区域生产特点和发展需要,初步设想,将全县牦牛业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类型进行分类指导:一是天然草原畜牧业区。以类乌齐镇龙拉村、达果村、扎沟村、宗龙村为主,立足于生产和生态的协调,侧重于完善基础设施,以牦牛的提纯复壮为重点,尝试优秀种公牦牛、母牦牛集中管理,统一配种,统一产犊,做大做强牦牛产业。二是舍饲半舍饲畜牧业区。以卡玛多镇、伊日乡为主。发挥农牧结合优势,侧重于提高养殖业科技含量,扩大舍饲半舍饲养殖、育肥规模。三是舍饲畜牧业区。以类乌齐镇、桑多镇为主,进一步调整种养结构,扩大饲草料种植,发挥品种规模优势,扩大舍饲养殖规模,加快养殖小区和基地建设,推进畜牧业集约化产业化发展。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草场规模化经营

在稳定“两权一制”(草场所有权、经营权,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保证现行政策稳定性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通过试点,积极探索改革草场经营体制,通过多元化方式整合利用草场资源。一是租赁经营。对部分生产经营状况较差,难以维持正常生产生活的牧户,通过扶持发展劳务经济、二、三产业等方式,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对其草地以流转承包方式租赁给有较强经营能力的牧户,进行集中规模经营。二是委托经营。对部分牧户因劳动力缺乏等原因无法正常进行生产经营,但其生活来源主要依靠畜牧业的牧户,由经营能力强的牧户进行代牧,实行生产环节的集中,年终以核定的生产指标分成取酬。三是股份制经营。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对若干户的草地及牲畜、生产设施等集中起来折价入股,进行“四统一”经营(统一生产、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分配)。

(三)大力推进牦牛业产业化经营

一是大力引进培育龙头企业。突出重点,从资金、项目、用地、税收、科技、品牌、营销及行政推动、政府采购、工商管理等方面采取一些特殊措施,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二是加快牦牛畜产品基地建设。按照不同的发展类型和区域,充分发挥牦牛畜产品优势,加快发展一批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户、生产小区,扩大规模形成特色基地。三是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一方面对现有中介组织进行整合,扩大规模,规范经营;
另一方面,加大政府引导和扶持力度,新建一批专业合作组织,强化中介服务功能,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四是大力开发牦牛畜产品优势资源,着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打造特色牦牛畜产品品牌。

(四)努力改善发展条件

一是以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牧区水利和牲畜棚圈建设、推进牧业机械现代化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二是突出抓好种子工程,加快优质牦牛畜种基地建设,尝试种公牛集中管理,统一配种,统一产犊。积极引进、繁育、改良一批优良肉牛品种。三是以草地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为重点,高度重视草原生态建设。四是大力推进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科技人才培训和技能培训,加快成熟畜牧业新技术的培训、推广和应用。五是加大和整合发展投资。建立健全以国家投入为导向,信贷投入为依托,集体和农牧民投入为主体,吸收社会资金和外资的多元化投入新机制。扩大地方财政支农资金规模,建立稳定增长机制。整合各渠道农牧业的项目资金,继续捆绑使用,集中解决突出问题。

推荐访问:昌都 类乌齐 育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