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体育强国认识的演变历程与发展策略研究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我国对于体育强国的认识,经历了从"单维型的理解"向"多维化认识"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以竞技体育为主导的单维型的体育强国理解,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认识阶段和汇集了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国际交往、体育法制、体育科技和体育教育在内的多维化体育强国认识的三个阶段。研究认为保持和扩大竞技体育的优势是实施体育强国战略的前提,群众体育的普及是体育强国的基础,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双向驱动发展是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的关键,努力加强学校体育教育积极扩大体育产业发展是实现体育强国战略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体育强国;竞技体育;群众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0)05-0026-04

Abstract: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ion of the strong power in sports in our country has experienced a transformation from one-dimensional one to multi-dimensional, which is represented by 3 phases: the first one is a one-dimensional great power only strong in competitive sports; the second is symbolized by a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oth in competitive and mass sports; the final is a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various factors includingmass sports, competitive sports, sports industry, sports culture, international sports exchanges, sports legal system, sports science and physical education, etc. In general, maintaining and broadening our advantages in competitive sports is a precondition for the fulfillment of the strategy of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power in sports, while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ss sports as a foundation of the strategy, the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both in competitive and mass sports as the key part of the strategy and enhancing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industry as necessary approaches to the strategy.

Key words: strong power in sports; competitive sports; mass sports

“国运盛,则体育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是将我国的体育事业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总结表彰大会上提出了“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号召。总书记的号召为中国体育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标志着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竞技体育成绩已经和体育强国接轨,但是反观我国的群众体育发展却与体育强国存有不小的距离。体育强国是一个集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等领域为一体的多维概念。我们要以由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战略的提出为契机,通过对体育强国战略指标体系的构建,促进体育强国战略实施过程中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相互取予,进而达到保持竞技体育优势,缩小群众体育发展上的差距,促使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真正意义上实现向体育强国目标迈进的实施策略。

1 体育强国认识的演变历程与指标涵盖

1.1 体育强国的认识历程

1.1.1 竞技体育成绩促进了体育强国战略的提出

体育强国概念的提出是伴随着我国竞技体育取得初步的成功而问世的,体育强国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1972年2月,当时的国家体委适时提出了“体育领域应及时地从过去的抓政治斗争转移到抓体育工作上来,转移到抓攀登体育高峰上来”的发展思路,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体育发展方针,实现了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转型。尤其是在1979年10月我国恢复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之后,国际体委更是把有利于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作为我国体育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当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一、二、三线阶梯状的训练网,确立了“国内练兵、一致对外”的战略目标,并根据当时奥运会的项目分布与设置确立了体操、乒乓球、跳水等13个项目为重点突破项目。经历了上述举措的实施和调整,我国竞技体育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15枚金牌,在这一时期(1981-1984)中国女排也连续三次夺得了世界大赛的冠军。这些竞技体育成绩的取得为重新确立和评价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影响较大。“体育强国”一词也在1983年国务院下发的《批转国家体委关于进一步开创体育新局面的请示的通知》中出现。在1984年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中又一次提到了体育强国,与初次提法不同的是这次将体育强国作为明确的努力目标。

1.1.2 体育大国的基础促进了体育强国战略的形成

从我国1990年举办亚运会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历经了十八年,在这十八年里我国的竞技体育不断发展,在世界体坛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 1989年之后的三届奥运会中我国选手共获得了60枚金牌,163枚奖牌。在2000年-2008年的3届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共取得金牌101枚,其中男运动员取得48枚,女运动员取得63枚。中国竞技体育的不断突破进而奠定了中国体育大国的基础。这样的时代背景也呼唤新的战略发展目标的提出,实践的发展证明“国运盛、体育兴”,正当中国体育面临新的历史转折与挑战时,胡锦涛总书记发出了“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号召。自此在国内也掀起了体育强国战略发展的热潮,学界开始全面审视体育强国的涵义、标准以及发展策略。

