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之设想] 应聘 进入高校的工作设想

  【摘 要】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既是一项衡量学校教育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不断探索职业素质内涵,改进职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可以为提升学生的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打下坚实基础。政府、社会、学校、学生等方面的共同努力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提高的有效保证。
  【关键词】学生;就业;设想
  
  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受到重大打击,人们想方设法采取各种刺激措施来避免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国内经济发展也同样形势严峻。处于逐步恢复之中的国民经济吸纳就业人数有限,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010年5月19日,全国高等学校学生学习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1]发布了2009年高职专科院校264个专业就业率统计情况,以字母代表就业率区间:如A+代表就业率为大于或等于95%,每个区间梯度为5个百分点,依次递减。就业率在95%及以上的只有4个专业,就业率最差专业有7个,就业率在65%以下,就业率80%与85%之间专业有91个。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说明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非常重要。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内涵的界定
  就业能力是指从事某项职业所必需具备的各项能力。良好的就业能力在职场中具备竞争优势,也为劳动力市场中资方所看重。毕业学生如果拥有良好的就业能力,在就业市场中就会表现出很强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应该成为学校教学一项重要内容。
  对于就业能力包含的内容众说纷纭。美国劳工部设立的“掌握必要技能委员会”认为成功进入工作行列所需的必要技能为“三大基础”与“五大能力”。三大基础是基本技能、思维技能和个人品质。五大能力是资源能力、人际能力、信息能力、系统能力和技术能力。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报告称教育应该围绕“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发展”[2]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本文认为就业能力可以概括为以下内容:
  (一)基本能力
  这是从事社会职业都必需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思维与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人际关系维护能力和常用的职业技能等。实际职业活动常常表现为计划制定、计划执行、计划控制和计划反思等一系列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需要从事职业活动人员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对职业活动所涉及内容、步骤有详细考虑与安排,制定周密的计划。同时,也需要职业人员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用适当的语言形式、合适表述方式,让领导与同事准确地了解自己的主张。职业人员如果想让领导与同事支持自己的主张,就需要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它取决于职业人员对团队目标准确理解以及对沟通对象利益与心理把握。这些能力需要职业人员善于观察社会现象,勤于学习政治、经济知识与洞察各类人员的心理活动。积极主动与人交流,善于求同存异。在职业团队目标下与沟通对象产生心理共鸣,认同并支持自己的正确主张。在团队组织内职业人员难免会产生各种冲突,职业人员需要有很好的人际关系维护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职业人员对外界压力个人心理正确反映、个人心理调节速度、心理承受限度、心理积极反映灵敏度等方面。在现实生活中职业人员对社会、团队有客观认识,坚持公平正义,面对自身困境能够豁达乐观,积极解决各种问题,对他人困难及时施以援手,往往都有良好人际关系。常用的职业技能主要指各种职业通用的一些技能,如计算机常用程序操作能力、汽车一般驾驶技术等。
  (二)专业能力
  现代社会劳动分工非常细,作为职业人员不可能从事所有工作。只有选择其中一项或若干项进行学习,掌握该职业主要技能,作为自己求职的核心能力。专业能力应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专业基础能力,即经过系统学习培训,掌握基本专业技能,能运用这些技能处理职业活动中常见的问题;第二层是专业分析能力,该层能力着重分析职业活动出现的一些复杂问题,根据专业学习培训掌握的职业方法,提出合理的解决程序、途径。第三层是职业预见能力,这是通过系统职业训练与职业经验积累,对职业活动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所表现出预见性,提出具有新颖性职业活动方案。专业能力三个层次具有递进性,职业训练成果好坏体现在专业能力不同层次能力掌握。良好的就业能力应具有这三个层次的能力。
  (三)综合能力
  这种能力表现为对职业基本能力与专业能力灵活运用。它既可以通过以基本职业能力的各种形式把专业能力完整地表现出来,让选聘人员准确地了解求职人员职业能力,增大自己就业概率,也可以通过基本职业能力与专业能力完美结合,向相关职业领域转换,多职业领域、多职业层次就业。综合能力可以理解为创新、创业能力,学生可以通过专业培训得到发展、提高。
  二、提高高校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设想
  (一)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离不开政府政策上的支持
  1、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近年来,政府通过“三支一扶”、“特岗计划”、“应征入伍”、“科研项目”、“大学生村官”、“西部志愿者”等特定就业计划来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对庞大的待就业的大学生来说,这些公益岗位数量毕竟有限,同时,政府就业援助计划大多有某些特殊限制条件或针对某些特定专业,无法惠及所有待就业大学生。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除了继续维护好现有的就业渠道外,国家应该进一步开辟新的公益岗位,缓解社会公益服务不足;取消民间资本准入限制,给民营经济平等的发展机会,大力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吸纳更多大学生就业;进一步优化大学生自主创业环境,在自主创业政策、行政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消除对大学生自主创业不利因素,增加就业渠道,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2、在财税政策上对学生就业加大扶持力度
