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旅游产业结构健康指数及其应用研究

摘 要:现代旅游业正在从传统旅游观光向现代休闲度假、从一般服务业向特色服务业拓展,产品分工日趋细致,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本文提出了旅游产业健康度指数的概念和评价方法,对上海旅游产业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对上海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指出上海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相应对策。

关键词:上海市;旅游产业结构;健康指数;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09)02-0108-06

旅游业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但对城市旅游业发展水平及其结构合理性的评估方法,国内外学者均在探索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方法即指标体系法,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指标过多,难以比较与应用,本文提出旅游产业结构健康指数理论及其计算方法,并以上海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

旅游产业结构分层

现代旅游业正在经历两个拓展:从观光向休闲度假拓展,从传统的观光服务向访问者多种需求服务以及居民户外休闲游憩需求服务方向拓展,传统意义上的一般服务业正在向多元化特色服务业拓展。旅游信息服务与物质需求服务、精神文化需求服务、健康需求服务并重。旅游服务的市场细分、产品细分趋势日益明显,休闲业、自驾车服务业、野营服务业、垂钓服务业、度假服务业、会展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专门化特色服务业迅速发展,生产性旅游服务业从消费性旅游服务业中分离出来,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生产性旅游服务业主要是针对公务活动者的服务业,如商务、会议展览等,与城市性质、规模、地位密切相关,消费性服务业主要是针对观光休闲度假者的服务业,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服务业主要是针对观光服务业,吃、住、行、游、购、娱等6要素就是对这类服务业的特征描述。显然现代旅游业发展已不仅仅局限于这6个要素,

按照旅游产业服务对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旅游公共服务业:也称之为旅游基础设施,包括旅游公共信息咨询服务中心、旅游指示系统、旅游集散中心、旅游网站等;

(2)旅游一般服务业:满足旅游者基本需求的服务业,如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医疗、游览等;

(3)旅游特色服务业:在市场细分基础上满足特定需求的旅游服务业,如自驾车、野营、垂钓、自行车、康复、技能学习、金融、文化教育等特定的专门化服务,特色地域、特色设施与特色服务相结合。公务活动者在公务活动之余也有观光休闲需求,需要这些服务业的支持。

旅游业所依赖载体的广泛性一方面使旅游业边界模糊,另一方面使旅游业成为以服务为核心的庞大的产业群体,文化、工业、农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邮电通讯、医疗保健等产业与旅游业日益交叉融合,形成互动关联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如工业旅游、农业旅游、金融旅游、体育旅游、文化旅游、康复旅游等等,成为近年来上海旅游产业发展的亮点;旅游特色地域综合体成为城市旅游地域结构的核心节点,这类地域我们称之为旅游产业园。

旅游产业结构度量新方法——健康指数

健康度是对旅游产业运行状态的一种评价,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首先要有稳定、有序的内部结构,其次要有强劲的外部竞争力和顽强的生命力,还要有整合各种资源、协调一体高效运行的能力,旅游产业健康指数是对这三千方面的综合评价和测度,它反映的不仅是城市或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同时也反映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

1 旅游产业健康指数的测度方法

旅游产业健康度指标体系可以从旅游产业结构合理性(内部生长力)、旅游产业竞争力(外部竞争力)、旅游产业运行质量(整合力)三个方面构建,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分析,选取能够反映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状况的指标,将其合理量化,运用层次分析法,最终计算得到旅游产业健康指数。

2 旅游产业健康指数测度指标

根据以上测度方法分析,结合定量化、可操性,行业特性和重点性的指标选取准则,我们将旅游产业发展健康指数划分为三个分项指数,各分项指数由若干关键性评价指标量化评价获得。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如表1所示。

上海旅游产业结构健康指数评价

1 上海旅游产业健康指数

指标分析

这里限于篇幅,仅选取三个指标进行分析,指出上海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些问题。

(1)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系数

根据上海2002-2005年旅游产业部门收入构成比重,计算得到2003-2005年上海产业结构变动指数CIs(表2),表明2003年—2005年上海旅游产业结构变动指数变化不大,旅游产业结构年变动较小;进一步计算得到上海2003—2005年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系数表(表3),从中可以看到,2003—2005年上海旅游产业结构生产力系数变化较大,2003年结构生产力系数为负,反映了2003年“非典”事件造成的旅游产业结构变化对旅游产业产生负面影响,阻碍了旅游产业的发展;2004年,旅游产业结构的变动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上海旅游产业得到迅速恢复;2005年在2004年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壮大,但产业结构变化的推动力和影响力有所回落,旅游产业总量增长率仅为8.89%。

