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完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形势与政策(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形势与政策(完整)

形势与政策5篇

【篇一】形势与政策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是中国人民抗战同近代以来历次反侵略战争最大的区别。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程度的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

台湾学者、台大历史系教授陈永发在《中国共产革命七十年》一书中把抗战分为四个阶段(上部,330页)。从第二个阶段(1939年初到1941年初)起,“日本开始了解到,中日战争已经长期化,所以把注意力集中在日军敌后的广大农村地带”。并指出由于中共精通游击战,而得到迅速发展,国民党在敌后则日益削弱。第三时期则从1941年初至1944年初,“在这个时期,日军的注意力仍然在敌后地区,但是认为共军是日军占领政策的最大威胁,于是针对共军展开进攻”。到第四时期,也就是1944年春至1945年夏,日军才再度全面进攻国民党控制区。也就是说八年抗战,其中长达五年半敌我双方争斗的区域是共产党发挥主要作用的敌后。日本对华北地区进行的扫荡,竟然动员60万日军——全部侵华日军不过一百万(另外东北还有七十万),再加90万伪军。
虽然两党都有巨大牺牲,但双方最大的两个不同之处在于,一是共产党是一直在收复失地,而国民党则一直在抗战中丢失国土。1944年中共即开始反攻,这和国民党的大溃败形成鲜明对比。抗战结束前,即1945年4月,共产党在华北控制了大部分农村地区,收复的面积接近百万平方公里,解放的总人口约9550万,中小城市则有280多座。较大的城市则有张家口、邯郸、烟台和威海卫。这都是共产党浴血奋战从日军手中收复的国土。这也是为什么抗战突然胜利后,远在内陆的国民党无法接收华北和东北,而不得不下令日伪军负责临时治安的任务,甚至还命令日伪军队“收复”新近被中共军队占领的地盘。二是共产党军队没有向日本投降成为伪军的,但日本投降后经不完全统计总共120万伪军(逃亡和被改编的不算),来自原国民党军队的占62%!甚至国民党的二号人物汪精卫都叛变投敌,还成立为日本占领中国提供经济支持的伪政府。这并不仅仅显示了两党的组织性、纪律性和信仰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这些助纣为虐的伪军增大了抗日的成本。这个责任难道不应该由国民党承担吗?
所以说,“中共是抗战的中流砥柱”并非夸大,也符合历史事实。更需要指出的是,共产党是在各方面物质条件都远逊于国民党的情况下做出这样伟大贡献的。当时的陕甘宁边区不仅被日本封锁,国民党也在严厉封锁。这里可以举一个细节,百团大战后,彭德怀召集开会,各部指挥官都是躺在床上——因为饿的连坐都坐不住了(参见凤凰大视野《百团大战》)。
然而,在近十几年中,否定或贬低中共抗战贡献的奇谈怪论大行其道。最荒唐的一个指责竟然是中共在抗战中的壮大——难道被日本消灭或者越来越弱小才是值得歌颂的?

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1、以毛泽东同志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和战略指导作用。
  2、共产党始终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共产党强调要打倒帝国主义在键在于实行全国军事总动员,全国人民总动员,把抗日战争发展成全民族的抗战。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
全面抗战暴发后毛泽东针对各种舆论系统的阐述了抗日战争的特点、前途和发展规律,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使全民族认清了抗日战争的性质和发展进程,对全国抗战起了积极作用。
  3、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全国抗战开始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进行了次战,粉碎了日军不可胜的神话。有力的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中抗日战争是由两个战场组成,国民党领导的正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共产党在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采取展开游击战争,有力的打击了日军,牵制了日军大量的军力,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在促合战争转入相持阶段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正面战场的作战力下降,转入次要位置。敌后游击战则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在抗日根据地大力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帮助根据地人民渡过难关。
  4、击退国民党的反共摩擦,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面抗战期间,国民党先后发起三次反共高潮,人民军队给予了坚决的反击,成功击退国民党。同时中国共产党坚持把中日矛盾放在首位,积极争取抗日合作。并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和方针始终坚持抗日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牺牲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国各族人民经过极其艰苦的斗争,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取得的。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是全民族利益的最坚定的维护者,是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篇二】形势与政策

国际贸易学院 国际商务1001班 李丹丹 2010060240

改革管理体制 创建一流大学

教育管理体制是一个国家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教育事业进行组织管理的各项制度的总和,教育管理体制是整个教育体制得以构成和运行的保障,它对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速度,规模有直接的影响.它涉及教育系统的机构设置、职责范围、隶属关系、权力划分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其外延包括以教育领导体制、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为核心的一系列教育制度。

