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设施的问题 我国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象征和生产力的空间载体,聚集了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才、资金和技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发挥地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交通中心的作用日益显著。   人们都知道,交通运输的现代化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了物资交流和人们交往,提高了工作效率。然而,随着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尤其是地面的汽车交通运输,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交通拥挤、交通噪声、交通事故频繁、道路堵塞、环境污染、对居民区的不良影响等问题正越来越被各国政府管理部门所重视。
  1.道路承载力低下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只是近10年发展较快,人均面积由2.8平方米上升到6.6平方米。尽管增长幅度较快,仍赶不上城市交通量平均20%的增长速度。目前,全国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中,有27个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局面产生的直接原因是道路面积严重不足。
  首先,我国目前大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尚不及发达国家的1/3。其次,我国大城市市区正处于从中心区向郊区化扩散过程中,近几年城市道路建设的增加,主要分布在新开发的市区和郊区,相对来讲,中心区的道路面积率反而略有下降。再次,城市房地产开发集中于市中心地区,产生了过量的交通,造成道路超负荷运载。
  2.机动车增长速度过快
  近年来我国城市机动车增长速度加快。1994年我国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已接近500万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刺激了城市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2000年全国机动车拥有量达5 776.97万辆。同时,私人汽车的数量也急剧增长,而且大多数集中在大城市,截至2004年4月底,北京市私人小汽车已突破100万辆。
  根据我国轿车增长分析,每当轿车拥有量年增长率超过20%时,必将引起当年以及随后几年城市交通恶化。我国现有城市路网一般都是密度低、干道间距过大、支路短缺、功能混乱,属于低速的交通系统,难以适应现代汽车交通的需要,阻碍着汽车化在城市的实现。
  3.公共交通停滞甚至萎缩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大城市的公共汽车交通(含无轨电车)相继萎缩,从运营效率到经营管理,从服务水平到经济效益,出现了全面的衰退。过去的20多年,全国公交车辆和线路长度分别增长了2倍多,但平均运营速度却下降2倍。公共汽车交通的萎缩,加速了自行车的极度膨胀,反过来又影响城市交通拥挤的波及范围。至今,我国大城市公共交通几乎还全部靠公共汽车一种方式,只有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建有地铁线路,尚未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综合运输客运体系。出租汽车和小公共汽车容量有限,因此,一旦单一的公共汽车受到冲击,被转移出来的乘客便要寻找出路,最有吸引力的便是自行车。结果,使原来已经超量的自行车更趋于饱和。
  4.交通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尽管机动车拥有量大幅增加,但是,我国城市中交通管理和交通安全的现代化设施却很少。在车辆、道路和交通管理系统、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城市交通管制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信息采集和信息提供技术等方面都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近年来,虽然有少数城市研究和引进了一些国外先进的交通信号管理系统,但由于交通管理设施不足、管理水平低下,我国交通事故率仍居高不下。
  从停车场看,大城市中特别是中心区严重短缺停车设施,车辆大都停在道路和人行道上,加剧了拥挤堵塞和事故发生。此外,国际上正在研究并开始使用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系统,在我国基本还属空白。
  5.交通发展战略缺乏科学统筹
  城市交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研究交通需求和供应的平衡,还要考虑土地和财力的可能,是一项决策性很强的工作。当前出现的城市交通问题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科学的整体交通战略和规划,治理工作往往顾此失彼,前后失调,投入不小而收益不大。
  一些大城市热衷于建设高标准的大型交通工程,出现了许多立交桥、高架道路和城市环路,以为只有高标准的大型交通工程,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交通问题,实际上这种办法只能缓和暂时矛盾,拥挤问题不但没有解决,甚至诱发聚集更多的交通量,引起结构性的“负效应”。城市交通是一个动态的整体,仅靠几项工程不可能解决交通问题。

推荐访问:城市交通 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