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中印关系需要跨越历史教训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中印关系需要跨越历史教训,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中印关系需要跨越历史教训

中印关系需要跨越的历史教训4篇

【篇一】中印关系需要跨越的历史教训

中印关系浅谈

学院:资源环境

班级:生物10-1

学号:311003050114

姓名:代玉龙

中印关系浅谈

摘要:今年是中印建交63周年。中国和印度作为相邻的两个发展中大国, 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中印两国在西藏解放、领土划分、经贸往来等多个问题上产生了矛盾甚至冲突,一度严重影响了中印两国的正常往来。印度以中国为假想敌制定的大国战略也愈演愈烈。但是, 中印关系在在未来的发展中,仍然有着稳定和改善的条件,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合作基础。

一、中印关系在曲折中发展

印度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与中国一样都经过了漫长的艰苦的斗争才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建交后,中印两国关系几经波折,但总的来说,友好合作是主流。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印度总理尼赫鲁在1949 年 12 月致电周恩来总理, 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唯一代表中国人民的合法政府, 并宣布同国民党政府断绝外交关系。1950 年4 月,中印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印度是非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

但中、印历史遗留问题的存在给中印关系的友好发展造成了重大挫。中印两国在边界问题上存在重大分歧。首先,1959 年中印边界爆发了第一次武装斗争; 其次,1962 年至 1963 年,中印两国在边界问题上冲突不断。在中印领土的东段、 西段发生了大规模军事冲突, 这些冲突严重影响了中印关系,中印两国原有的政治、 经济、文化和贸易交流几乎全部停滞, 中印关系从此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潮期。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中印两国关系逐步趋于正常化。8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苏两国对峙的情况有所缓和,这给中印关系的改善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90年代以来,中印关系稳步发展,近年来更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未来两国关系的进一步改善与发展,既有国际关系理念上的共识和经贸、科技合作上的互补需求等有利条件,也有在两国边界划定、双方缺乏足够的战略互信等方面的障碍和困难。总的趋势是,双方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得到加强,中印的共同繁荣将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中印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近年来的中印关系看,友好合作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但是互信不足的问题仍是两国关系中存在的最大的障碍。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也有某些现实的因素,比较复杂。

首先是中印边界问题未能取得突破。自2003年以来,中印两国政府的特别代表已举行了多轮谈判,两国在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印时签订了关于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从而为双方实现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实现最终解决还有相当的难度。温家宝总理在最近访印期间的讲话中指出:“中印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只有真诚互信、锲而不舍,才能最终找出公平、合理、为双方所接受的方案。”由于中印边界问题在短期内尚难于解决,而在印度,1962年的中印边境冲突的阴影尚未完全消除,印度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对中国存有较大的疑虑。

其次是中印经济差距有所扩大。近年来,中印两国的经济发展都较快,但中国的发展速度高于印度,使中印两国的经济差距有所扩大。印度一向具有较强烈的同中国竞争的心理,这种形势使印度有些忧虑,对中国产生些许排斥。

再者是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随着中印关系的发展,地缘政治因素对两国关系的影响已逐步减少,但这方面的因素仍有一定程度的作用。印度对中国同巴基斯坦等印度邻国关系的某些方面仍有疑虑。从中国来看,它对印度同美国、日本等国的军事与安全合作也有其关切。

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使得问题的解决有相当的难度。这就需要两国有足够的时间与耐心,共同为增进互信做出更大的努力。

三、中印关系的发展前景

虽然中印关系依然存在着尚未解决的问题和不利因素,但随着世界多极化不断发展,中印两国也在为两国的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

第一、在政治领域:进一步加强战略沟通,增进政治互信。充分发挥两国领导人定期互访和会晤对双边关系的引领作用,积极利用好政府、政党、议会间的磋商交流机制,深化双方战略对话,保持各层次交往。

第二、在经济领域:不断推进务实合作,深化利益交融。促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和动态平衡,扩大双向投资,启动两国区域贸易安排谈判,开展在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大项目合作,共同倡议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推动中印两个大市场更紧密连接。中、印两国应抓住彼此发展的战略机遇,扩大互利合作。积极利用已有的战略经济对话机制,加强宏观经济政策沟通协调,将彼此的发展战略更好地结合起来。积极推动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为扩大相互投资创造良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提供金融、信息、法律服务等方面的便利。不断提升合作的质量和水平,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双边贸易,逐步实现平衡增长。相互开放市场,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第三、在安全方面:进一步加强两军之间的防务合作,增进安全互信。通过防务与安全磋商、联合训练演习等,加强两国军事交流。就海洋事务保持战略沟通,共同维护和平与安全。