从国家的教育改革与措施看,纵观10余年来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它基本上是沿着三个走向展开的。第一、从高重心向低重心的转移第二、从原有体制内向体制外的转移。即改变过去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第三,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之间由基本重合向相对分离的转变。

对国家来说,中央除立法和拨款外,不干涉地方的教育行政事务。在地方教育行政机关与学校的关系中,强调学校办学的自主性。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领导主要体现在:制定课程的质量标准,进行检查与评估,提出改革建议;
根据学校办学的实际情况,确定拨款标准;
校长的选拔、任用、考核和培训。校长是学校的行政首长,向教育局长负责,执行学区教委的有关决议及管理学校日常行政事务。除宏观指导外,政府对学校的具体业务不加干预。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明确各级政府责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和管理国家教育事业,制定发展规划、方针政策和基本标准,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和区域布局。整体部署教育改革试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地方政府负责落实国家方针政策,开展教育改革试验,根据职责分工负责区域内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进一步加大省级政府对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的统筹。统筹管理义务教育,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依法落实发展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促进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合理分布,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点扶持困难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促进省域内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和资源共享,支持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完善以省级政府为主管理高等教育的体制,合理设置和调整高等学校及学科、专业布局,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依法审批设立实施专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审批省级政府管理本科院校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已确定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授予点。完善省对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体制,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根据国家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教师编制等实施标准。统筹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教育区域协作,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支持和督促市(地)、县级政府履行职责,发展管理好当地各类教育。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维护教育公平和教育秩序。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综合应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有效性。规范决策程序,重大教育政策出台前要公开讨论,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成立教育咨询委员会,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咨询论证,提高重大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建立和完善国家教育基本标准。整合国家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及资源,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发布监测评估报告。加强教育监督检查,完善教育问责机制。培育专业教育服务机构。完善教育中介组织的准入、资助、监管和行业自律制度。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

对具体到各个独立的学校来说应进行的管理体制,研究型大学实行的大学独立自治与协会协调游说相联系,政府宏观调控和社会舆论监督相配合,学术自由与制度约束相匹配,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相结合,关注学生发展,关心教师成长,保持学校特色和传统,重视教学质量与声誉的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大学提供优秀的学术课程,有活跃的学术氛围和优美的校园环境。并且践行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学术中立的原则。我国高校行政化倾向比较严重。若能过从本质上建立真正的一流大学应实现行政与学术的分离。在价值观方面,从“管理至上”、“利益至上”转而成为“只服从真理”、“学术至上”。减少行政权力对学术事务的干预学术资源配置权不应完全掌握在行政部门手中,其中大部分应由教授、教师配置。建立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发挥其在教学计划制定、课程设置、人事等方面的审议和咨询职能。改善大学教师的学术主体地位。实现校、院、系三级建制管理,促进权力重心的下移,调动基层学术组织积极性,发挥校长在学术和行政两个方面的协调和整合作用;
最后,学者应提升学术实力,增强学术影响力,促进学术权力地位的提升,应该转变传统观念,形成正确的权力观和权力冲突观,同时积极培育学术文化,应在制度层面推进改革,从宏观层面给予学术权力以学术资源分配的决定权,大学内部也要强化教师集体权力,完善申诉制度等。要进一步明确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界限,严格限制行政权力放大或对学术权力进行干预;
还要确立学术本位的观念和意识,充分尊重学者与学术组织在学术事务决策中的作用,高度重视并切实发挥学术权力在学术管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积极营造尊重学术的大学文化。

科学认识学术权力在大学发展中的地位,充分尊重学者与学术组织在学术事务决策中的作用,确立学术权力在学术管理活动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制度创新和校内体制改革,实现由以行政管理为主导的、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向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的转变。明确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各自发挥作用的领域、范围,建立依法治校、依法行政的机制。无论是行政权力的行使,还是学术权力的行使,都应该在国家相关法律框架下进行。同时,应建立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关系的协调机制,形成有机的分工、合作与制约关系。应逐步消除“官本位”思想。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促进高校管理干部树立“为师生服务和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意识,提高大学管理干部的整体素质;
要按照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结合高校内部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和教育职员制的探索,建立一支高效的专兼职结合的职业化行政管理队伍。