1.1.3 对于体育强国的认识经历了从“单维型的理解”向“多维化认识”的转变

我们最初对于体育强国的认识是仅仅停留在竞技体育层面上,这一点在1986年颁布的《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中就明确提出了“竞技体育要超越群众体育”的发展策略。当时的体育院校教材对于体育强国的描述也仅仅是停留在竞技体育成绩层面,即“体育强国是指在世界重大综合性比赛的运动竞赛中名列前茅的国家”[1]。由此可见在这一时期我们对于体育强国的认识是以竞技体育水平作为最鲜明和最主要的标志。

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随着国际体育环境的变化以及我国竞技体育上的不断突破,关于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发展问题的讨论开始激烈地展开,在国际国内新的发展背景下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成了体育界的共识。与此同时国家也在1995年6月和7月先后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两个纲要的颁布和实施对于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实践发展证明虽然在理论层面上对于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有了一致的认识,在实践操作方面仍然没有摆脱将“奥运争光”放在中心位置的局面。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再次辉煌敲开了中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大门,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总结表彰大会上提出了“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号召。总书记的号召为中国体育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标着着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2010年1月27日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阐述了体育强国的主要特征表现: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国际交往、体育法制、体育科技和体育教育等领域均在国际达到先进水平。这标志着我国在实践上出现的将竞技体育水平理解为体育强国全部内涵的倾向已经结束(表1)。

对于体育强国地认识趋向理性,认为体育强国是一个综合的多维的概念,不仅包括竞技体育还包括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国际交往、体育法制、体育科技和体育教育等领域。

由表1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对于体育强国的认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单维型的体育强国理解阶段、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阶段、多维化的体育强国理解阶段。这一过程从最初的只关注竞技体育成绩发展为对体育强国的多维化理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的后期我们在理论上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放到同一高度,但是在实践操作中群众体育的发展却是略显滞后了。这也是我国至今为止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到达体育强国标准的原因之一。

1.2 体育强国战略的指标涵盖

体育强国战略的提出其本身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它不仅是一个国家自身历史的纵向比较,更重要的是国际间的横向比较。体育强国战略是应该包括群众体育在内的综合发展目标,就目前我国体育的发展历程而言,竞技体育始终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如今竞技体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对于竞技体育而言,继续保持和扩大优势项目,保持竞技体育成绩的第一军团地位,加大世界大型赛事成绩的取得应该是一段时期内的发展目标。反观群众体育,我国的群众体育发展要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今天我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体育强国已经是一个多维的概念,体育强国不仅仅代表着竞技体育成绩,更是一个会聚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国际交往、体育法制、体育科技和体育教育在内的多维集合体(图1)。

2 体育强国战略的实施策略

2.1 保持和扩大竞技体育的优势是实施体育强国战略的前提

现代体育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一直以来人们都把竞技体育作为观测一个国家体育水平的重要指标,这里的原因主要是竞技体育是可以通过奖牌或成绩进行量化排名的。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一直是中国体育发展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长期的观念意识、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发展始终呈现给我们的是不平衡的局面,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相对较“硬”而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相比就比较“软”。自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竞技体育上的投入逐年加大,各级训练组织对于国家体育政策非常重视,我国的竞技体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据资料统计,在1984年至2000年的五届夏季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共获得80枚金牌,223枚奖牌,其中1989年之后的三届奥运会获得了60枚金牌,163枚奖牌[2]。这五届奥运会的奖牌情况分别是: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获得15枚金牌;1988年汉城奥运会获得5枚金牌;1992年巴塞罗那获得16枚金牌;1996年亚特兰大获得金牌数与巴塞罗那持平,再次排名第四;2000年悉尼奥运会获得28枚金牌,排名跃居第三位,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在2000年-2008年的3届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共取得金牌101枚,其中男运动员取得48枚,女运动员取得63枚。尤其是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我国体育代表团更是以51枚金牌的成绩名列奖牌榜首位。我国的竞技体育水平如果从总体上看各个项目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目前为止我国在一些高含金量的项目上还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就短短的几十年发展而言竞技体育上取得的成绩已经令世人瞩目,究其本质是与我国在体育政策上对竞技体育的无比重视分不开的。在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的背景下竞技体育发展指导思想应是保持优势合理布局,继续保持优势项目和重点项目的水平,努力实现潜优势项目的突破,继续保持我国在世界体坛的领先地位,这是我国提出的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有利前提。

