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援疆工作机制与成效研究*

郭世杰 刘 明

对口援疆是国家战略,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重要举措。作为对口援疆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文化援疆对推动新疆文化事业持续繁荣发展意义重大。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强调,积极建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全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阵地建设,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继续加大力度开展文化援疆工作,坚持以文化力量维护和促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坚持文化建设,强调文化互嵌作为新疆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建设的重要作用。②

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中,文化润疆被重点提出,强调文化法治、深化文化浸润、提升文化底蕴、着眼文化认同,切实推进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守正创新,为新时代文化援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由此观之,文化作为对口援疆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促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当前,新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日渐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文化交流与合作日趋紧密,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文化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本研究通过探讨文化援疆的价值意义、成效特征与路径策略,以期为深化文化援疆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方法借鉴。

文化建设是促进新疆文化发展,提升新疆各族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有效路径,承载了新疆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诉求,是当务之急,更是百年大计,必须抓紧、抓实、抓好。③

(一)促进新疆社会文化发展

文化援疆可以促进新疆文化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优化文化事业管理机制,推动文化惠民工程,完善新疆各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改善文化民生。重要的是,可以加强新疆现代文化产业建设,通过外部引进、内部挖掘,提升文化产业水平和优势,培育良性文化生态,助推文化发展转型,提高文化发展能力,进而促进文化持续繁荣发展。

文化援疆的价值目标是在实现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的同时,深化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文化观念。这既是对新时代党和国家关于新疆工作思路的系统把握与深层谋划的积极回应,也是新疆社会各类关系与动力机制在现代化转型过程和历时性变迁之下,如何有机协调并深度一致的整体性结构与纵深背景的价值探索。④与此同时,新疆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互欣赏,充分尊重和保护各种民俗文化,实现多元文化和谐共处,使各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所以,文化援疆对促进新疆文化事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保障文化传承积淀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利于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为实现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和条件。

(二)新疆各族群众实现美好生活的现实需求

在党的领导下,新疆各族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文化援疆工作本身就是惠民工程、育民工程、富民工程、乐民工程,更是人心工程⑤,具有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社会价值。满足新疆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综合素质、提升收入水平、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援疆的核心追求。

首先,文化援疆丰富和提升了新疆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水平。文化援疆工作开展以来,通过文化工程、文化项目、文艺帮扶等方式,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新疆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水平,各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强,为构建新疆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培育文化人才队伍,提升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文化要繁荣,人才是关键。加大十九省市文化援疆和教育援疆力度,实现文化理念、文化知识、文化技术的互动互融,为新疆培育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较大发展潜力的人才,激发新疆的文化活力和创造动力,夯实文化发展基础,对促进文化繁荣发展非常关键,特别是对乡村农牧区的文化发展意义重大。例如,通过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发展理念,培养具有现代意识、观念、能力和效率的新型农牧民,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第三,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文化援疆可以通过加大文化产业投入,将旅游文化、非遗文化等作为发展重点,使文化和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从而提升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文化现代化转型。文化产业发展有力地提升了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近年来,十九省市对口援助新疆大量文化项目,使新疆各族群众的就业率和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实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双丰收。

(三)促进新型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⑥文化援疆工作是惠及民生、凝聚人心的过程,更是强化中华文化认同,凝聚发展共识,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收获民族团结硕果的过程。通过文化援疆,可以大力推动各民族互嵌式社会文化结构建设,使新疆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相互帮助、相互欣赏、美美与共。一是突破地理空间制约,使优质文化资源流向新疆;
二是援助方与受援方建立了对接模式,增进跨地区、跨民族的交流,增强民族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三是以改善民生项目为切入点,缩小社会结构性差异,奠定民族交往的文化基础;
四是打造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简言之,构建多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离不开文化援疆。⑦

(一)文化援疆目标逐步明确

文化援疆的目标在于顺民意、保民生、聚民心,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助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通过提高新疆各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增强其文化自觉和自信,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援疆向民生倾斜、向基层倾斜、向重点地区倾斜成为十九省市对口援疆着重强调的制度安排,目的在于助力受援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振兴发展;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疆内外各族群众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往来互动,把援疆工作打造成推动发展的工程、民族团结的工程、凝聚人心的工程。⑧

