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活动试题的归类分析

一、产业活动的知识结构

人类的产业活动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产必需品,最常见的分类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活动,也可以狭义地理解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而服务业中的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可以看做是第一、第二产业实现价值的一个环节(或者是一个区位),因此这里主要讲农业和工业活动。

产业活动,从地理角度看是一种区位的选择,影响要素多、综合性强。要理清这些知识,必须建立一个知识结构,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从一般原理出发解决具体的特殊的问题。

在阅读上述结构图时,一定要注意区分两个方面:一个是静态的原理,即受哪些因素共同影响;另一个是动态的变化,即产业的时空变化以及对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的分析。

从产业活动的区位来看,农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而工业受资源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较大;两者的分布都会随着生产力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发生变化。

二、产业活动典型试题的分类分析

1.静态的原理应用类试题

读某企业集团“铜矿炼制的原料投入与产出的过程图”,图中影响乙、丙、丁三工厂的主导区位因素分别是( )

甲 乙 丙 丁

A. 原料、动力、劳力 B. 原料、动力、市场

C. 动力、劳力、市场 D. 市场、交通、政策

该题的正确选项为B。

首先,我们要从图中获取与本题有关的有效信息:选矿厂、炼铜厂与精炼厂是一个连续的工业部门联系;选矿厂产生了97.5%的废料,精炼厂几乎没有废料产生。

其次,调用知识。炼铜是一个电解提炼的过程,它不能像炼铁那样通过煅烧的方式获得铁,电解是要将铜矿通电到熔融状态,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需要注意的是,有色金属(比如铜、铝、镍等)的冶炼都是通过电解方式获得的。

再次,结合工业区位原理。所有的产业活动都是用合理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在生产过程中要节约成本,尤其是减少运输费用这一项。

最后,结合选项中所列的区位因素作出判断:选矿厂产生的废料多,要接近原料地,可以减少运费;炼铜厂消耗的能源大,要接近动力(能源)地;精炼厂几乎不产生废料,可以接近市场。

2.动态的区位选择变化类试题

下图表示某种工业区位选择的历史发展阶段。读图回答(1)(2)题。

(1)区位选择与图中所示发展阶段最相符的工业部门是( )

A.钢铁工业 B.化学工业

C.纺织工业 D.电子工业

(2)图中反映出对该种工业区位的选择( )

A.原料地的吸引力越来越强

B.燃料地的吸引力越来越强

C.市场的吸引力越来越强

D.交通运输的影响一直很弱

该题组的正确选项为A、C。

首先,获取图中信息。通观4个阶段,发现该工业的区位选择发生了变化:在阶段Ⅰ接近燃料、原料地,意味着消耗的燃料、原料量都很大;阶段Ⅱ接近燃料地,意味着运输原料的成本在减少;阶段Ⅲ接近原料地,意味着运输燃料的成本在减少;阶段Ⅳ接近市场,意味着运输原料、燃料的成本都减少了。

其次,结合材料信息进行推测:阶段Ⅱ、阶段Ⅲ的变化可能是因生产技术的发展,使得消耗燃料、原料的量发生了变化;阶段Ⅳ可能是因交通运输的发展,运费成本大大降低,原料和燃料可以通过远距离运输(比如海运)获得。

最后,结合选项判断。影响纺织工业的是原料和劳动力,影响电子工业的是技术,影响化学工业的是原料和环境,因此钢铁工业最符合这一变化,市场需求因素对钢铁工业的影响越来越大。

3.实际案例的综合分析

我国某太阳能利用企业,成立于1996年,最早生产家庭用太阳能热水器(家庭热水解决方案),在技术上不断自主创新(比如光伏技术),逐渐开发全玻璃真空管、太阳能照明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单位集体热水解决方案)、温屏节能玻璃等六大系列产品。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该企业从生产太阳能热水器到温屏节能玻璃的过程,属于( )

A.产业转移 B.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源密集型

C.产业升级 D.传统能源转向清洁能源开发

(2)中国光伏产品以价格优势进入欧美,这种价格优势主要源于( )

A.劳动力廉价 B.国家政策扶持

C.交通便利 D.原材料丰富

(3)我国的光伏产业,在2009年和2010年高速扩张。2012年美国和欧盟先后对我国光伏企展开反倾销调查后,2012年全行业陷入集体亏损。集体亏损反映了( )

