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不良反应杂志【让我们一起直面药物不良反应】

  编者按:对于药物,你是否认真地了解过它?还是仅仅听从医生的话,将它们吃下去而已?但是,如果你已经清楚地知道了它不好的一面,你还会信任它吗?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在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就一定要承担可能的风险,因为药物具有两面性,既能治病,也可能致病。正确看待用药的风险――不良反应,才是与药物的共处之道。
  
  “肝损伤”风波
  
  相关新闻链接:
  2010年11月26日,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直播间》播报的新闻中,有一则提醒“儿童慎用解热镇痛药”的报道,引发不少市民关注。该报道引用“儿童安全用药国际论坛”上与会专家的演讲内容,称“尼美舒利用于退热时,对中枢神经及肝脏造成损伤的案例频频出现,甚至有数起死亡病例”。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药监局)早在2008年6月11日,就发布了《关于修订尼美舒利口服制剂说明书的通知》。为保证病人用药安全,决定对尼美舒利口服制剂说明书进行修订,包括说明书和标签中的适应证、用法用量、禁忌、注意事项和儿童用药等内容。
  
  这次的风波把尼美舒利推上了风口浪尖,众说纷纭。
  首先是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尼美舒利的不良反应;某些地方也爆出病人使用尼美舒利后引起不适;还有人认为尼美舒利不应在零售药房开架销售;同时,还有消息指出国外有些国家已禁止该药用于儿童退热。新闻传播的信息迅速引起家长的担心,人们开始质疑尼美舒利的安全性,且谴责声也转移到了药品生产厂家和药店身上,甚至引起药企之间的官司纠纷。
  药监局将尼美舒利的适应证规定为:“本品为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炎、镇痛、解热作用,可用于慢性关节炎症(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等);手术和急性创伤后的疼痛和炎症;耳鼻咽部炎症引起的疼痛;痛经;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热等症状的治疗。”
  
  什么是非甾体抗炎药?顾名思义,它的化学结构不是甾体,跟主要治疗重大炎症的糖皮质激素(即甾体抗炎药)不同,非甾体抗炎药主要用于缓解症状,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它只是改善了人体对炎症的不适,不能消除产生炎症的病因,所以只能治疗相对较轻的炎症。或许大家觉得这名字太专业了,其实,我们常见的阿司匹林、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尼美舒利等,都属于非甾体抗炎药。它们的不良反应基本类似,最常见的是胃肠道损伤、肝肾功能损害、对血液系统的影响、过敏反应等,尤其是长期大量使用,更易发生。
  非甾体抗炎药不良反应的特点:
  1胃肠道损伤的风险不仅与剂量成正比,还与年龄相关,年龄越大,风险也越大。
  2几乎所有的非甾体抗炎药都可导致肝损害,只是程度不同。对乙酰氨基酚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致严重肝毒性,尤其是儿童。由于国内的对乙酰氨基酚复方制剂多达30余种,使用广泛,因此应引起注意。
  3常用于儿童退热的药物布洛芬也有致肾病综合征的可能。
  
  在尼美舒利“风波”中,国家药监局表示:尼美舒利仍是可批准用于儿童退热的药物,其不良反应监测无异常。其实,在正常剂量上,尼美舒利进入肝肾比较少,是安全的。尼美舒利和布洛芬都通过肝脏代谢,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并没有明显差别。
  需要明确的是,退热药不是常规药,治标不治本。医生一般只开一两天的量给病人备用,并嘱咐,若服用两天病情反复就要找医生重新制订治疗方案。而在选择退热药时,医生一般会开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等药品,尼美舒利从未作为大城市综合医院的儿童退热首选药物。
  此次事件有两个起因。一是起效快的尼美舒利被家长奉为“退热功臣”,此药在国内有多家药厂生产,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人因其价廉、起效快、购买方便而喜欢使用,而出事的原因往往是家长滥用了尼美舒利。二是专家在论坛上只提到了尼美舒利,却没有说清其他同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也是差不多的。而新闻媒体的宣传效果又将不良反应的程度扩大,使得那些曾给孩子用过尼美舒利的家长一片哗然。即使药监局最终出面澄清了事实,人们也宁愿敬而远之。
  你可能会问:“药物怎么总是爱吓唬人?吓得人连药都不敢用了。”
  