第一,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化做出深刻阐述,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此背景下,文化援疆逐步向改善民生倾斜,用以满足新疆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物质文化生活依赖于经济建设和生产力开发,旨在促使人民摆脱贫困,改善生活状况,提高人民福祉,如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艺术文化环境等。相较于物质文化需求,美好生活展现出更高的生活品质和精神内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旨在建构让人民幸福的多层面、多维度的结构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民主有序、清正廉洁、海晏河清的政治环境和公平、正义、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⑨

第二,文化援疆要采取多种手段保证文化援助的精准性、有效性和系统性。一是以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为目标,加大干部培养培训力度;
二是加大先进文化理念和科学技术宣传指导力度,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文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开展系列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和节日民俗活动,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加快和谐社会构建。三是鼓励人才下乡,坚持培养本地人才和引进外来人才机制构建,强化人才支撑⑩,提升文艺帮扶效用,发挥文艺宣传作用优势,发展文艺事业,推动乡村文化事业持续发展。四是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与服务业、旅游业融合,促进文化发展。

第三,文化援疆的重点任务是以文化人才培养为支撑,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改善文化民生,通过文化产业发展拉动群众就业,通过文化交流促进文化认同,全面推进新疆文化建设,实现以现代文化引领新疆发展的宏伟目标。通过扩大文化交流与合作,凝聚共识,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筑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有鉴于此,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文化援疆的价值遵循。

(二)文化援疆路径逐渐多元

文化援疆涉及范围广泛,主要包括文化传播、文化产业、文化基地、文化人才培养“四个工程”。基于上述内容,文化援疆路径日趋多元,形式日渐丰富,不断提升对口援疆综合效益。

干部援疆方面,近年来,援疆干部结构功能不断优化,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文化服务功能不断强化,文化援疆逐步规范化、制度化,有效促进了新疆文化建设事业不断发展进步。1997年以来,按照中央统一部署,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先后组织十批共2万多名干部人才进疆工作,助推新疆社会文化发展迈上新台阶。

经济援疆方面,文化帮扶越发精准,对重点急需的文化事业实行定点帮扶,基本实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引导经济资源优化配置,提升了资金在文化事业发展上的使用率。自2010年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启动以来,各类援疆资金累计近1200亿元,推动新疆经济保持积极向好的良好发展态势。2020年,全疆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各族群众的物质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改善。

智力援疆方面,依靠创新人才引进和内部培养模式,科学培育新型文化人才队伍,加强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在科学文化和知识技能方面的素养提升;
加大对新疆教育的投入比例,建立多方位的人才培养机制,特别是农牧业地区职业教育投入,输入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提高农牧民的文化水平,满足他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以河北省为例,2017~2018年,共培养培训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巴州)干部人才3853人;
2017~2019年,通过推进“一人一户一技能”活动培养培训富余劳动力5800余人,促进巴州劳动力就近就业4000余人;
推进“两后生”技工教育,培训5496名巴州初、高中毕业生就业、创业技能,为受援地的长远发展注入内生动力。“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共投入教育援疆资金20.98亿元,实施项目200余个,援助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193所,建设规模260余万平方米,新增学位15万多个,先后选派援疆教师640余人次,实现教育全学段、全覆盖帮扶。

产业援疆方面,积极打造绿色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入推进地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改造与转型升级,提高新疆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和使用率,因地制宜地开发文化资源,将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节日、经典故事、礼仪、习俗和文化艺术活动)等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挖掘文化经济潜力。如和田地区借助北京市对口支援,重点打造文化产业项目,开发大漠丝路、昆仑河谷、雪域牧场、维吾尔文化风情等四条精品文化旅游线路,逐步形成和田特色体验式旅游精品线路和品牌,对促进当地文化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三)文化援疆的成效日益显现