第四、在人文科技等方面:进一步扩大双边人文交流,增进彼此瞭解。扩大教育交流合作,促进两国新闻媒体加强沟通,继续办好青年互访活动,推动地方交往。

第五、照顾彼此关切,妥处敏感问题。就边界问题加强沟通协商,提高现有机制效率,在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之前,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利用好现有机制,加强在跨境河流问题上的合作。

中、印两国是合作伙伴,而非竞争对手。中、印两国加强经济关系,受益的不仅仅是双边贸易和投资。亚洲两大金砖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对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带来巨大的、积极的传导效应,帮助加快亚洲区域内贸易和投资的流动。

最后,希望中印两国化解矛盾、携手并进、取长补短,走上快速又好发展的快车道。

【篇二】中印关系需要跨越的历史教训

中印关系如何跨越喜马拉雅?

2015-05-16 04:14:56

归档在 我的博文 | 浏览 3495 次 | 评论 0 条

印度总理莫迪终于来了。首站西安即创下两个首次:中国首次以仿古入城式欢迎外宾,国家主席首次异地迎接外国政府首脑,并陪同参观。场面足够华丽、足够热烈。莫迪的北京之行更是重头戏。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举行欢迎仪式,莫迪检阅三军仪仗队,亦与人大委员长张德江会面,莫迪作为外国总理,安排清华演讲亦属罕见。总之,除了没有鸣礼炮,中国几乎是以迎接国家元首的高规格破例接待这位印度总理!或许正应了那句老话,礼多人不怪。足见中国对中印关系的看重。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曾多次访问中国的前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一年前当选总理时,曾有不少声音猜测,他会不会把中国作为首访地?而事实是,李克强就任总理后出访首站就是印度(莫迪当选前),习近平主席亦于去年9月访印,而此次莫迪是在访问了日本、美国等数国之后,才在上任一周年之际到访中国。如果仅仅据此认为,印度新总理对中印关系不够热络,当然是不够的。现实是,妨碍中印合作的问题和障碍,犹如横亘两国1700公里边境线上的喜马拉雅山脉,难以逾越。

首先,与中俄已经解决艰难的边境划界问题不同,中印之间最大的隐患就是大片领土争议和边境划界悬而未决。这也是两国从政府到民间难以建立互信的最大障碍。这座精神上的无形喜马拉雅较之现实中那座有形大山更难跨越。这多少类似于目前中日关系因钓鱼岛等问题掣肘所面临的困境。

其次,中印两国同属发展中国家,又同为人口最多、负担最重的两个最大国家,面临的基本问题和机遇具有同质性、同类性,相互间潜在的竞争性远超过不多的互补性!这就导致两国间可操作的具体合作空间相当有限,经贸关系成长不力。两国总人口达全世界三分之一(25亿),而双边贸易额不足千亿,仅相当于中美或中日贸易规模的五分之一。而印方统计的贸易逆差竟高达380亿美元。如果说,中国与美、日之间的关系,因巨额贸易等密不可分的利益攸关性因素的维系,可以达到务实交往的高阶水平,且不至于分道扬镳到太离谱,中印关系要提升至高端境界,则是一个很大挑战,且缺乏维系稳定的必要纽带。

第三,中印关系的另一个毒药因素是印巴纷争和中巴铁哥们关系。克什米尔地区地位未定,印度对巴基斯坦始终虎视眈眈。相对弱小的巴国寄望于中国这个大哥的影响力是理所当然的。中国亦无理由疏离这位长期与共的传统伙伴,特别是在中国国际影响力日渐提升、美日和西方不甘心放弃遏制中国这个大背景下。而巴国的特殊地理位置堪称中国与中东地区间的桥梁。为解决中国能源进口过度依赖海路的不利局面,近年来致力于西向陆路能源供应线的战略布局至关重要!再加具有全球影响的“一带一路”大格局经济发展蓝图的大力推进,“巴铁”必将成为中国西进的第一个桥头堡。一句话,中印关系的发展不会以牺牲或损害中巴关系为代价。与这个思路不同,要处理好中巴印这个三角关系,中国积极担当印巴纷争调解者角色或许更合宜,即使难以有所作为,亦符合本地区各方利益。