2.2 群众体育的普及是体育强国的基础

“普及”基础上“提高”,通过“提高”带动更广泛意义上的普及是我国体育发展中长期以来的认识逻辑,虽然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但它们互相促进或制约的影响关系已经无需争辩[3]。就像裴立新在论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之间的关系时提出的从“普及提高”到“相对独立”再到“相互取予”[4]。美国的州立中学协会联盟(NFHS)2008年的统计结果表明:仅在2007-2008年度美国的高中生参加运动项目训练竞赛的总人数超过了740万,其中参加夏季奥运会项目的人数为500多万[5]。美国是公认的世界体育强国,其在奥运会和世界大赛中的优势项目在美国国内有着较好的普及程度,美国的优势体育项目在美国的中小学和大学中均得到较好的开展和普及。因此就群众体育的开展情况比较我国离体育强国还有着不小的差距(表2)。

在发达国家人均拥有体育场馆的比例要高于我国,如在德国平均每十万人拥有体育场馆数量为240个,在日本平均每十万人拥有体育场馆数量为260个,在意大利平均每十万人拥有体育场馆数量为212个,在芬兰平均每十万人拥有体育场馆数量为457个,在瑞士平均每十万人拥有体育场馆数量为220个,在韩国平均每十万人拥有体育场馆数量为100个,而在我国平均每十万人拥有体育场馆数量为50.82个,面向居民开放的只有44.1%。

由此可见我国的群众体育发展是滞后于竞技体育的,群众体育在实现体育强国战略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群众体育开展得好与坏也直接影响着国民体质水平。

2.3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双向驱动发展是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的关键

北京奥运会结束后,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同时也为了纪念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经国务院批准,从2009年起,每年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日的设立是丰富社会体育文化生活、发挥体育的综合功能和社会效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促进中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目标迈进的需要。无论是奥运会后的全民健身日的颁布还是于2009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全民健身条例》都昭示着我国体育事业的未来走向,看重奥运成绩注重金牌并不代表着唯金牌论,我们更应该理性地看待金牌价值以及金牌以外的全民健身运动。在胡锦涛主席向体育界发出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号召后,我国学者纷纷就体育强国所涉及的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相关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表3)。

体育强国战略的提出是对群众体育发展的有力推动,是关注民生的体现,更是体育强国概念下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等子系统的和谐发展路径。早在80年代原国家体委就提出了各类体育协调发展的战略构想。所谓协调是指“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关系是相互推动、协同共进的,发展比例是适当的”[7]。而在现行体制下,确定两者之间的“发展比例”,仍然无法摆脱“两个战略并重”还是“竞技体育先导超前”的战略选择和争论,无法从根本改变体育事业“一手硬,一手软”的局面[4]。虽然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我们经历了“重”竞技体育“轻”群众体育的过程,但是已经崛起的中国体育已经不需要单一的用金牌来证明自己,我们在努力逐步实现竞技体育强国指标体系的同时也在关注群众体育的发展,也开始与世界体育强国接轨。体育强国战略的提出为我们今后的体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契机,只有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双向驱动发展才是迈向体育强国的关键。