第一,文化援疆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旨要,通过文化人才培养的制度规范、政策引导、水平提升,增强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在满足新疆各族群众精神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提升新疆各族群众的综合素质水平,对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第二,文化援疆通过优化文化帮扶制度,规划设计科学方案,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实现文化帮扶制度化、精准化、系统化。在脱贫攻坚期间,各援疆省市加强“文化扶贫”思想建设,通过加大教育事业支持力度,开展知识文化培训,夯实文化扶贫基础。从文化资源开发看,通过推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将文化发展成果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发展相结合,实现文化产业质效提升,文化设施日渐完善、文化脱贫路径日趋多元。文化援疆通过挖掘新疆文化自身的发展潜力、开发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发展项目,特别是深度挖掘新疆文化优质资源,努力提升新疆文化自身发展能力,如举办文艺演出、非物质文化传统技艺体验等方式提高各族群众的收入。目前,新疆加紧推进南疆四地州百个特色小镇项目建设,同时,依靠丝绸之路文化产业重点项目试点政策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使文化产业成为地区重要收入来源,逐步改善和推动已脱贫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第三,人才资源科学开发,文化发展持续性加强。文化援疆干部人才往往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观念,可以促进新疆各族干部改善管理理念,优化服务机制。一方面,通过人才培训,提高受援地干部人才素质,充实干部人才力量,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提升文化援疆工作管理水平和效率;
另一方面,文化转型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状况,文化援疆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在传统文化产业中融入新知识、新技术,加大高新技术在文化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实现文化事业更新换代,快速发展;
另外,通过对人才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开发、提高质量,提升文化赋能,实现人才培养的持续性、长久性,进而推动新疆文化发展。

文化援疆需要形成一套统一、科学和系统的工作机制,能够有效协调文化援疆各环节的利益关系;
要坚持思想指导、工作内容、工作目标、工作方法、工作路径相统一原则,不断提升对口援疆综合效益,助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

(一)完善文化援疆组织机制

1.建立文化援疆制度法制化机制

加强文化援疆法律体系建设,规定援助方与受援方的权利和义务,建立行政指导与奖励制度和支援项目的跟踪协调制度是文化援疆的秩序保障。根据各地文化帮扶工作发展现状,结合自身发展优势,创新文化援疆政策的制度化、法治化发展路径,营建文化发展的法制环境和氛围。同时,加强制度创新和制度建设,完善立法工作,建立与对口援疆相适应的、能切实保障文化援疆工作的法律法规问责机制,明确工作职能和考核办法等操作性规定,进一步完善文化援疆组织体系,提升文化援疆工作制度化水平。要探索新的文化援疆法制化治理模式,提高援助方与受援方相协调的治理效能,实现文化援疆制度政策要求、援助体系、援助方式、后期考核的法制化。同时,保持法制化的科学性、人民性和时代性,保障文化援疆机制的价值效用。

2.创新多样化文化援疆模式机制

加强经济援疆、干部援疆、人才援疆、教育援疆、企业援疆与文化援疆的协同互融。构建文化援疆新模式,统筹兼顾,整合资源,实现多渠道、多模式的双向交往,保障文化援疆工作效益最大化。制定文化援疆工作规划,要立足于新疆与各援疆省市实际情况,着眼于长远,构建立体、多维的沟通协商机制,健全联动机制,优化政策组合,注重援助方与受援方的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加大合作力度,拓宽合作广度,增强合作热度,推动文化援疆可持续发展。要坚持文化事业发展的全面性,做到文化援疆全覆盖。一是建立州、县、乡、村四级援助体系,确保全疆各地区、各部门都能从文化援疆工作中获取实际效益;
二是推动新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交流等协调发展;
三是大力发展系统性文化工程,多路径、多形式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如整合社会公共文化资源,推动广播影视、文艺创作、体育文化发展等。

3.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能力

国家力量对基础社会结构塑造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援疆需要各地区、各领域、各部门的党组织协同配合,制定科学、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体系,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整合资源,凝聚力量,为多元主体参与文化援疆创造条件,形成各尽其责、稳定坚固的工作机制。要不断加强援疆干部队伍培养培训,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机制协同功能;
要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加强组织引导;
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摆在突出位置,真正把文化援疆工作打造成推动民族团结的工程、凝聚人心的工程;
要转变文化援疆思维,注重统筹协调,发挥党组织在文化援疆工作中的核心主体作用;
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统筹谋划、注重援疆工作不同领域间的统筹兼顾,坚持党组织在文化援疆工作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先进性作用;
要加强自我监督与自我管理,完善监管机制。