第四,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主导下,美日菲等国在东海、南海日益显现与中国博弈的态势,特别是美日同盟关系提升至全球合作的新形势下,印度与美、日间的实质关系和互动亦将影响中印关系的发展。在美国背后支持下,日本安倍政府曾公开叫嚷联合包括印度在内的亚洲一些国家构建所谓的“亚洲之弧”制衡中国,印度政府如何回应这类诱惑,是判断中印关系的重要指标之一。奥巴马总统年初访印时,两国签署了《美印亚太和印度洋地区联合战略展望》,该文件首次涉及东海和南海问题:有关各方应“避免动用武力或以武力相要挟,设法通过和平途径解决领土和海上争端”。按印度专家的解读,印方要与美国缔结战略联盟关系,主要是希望打造军火工业,同时也不排斥从美国那里得到牵制中国的战略利益!

此外,中印之间还有一个日益不被关注的问题,即印方容留、甚至支持藏族“流亡政府”和达赖喇嘛问题。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这个寄生于印度的流亡组织的国际影响力日渐下降,日子并不好过。达赖喇嘛的国际活动效应亦呈颓势。但这个问题就像一个脓疮,虽不至于伤筋动骨,但不根除,难保没麻烦,甚至出乱子的可能也不能排除。印度在这个问题上的分寸不可能对中印关系没有影响。

但是,尽管有这些客观存在的障碍和问题,较之相互猜忌、甚至对抗的不利局面,两大邻居友好合作、互利共赢对两国发展大计的显著意义还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是中印两国领导人都有意愿和决心跨越喜马拉雅的最大背景。昨天,中印签署铁路等领域24个合作文件,总价值达100亿美元。莫迪访华的主要成果都反映在两国共同发表的联合声明中,其中有几点值得特别注意。

—— 无论莫迪中国之行表观多么华丽、热烈,中印两国之间的关系,不是中国与很多国家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或更高一级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更不是中俄之间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而是“发展伙伴”关系!这种关系固然具有建设性,但定位档次较低,仅仅比没有任何限定性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或美方表述的“利益相关”关系略有提升。由此可见,中印之间的客观障碍对两国关系的拖累之重!

—— 这份总共41条的联合声明,有3条专门阐述两国边界问题。具体包括:通过设立热线电话和边防会晤点等措施,加强交流,维护边境地区安宁。双方愿以积极态度解决突出分歧,寻求边界问题的政治解决,重申坚持“三步走”路线图,继续推进框架谈判,争取早日找到一个公平合理和双方都能接受的边界问题解决方案。

—— 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的增长是声明的另一个主题。双方同意采取必要措施消除双边贸易和投资障碍,加强多领域的贸易和投资往来,包括印度药品、信息技术服务、旅游、电影、纺织和农产品等。两国铁路合作取得进展,包括印度金奈-班加罗尔-迈索尔路段提速、德里-那加普尔高速铁路可行性研究、布巴内什瓦尔和拜亚帕那哈里车站再开发规划、重载运输培训和设立铁道大学方面的合作,并商定下阶段铁路合作行动计划。此外,两国合作还拓宽到更广泛的领域,如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和平利用核能、公共卫生、医学教育、职业培训、执法合作、边境贸易等。

—— 两国领导人同意,作为地区和世界大国,中印同时复兴为实现亚洲世纪提供了重要机遇。作为国际新秩序中的两个主要国家,双方将加强国际合作,协调立场,共同塑造地区和全球事务议程和结果。加强在中俄印、金砖国家、APEC、二十国集团、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等多边机制中的协调配合。中方理解并支持印度在联合国包括安理会发挥更大作用的愿望。中方欢迎印度申请成为上合组织正式成员。印度支持中国主办2016年二十国集团峰会。两国还共同发表了关于气候变化的9点联合声明,敦促发达国家提高减排目标。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联合声明虽然亦包括了两国在人文交流、地方合作、推动亚投行筹建、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国际反恐、军控和防扩散等范围广泛领域的合作,但就是没有两国在“一带一路”规划中合作的任何内容!莫迪上任之初曾发出豪言:希望印度在10~15年间赶上中国!相比之下,在国际舞台远比印度强势的俄罗斯,日前却顺利同意将其“欧亚经济联盟”建设与中方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接。这是当前观察中印关系的另一个指标性因素。

【篇三】中印关系需要跨越的历史教训

中印关系:


印度是文明古国,是我国南部最大的邻邦,中印两国友好交往远源流长,印度历史文化

对我国影响也极为深厚。中印关系的发展过程有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出现在古代,即