2.4 加强学校体育教育积极扩大体育产业发展是实现体育强国战略发展的必由之路

2.4.1 学校体育是体育强国战略发展建设的薄弱环节

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学生的身体素质指标连续下降,已经降到了20年来的最低点,学生体质水平均低于日本和韩国,学生的视力近视率高居世界第一位,城市学生中的肥胖率逐年增加,学校体育教育现状堪忧,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会严重影响我国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8]。由于多年来形成的因素影响教育部门对于升学率的重视要远远高于对于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视,进而造成学生体质状况令人堪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分析青少年体质下降时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睡眠不足,学习时间过长;2)运动严重不足;3)饮食不科学[9]。目前关于学校体育发展的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呼吁要加强学校体育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质水平,虽然直到今日学生体质问题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观,依然没有改变学生体质连续下降的现状。这与我国的竞技体育成绩的辉煌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仅就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来说我们的发展水平均落后于世界体育强国,而且都落后于竞技体育成绩远不及我国的日本和韩国。这样来看我们距离体育强国的差距甚大,实现体育强国的路程较为漫长。因此我们要在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教学思路与理念以及教学项目上进行改革,加强学校体育教育投入,强化政府和教育机构的政策主导,真正落实好阳光体育健身工程,提高广大青少年体质,使其与体育强国发展路径接轨。

2.4.2 扩大体育产业发展是实现体育强国的有力保障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体育强国必然是体育产业强国,体育产业是体育强国的标志。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要远远滞后于竞技体育发展,更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相匹配,落后于我国飞速增长的国民经济水平,这也是我国不能称为体育强国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发展竞技体育、群众体育都需要有很好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体育产业是提升整个体育事业整体发展的物质基础。我们成功实现了从参与奥运会到成功举办奥运会,从奥运会上金牌零的突破到跃居金牌榜首的转变,现在我们又面临着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历史时刻,体育产业的发展作为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的重要保障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奥运会举办后人民群众对于中国体育事业的关注点和发展模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大的背景下调整体育产业结构,加大体育产业和群众体育的发展力度实现体育强国战略已经成为体育部门亟待解决的战略问题。笔者认为实现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首先实现体育产业强国,然后再向体育强国迈进是发展必由之路,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建设体育产业强国主要工作在于:1)调整体育产业结构,增加体育服务的人力资本和体育产品的技术含量;2)加大健身娱乐业的发展力度,提高以职业体育为核心内容的体育观赏性和参与性,打造精品赛事,完善体育用品业与销售业的品牌建设;3)逐步推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向市场化和产业化改革,从政府经济的高度介入到最低限度参与,向市场配置资源方向转变;4)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体育产业经济监管模式和组织方式。

3 结 语

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是我国体育发展的未来方向,也是新中国几代体育人梦寐以求的愿望。事实证明我国距离体育强国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体育强国战略的实施还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虽然我国在竞技体育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除了竞技体育之外的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等略显滞后。这与我国对于体育事业的发展定位和对于体育强国的认识是分不开的。回顾对于体育强国的认识历程走过了从“单维型理解”向“多维化认识”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以竞技体育为主导的单维型的体育强国理解,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认识阶段和汇集了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国际交往、体育法制、体育科技和体育教育在内的多维化体育强国认识的三个阶段。为此实现体育强国战略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保持和扩大竞技体育的优势是实施体育强国战略的前提;2)群众体育上的普及是体育强国的基础;3)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双向驱动发展是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的关键;4)努力加强学校体育教育、积极扩大体育产业发展是实现体育强国战略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体育理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17-18.

[2] 王友唐. 中国竞技体育实力全面提升[EB].人民网.cn/GB/paper39/8232/776342.html

[3] 陈玉忠.体育强国概念的缘起演进与未来走向[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143-145.

[4] 裴立新等. 从“普及提高”到“相对独立”再到“相互取予”—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关系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南京),2008,(1):67.

[5] High School Sports Participation Increasea Again;Boys,Girls and Overall Participation Reach All-time Highs,NFHS,Indian-apolis,USA,[EP/OL].,2008-09-04.

[6] 邱雪.体育强国指标体系的创建[J].中国体育科技,2010,(1):12-13.

[7] 舒有谟,宋秋元.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思考[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7(4) :69.

[8] 杨贵仁.从战略高度认识和加强体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12-13.

[9] 刘红梅等.中国成为体育强国的梦想与现实[J].中国体育科技,2010(1):50-51.

推荐访问:强国 演变 历程 策略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