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了郭沫若研究一扇神秘的大门——读咸立强《郭沫若翻译文学研究》

张 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 郭沫若纪念馆,北京 10009)

2013 年我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工作后,所承担的第一项科研任务就是筹划并申报有关郭沫若翻译作品的校勘、整理与出版的工作,说实话当时我对于郭沫若翻译作品虽有所了解,但是积累并不多,学术研究更是很少触及。对此,我首先考虑的是应该组建一个由全国翻译界、郭沫若研究界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团队来共同完成,而我在寻找目标人选时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华南师范大学咸立强教授。这种下意识的思维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对咸立强的熟悉,我们同为曲阜师范大学上下级的校友,虽在校并不认识,但是毕业后却基本上走向了基本相同的研究方向,他有关创造社研究、郭沫若研究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一直是我的关注点;
二是,对咸立强为人为学的钦佩,整理、校勘郭沫若翻译作品并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甚至可以说是一件出力但不加分的苦差事,尤其是现如今科研成果已经转换为分数计量时,从事这项工作不但不能加分,甚至有可能会耽误挣别的分数,但我觉得咸立强是个例外,他很早就评上了教授,对于科研分数的权重并不太看重,相反,他更愿意做一些具体性的工作;
三是对咸立强学术积累的认同,翻译研究是郭沫若研究的“洼地”,少有人触及,但是咸立强却早在2010年就推出了《译坛异军——创造社翻译研究》一书,其中有大多数内容涉及到了郭沫若翻译研究,读完令人耳目一新,基于以上几点的考量,咸立强当仁不让的成为了《郭沫若全集补编·译文编》专家团队的一员。

在我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课题:郭沫若翻译作品校勘、整理期间,我与咸立强多次见面,并就郭沫若翻译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交流,非常巧合的是在此后每次有关郭沫若学术研讨会上,我和咸立强基本都是以郭沫若翻译为题提交了参会论文,并在会上的发言与评议中,多有论题交集、观点碰撞。他也多次向我透漏到想完成《郭沫若翻译文学研究》的写作,直至今日上、中、下三卷本厚重的成果邮寄给我后,那份沉甸甸的学术分量扑面而来。

郭沫若各类体裁的翻译作品众多,但是对其研究的成果却与之并不相匹配,2014 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分别出版了谭福民著《郭沫若翻译研究》与丁新华著《郭沫若与翻译研究》两本有关郭沫若翻译的专著,这应该是较早的专门以郭沫若翻译为研究对象的著作,但是不知因何,市面上却很难见到它们,甚至连国家图书馆也仅仅只是在特藏书库中存有,傅勇林主编的《郭沫若翻译研究》也仅是有关郭沫若翻译作品资料的汇集,学术研究的成分较少,学术价值并不太高。

咸立强的《郭沫若翻译文学研究》主要聚焦于郭沫若所翻译的文学类作品展开阐述与研究,该著作既有总体上对郭沫若的翻译历程、翻译思想、翻译资料方面的综合性阐述,也有微观上对郭沫若所翻译的《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雪莱诗选》《鲁拜集》等重要文学经典作品的个体性细读,从而建构了郭沫若翻译文学作品研究的系统,成为真正意义上郭沫若翻译文学作品研究的专著,这也是本成果最大的学术贡献。

《郭沫若翻译文学研究》(花木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21 年版)共分为了上、中、下三册,上册主要是对郭沫若翻译文学进行综合性阐述,分别从郭沫若翻译文学的发展历程、翻译思想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解析;
中、下册则主要对具体的翻译作品,按照诗剧、诗歌、戏剧和小说等文体形式,分门别类做了解读。全书容量大,信息量足,观点鲜明,改变了现有郭沫若翻译文学研究碎片化的现状,形成了集成性的辐射效应,进而全面系统构建了郭沫若翻译文学的研究体系。

