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膜下血肿病因_慢性硬膜下血肿72例诊治体会

  [中图分类号]R74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10)19-0084-01      我院自2001年至2008年间共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72例,经钻颅冲洗闭式引流术治疗,疗效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男性64例,女性8例。年龄32-93岁,平均年龄52岁。有明确头部外伤的48例,不明者24例。疗程3周至3个月。主要症状:头痛、呕吐58例,肢体不同程度偏瘫28例,精神障碍8例,嗜睡8例,昏迷1例。头颅CT:单侧60例,双侧12例。按CT多田公式计算血肿液量为52~120ml,平均89ml。血肿低密度41例,高密度4例,混合密度27例。
  1.2治疗疗法 均采用镇静后局部麻醉钻颅冲洗引流术。血肿液量少者采用单孔冲洗引流;血肿液量多者采用双孔冲洗引流。术后不用脱水剂,予大量输液治疗,5%葡萄糖液1000ml,平衡液1000ml,生理盐水1000ml。引流3~7d,术后第2天即行CT复查,如血肿腔残余等高密度血肿,在无菌下注入尿激酶溶解后引流。
  1.3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偏瘫肌力迅速恢复,颅内高压症状消失,昏迷患者很快清醒。72例中仅1例术后CT复查血肿腔内有高密度血肿,液量不足10ml,经引流管注入尿激酶溶解引流治愈。无一例复发。12例双侧血肿病人,9例采用双侧引流术治愈。3例患者不同意对侧血肿引流,术后7d~2个月对侧血肿均明显增大,再行钻颅血肿引流后治愈。
  
  2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好发于老年人,占颅内血肿10%,硬膜下血肿25%,双侧高达14.8%。老年人血管弹性减弱,外伤后因脑组织移动、撕裂桥静脉而出血,或静脉窦、蛛网膜颗粒受损出血;非外伤性可能与动脉瘤、血管畸形等有关。血肿增大机制:出血后诱发炎性反应,硬膜下新生膜形成,伴新生毛细血管长入血肿外膜,新生毛细血管丰富;其内皮细胞裂隙较大,腔结构不完善,具有异常通透性,易致红细胞渗出;外伤后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在细胞分裂时有脱颗粒现象,颗粒基质内有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血小板聚集,渗发慢性出血。根据以上理论,术中尽可能冲干净血肿内纤溶物质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才是防止血肿复发的关键。
  本组72例中仅1例术后CT复查血肿腔内有高密度血肿,液量不足10ml,经引流管注入尿激酶溶解引流治愈。我们体会如下:(1)切开血肿包腔减压时应缓慢减压,以免减压过快,脑组织复位过快,撕裂桥静脉造成再出血。(2)冲洗宜缓慢,避免血肿腔内压力波动过大,造成腔内出血。(3)沿骨孔放射状冲洗,尽可能冲出细小血凝块,直至冲洗液转清。(4)术后尽可能排出血肿腔内积液,以免影响脑复张。我们认为,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采用双侧同时钻颅引流治疗可缩短疗程,经济,疗效好,病人均可耐受。

推荐访问:血肿 诊治 体会 硬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