因此,抓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形成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职责分明,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经费投入,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为主,条块有机结合的体制框架,解决部门办学体制问题,使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历史性的重大突破。

【篇三】形势与政策

1.简述十八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要义的概念和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2.简述十八大报告关于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
(二)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
  (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
  (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六)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七)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八)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3.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4.简述2012年12月1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主要精神。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新变化,必须继续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
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
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抓住时机尽快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切实办好涉及民生的大事要事,注重提高发展的包容性
5.简述欧债危机给中国制定金融政策的启示。

没有实业实体经济支持的地产、金融、服务业很脆弱。制定金融政策要让资金向实体经济流动而不是股市、房地产这些看起来很容易暴富的地方流动。另外对比德国和希腊,福利制度不是凭空能建立的,只靠借债度日也是不好过的。

1.以出口为主的企业,通过自身转型协调 2.采取具有弹性的财政政策 3.鼓励对国内内需企业的投资
6.简述我国应该如何才能更好处理中日钓鱼岛争端,扞卫国家领土主权。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方对此有着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日本政府的所谓“购岛”行为完全是非法的、无效的。经济上:官方组建实质性的商业机构,积极对钓鱼岛进行开发活动;
民间抵制日货,宣传抵制日货。

政治上:官方公务执法宣示主权;
民间支持琉球复国 军事上:积极备战,吓阻倭寇
7. 11月26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大会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不同国家在气候问题上立场各异,请简述你对此的理解。

大会能取得上述成果,离不开发展中国家群体的据理力争。特别是中国本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最大限度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权益,用实际行动树立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在多哈气候大会上,中国坚持《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必须如期启动,发达国家承诺的资金应当尽快到位,发达国家应加大减排力度。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还表示支持发展中国家减排行动,不仅“不与发展中国家争一分钱”,还尽自己的能力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援助。为支持和帮助非洲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国家等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政府在大会期间宣布已安排加强南南气候合作的专项资金。2012年,中国还与格林纳达、埃塞俄比亚、马尔代夫等10个国家签署了应对气候变化物资赠送谅解备忘录,向相关国家赠送节能灯、节能空调等产品。

与中国的作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发达国家的消极。

美国依然坚持其傲慢、顽固、自私的立场,游离于《议定书》之外,拒绝承担国际责任,令国际社会心寒;
加拿大、日本、新西兰等拒绝加入《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使全球减排成效大减;
将第一承诺期的剩余排放额度带入第二承诺期,更使整体减排的公平性受到质疑。
1.党的十八大主题鲜明,宣示了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这4个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问题。请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谈谈如何理解十八大主题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主题,是在全面把握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新期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紧密相联的。深刻理解党的十八大主题,必须准确把握确定这一主题的时代背景,清醒认识我们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关键取决于我们能否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我们要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保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精神状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团结一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2.十八大报告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对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如何理解“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内在关系。

“一体”与“五位”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整体与局部之间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整体决定部分,部分服务于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而“五位”中的每一位都有其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五位”之间也是相互作用、互为条件、缺一不可的。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是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前提。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才能为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治建设对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保证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才能为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只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为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是条件,加强社会建设,发展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才能为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提供和谐的生态环境。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任务之一,请谈谈你的认识体会。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奋斗目标对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针对性,又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只有进一步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才能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只有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才能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基本的道德规范。2.只有进一步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才能真正实现科学发展。通过六十多年的改革、建设,中国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出现了新气象。3.只有进一步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才能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也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4.只有进一步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才能掌握国际文化交流的主动权。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不能没有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依赖、竞争、交流越来越重要。


4.为应对金融危机,美欧等发达国家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请谈谈“再工业化”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启示。第一,明确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应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产业,许多传统制造业应该转移淘汰出去,这叫作"去工业化"观点。我们要判断出新的发展方向,率先在"第三次工业革命"过程中做些布局和投入,不至于被甩得太远。第二,“再工业化”阶段,要努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抓住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机遇,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第三,政府要为产业转型升级服务。把制度搞好、完善市场使其更透明化。

今天我国制造业的转型与发展要成为先进制造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应该认真思考我们的制度环 境与政策环境有哪些需要进一步改善,这是最关键的。

【篇四】形势与政策

论当代中日关系

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从此,中日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多年来,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不能否认的是其间还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如对侵略历史的认识问题,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等。其中如何认识侵略历史是中日关系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江泽民主席访日时,把中日关系定位于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我们相信,只要双方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历史遗留问题,就一定能够开辟中日关系美好的未来。

