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环境下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研究

[摘 要]会计信息化成为会计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审计和会计所面临的环境具有一致性,会计信息化必将给审计工作带来颇多影响和发展机遇,本文以会计信息化为环境平台,通过分析会计信息化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影响,探讨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发展策略。

[关键词]会计 信息环境 内部审计

一、会计信息化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影响

(一)会计信息化对内部审计证据的影响

会计信息化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应用等处理,为单位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经济运行提供充足、实时、全方位的信息。其与传统的会计工作相融合,在业务核算、财务处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运用和发展,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会计核算也会表现出与纯手工过程的会计体系有其特色,这些作为内部审计的证据,也必然受到影响。比如,在传统手工会计下,若干的会计资料如明细账、记账凭证,都从手工改为了电脑介质或打印介质。诸如手工更正错账等形式,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根本无法使用,从而审计证据的隐蔽性加强了,对于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要求更高了。

(二)会计信息化对内部审计线索的影响

实行会计信息化后,会计数据的存储介质和形式、会计数据的生成和传递形式都发生了变化,可视线索明显减少,也无法用传统的方法考查会计档案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例如,在现代企事业单位应用OA系统、ERP的情况下,审批、复核、支付均在系统权限设定下进行电子审批,并不会象原先情况下,形成众多的审批纪录。

(三)会计信息化对内部审计技术方法的影响

审计技术方法总是与相应的会计处理系统相对应的。随着会计的发展,审计本身也经历了详查——抽查这样方向性的变化。具体到每个会计主体,在手工会计处理的条件下,内部审计可根据经济业务进行顺查、逆查或抽查。审查一般采用审阅、核对、分析、比较、调查和证实等方法 。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的特点决定了审计技术的改变。虽然人工的各种审查技术仍是很重要的,但计算机辅助审计是必不可少的审计技术。比如,会计信息化生成的电算化数据,在审计时,就可以通过专门的电算化审计软件来实现。

(四)会计信息化对内部审计内容的影响

会计信息化重点把握的是对于信息、数据的处理方式、流程的变化,而内容与传统审计相比,并无太大变化。但是,会计信息化由于引入了新的系统、软件、授权,因此,此情况下,内部审计对于信息化条件下的授权、系统操作、可能存在的电脑舞弊等情况都要加以考虑,而这些都是属于内部控制范畴。因此将会计系统内部控制审计为基础分析内部审计的运作模式是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发展策略研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的职能与业务范畴也将相应发生变化,事业单位管理内容和层次变得多样化、分散化、复杂化,经济往来和资金额不断增加,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在促进事业单位增强遵纪守法观念,促进事业单位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为了适应信息化的发展,内部审计工作也要不断发展转变。

(一)转变审计观念,提高内审地位

内部审计工作是在单位领导下,对本单位经济活动进行监督、评价,要想充分发挥其职能和防护性及建设性作用,取得领导的重视是关键。此外为了提高内部审计在本单位的地位,除了加强自身建设外还要处理好与国家审计机关、与单位主管领导、与被审计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的关系。同时,内部审计工作者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如果不转换审计观念,将审计目标仅仅局限为查错纠弊,势必将信息系统审计与当前中心工作对立起来。把审计仅仅理解为"查账",则对信息系统审计的理解也只能停留在计算机辅助审计或辅助审计软件开发及应用的层次上。只有全面树立系统基础审计或风险基础审计的观念,才能理解信息系统审计的重要意义。一个管理完善的、控制良好的系统,应该能够防止、发现或纠正自身存在的问题。审计的任务就是帮助和促进被审计者建立、健全这种机制,而不应该是代替被审计者去履行他们的"管理责任"或"会计责任"。

(二)加强对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提高审计信息化与现代化水平

会计信息化与审计信息化是财务管理乃至财务管理的重要发展趋势。在新技术与新科技的进步带动下,事业单位必然采用更加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应到事业单位会计与审计而言,也会带来全新的革命,促使即时性与交互性的实现,从而为事业单位带来更加快捷准确的财务数据。这样,我们就需要在理论上、实务上,对于审计的性质、职能、任务及其他相关环境的变化进行研究,既要面对新形势提出新的理论,又要以新的技术与手段去解决新的问题。通过实践总结出理论,并上升到制度的层面,用以指导工作的开展。此外,实现会计信息化后,要加快审计准则和程序的建立,应侧重于对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的评价、对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资格、电算化审计过程和相关的审计技术以及证据收集等方面做出规范,维护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三)对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作为内部审计的重点

信息化内部控制的审计是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关键步骤和核心基础。在信息化条件下,内部控制的根本目标并没有变化,但在控制的重要性、实现的技术手段、控制的范围、侧重点、流程、类别等方面与手工系统有较大差别。为了保证信息会计系统的安全可靠和系统处理与存储的会计信息准确完整,必须针对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特点和特有的风险,建立更加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如受权人员管理控制制度、操作控制制度和档案资料管理控制制度。良好的内部控制将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可靠,保证会计电算化系统资源的安全与完整性,并减少审计证据的检测量。具体来说,首先,在明确职责方面,审人员应该检查组织结构、职权和责任的分配与分工情况,以确定职责分工是否能够提供有力的内部控制,例如,程序软件功能授权、程序与系统应用开发、数据输入输出的控制在可行的情况下应予以分离。其次,在安全控制方面,审计人员应该确定是否制订了有关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程序、数据文件、数据传送、信息输入和输出、数据备份以及人员的安全规定。最后,对会计信息化系统形成的业务轨迹进行检查。

(四) 培养适应信息化环境的审计队伍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做为内部审计监督部门,“正人必先正己”,只有培养一支“思想过硬、业务优良、作风清正、纪律严明”的内审队伍,才能真正履行好所肩负的神圣使命,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审计人员不仅需要会计、财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知识以及电算化审计软件的开发适用、维护技术。因此,事业单位审计部门一方面要分阶段、分层次地对现有专职审计人员在计算机知识、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控制及计算机审计技术等方面加以培训;另一方面也可以引进高层次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人才加入审计队伍,对他们进行会计和审计基础知识的培训,积极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计算机审计系统开发人员,负担起计算机审计软件开发的任务。

(五)关注审计软件技术的开发

要按照以运用促发展的思路,研究目前现有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在运用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与事业单位发展建设相结合,与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相结合,使审计的范围在计算机上更广地延伸和渗透到其他信息处理系统。以制定好会计软件数据接口标准为条件,从被审单位准确获取各种数据。要在现有功能基础上注重开发新的分析工具,如对全面预算审计工具、收支结余情况分析工具等。另外要一方面由行业审计专家和内部审计信息化方面的专家人才组成计算机审计软件研发小组,从根本上克服审计工作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参考文献

[1]冯淑萍.会计电算化审计中的内部控制系统审计[J].会计工作,2007;7

[2]赵娟.会计电算化下内部审计监督新模式[J].理论观察,2006;3

[3]李延权.会计信息化审计研究[J].理论研讨.2007;9

(责任编辑:阳卓江)

推荐访问:事业单位 内部审计 会计信息 环境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