  太委屈,凡事都赖药
  
  其实,受到质疑的药物往往很无辜,“是药三分毒”,药物存在不良反应是药物的固有属性。而药企、药品监管部门、用药者,才是那些药害事件中的重要角色,惹人惊慌的药害事件大多还是人类自己造成的。
  药企(销售者)
  某些不负责任的药企,只注重追求利益,而把药品质量和社会道德抛诸脑后。生产用的原料质量参差不齐,或者生产过程把关不严格,任那些不合格的药品流到市面上,如“齐二药”假药事件,“欣弗”劣药事件,使得药企的诚信在一夜之间被瓦解。以前甚至还有些药企担心不良反应吓跑消费者,不敢在说明书上将药物的真面目示人。药品“被劣质”“被掩盖”,因此而成为众矢之的。一些药店为了利益,向消费者推荐利润高的药,或者没有处方依据也擅自销售处方药,这些行为成了药害事件的间接原因。
  
  药品监管部门
  每当出现重大药物问题后,人们都习惯于等待药品监管部门的官方说法,有了官方的定论,才能平息纷争。然而,这些事件给人们内心造成的阴影却不是那么容易消除的。相关部门应该对上市的药品加强监管,做到信息及时公开和透明,尽力让民众用上放心药,把事件的发生率降到最低,在民众面前树立良好的公信力,让民众对药品不良反应有正确的认识,就不会对药品安全性质疑和恐慌。
  
  用药者
  至于用药者,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专业的医药知识,大多数人对药物的认识都还比较模糊。如果某种药应用有效,人们就会相信并认可它,而一旦过于依赖,就会造成所谓的药物滥用。就拿尼美舒利来说,药监局在说明书修订样稿中提到:“本品依据临床实际情况采用尽可能短的疗程。”很多人力求药到病除,胡乱下猛药,出现药品不良反应则成为必然。
  
  不管是谴责也好,企业之间的纷争也罢,人们最关心的还是自己的健康。一场又一场的风波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但其留在民众心里的疑虑却是难以抹去的。难道今后我们要担心的不是如何用好药,而是如何能不用药?可是,生病了总得吃药,吃药就得诚惶诚恐!其实,作为药物,它们也很冤,为什么人们一旦服用之后不舒服,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统统赖到药的身上。药物被研发出来,为的就是治疗疾病,根本没想过制造不必要的麻烦。可是,“是药三分毒”的定义,就已经注定了药物那跌宕起伏的命运。
  
  一种药物诞生后,用于疾病治疗时,产生的不仅是疗效,伴随着还会有其他一些不利的影响。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药物也是如此,它有防病治病的作用,也有不利于人体的不良反应。我们常说的不良反应其实是个统称,它主要有下面几种类型。
  
  药物不良反应是药物在正常用法和用量时,由药物引起的有害或不希望产生的反应,但不包括药物过量、滥用、治疗错误以及药品质量问题等造成的情况。
  
  常见的不良反应
  1副作用(为不良反应中的一类,不要跟“不良反应”混淆。)
  药品在使用规定的常用剂量时,出现与防病治病目的无关的作用。一种药物往往有多种作用,而当治疗目的只有一个时,其他作用就成为副作用了。如阿托品用于治疗胃痛,常出现口干、心跳加快等副作用。如用于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口干、心跳加快等又成为治疗作用了。
  2依赖性
  反复使用某种药物后,出现无法忍受停药引起的不适而继续服用的现象。譬如,长期使用治疗精神疾病药物以及含有可待因的镇咳药等,都会产生依赖性。
  3过敏反应
  少数具有特异体质的病人会对某些药物产生异常反应。个别药物可通过皮肤过敏试验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青霉素皮试)。对多种药物和食物过敏的人,服用药物时,都应提高警惕。如口服阿司匹林,大多数人无异常反应,但少数人会发生皮疹、发热、皮炎、哮喘、白细胞减少,严重者可产生过敏性休克。
  4继发感染(二重感染)
  长期、大剂量使用广谱抗菌药,敏感的细菌被杀灭了,而不敏感的细菌、真菌大量繁殖,从而引起新的感染,如真菌引起的鹅口疮,葡萄球菌引起的肠炎等。正因为如此,全身用的抗生素和合成抗菌药是处方药,不得用于自我药疗。
  5毒性作用
  某些安全剂量范围小的药物,在使用过久后,较易引起中毒。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有肾毒性,各种抗肿瘤药有心脏毒性。因此,使用这些药物必须遵医嘱或按说明书使用。
  6致癌、致畸、致突变
  这是药物引起的特殊毒性反应,发生迟缓,早期不易被发现,可能很难将其与用药联系起来,因此应特别注意。大多数的抗肿瘤药物都有这些毒性。
  不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也已肯定,尤其是妊娠初3个月。比如最著名的“反应停”事件,曾在全世界广泛应用的沙利度胺,本来用于抑制怀孕早期呕吐反应极为有效,却没料到因此导致了大量的“海豹畸形婴儿”,造成了上世纪震惊世界的药害事件。
  
