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哪些学科领域在关注幸福感 [呼唤“幸福感”,,关注“人格尊严”]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提出“教师专业发展”以来,这一话题一直被教育界专家学者所重视。特别是中小学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教师专业发展几乎成为教育界讨论的最热门话题。一时间,全国上下都在纷纷效仿“新课程培训”、“教师进修”等旨在提升教师业务素质与专业技能的活动。当然,经过近几年的各级各类培训,中小学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并没有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教师缺乏积极性是导致教师专业发展不能更快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呢?
   一、重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当今,由于教师的工资待遇普遍偏低,使得教师的社会地位很难有所较大改观。但教师的地位首先要在校园中得到提高,才能得以在全社会被认同。因此,中小学的教育管理者要以诚心对待教师。当教师取得工作成绩时,要给予肯定。
   曾经看过一个关于“什么是使人幸福的最重要因素”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金钱并不是“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而人的职业幸福感往往来自于对工作的一种感受和体验。比如,领导的赏识和鼓励也能给人带来一种幸福的感受。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领导的赏识”是重要的激励因素和手段。因为,领导的赏识意味着被赏识者在组织中的位置、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工作成绩是否得到认可等,而所有这些都影响着教师的幸福体验。因此,教学的教育管理者要以赏识的目光看待教师,让他们体会到做一名教师的“幸福感”,自然会激起他们主动寻求专业发展。
   二、尊重教师的个性“教学主张”
   人的个性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社会独特性。但是教学的教学“个性”是有一定标准的,只有达到一定的教学境界,才能称作教学个性。所以,教师的“个性教学主张”是不能随意打破的。片面的教师专业发展,是把教师当作失去生命性的“工具”。教学中,教师仅是以谋生的职业劳动完成学校交付的教学任务,完全没有教学的乐趣和工作的热情。
   让教师求得专业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师教学的实效。但如果教师本人的教学特色无法在课堂展现,那专业发展也就失去意义。因此,学校要为教师提供施展个性魅力的空间,不能以统一模式去要求教师的课堂模式。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样对于教师也需要个性的教学风格。只有当教师运用了自己所学习或领悟的教学理念或教学方法,然后收到成效时,教师才会有一种成功的体验。这种体验会激发他积极参与专业发展的积极性。然后再把通过专业发展得到的先进理念和方法等,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在获得成功的同时,又会进一步强化专业发展的积极性。
   三、关注教师的“人格尊严”
   古语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人有三尊,君父师是也”等。这些为古代的名言佳句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的良好风尚,过去提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更体现出教师的作用。如今,中国科技的发展,源于中国教育的发展,而教育的发展,则是整个社会对教育的尊崇,而对教育的尊崇,则要从关注教师的人格尊严做起。如果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连最起码的“人格尊严”都保不住,就很难取得专业发展。上世纪90年代在媒体和公众当中,教师的形象基本都是正面的,对老师的态度是普遍信任的。而现在大家把对教育现状的不满全都发泄在了老师身上,这是对教师的不公,也是不尊重教师的表现。
   教师成为“服务行业”间接折射出现在整个社会的物质化,孩子们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但“教师是服务业,学生是上帝”这样的歪风绝不可长,毕竟教育是国家之本,是人才之本。对于教育专家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高调,不能不假思索地加以传播和扩大化。虽然大多孩子是可以教育好的,但教育不是万能的。学生中间也有很难教育好的,如果不承认这一点,也就等于否定了人的“差异性”,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客观的。所以,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把“对教师的尊重”当作学校德育的一项首要内容。只有教师感觉到自己的“被尊重”,才会把教育当作一项事业去追求,也才会积极地追求教师的专业发展。
   责任编辑 罗 峰

推荐访问:幸福感 呼唤 人格尊严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