《郭沫若翻译文学研究》学术集成效应首先体现在,以学术发展史的视野对郭沫若翻译作品进行分类归纳与梳理整理。从1920 年代到1970 年代50 多年间,郭沫若共翻译出版了以《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等为代表译作约五百多万字,多达289 种的译作作品。翻译活动几乎贯穿了郭沫若文化活动的全过程,就郭沫若所翻译作品创作者的国籍来讲,涉及欧洲、北美洲、亚洲等9 个国家,作品以德国、英国、美国、俄国等欧美国家为主,同时还包括波斯、印度、日本等东方国家,共98 位作者的各类作品;
另外就郭沫若翻译作品所涉及体裁来讲,既有文学类作品(含诗歌、戏剧、小说)如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
又有艺术史类的著作:如《美术考古一世纪》;
还有科学史著作:如《生命之科学》;
另外还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政治类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而其中文学类作品无论从译作数量,还是翻译技术等方面来说,都是最重要的部分。不仅如此郭沫若通过自己的翻译实践活动,还提出了诸如“译文应同样是一件艺术品”等翻译思想与观点,引起了现代中国文化界的巨大反响。以往学界面对如此规模宏大的文化活动时,多采取用横截面式的研究策略,仅就郭沫若翻译的某方面进行学理探究,而咸立强则从史学的角度来进行综合梳理,把郭沫若的文学翻译实践活动划分为了“奠基期、爆发期、左翼化期、沉寂期”等四个不同阶段,这样郭沫若在不同阶段文学翻译的特色便较为清晰地呈现出来,也为微观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对于史料的收集,咸立强并非堆砌在一起就万事大吉,而是借助于所收集到的资料,去还原和解读中国文学史上悬而未决的事件,比如泰东图书局与创造社出版部并存,而且又相安无事的史实是借助于郭沫若翻译文学出版的诱因,进行了全新的解读与阐释,而且也得出了较为令人信服的结论。因此,对于郭沫若翻译文学资料的收集整理与阐释研究,不仅会对郭沫若研究和中国近现代翻译文学研究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对于比较文学、外国文学,乃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都具有开创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除了资料不足于支撑郭沫若翻译文学展开全面研究外,缺乏争鸣意识也是目前郭沫若翻译文学研究的另一症候问题。因郭沫若翻译文学译文所牵涉的语种较多,原作者及文化语境繁复等问题,所以研究者多选取自己较为熟悉的领域展开研究,而且多自说自话,很少有相互间的交集、质疑与争鸣,这必然造成了有关郭沫若翻译文学研究鲜有新观点、新方法、新路径的涌现。《郭沫若翻译文学研究》却充满了学术的锐气,著者咸立强不仅仅全面阐释自己学术思考与观点,还对已有相关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质疑。如在论述有关郭沫若翻译雪莱诗歌的问题时,针对何俊曾在《“副文本”视域下的〈沫若译诗集〉版本探究》一文中根据郭沫若所撰写的《小序》落款认为对其雪莱诗歌翻译为“因时而译”的判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咸立强认为这是一种“错位性理解”,而且何俊在论文中所使用的《雪莱八首》的题名与原译文也存在偏差。同样是在对雪莱译诗的研究上,咸立强同时还认为唐春梅在《雪莱Invocation to Misery 汉译对比》一文中,对于郭沫若使用古典骚体翻译雪莱诗歌的原因分析存在偏差,特别是对“主要是为了迎合读者的阅读习惯”的观点提出了强烈质疑,并对此进行了合理阐释。

在《郭沫若翻译文学研究》中类似此类的辨析与批驳还有多处,充分展现了咸立强自我思考的学术独立性,以及真挚探索的勇气,郭沫若翻译研究也将在如此争鸣与论争氛围中逐渐走向郭沫若研究领域的中心。

长期以来郭沫若文学翻译研究的普遍路径就是多从译本外部去探究,如郭沫若翻译思想、翻译与创作的关系等方面,而少深入译本的内里,如译文的语言、用词、句法等方面去分析郭沫若译作的美学特征、语言特色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因此就使郭沫若翻译文学作品的研究多在门外徘徊,止步不前,还容易被作为其文学创作研究的衍生物而对待。