  严重不良反应
  这是最坏的情况,如果有药物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就必须坚决弃用,即便它再出名、再有效也一样。根据国际惯例,严重不良反应是指,在任何剂量下出现并造成下列后果之一的反应:(1)死亡或威胁生命;(2)使病人住院或延长住院时间;(3)有持续或显著的病症或机能不全;(4)有先天性异常或分娩缺陷。
  
  只有药物监管部门宣布药物因严重不良反应而撤出市场,才能宣告该药物使命的完结。我们应该理性地对待药品不良反应信息,不能因为某种药一发生不良反应,就武断地提出停用或者撤市。
  
  还药物一个公道
  
  安全追踪,为药物加一道保险
  每种新药上市之前都要经过严格的安全性检测。在经过漫长的实验室研究后,到达临床研究阶段,就进入了决定新药命运的关键时期。只有通过这一关,才能确定药物是否有价值,是否安全,是否有资格进入市场。
  临床研究分为四期。一期,可以总结出药物的用法、用量和用药时机;二期,确定药物的适应证,了解毒副反应,对有效性和安全性作出初步评价;三期,是二期的延续,进一步增加实验的病例数,明确有效性和安全性,如果药物在一、二、三期的临床实验阶段中,就超过了规定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不会被批准上市的。但是由于实验人数和对象的局限性,为确保真正的安全,许多药物上市后还要进行很长时间的跟踪观察,即第四期临床研究,说明书也得及时根据观察结果来修订。所以,每个人要留意自己经常使用的药物是否有更新,特别是说明书的内容。
  有的不良反应要滞后很长时间才会被发现。我国三分之一的残疾人是听力残疾,致聋原因绝大多数和用药有关,但当人们发现这些病人的致聋原因是由药品不良反应造成的时候,已经是几年,甚至十几年之后的事了。有些药品的不良反应还难于预测,而且,新药上市前临床试验的样本量有限(500~3000人),病例也单一,多数情况下还排除了特殊人群,如老人、孕妇和儿童。因此,一些罕见的不良反应、迟发性反应,以及发生于特殊人群中的不良反应,都难于在实验中发现,必须在大面积使用后方能发现。因此,我们应警惕药品的不良反应,尤其是新上市药品(上市5年内的均为新药)的不良反应。
  在监察中,也有一些“不幸阵亡”的药物。如默克公司的新一类非甾体抗炎药――罗非昔布(万络),在上市5年后才发现其有严重的心血管不良反应。默克在2004年9月30日主动将其从全球市场撤出,许多业内人士都感到惊讶。而在中国上市仅三年多的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药物――马来酸替加色罗,也因可诱发致命性严重心血管不良反应(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和脑卒中),被药监局于2007年6月8日勒令撤市。甚至连已经上市达45年之久的甲硫哒嗪(主要治疗严重精神分裂症),也因严重不良反应最终不得不在全球范围内撤掉所有的剂型。我们替药物惋惜,但这样的决定是站在人类健康的立场,是必需而且坚决的。
  所以,为了更好地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必须成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对上市药品进行安全性追踪。向民众及时通报药品信息,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减少药害事件,提高用药安全性。民众也可向所在地区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提供信息。当某种药的不良反应记录积累到一定数量,药监局就会对这种药品采取相应措施。
  