在新旧世纪转换之际,对世界各国来说,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的问题。没有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就谈不上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两国承担着维护和平和促进发展的重要责任。中日两国关系如何,不仅对中日两国至关重要,而且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局势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值此世纪之交,对中日关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及回顾。

以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签署《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为标志,中日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二十六年来,中日两国之间尽管也出现过摩擦与冲突,但从总体上看,两国关系的演进是以友好与合作为主的。70年代,中日关系的主流是友好与合作,可以说,这一时期是当代中日关系的“蜜月”。期间出现了影响中日关系的三件大事。第一件是1972年的中日邦交正常化。当时签署的《中日联合声明》通过规定有关“台湾问题”和“历史问题”的诸原则,为中日关系恢复正常化奠定了政治基础。第二件是1978年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在该条约中,两国在双边及地区与安全方面达成了共识,使中日和平友好关系的内涵得到深化。第三件是日本政府决定向中国提供日元贷款。该决定为中日关系以政府间经济合作为核心全面发展开辟了崭新的局面。

进入80年代,中日关系的特点是友好与摩擦并存。友好主要表现在:1982年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10周年,中国总理访问日本,提出了“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长期稳定”的发展中日关系“三原则”;
1983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访日期间,中曾根康弘首相提议将中日关系“三原则”扩大为“四原则”,增加了“互相信赖”这一条。80年代中日之间的摩擦主要有两次:第一次是1982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中小学教科书时,把“侵略”改成“进入”,中国政府曾对此提出强烈抗议。第二次是1985年8月15日,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及其阁僚正式参拜靖国神社,这是日本战后40年来第一位现职首相以公职身份参拜靖国神社,激起了中国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不满。

与80年代相比,90年代以来中日间的摩擦有所增多,日方的挑衅行为有逐步升级的趋势。除了极少数议员和阁僚继续歪曲历史、否认侵略外,日本政府还以中国进行核武器试验为由冻结对华日元贷款,并纵容少数右翼分子在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上向中国挑衅。1996年,日本自民党还把“实现首相和阁僚正式参拜靖国神社”和“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写入该党众议院选举公约。日方的这一系列做法,引起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及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不满。对于历史问题的认识,中国政府的立场一贯是非常明确的。去年江泽民主席访日时在同小渊惠三首相的会谈中再一次阐明了这一立场:坦率讲,在多国列强中,日本对中国侵略所造成的危害最为深重,尽管如此,我们一直主张侵略战争的责任应由军国主义分子来负,广大日本人民同样也是受害者,应同他们和睦相处,发展世代友好。这一既定政策不会变化。但是,在历史问题上采取向前看的态度,前提必须是正视和承认历史。

二 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几个问题

(一)历史认识问题

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那段不光彩历史,日本始终有一部分人不愿也不敢正视。甚至有人公然为侵略历史翻案,美化其侵略罪行。他们的这些倒行逆施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伤害了中国人民以及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也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仅在90年代以来,日本一部分人在这一问题上的所作所为,就足以令人义愤填膺。60年前,侵华日军在我国南京市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惨无人道地杀害了30多万无辜的中国人民。对这一铁的事实,日本众议员石原慎太郎竟说,这是“中国人捏造的谎言”(1990年11月10日)。日本法务大臣永野茂门于1994年5月3日会见《每日新闻》记者时也有类似的言论。他们的这些狡辩虽然遭到了日本朝野人士的广泛批评,但由此也可见日本极少数人歪曲历史已到了不顾事实、指鹿为马的地步。

(二) 台湾问题

从历史上看,日本曾通过武力吞并台湾并进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1972年中日两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时,日本政府就明确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还承诺与台湾只保持民间往来。然而,多年来中日两国由台湾问题引起的摩擦也时有出现。据日本《读卖新闻》1996年5月5日透露,台湾“国家”安全会议秘书长丁懋时于3月上旬台湾海峡局势紧张时秘密访问了日本,并与日本官房长官木尾山静六就台湾海峡演习情况及日台间的有关情报进行了会谈。台湾高级官员访问日本,就安全问题相互沟通,自70年代日台断交以来这是第一次。1997年9月23日,日本和美国签署了“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当时日本报纸指出:“新指针肯定是针对台湾海峡制定的”,“届时在军事上不可能不具体设想包括台湾海峡危机”。还说,一旦今后台湾海峡有事,日本有“必须支援美国的义务”。日本还有人认为,周边地区的范围“到马六甲海峡为止”,“朝鲜半岛、中国、台湾及其以远地区均被纳入视野”,这表明,日本力图介入台湾问题和南沙诸岛的争端。众所周知,台湾及南沙诸岛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是直接或是间接地把台湾海峡列入日美安全合作范围,都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和干涉,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决不能接受的。