中印两个文明古国大规模的历史性交流(唐宋时期以佛教为主要载体)。第二次高潮出

现在近代,即两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斗争中结下的深厚友谊。第三次高潮

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即两国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促成万隆会议的成功

举行。



(1)古代中中印两国友好交往:两汉之际,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唐朝时,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天竺的交往大大加强。唐太宗时天竺一再派使臣来中国通好,送来郁 金香、菩提树。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了天竺。玄奘西游及义净到天竺。



(2)有共同命运和斗争经历的中印关系:近代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中国成为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中印人民在各自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相互同情、支持。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与中国太平天国运动把亚洲革命风暴推向顶点。1905年印度民族解放运动要求民族平等与自治与中国辛亥革命推动亚洲觉醒。



(3)中印独立后两国关系的发展:两国获得独立和解放后,相互支持、合作和谅解。1950年中印建交。1953年底,中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方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美苏争霸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初。这一阶段苏联的综合国力与美国还有明显的差距,特别是在军事实力上。因此苏联还不足以对美国的霸主地位形成真正的撼动,因此当时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追求的缓和冷战开始以来僵硬的美苏关系,希望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同时又有一些有挑战性的举措对外扩张,前者的标志性事件是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后者的标志则是1961年柏林墙的建立和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这一阶段美国凭借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的优势占据战略优势,典型例子就是迫使苏联撤走了在古巴的导弹。
  第二阶段:是从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苏联强势扩张,美国则处于战略守势。这一时期,苏联缩小了与美国的实力差距,特别是在军事实力上一举超过美国。而美国由于长期陷于越战,加上73年的石油危机以及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分化,霸主地位被严重动摇,不得不采取相对保守的战略,响应苏联提出的缓和政策,试图通过外交手段遏止苏联扩张和维护自身地位。在这一阶段双方关系曾经有一段缓和时期,大体是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主要标志是两国领导人的频繁互访和签署关于《美苏限制战略核武器条约》。苏联的扩张到79年入侵阿富汗达到顶峰,随后就有了衰退的迹象,而随着里根的上台,美国也开始扭转战略被动局面,争霸格局再次面临改变。
  里根与戈尔巴乔夫签署《中导条约》第三阶段:是80年代中期到苏联解体,开始的标志是戈尔巴乔夫上台。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美国重新获得优势,而苏联则是全面收缩。里根上台后有效复兴了美国的经济,以此为基础扭转争霸中被动防守的不利局面,以军事实力扩张为手段,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根本重新获得战略优势。而苏联国内经济此时出现严重困难出现停滞,特别是入侵阿富汗带来了极为沉重的军事,经济和外交负担,无法继续支撑争霸战略。戈尔巴乔夫为了集中精力和财力以解决国内问题,不得不采取全面收缩的态势,并最终由于改革失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冷战到此也结束了。
  美苏争霸根本上来说是两国综合国力之间的综合较量,在前阶段军事实力是最主要的参考指标,而往后经济实力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两国为了争夺军事上的优势都把大量国家资源投入军备竞赛,对经济发展造成了长远的损害。美国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6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危机和70年的滞胀,而苏联的影响则更大,由于经济长期畸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无法得到应有的提高,国内矛盾不断激化,成为最终导致国家解体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同时由于两个超级大国的对峙,世界长期处于核阴影的笼罩之下,就是所谓的冷和平,国家形势长期紧张。