(2)旅游产业规模竞争力指标

上海是长江三角洲旅游圈内的中心城市,与南京、杭州共同形成长三角区域的旅游“金三角”。1997年上海首次提出发展“都市旅游”的战略,构建基于城市间快速交通网络,商务、休闲、度假有机结合的旅游发展新格局。上海旅游产业要充分发挥其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乃至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旅游发展,共同形成资源配置合理、交通便捷、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旅游圈。

2006年上海旅游产业增加值已经占到GDP的6.8%,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表4表明上海旅游产业收入占到全国旅游产业总收入的近1/5,其产业规模仅次于广东、江苏、北京。

(3)旅游资源利用率指标

旅游资源的总量难以统计和量化,要精确计算旅游资源的利用率几乎不可能,而旅游饭店业的投资在旅游业投资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因此,旅游饭店业经营利用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旅游资源的利用情况。本文通过计算上海市星级旅游饭店的平均客房出租率,作为上海旅游资源利用率。

近年来,上海旅游饭店数量稳步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4.1%,2006年上海旅游饭店总数达到488家,客房数达到84000间。但客房出租率波动较大,波幅达到了19%左右,这反映出上海旅游饭店业投资、运行不够稳定,其发展和经营状况明显受到外部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比如2003年受非典的影响,旅游饭店客房出租率仅为60.9%,年际波动率达10.1%(图1)。

上海旅游产业发展健康指数

依据以上对上海旅游产业各个指标的具体分析,我们通过专家打分法,得到各个指标的平均分值,结合各指标的权重,计算出上海旅游产业内部生长力指数、外部竞争力指数、整合力指数和整体健康指数如表5。

2 上海旅游产业发展健康指数分析

(1)产业内部生长力指数分析

上海旅游产业内部生长力指数仅为81.7,与上海当前经济社会稳定、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不断增长扩大、充满活力的市场需求环境、良好的配套服务设施、丰富的旅游资源等发展条件是不对称的。原因主要在于旅游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性。从都市旅游的五大产品:商务会展、赛事节庆、购物美食、休闲娱乐、户外运动等结构来看,购物美食、休闲娱乐是旅游业效益最重要的增长空间,而这两方面正是上海与其他国际旅游城市相比最薄弱的地方。

(2)产业外部竞争力指数分析

上海旅游产业外部竞争力指数达到96.1,充分证明了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和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的强大的集聚力、辐射力和竞争力,上海旅游产业以雄厚的社会经济实力为基础、高度外向型的经济为依托,积极开展区域旅游交流与合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实效;200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在旅游信息化、旅游标准化、旅游集散功能、旅游法规建设与旅游诚信体系建设等方面交流合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区域性旅游合作的步伐正在加快。

近年来,上海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市民对良好的居住环境和休闲游憩环境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客观为上海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客源市场和发展契机,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形象、品味的提升,增强了上海旅游产业的外部吸引力和竞争力。

(3)产业整合力指数分析

上海旅游产业整合力指数仅为78.8,从2003—2005年上海旅游产业运行情况来看,上海旅游产业接待游客人数、旅游产业收入、旅游产业增加值都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增长趋势,2003年受到全国“非典”事件的影响,波动较大;2005年,上海国民经济出现了下滑的趋势,旅游产业表现出稍微超前发展的迹象;旅游业发展稳定性较差,2003—2004年旅游收入增长年际波动较大,2005年年际波动率达-63.7%,2006年上海旅游产业已经摆脱2003年“非典”造成的影响,产业运行波动趋于平缓;以旅游饭店客房出租率为基础计算的旅游资源利用率指标较低,反映了上海旅游产业对旅游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从区域旅游发展的角度,上海作为长三角旅游圈的中心城市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与杭州、南京、苏州等城市的竞争相当激烈,而交流合作不够深入,应该引导区域旅游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的建设,整合区域内部一切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形成区域旅游同盟,增强区域旅游产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2006年上海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了6.8%,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9.7%。已经超过了成套设备制造业(7%)、金融业(5.8%)、房地产业(0.9%)和汽车制造业(-4.4%),说明旅游业已经成为上海国民经济的动力型产业(图2),但从产业的横向联系上来看,上海旅游产业还没有形成旅游业与工业、制造业、农业、文化体育事业、房地产业等互动关联发展的产业链,没有实现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的转变。