咸立强《郭沫若翻译文学研究》的大部分篇幅是对郭沫若翻译文学译本的细读,特别是对传诵较多、影响面较大的译作,如《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等文学译本深入肌理,仔细地剖析了各个译本中微小的元素,真正做到了对译文的细读、精读和通读。

文学作品的翻译既不同于简单的文学创作,它要遵守特定的语言表述规则,也不同于单纯语种间的互相转换,它还需要语言的审美建构。作为创作者与翻译者二者兼备的郭沫若来讲,如何合理处理翻译与创作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其文学翻译作品的价值所在。咸立强就立足于从翻译作品译本本身的解读出发,全方位、全流程地解析郭沫若文学翻译作品的独特价值和审美特性。如对《少年维特之烦恼》译文的解读就读出了文学翻译作品本有的美学意味。

《郭沫若文学翻译研究》的第四部分是对《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解读,该部分共分为6 节,前3节分别从郭沫若翻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历史价值、历史掌故等方面进行阐释,基本上属于译文研究的常规路径,但是到了第4 节和第5 节,那就属于译文研究的本体动作了,这两节从总体上来说主要是对《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翻译用词进行细致的解析和说明,分别分析了译文中的方言与文言问题,“个”与“位”的单位词问题以及助词“的”“底”“地”“得”的使用问题等,仅仅从列举的这个几个方面来看,著者便已经进入到了译文的内里,真正显示出从本体性的角度去探究郭沫若译文的独特性。

翻译文学看似简单,其实不然,要做到以词精准达意则更加不易,通过咸立强对《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单位词“个”“位”的使用就可见一斑。单位量词的使用不仅是现代汉语通畅达意的必备成分,同时也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不同单位词的使用会有不同的寓意。咸立强便结合郭沫若译文《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包含“个”“位”具体语句进行全面分析,得出了“郭沫若的译文中,单位词‘个’与‘位’的使用,存在两个较为明显的倾向:第一,还原了‘个’与‘位’两个单位词纯粹表示单位的用法,取消了背后隐藏着的仰视、平视或俯视的意思。第二,‘位’这个带敬意的单位词的使用频率更为频繁且出现了泛化的倾向。”这种分析的方式、结论的获得,是以往郭沫若译文研究中不多见,改变了郭沫若译文研究从宏观着手,大而化之的阐释弊端,从而更加全面客观地阐明了“郭沫若通过翻译不断地探索并努力地构建自身语言的现代性”的史实。

类似于此种译作的精读、细读,在《郭沫若翻译文学研究》中比比皆是,如对《鲁拜集》中有关酒意象翻译的探究,对《骑马下海的人》中指示词的翻译等的研究,皆是还原了作为翻译文学译作本身的元素,提升了读者对郭沫若翻译文学作品的认知度。

咸立强所著的《郭沫若翻译文学研究》可谓对郭沫若所翻译的文学作品进行了地毯式全覆盖的扫描与探究,我也只能挂一漏万地谈谈阅读之后的粗浅感想,我想他这本著作的出版不仅会为郭沫若其它题材的翻译作品研究提供可供借鉴的方略,也应该能提升有关郭沫若翻译方面研究的热度,因为咸立强是一位极富有感染力、创造力和亲和力的好学者。

猜你喜欢 郭沫若译文文学 印象·郭沫若纪念馆北京支部生活(2022年8期)2022-08-23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中国新闻周刊(2021年36期)2021-09-30天上的街市语数外学习·初中版(2020年5期)2020-09-10弟子规小天使·二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1期)2018-06-29山茶花阅读(低年级)(2018年3期)2018-05-14弟子规小天使·二年级语数英综合(2017年12期)2017-12-05弟子规小天使·二年级语数英综合(2017年3期)2017-04-01文学小说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文学全国新书目(2009年24期)2009-07-17译文小学生时代·大嘴英语(2006年1期)2006-06-06

推荐访问:郭沫若 研究 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