(三) 钓鱼岛问题

在钓鱼岛的归属这一问题上,中日两国存在分歧。但从大局出发,20年前缔结和平友好条约时,两国领导人都同意将这一问题留待以后解决。1978年10月25日,邓小平副总理在同福田首相会谈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回答日本记者提问时说:“这样的问题放一下不要紧,我们的后代会比我们更聪明,将来总能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来解决。”但多年来,日本时常有一些右翼分子在钓鱼岛问题上进行挑衅。1996年7月14日,日本右翼团体“日本青年社”成员一行7人乘船登上钓鱼岛,并在岛上设置灯塔。1997年5月6日,日本国会议员西村真悟在冲绳县一名议员及两名摄影师的陪同下登上钓鱼岛。5月7日日本政府决定,如果外国人无视日本政府的警告登上钓鱼岛,将被认为是非法入境,日本将用武力予以驱逐。

三 21世纪中日关系展望

两国间的经济合作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经济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的21世纪,发展中日两国的经贸关系对全面加深两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贸易方面日本期待着进一步降低或取消关税。近年来中国已在这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据报道,从92年到97年,中国先后7次降低关税。现在的关税已平均降到了17%,与发展中国家基本持平。相信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进展,这方面还会有较大的改进。另一方面,中国也希望日本减少对进口中国纺织品份额的限制,使两国贸易保持平衡。在投资方面,日本要求中国进一步开放金融、流通、通讯等服务领域;
中国则希望日方多向交通、能源、环保等领域投资。目前,双方在这些问题上既有合作也有分歧。但发展中日经贸关系是由两国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相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分歧将逐步消除,合作会进一步加强。

(二) 中日关系与中美、日美关系。

展望未来,中日关系中美国方面的影响在较长时期内将难以改变。就美国而言,它希望通过参与亚太地区的国际事务来增强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以约束和限制中国和日本的政治影响;
就日本而言,它根本不满足目前经济大国的地位,试图借助美国的支持,通过积极参与亚洲及世界的国际事务、加入安理会等方式来实现其政治大国的梦想。而日本一旦成为政治大国,接下来会不会向军事大国发展呢?值得深思。近年来种种迹象表明,日本正在朝着军事大国的方面迈进。如日本防卫厅长官野吕田芳成近日表示,可用先发制人的手段攻击企图用导弹袭击日本的敌国基地。这一言论显然有悖于当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只会在本地区引发新的紧张气氛,加深周边邻国对日本的疑虑和不安。另外,近日日本国会将要审议新日美安全合作指针相关法案,届时日本将很有可能改变其“专守防卫”的政策,违背其决不成为军事大国的诺言。对此,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亚洲各国人民不能不引起高度的警惕。

在世纪之交,回顾中日两国交往的历程,可以说,友好合作是主流,冲突和摩擦也不少;
展望未来,深深感到,中日友好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无论从国际形势的角度看,还是从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的渊源及两国人民的感情来讲,中日两国都没有理由不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中日两国建立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而且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了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了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双方应当为建立和发展面向21世纪的睦邻友好合作而努力。”

我们相信,只要中日两国政府本着睦邻友好、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彼此多一些理解和信任,少一些冲突和摩擦,中日关系就会朝着和平、友好的方向发展,中日两国也必将会在携手迎接新世纪曙光的同时,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篇五】形势与政策

为什么说互联网+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功能

因为互联网发展是一个发展趋势,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互联网能给人们带来很多便捷的服务,中国的国情发展趋势就是这样,人口密度大,使用互联网的方面就越多,互联网里面需要操作的利润空间很高,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已经不只是纸上谈兵.