A.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光伏行业的冲击很大

B.中国光伏产品的技术含量不够,产品有缺陷

C.国家对国内光伏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还不够

D.中国的光伏产业对国际的市场的依赖性太强

该题组的正确选项为C、A、D。

解答这类试题必须从实际的地理事件(现象)出发,读懂地理事件(现象),发现其中所蕴含的地理原理。

首先,读懂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直接解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该太阳能利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产品数量增多,技术含量不断提高,这是一个产业升级的过程,所以第1小题选C。

必须补充说明的是对产业升级、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三者概念的区分,这三个概念的关键词分别是技术提升、移地生产、部门变化,某地区或某工业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势必会发生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现象。

其次,解读现象,找出关键词,结合原理,进行综合分析。第2小题的地理现象是“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关键词是“价格优势”。光伏产品,就中国相对美国而言,技术上本没有优势,但价格低廉,主要是涉及劳动力价格。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劳动力价格普遍较高,比如在美国,最低工资基本是每小时15美元,而中国的劳动力价格远远低于这个数字,劳动力因素的影响肯定超过了国家政策的扶持,所以选A。

最后,多阅读,拓展知识面。课本知识永远是滞后的,因此,通过坚持阅读报纸等途径来获取常识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倾销”与“反倾销”的实质都是为了保护本国利益,美国和欧盟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当下,通过“反倾销”手段来限制中国光伏产品的进入,以达到保护本国利益的目的。有了这些常识,第3小题就不难选出D。同时这也反映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就某国而言是有利有弊的。必须指出的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也是影响现代工业的一个重要区位。

4.地域特征明显产业判断

读沙特首都利雅得附近农业景观图,完成(1)(2)题。

(1)对形成这一景观的因素判断,正确的是( )

A.周边的土地由于耕种而出现了荒漠化

B.以水井为中心的灌溉农业,所以成圆饼状

C.多风沙填埋,利用避风的小低洼地发展农业

D.水资源缺乏,利用积水的小低洼地发展农业

(2)下列地区中,最可能出现类似圆形农业景观的是( )

A.亚马孙平原 B.索马里半岛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该题组的正确选项为B、D。

首先,解读农业景观图。该农业景观有两个独特之处:一是形状独特,麦田为圆饼状,而且是独立、不连续分布的;二是分布地域独特,在沙特首都利雅得附近。

其次,调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分析推断。沙特为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为无流国,水资源十分紧缺,制约着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景观图中显示有麦田,说明该地有丰富的水源。推断一:该地的农业用水来源于地下水,理由是如果利用的是河流水,麦地应该是沿河两岸呈带状分布。推断二:该地的灌溉技术应该是喷灌,理由是麦田非果园,不宜用滴灌技术,而缺水地区又没有条件进行漫灌。结合上述分析,进一步作出推断三:以水井为中心、喷灌杆为半径的活动喷灌装置,形成了圆形的喷灌区——麦田。故第1小题选B。

再次,进行知识迁移,作进一步的分析。喷灌,作为一种灌溉技术,需要投入资金、技术,如在水资源丰富的湿润地区(亚马孙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使用喷灌技术,投入与产出是不成正比的,极有可能会得不偿失,所以水资源丰富的湿润地区不采用喷灌。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来发展产业,只有发达国家和资金实力雄厚的国家(沙特通过石油输出换取大量资金)才能做到,落后的索马里是做不到的。故第2小题选D。

最后,验证推断,以确保推断的正确性。沙特是热带沙漠气候,美国加州是地中海气候,尽管加州的年降水量远大于沙特,但在夏季两地均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都出现连续干旱、水源紧缺的现象,两地夏季的气候特点极为相似。因此,上述推论是正确的。

【重点提示】每做完一道试题,我们应该学会主动地进行拓展延伸,也许这个延伸就是下次练习的题目,甚至是高考试题中的一个切入点。比如,该题中喷灌技术的应用,可以延伸到更省水的滴灌技术,喷灌、滴灌技术不仅是节水方式,还对农业生态的保护起积极作用,可以有效地防止干旱、半干旱地区在发展农业过程中,由于过度灌溉(传统的漫灌)而产生的环境问题,即土地的次生盐碱化问题。

5.某要素切入的深入分析

读2011年我国冬小麦收获期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描述我国冬小麦收获期分布的特点。

(2)①区域等值线密集的原因是什么?

(3)②区域等值线偏高的原因是什么?