【篇四】中印关系需要跨越的历史教训

《形势与政策》作业论文

中印关系

——对2011年中印关系的展望
姓名:田飒飒学号:B08060116班级:B080601辅导老师:杨宗泽完成日期:2011-5-29


中印当下关系
中印关系对中国、印度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6月16日)胡锦涛主席已经跟印度总理辛格会面了,当前中印关系里我们最需要防止的就是挑拨离间。这几年来拉拢印度是美国、日本和欧盟在这个地区的重中之重,挑拨离间是他们36计中最重要的一计。举个例子,在一个印度洋沿岸国家,我们帮助他们建了一个港口,完全是基础建设,包括商业上的运作,当然也有商业利益,马上就有人大肆宣传中国要搞军事基地、建海军基地,其目的是要遏制印度。法国在阿联酋要搞军事基地,它是真的建军事基地,却没有一家媒体报道。印度跟我们搞军事演习不报道,跟美国、日本一搞,矛头就指向中国。媒体的挑拨是很厉害的。因此我觉得要十分注意。印度总理跟胡主席会面讲得非常清楚,印度把发展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摆在最重要的地位,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绝不允许任何人在印度领土上从事反华政治活动。
中印关系是非常复杂的。用三个“C”来代表,就是竞争、合作、挑战。中国看重的是合作,更多的希望与印度在国际区域和双边层面开展坦诚的合作与对话。但反观印度,在三个“C”当中,竞争是他比较强的心态,但这可以理解,印度2007年GDP才超过1万亿美元,在长期的竞争趋势中中国仍然占有优势。相对来说实力较弱的一方希望跟实力较强的一方竞争,这是可以鼓励的,只要不以损害对方的利益为原则我们都鼓励。印度也主张跟中国的合作,但在这些方面之外,中印其实是有存在冲突的可能的,比如在西藏问题上。印度在印度洋上的一些举动对中国也并不是一个善意的信号,中印关系是非常复杂的概念。关于印度在中印边界增兵问题,已经有相当长的铺垫了,直到去年的时候印度总理、外长先后去了中国的藏民地区,今年印度总理又一次去这个地区。也就是说,印度从2007年、2008年以来对中印领土边境的态度正在日趋强势,这次动员了6万军队,两个山地步兵师的实力进驻藏民地区,在离中国最近的印度最大的空军军事基地部署最新的战斗机。
这样做有三点原因:第一,印度要强化对争议领土的控制,这种实际控制是为他将来在中印边境谈判当中采取更强硬的态度做准备。第二,印度和美国同为民主国家,存在“天然”关系。对于中美两国的接近,印度是颇具戒心的,因此不能排除其采取制衡中国的做法,以使相应的地缘战略态势有所改善。第三,在解决金融危机这个问题上,印度能对美国做的贡献并不很大。但在美国主导的全球政治安全秩序下,印度却能通过遏制中国给美国帮大忙。所以印度出于国家利益方面的考量在这个问题上采取一些主动性的行动,我们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做法显然会伤害到中印双边关系。从1998年低谷到现在,中印关系这10年间的恢复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如果因为这件事情导致其倒退,是很遗憾的,希望印度能认识到自己的单边行动不可能只有单边的后果。
6月16日下午在外交部举行的例行记者招待会上,发言人秦刚在回答有关记者提问的中印边界问题时表示,发展中印全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促进中印之间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是中印两国领导人和政府达成的共识,也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在处理中印边界有关问题上,中方立场一贯明确,希望中印双方要共同努力认真落实两国之间达成的共识,维护两国边界地区的和平、安定,从而为两国边界问题的公平、合理解决创造有利条件,也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对2011年中印关系的展望

对2011年中印关系的展望,可以用温家宝总理不久前访问印度期间,在参观泰戈尔国际学校时亲自在黑板上写的四个大字来表述:中印友好。在新的一年里,中印友好将有新的发展。首脑互访定期化首先,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将在2011年访华。这表明不久前温家宝总理访印时双方决定建立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定期互访机制已付诸实施,对增进中印友好有重大意义。辛格总理和温家宝总理一样,将成为在总理任期内两次访问对方国家的领导人。应该说,这些年来,中印两国领导人的会晤还是较多的。据辛格总理说,他2004年担任总理以来,已会见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共约20次。但从过去情况看,两国领导人的互访有所不足。从1988年印度总理拉吉夫访华从而恢复了两国最高领导人互访算起,到2010年止,中国总理访印大约每6年1次,印度总理访华也大约每6年1次;
中国国家主席访印大约每10年1次,印度总统访华大约每9年1次。今后两国最高领导人的互访将会增加,这对加强两国友好关系和增进互信有重要的作用。以最近温家宝总理访印为例,他在访问期间不仅同印度领导人举行了富有成果的会谈,而且同政界、工商界、文化界、青少年等进行了广泛的接触。随同他访问的中国企业家有300多人,在印度签订了价值近200亿美元的40多项经贸合作协议。访问是十分成功的。友好交流和合作全面发展
中印是两个相邻的大国,加强民间交流对增进相互了解十分重要。双方已确定2011年为“中印交流年”,鼓励两国社会团体、青年、媒体、学者、智库、艺术家和文化界人士开展更大规模的交流。双方已同意今后五年内继续开展两国青年互访活动,中方将邀请500名印度各界靑年于2011年访华。从2010年的情况看,在中国放映的一些印度电影和中国电视台播出的印度电视剧受到中国观众的热烈欢迎,2011年中方可继续引进。目前瑜伽在中国受到不少民众特别是年轻人的欢迎。温家宝总理在访印期间谈到,他家中就有两人在练。印度是瑜伽之乡,可以派教练来中国,协助提高中国瑜伽的水平。
在2011年,中印两国在教育方面的交流和合作也会进一步发展。印度中等教育中央委员会已决定从下一个学期(2011年4月起将汉语作为外语列入印度学校课程。中方将在汉语教师培训和汉语教学材料方面提供支持。更多的印度学生学会汉语,对中印两国的友好交流会有重大的作用,是十分可喜的。双方并将共同设立中印优秀大学生交流项目,考虑商定相互承认学历学位的协议,以加强和推动两国校际交流和学生交流。
近年来中印经贸关系的迅猛发展是中印关系的一大亮点。2010年中印贸易将可能达到60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在最近温家宝总理访印期间,双方又确立了2015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的新目标。从过去几年中印贸易增长的速度看,实现这一目标是可能的。但毕竟目前两国的贸易额基数已比较大,进一步增长需要探索和开拓新的商品领域。特别是近年来在中印贸易中,印度的贸易逆差逐年增加,到2009年已达170亿美元。印方在中印贸易中发生逆差的根本原因,是两国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存在的差异。中国是制造业发达的出口导向模式;
印度是内需驱动的发展模式,制造业相对落后。因此,中国产品在印度具有很强的竞争力。针对这一问题,中方已承诺为印方信息技术产品、药品和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便利。2011年印度这些产品将会以一定规模进入中国。在经济合作方面,双方将重点拓展在基础设施、环保、信息技术、电信、投资、财经等领域的合作。2011年印度将继续成为中国海外承包工程最大的市