具有方便快捷、安全、经济、省时、宽松自由等特点和优势。

互联网的主要优势和特点

1、资源共享:互联网可以让全世界的人民共享资源,最大限度的节省成本,提高效率。

2、超越时空:在网上聊天、看电影,在网上看远程教育等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如果去参加英语培训班,需要送过去,还要接回来,这要花时间、费用可能还担心安全,并且培训规定什么时候开始你之前就要赶到。相反,互联网的远程教育就不需要这样了。假如是一个足够智慧的个人或公司,利用互联网超越时空的特点,可以把商品摆在网上,这意味着,产品可以超越时空的行销到全世界,而不受任何国家和地区的限制。美国人要买你的产品,要不要到美国开分公司?同样的,去美国的电子商务公司购买产品,要不要美国的电子商务公司到中国开家分公司?互联网它不需要这么做,因为超越时空。2001年举行了一次互联网八国首脑会议,此次会议确定了一个原则:任何国家和地区不得以用任何形式和理由干涉和阻碍网上交易和电子商务的进程和发展。这是国际公约。也就是说哪个公司如果把它的产品放在网上(如果产品也足够好的话),它可以不受限制的卖到全世界,那要节省多少费用。例如,以前买机票,都要到民航代购点去,现在任何人只需打800电话或者上网定票就可以了,方便极了。不用自己去买,或者别人送来。

3、实时交互性:今天看电视,只能被动的接受电视台所播放的节目。不能选择,只能调台,这个电视台放什么,就看什么,没有选择。但是今天互联网就不是这样,今天想听哪个老师讲课就听哪个老师讲课,想找什么样的资源就找什么样的资源。想看什么样的电视就看什么样的电视,想和什么人交流就可以随时随地交流,这就是交互式。

4、个性化:电视台不可能根据每个人的喜好去定制电视节目,它只能根据导演怎么排就怎么排。个性化用在互联网上是指,很多厂家可以根据顾客的需求去定制产品,比如说戴尔,可以把你要的电脑配置提供给戴尔,戴尔公司根据需求去生产,然后再发给你。戴尔公司利用个性化服务成为生产电脑最厉害的公司。

5、人性化:现在电脑的操作以及上网的操作都很人性化了,高科技就意味着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而不是更加复杂。所以互联网之所以这么快的普及,是因为它很多方面都是按人性化标准来进行的。

6、公平性:人们在互联网上发布和接受信息是平等的,互联网上不分地段,不讲身份,机会平等。

你身边有哪些互联网+的故事

1、2009年,WhatsApp联合创始人Brian Acton去Facebook 应聘遭拒,现在,Facebook花了190亿美元收购WhatsApp;

2、当初马云与优酷创始人古永锵竞争搜狐COO职位,古永锵战胜马云,现在,马云的阿里巴巴入股了古永锵的优酷土豆;

3、当初马化腾曾考虑以60万元将QQ出售,先后和四家公司谈判,都终以失败告终,如今,马化腾以126亿美元成为中国大陆首富;

4、另外一个故事是,QQ做得稍大以后,马化腾还找过新浪的创始人王志东,问150万美元要不要,王志东看了一眼心想你那东西我花10万就做出来了。因此拒绝购买。

5、1999年,李泽楷曾持有腾讯两成股权,但两年后就匆匆卖掉。如果今天李泽楷手上仍持有腾讯两成股权,比马化腾还多上一倍的话,李泽楷就是华人首富了,不仅能真正走出老爸李嘉诚的影子,更掌握了中国互联网行业至高无上的权柄。这就是造化啊!

6、当年,日本软银总裁孙正义准备投资马云时,薛蛮子对于马云不屑一顾,“这厮长成这样儿,有什么前途?”后来薛蛮子非常后悔大呼惭愧,聪明的“老顽童”薛蛮子也有错失良机之时。

《错过阿里的大佬们》中讲述:阿里巴巴集团5月6日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IPO招股书,计划融资10亿美元以预计估值算,IPO规模可能增加到200亿美元,那将是美国史上最大IPO。

而招股说明书显示,阿里巴巴由软银持股34.4%,雅虎22.6%、马云8.9%、蔡崇信3.6%。为此,阿里巴巴最大股东日本软银带来巨额账面收益。

当时软银孙正义只用了6分钟就决定给马云投资2000万美元,原因只是孙正义“看见了马云眼里的光芒”、“觉得马云和杨致远一样疯狂”。在之后的两年里,孙正义先是投了一亿美元给马云做免费的淘宝、阿里巴巴,又分别追加了3.5亿和10亿美元两次投资。孙正义成为名副其实的马云“背后的男人”。