上海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上海旅游产业发展要在发挥“量”的优势的同时要注重“质”的提高,从根本上提高上海旅游产业的内生力、竞争力、整合力,实现旅游业从一般服务业向新型服务业的转变,必须从4个方面人手打造基础、优化结构、提升效益。

1 加强五大工程建设,提升上海都市旅游发展层次

(1)加快上海主题形象工程建设: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产业来发展,城市营销与旅游营销相结合,通过旅游营销推进城市营销。通过海内外广泛咨询与研讨,对上海目前已经开展或筹划开展的各类国际性事件从城市形象工程的角度进行整合、提升,扩大事件影响力和号召力,将城市重要事件与旅游效应相结合。

(2)加快旅游信息化工程建设步伐,加速区域整合,做大做强旅游集散中心功能,加强与民航交通运输部门的联合协调,完善长三角旅游网络,辐射全国,旅游辐射、旅游服务与经济辐射同步。

(3)加快特色服务业人才培训与经营管理工程建设,适时引导、开发特色旅游市场,率先在特色旅游业方面做出示范。

(4)加快休闲与旅游产业园工程建设,建立集文化艺术、表演创作、旅游商品设计生产于一体的综合性地域一文化旅游产业园区。

(5)加快旅游企业工程建设:加大旅游企业改革的力度,在进一步放开搞活旅游小企业的同时,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引进和培育一批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大企业、大集团,以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培育一批以旅游业为核心业务同时也适度发展其他现代服务业的综合性的现代服务集团。

2 提升旅游产业素质,拓展旅游效益空间

上海都市旅游发展要上新的台阶,在现有的政策框架下,必须从量的扩张走向质的提升,增强上海旅游的国际影响力、号召力。商务会展、赛事节庆是都市发展旅游的优势所在,上海这两年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拓展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在管理、质量、品位、标准、规范、服务、文化、法规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旅游企业是旅游市场的主体,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企业制度改革和区域旅游合作,努力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盈利水平;政府除在整体促销方面协助旅游企业之外,还要协同其他地区政府加强区域交通网络建设和政策支持,创建区域城市之间、区域旅游企业之间交流合作的平台,从而增进区域旅游企业的交流与协作。

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降低旅游外汇的流失,加速旅游用品的国产化,以刺激发展旅游地制造业和其他产业的积极性,增强旅游企业同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联系。

3 加快休闲度假产业制度建设,完善休闲度假产品体系,扶持推动休闲度假产业的发展

休闲度假业发展必须建立急需的政府主导系统,通过政策、法规明确规定休闲产业的行业范围、作用和地位,引导休闲产业向着有利于政治稳定、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方向发展。只有通过休闲产业组织政策进行适度的引导和保护,才能把休闲产业培养成上海的支柱产业。

上海休闲产业发展一要以经济效益为基础,社会效益为中心,以满足全社会需求为目的。现阶段休闲产品结构应实施多元化战略,采取“中档为主,兼顾低高档”的模式,既满足大众需求,又满足高端消费者的个性化休闲需求;二要引导消费时尚,创造独特的休闲体验,开发出体验型的休闲新产品;三要引导、创造新的旅游需求和休闲消费方式,淘汰落后过时的旅游产品,推动休闲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旅游产业结构向高层次的发展。

4 整合都市服务业,发展都市旅游媒介业,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

上海都市旅游发展要在吃、住、行、游、购、娱等一般性服务基础上向个性化服务发展,如旅游汽车租赁、自行车租赁、自驾车、身心保健等特殊需求服务,这种服务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对上海都市资源与服务业整合基础上,上海各行各业都建立起面向社会的服务体系,如何把各行各业的服务整合起来,为旅游者提供便捷的服务,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是提高上海都市旅游质量与效益的一项重要举措,这种专门从事服务整合的产业可以称之为旅游媒介业(信息服务业、信息咨询业)。

运用健康指数理论及其评价方法,较好地反映了上海旅游产业结构的现状特征,表明健康指数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把复杂的评价指标体系转化为简单的健康指数评价法,提高了评价的可操作性、可推广性和可比性。

(责任编辑:谢 闽)

推荐访问:产业结构 及其应用 指数 上海旅游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