(二)建立文化援疆长效机制

“各援疆省市要加强同新疆协调配合,长期坚持对口援疆。”文化援疆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工作,要立足新发展、贯彻新理念,找准文化援疆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切入点,立足新疆实际和优势,科学编制规划援助项目;
要努力构建完善、系统、成熟、科学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政府、市场与社会有机结合,统筹支援方与受援方的工作衔接工作,构建多方协同的工作机制,使文化援疆工作朝着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前进;
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建立干部人才培育长效机制,加强对援疆干部的业务培训,积极构建创新人才队伍,加强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力度,坚持人才供给长效性。要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增强新疆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

此外,要积极建立文化产业援助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将工作重点向改善民生倾斜,不断完善文化援疆实践创新长效机制,为文化援疆提供政策支持。挖掘文化潜力,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努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让各族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建立精准文化帮扶资源配置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成效,注重加强教育援疆,特别是完善职业教育培训,提升农牧民文化综合素质,促进农牧民现代化转型;
不断完善覆盖新疆各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缩小区域间公共文化服务差距;
要集中力量发展优势文化产业,在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增强文化经济效益,提高新疆地区的文化发展能力;
以讲好新时代新疆故事为目标,打造文化精品,制定实施文艺精品,提升文艺作品质量的战略和策略,不断满足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要,增强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三)建设民族关系协调机制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文化援疆既是十九省市对新疆的文化帮扶过程,也是各民族认知结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互相交融、互相重构的过程。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时代文化建设,同时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营造文化环境氛围,使其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五观”。通过文化援疆加强新疆现代文明教育,深入实施文明创建,促进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文化观念和社会角色的互动转变,促进地区文化协调发展,推动新疆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建设进程,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要扎实做好文化援疆,凝聚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力量,推进新疆全面育人机制构建,加快新疆人才培养,加强民族团结教育。通过文化援疆推动疆内外各族群众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文化往来互动,凝聚文化发展共识,为各民族大团结提供基础条件,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建设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达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目标。

文化援疆要牢牢扭住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坚持保障民生、凝聚民心,形成文化援疆组织机制、长效机制、民族关系协调机制工作体系;
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建各民族大团结格局为指向,不断调整援助思维和创新方式,从而解决文化援疆工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升文化援疆综合效益。

注 释:

①周晓东,卫静春:《新世纪新阶段“文化援疆”促进边疆稳定的实践与启示》[J],《新疆社会科学》2017年第4期,第129~135页。

②孙钦忠:《对口援疆与新疆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建设》[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第119~124页。

③《不断增强各族人民文化认同——五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新疆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4年6月6日,第1版。

④青觉,吴鹏:《文化润疆:新时代新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话语与实践逻辑》[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1年第1期,第1页。

⑤李建军:《文化对口援疆的“输血”类型及援疆路径选择》[J],《新疆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第108页。

⑥《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年8月29日,第1版。

⑦庄新岸,龚超:《多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J],《湖南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第108~113页。

⑧林晖:《第八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召开》[N],《人民日报》,2021年7月22日,第1版。

⑨郑功成:《习近平民生重要论述中的两个关键概念——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年第18期,第64~74页。

⑩赵迎芳:《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化精准扶贫》[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第12~19页。

猜你喜欢 援疆文化产业新疆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今日农业(2020年23期)2020-12-31援疆的夜晚阅读(高年级)(2019年11期)2019-12-27舍家报国 倾情援疆奋斗(2018年11期)2018-05-14有效发挥援疆干部作用刍议新西部(2017年5期)2017-06-08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几点探讨山东工业技术(2016年15期)2016-12-01新疆多怪丝绸之路(2014年9期)2015-01-22文化产业中国记者(2014年6期)2014-03-01文化产业中国记者(2014年1期)2014-03-01新疆对外开放山峰新疆人文地理(2009年7期)2009-09-29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新疆人文地理(2009年7期)2009-09-29

推荐访问:成效 工作机制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