如今,孙正义就要收获自己敏锐眼光种出的果实,而另外至少有马化腾、冯仑、熊晓鸽三位大佬,他们都在公开场合说过后悔没投阿里巴巴。

熊晓鸽被称为马化腾、李彦宏背后的男人,却唯独不是马云背后的男人。

2007年,IDG亚洲区总裁熊晓鸽在网商大会上表示,“IDG在中国投了很多互联网公司,包括百度、携程等,居然就把阿里巴巴给漏掉了,所以这是我们最大的失败。”

熊晓鸽说,不是我不想投阿里巴巴,很早的时候我没有碰到,我有机会投的时候又实在投不起了,我把钱全放进去也占不了百分之几的股份。

在互联网+的浪潮中你可以做些什么

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机会,创业、发展、成功,最大的机会是电子商务,现在网民大幅度增加,网络生意层出不穷,

1)传统集中度高,龙头享受渠道垄断溢价的行业,将迎来互联网破坏式创新。这类传统行业的领先者享受了渠道垄断、品牌溢价,行业内公司没有动力破坏现有平衡。“成功会成为成功者的墓志铭”,互联网会以降维打击的方式,消除原有产业链的渠道/品牌成本,从而更有效率的把服务提供给需求方。这种情况下,互联网会对行业形成颠覆,所谓“破坏性创新”和“去中心化”。比如小米、京东、乐视;
原行业内企业如参与变革,则会面临“左右互博”的尴尬境地,难以成功;
而对产业有了解的互联网企业没有历史包袱,反而更有优势。而经过一轮对传统厂商的收割之后,在传统产业站稳脚跟的互联网公司会形成更高的垄断,传统产业数据的积累甚至会使这些新龙头有机会往第二代互联网的上升模式云化、大数据化发展。最终诞生千亿美金以上巨头。

2)“心塞行业”原有领先者将获得更大机会。原有服务痛点多,信息不透明,缺乏信用体系,或存在政策限制,导致整个行业发展不成熟,行业集中度低。这类行业我们称之为“心塞行业”,比较典型的有装修、金融、汽车后服务、教育、医疗等。其首要需求是利用互联网改善原有行业痛点。由于原有产业嗅觉灵敏者学习互联网的成本,会比纯互联网人学习该行业成本低,这时能胜出的企业往往是原有行业的领先者。这类企业在传统领域耕耘多年,对行业痛点充分了解,线下地推强大,后端能力强,辅以互联网的工具,将获得更大机会。如果说原先传统领域的客观原因使得企业无法做大,现在优秀的管理团队+优势资金卡位+互联网会使得企业能量指数级放大,这类公司在目前A股中已有不少,他们面临绝地反转的机会。

互联网重构之后,中国将迎来继人口红利后的下一个红利——大数据红利,引领世界互联网体验升级潮流。可以乐观的预计,如果说制造业的中心在德国,创新的中心在美国,那么下一代互联网数据&服务的极致中心在中国。

二、资本重构:良性泡沫刺激创新,培育经济转型的根本动力,这次将是人民币资本盛宴的主场。当前,处于转型经济下的中国,第一轮真正经过沉淀的产业资本亟需出口。互联网是最确定有未来的产业方向,因此成为资本最追捧的投资方向,在二级市场的反应则更为剧烈,泡沫化的言论和恐惧也因而层出不穷。我们认为这种剧烈的财富效应不是坏事,反而会刺激创新、助长全民创业潮,最终培育出经济转型的模式。不同于美元资本催生的第一代互联网,人民币资本对产业发展的切身感知和深入理解,将给予第二代互联网更强大的动量。同时,第二代互联网相对清晰的商业模式,使中国不会完全重蹈美国互联网泡沫的覆辙。产业资本的心态,以及资本市场的人员结构决定,二级市场将率先享受这场资本盛宴。

大国关系的调整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你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新型大国关系是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大国关系,是崛起国和既成大国之间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新方式。2012年5月3日,在北京召开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双方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作为主题,这一概念被高调推出。中美双方为此都作出努力。2012年11月,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成为国际主流媒体关注的焦点,新型大国关系更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