场之一。
随着新兴国家的崛起,中印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也不断发展和加强。2011年金砖四国第三次首脑会议将在中国举行,四国并已决定邀请南非参加,金砖四国(BRIC)将改名为金砖国家(BRICS),其国际地位将进一步提高。由于2010年印度当选为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2011年中印两国在安理会的合作将会加强。在中印两国共同参加的G20、东亚峰会、亚欧会议、上海合作组织、中-俄-印合作机制和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内,双方将扩大合作。作为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印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合作也非常重要。增进互信需继续努力
从以上情况看,2011年中印友好将继续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但两国关系中存在的互信不足问题仍会不时浮现,对两国关系造成一定的影响。
中印互信不足主要的表现是:在印度,近年来“中国威胁论”又有所抬头。中印互信不足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既有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也有某些现实的因素,是比较复杂的。
首先是中印边界问题未能取得突破。自2003年以来,中印两国政府的特别代表已举行了多轮谈判,两国在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印时签订了关于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从而为双方实现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实现最终解决还有相当的难度。温家宝总理在最近访印期间的讲话中指出:“中印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只有真诚互信、锲而不舍,才能最终找出公平、合理、为双方所接受的方案。”由于中印边界问题在短期内尚难于解决,而在印度,1962年的中印边境冲突的阴影尚未完全消除,印方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对中方仍有较大的疑虑。
其次是中印经济差距有所扩大。近年来,中印两国的经济发展都较快,但中国的发展速度高于印度,使中印两国的经济差距有所扩大。印度一向具有较强烈的同中国竞争的心理,对这种形势看来有些忧虑。第三是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随着中印关系的发展,地缘政治因素对两国关系的影响已逐步减少,但这方面的因素仍有一定程度的作用。印方对中国同巴基斯坦等印度邻国关系的某些方面仍有疑虑。从中方看,它对印度同美国、日本等国的军事与安全合作也有其关切。
以上这些因素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交织在一起,情况比较复杂,解决有相当的难度,需要时间,需要耐心,并应防止对中印关系的全局做出错误的判断。同时双方对互信不足这一问题应给予高度的重视,为增进互信做出更大的努力。双方将继续推进边界问题特别代表谈判进程,并致力于从政治和战略高度出发,积极寻求公平合理和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在边界问题解决之前,双方将根据已签署的协议,共同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在最近温家宝总理访印期间,双方同意建立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
此外,双方在涉及对方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上采取更多的积极行动,给予支持,这将能充分体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现实意义,对增进互信有重大的作用。总的来看,中印关系已逐渐趋向成熟,这是十分可贵的。今后,随着中印两国的友好关系的不断发展,两国关系中存在的一些不稳定因素将有望进一步消除,使两国的互信不断加强。对于中印关系的前景,人们可以持比较乐观的态度。

推荐访问:中印 跨越 教训 中印关系需要跨越历史教训 中印关系需要跨越的历史教训 中印关系的历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