(4)分析北方区域④等值线走向的原因。

(5)简要分析③这一区域等值线向北突出的原因。

【参考答案】

(1)南方地区大致呈东西走向,由南向北推迟;北方地区和横断山区大致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由东南向西北方向推迟。

(2)该地区为横断山区,山体陡峭,热量变化大。

(3)该地为四川盆地,热量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偏高。

(4)受夏季风影响,热量和水分时空分布的差异。

(5)山东半岛受海洋影响显著,降水多、云量大,日照偏少,成熟期推迟(等值线向南弯曲),导致③这一区域等值线向北突出。

对等值线统计图的考查,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特色,在历年高考试题中几乎每年都有出现,但失分率较高。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结构的不完备;二是主次因不能很好地区分;三是区域地理知识的不完备;四是表达技巧的不足。

该试题的整体解题思路大致如下:

首先,回顾一下影响作物种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它们分别是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技术。该题是大面积的冬小麦收获期分布图,所以主要考虑的是自然条件,即气候(光、热、水)、水源、土壤、地形等。

其次,考虑这些自然条件对冬小麦种植的影响程度,即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一般来说,主要原因规定着地理事物的整体特征,次要原因是在整体的基础上有局部的改变。影响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是气候条件,在这一背景下,才能准确地找到描述总特征的切入口,才能看出我国冬小麦收获期在分布上具有南方早、北方迟,南方大致为东西走向(热量影响),北部为东北—西南方向延伸(水分影响,水分的不足会推迟小麦的成熟)的总特点。

最后,在总特征的背景下,考虑次要因素(地形、云量、光照、水源等)对局部地区的影响。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区域地理知识缺乏,不知道某地的地形特点、干湿区分布等,则很难进行更为细化和深入的分析。

这一类题,可以提升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思考问题的深度,体验概念之间的细微差别,从而减少劳而无功的死记硬背。

6.区域产业的综合分析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中的恒河平原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农耕比重大,冬季秸秆燃烧量大。图2是图1中A城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材料二 主要分布于孟加拉国、印度等国的深水稻为禾本科稻属粮食作物,一般生长在1—6米深的水中,根茎长,稻谷容易脱落。稻田同时可以养鱼,其修长的茎能为鱼类提供良好的栖身场所。

(1)归纳A城市的气温特征并解释原因。

(2)深水稻的单产比一般水稻低,分析说明恒河平原发展深水稻种植的原因。

(3)图3显示恒河平原2013年年初近一个月因空气中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阴霾现象。分析此地冬季易被阴霾长期笼罩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1)特征:全年高温,4—5月气温最高。原因:纬度低,全年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北部山地地形使冬季风影响小,4—5月夏季风(雨季)未到,晴天多,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高度角大。

(2)恒河平原地势平坦低洼,雨季降水量充沛,易发生洪涝,平原地区积水深;人地压力和粮食压力大,种植深水稻可以降低洪涝对粮食生产的危害,保证粮食生产。深水稻田水深兼可养鱼,为良性农业生态系统,保证多样的食品供应。

(3)北部山地(喜马拉雅山)阻挡冬季风;冬季降水少,天气晴朗;易出现逆温现象或大气稳定;人口稠密,生活、生产排放大量的大气污染物。

分析该题的三个小问,大致可以看出命题人的思路是这样的:该地影响人类产业活动的主要自然地理特征有哪些?某一产业活动中包含着哪些区位原理?人类的产业活动对环境会造成哪些影响?然后给出材料或图等情境,让考生从中获取信息。在设问过程中则扣住某一特殊的点(地理现象的发生),让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探讨。如果我们能将命题的思路应用到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可以帮助我们抓住重点的主干知识,节省时间,提高备考的效率。

该大题中最有启发意义、最具有借鉴价值的是第2小题。许多考生会把有关水稻种植的条件,一股脑儿地搬上去;看到答案以后,还会给自己开脱,说自己没仔细审题。其实,这不是一个审题问题,而是长期的死记硬背所导致的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的减弱。该小题的关键信息是虽然“深水稻产量比一般水稻低”,但还是种植了。按一般的常理,低产量的作物是要被淘汰的,可这里依然种植,这是一个反常的地理现象,既然存在,就一定有它的道理。按这个逻辑可以作以下推测:一是这里不适合种植高产的普通水稻;二是这里有种植深水稻的市场需求。然后结合所给的材料,捕捉跟这两个推测有关的信息,从这两个角度切入进行分析,组织答案,就接近参考答案的方向了。

高考备考确实需要做题,但一定要开动脑筋去做,尤其是交卷以后的思考、对着参考答案的思考,可以让我们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推荐访问:归类 试题 产业 活动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