当前大国力量对比和关系互动态势对世界战略格局的变化产生了复杂影响。

  美国推行全球战略的终极目的是建立由它支配的单极世界秩序。政府调整国家安全战略,谋求绝对安全和绝对军事优势,推出“先发制人”战略,强化单边主义,根本 出发点都是为了加速实现这一目标。现在美国GDP约占世界的30,军费开支约占世界的41,美国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力量对其他大国的优势有所扩大。美国以强大军力作后盾,打着反恐旗号,扩大在海外驻军,现在美国在世界上130多个国家程度不同地保持 军事存在,在一些地区扩大了地缘政治版图和势力范围。美国的独超强势和强化全球战略攻势给多极化进程带来新的困难和曲折。在一定意义上看,当前世界战略格局带有某 些单极色彩,美国的世界主角地位和在国际事务中的主要作用有所强化。但是,对美国的力量和影响也应做恰如其分的估计,不应夸大,更不应将其神化。就经济力量而言,当今世界存在三个中心,即美国、欧盟和东亚,并不只有美国一个中心。就军事力量而 言,不能笼统地说美国在世界上占绝对优势,世界战略力量仍基本保持均势。因为仅俄 罗斯一个核大国就拥有同美国大体相等的战略核力量,即使根据俄美新的削减战略核力 量条约,到2012年双方都将保有1700~2200枚战略核弹头,在战略核力量上双方仍是势 均力敌。总言之,俄美都保有能摧毁对方多次的核打击能力,大国之间特别是俄美之间 “核恐怖平衡”并没有被打破。就外交而言,美国的单边主义和全球战略攻势并不是处处旗开得胜,在不少问题上碰壁受挫:搞反恐扩大化和提出“先发制人”战略受到包括其盟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普遍非议和反对;
在日内瓦人权大会上提出反华提案连年失败,并落选联合国人权委员会;
推行偏袒以色列、打压阿拉法特的中东政策陷于孤立;
对一些国家的“遏制”政策未能得逞,等等,这些表明美国在世界上不能为所欲为,更不能主宰世界的命运。现在西方有人宣扬当今世界已成为美国独家主导的单极世界,美国已是“君临天下”的“世界新帝国”,显系夸大不实之词。美国固然凭独超强势给多极 化进程带来干扰和冲击,但其单极图谋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抵制和牵制。同时,促进 世界多极化的力量也在发展。美国不能扭转世界多极格局的发展方向,世界多极化趋势 仍在曲折中向前推进。

中国外交的特色,植根于中国坚持的社会主义理念。我们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国这块土地,符合中国自身的发展规律,引领着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得到广大中国人民的坚定拥护,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正确道路。坚持这一道路和理念,要求我们对内追求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社会和谐,对外主持公道、捍卫公理、伸张正义。

坚持这一道路和理念,要求中国的外交摒弃任何丛林法则,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坚持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坚持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反对干涉别国内政。中国在当今的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始终坚持对话谈判解决问题,反对武力至上,搞政权更迭,维护的不是一己之私,而是国际道义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坚持这一道路和理念,还要求中国的外交必须坚定有力地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仗义执言,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和拓展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权益。

中国外交的特色,发端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民胞物与、仁者爱人的人本精神,为政以德、执两用中的政治思想,兼爱非攻、亲仁善邻的和平志向,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理念,推己及人、立己达人的待人之道。这些独具特色的东方传统价值观,源源不断地为中国外交提供着宝贵精神财富。

当今世界面临的不仅是发展困局,更折射出现代文明深层次的思想文化危机。中国外交就是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奉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推介治国理政的中国经验,增添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从而为人类社会应对21世纪的各种新型挑战提供更多有益的公共产品。

以深厚文化传统为积淀的中国外交还愿意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致力于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发展道路的多元化,支持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鼓励不同文明彼此包容互鉴,共同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外交的特色,源自于新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新中国外交走过了六十多年不平凡的历程,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的外交政策主张和战略思想,包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等。这些成功的外交实践和理论,继续是中国外交前进的动力和指南。

六十多年来,不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独立自主、爱好和平,始终是中国外交的两大本质特征,也构成了中国对外政策的基石。新时期,中国将坚持独立自主,坚定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政策和立场,不依附、不屈从于任何外部势力,这是中国外交应有的风骨。中国将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为推进人类和平事业发挥更积极作用,这是中国外交应有的担当。中国还愿虚心地倾听世界的声音,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加强与外界的对话与沟通,这是中国外交应有的胸怀。

中国外交的特色,契合于当今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当今世界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调整。新兴市场国家群体性崛起,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正在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金融风险、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迫切需要国际社会加强相互协作,合力破解难题。中国,作为和平与发展潮流的推动者,愿意发挥中国外交与时俱进的品质,投身于国际体系的变革,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推进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演变。

推荐访问:形势 政策 形势与政策 形势与政策 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