  正确看待药品的不良反应
  首先,在日常用药中,对一些轻微的不良反应我们可以忽略不计,药可以照吃,像轻微的肠胃不适等,与其治疗作用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有时为了救命,权衡利弊,即使不良反应很大也要用。比如抗结核药对肝脏有一定的损害,但为了治疗结核,就必须用,医生在用抗结核药的同时,会再给病人用保护肝脏的药。我们不能完全消除某一种药物的不良反应,但是能够通过其他药物的帮助来减少不良反应的影响(可见下面的“不良反应来了?搬救兵”部分)。
  其次,药品不良反应也有个体差异。服用同一种药物,许多人可能一点不适也没有,而一些较为敏感的人则较易出现不良反应,所以药品的安全性不是绝对的。事实上,药物代谢和使用安全跟人种是有一定关系的,欧美的一些规定不一定都适用于国内。人们应该理智对待各种药物新闻,国外发生了药物不良反应的事件,并不代表这种药我们就用不了;由于环境、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不同地方的人体质也不一样。若是听到国外的药物消息提醒,须要谨慎,但不必惊慌。
  再者,如同我们上面说到的副作用,药物的副作用有时也会成为有效的治疗作用。最有趣也最著名的例子要数辉瑞研制开发的一种口服治疗勃起功能障碍以及早泄的药物――伟哥(万艾可)。它的主要成分为西地那非(Sildenafil),辉瑞一开始期望该药物能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上大放光彩,可是实验结果却不甚理想。研究人员反倒意外地发现,西地那非使一些老年男性来了“性”趣。他们抓住了这个机遇,顺水推舟,朝男性的勃起功能障碍方向攻关,获得了令人兴奋的结果。于是,这个蓝色小药丸一上市便立刻风靡了全世界。本是一个并不起眼的副作用,却成就了一个惊人的药物,不良反应并不可怕,有时它也是转机。
  不良反应也是药物研发的动力。为了克服不良反应,就必须研发出针对性更强的药物,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越准确,不良反应就越小。随着药物的发展,很多种类的药物都得到了完善,小到分子结构,大到剂型的改变,通过科学家不停地改造,它们从以前的遍地撒网(对全身都起作用,易引起非治疗部位的不适),转变成现在的精确导航(只对治疗部位起效,减少了其他部位的影响)。就拿尼莫地平来说,它可准确作用于脑血管,对外周的血管作用很小,所以它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就很小。我们应该积极地面对药物的不良反应,人类的智慧终将战胜它们。
  
  该用还得用
  
  在服用药物时,我们必须谨慎。但是,决不能因为药物的不良反应就讳医忌药。药物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讳医忌药同样会贻误病情而导致巨大危害。对付药物不良反应的最好办法首先是合理用药,避免药物的滥用。但是,那些需要长期用药的病人该怎么办?
  患慢性疾病的人数在不断增加,这么多的人每天都要跟药打交道,而且还要走一段很长的路。在等待药物发展的同时,我们该为自己做点什么?
  
  预防为主
  病人是药物的使用者,病人对所用药物了解越多,不安全用药的情况就越少。病人使用药物时,有些事必须得注意。
  1病人最好主动告诉医生,关于自己疾病的各种症状、过敏史、药物不良反应史,以及各种药物应用情况,这对有过敏倾向和特异质的病人十分重要。例如呋喃唑酮,只用一次小剂量,立即就会使具有特异质的病人发生溶血性贫血,表现为巩膜和皮肤变黄,尿呈现酱油色,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大量减少。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应立即停药,尽快请医生给予处理;并且终生牢记任何时候都不要再用此类药物。
  2病人应了解所用药品的名称、规格、用法用量,以及用药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拿到药物先看禁忌证一栏,如有禁忌证,再好的药物也坚决不能用。还应注意不要随便更改用药途径、用药剂量、用药时间间隔、用药疗程等,否则可能有危害。比如说,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病人,减少药量或漏用可能会加重病情,擅自加大剂量可能产生中毒。另外,不要因为吃药习惯而破坏药品,糖衣片、缓控片、控释片、肠溶片等一些有包裹外层的药物不要掰开服用,以免降低药效或增加药品不良反应。
  3老年人往往身患多种疾病,用药品种也较多,要注意药物的正确联用;孕妇或哺乳期妇女用药应特别慎重,一些药物可经母乳进入婴儿体内而引起不良反应。这些特殊人群用药必须遵守医嘱,用药期间应加强观察。
  4应用对器官功能有损害的药物时,须按规定定期检查器官功能,如应用利福平、异烟肼时检查肝功能,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时检查听力、肾功能,应用氯霉素时检查血液。肝肾功能不好的病人,除选用对肝肾功能无不良影响的药物外,还应适当减少剂量。
  5应用新药时,必须掌握有关资料,慎重用药,严密观察。用药过程中,应注意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早期症状,以便及时就诊和停药。对于处方药,必须在医生或临床药师指导下使用,不能自购用药。
  6服用药物须用温开水,尽量避免使用饮料或茶水等。柚子汁、橙汁会妨碍药物代谢,甚至使药物发生不良反应。茶水也会影响药物吸收。服药绝对不能饮酒。咖啡、茶里含咖啡因,会影响安眠药物的效果。
  7及时改变。改换药品剂型:阿司匹林对胃肠刺激性大,改用肠溶制剂可减轻;硝苯地平改用缓释剂后,可避免血药浓度过高导致的面红和心跳加快。改变服用方法:对胃肠有反应的药物宜饭后服,有嗜睡不良反应的药物宜睡前服等。
  