  国家对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没有多少特别的财税优惠政策,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有一定的财税优惠政策。有的是针对所有自主创业者的,如地税税收优惠政策中的营业税优惠政策、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帮助有限,对于首次创业的大学生而言,创业竞争压力虽然有所减轻,但没有得到根本的创业保护;有的财税政策只对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优惠,如高校毕业生办理税务登记证免收税务登记证工本费,从事个体经营或个人专营种植业、养殖业、饲养业、捕捞业取得的所得,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免收税务登记证工本费数量太有限,不征个人所得税有点画饼充饥,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大大低于国际水平,很大程度上是创业者自主创业信心不足。对首次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来说创业生存才是第一位的。因此,财税优惠政策应在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上进行扶持。如鼓励民间资本对首次自主创业的大学生进行投资,国家对民间资本这类投资在个人所得税征收上进行优惠,大学生自主创业失败,该投资在征收个人所得税允许抵扣;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民间资本投资转为股东资本,国家征收个人所得税时在税率上给予一定的折让。从根本上对首次进行自主创业的大学生进行经济扶持。
  (二)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需要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是知识的传授,学生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脱节,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传统的就业方式无法全面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开拓新的就业渠道。自主创业不失为一种新的就业尝试。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因而显得非常必要。首先,作为教育者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在专业教育过程中,注重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其次,建立多层次的专业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把专业特色与创新、创业特色结合起来,形成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要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再次,打造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教师队伍,开展创新型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学校在教学考核、职称评定、培训、经费等方面对教师进行支持,提供培训、实训和交流机会,提高教师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指导水平。引导教师积极开展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支持教师参与企业、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最后,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等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使学校的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更好地贴近社会,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提供有力支持。
  (三)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离不开社会支持
  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社会舆论要给予学生就业以积极引导。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提供有尊严的就业条件,尊重劳动,营造以为社会创造价值为光荣社会氛围,鼓励大学生到适合自己并乐意奉献自己的劳动岗位工作。民间资本要更多地投入物质生产领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创造自身利润的同时回报社会,履行资本的社会责任。
  (四)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离不开学生自身的努力
  学生就业数量与学生本身也有一定的关系。首先,学生的就业期望要切合实际。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毕业生定位为普通的劳动者,如果学生选择就业地点仍然集中在发达地区,就业单位只选择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就业数量就会大大降低。需要学生改变就业观念,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情况,灵活选择就业地区、行业、单位。积蓄职业经验、社会知识,提高个人经济能力,逐步改善自己的就业质量,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其次,学生在校期间学好就业本领也非常重要。这不仅指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应该包括与人协作共事、交流沟通,对职业问题敏感度等人文素养。学生只有掌握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本领,才能实现自己满意的职业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网http://www.省略.cn//tbch/jy109/.
  [2]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领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2.
  
  作者简介:刘中华(1964―),男,安徽枞阳人,硕士,讲师,现供职于安徽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推荐访问:设想 高校毕业生就业 能力 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