  对药物别太“专一”
  长期反复用药,可使人体或病原体对药物的反应产生变化。多数情况下,出现耐药性和耐受性之后,继续用药治疗是不利的。
  耐药性
  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在药物的反复“进攻”下,对药物的敏感性会有所降低,这种现象被称为耐药性。容易引起耐药性的药物有抗菌药、抗病毒药以及抗肿瘤药。大家知道,细菌和病毒都是“聪明”的敌人,面对更新换代的药物也能不停地改头换面,一旦蒙混过关就大肆侵略。因此,在治疗时不要一开始就使用最新、最贵的药,而是选择药效强且耐药发生率低的药物,进行单药治疗。用药需足疗程足用量,不能随意降低用量或缩短疗程。
  耐受性
  人体自身在连续多次用药后,感觉疗效越来越差,需要加大剂量才能维持作用,这种现象被称为耐受性。对于长期用药的慢性病病人来说,耐受性很常见。如果一直单一地使用同一个药物,长久下去,会发现再也无法很好地控制病情。比如治疗哮喘、心绞痛、糖尿病的药物。这就好比人们见到一个新奇的东西,一开始都会感兴趣,但如果每天都能够看见,久而久之,人们就会对其失去原本的兴趣。人体对药物也是这个道理。
  若需长期服药,则应从小剂量开始,然后逐渐加量。若已经产生了耐受性,可以通过增加药物的剂量、更换药品等方法继续治疗。也可以根据病情,暂停使用,等身体恢复了对药物的敏感性后再使用。此外,还可以通过改变某些药物给药的时间来避免耐药性的发生,例如,硝酸酯类药物可以采用间歇给药的方法,但这些必须在医生或临床药师指导下进行。
  
  不良反应来了?搬救兵
  不良反应如果无可避免,那就要想想对策了。首先是针对不良反应产生的症状进行治疗,例如药物对肝肾损害得较重,医生会结合你的病情增加一些保护肝脏的药物,当然,这些用药方案要视医生对你病情的判断。那生活中我们可以搬救兵吗?可以,下面举几例来跟大家分享。
  ● 许多高血压或慢性水肿的病人,需要长期服用排钾利尿药,如呋塞米、氢氯噻嗪、吲哒帕胺等,可引起低血钾症,导致肌肉无力。在服药的同时可加服适量的氯化钾,多吃含钾丰富的食物,如香蕉、土豆等。抗高血压药物肼苯哒嗪长期服用容易导致缺铁性贫血,服用期间要补充铁剂,如硫酸亚铁等。
  ● 结核病病人,需要长期服用异烟肼,容易导致维生素B6缺乏。克服的办法: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加服维生素B6,但用量不宜过大,因为维生素B6可对抗雷米封的抗结核作用。
  ● 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发生钙、铁吸收不良。服药期间,可适当补充钙和维生素。
  ● 长期服用水杨酸钠会抑制肝脏凝血酶,导致出血倾向。可以在服药的同时加服止血药维生素K3;大剂量长期使用水杨酸制剂还易引起胃溃疡、胃出血,因此应餐后服用,并同时服用保护胃黏膜的抗酸药。
  ● 长期服用四环素类广谱抗生素,可因为肠道内的一些有益菌受到抑制,而使维生素B类和维生素K合成不足。克服的办法:可以在服药的同时,适当补充维生素B类和维生素K。
  只要能够选择合理的药物,同时针对不同药物的不良反应采取一些合理的措施,绝大部分药物不良反应是可以避免或减少的。
  
  编辑结语
  所有药物都摆脱不了不良反应,但是,一场负面风波就将一个药物打入冷宫是很不公平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毕竟它是在治疗方面有一定的能力,才得以面世的。可惜,比起令科学家兴奋的药物研究新发现,人们往往更关心不良反应。但是,如果仅关注某个药害事件,可能会引起社会对该药的恐慌,甚至令人们对药物产生偏激。
  我们不可能对每种药都了如指掌,但是,我们必须坚持医药科普知识的积累,并反复强化正确的用药观念。要记得,药物作为一种治疗手段,主动权永远在我们手里,无论是医生的嘱咐还是自我药疗,把药用好、用对,才是关键。【110417】

推荐访问:让我们一起 不良反应 直面 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