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帮扶理念下大学生“慢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禤欣 李婷 许哲曦

摘  要:慢就业热潮下关注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精准引导大学生理性就业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近半数的应届本科生倾向慢就业;慢就业心理问题突出,表现为4种类型:“时空限制”焦虑感的就业情绪心理、“期望偏高”求全型的就业认知心理、“目标迷茫”从众型和“关系资源”依赖型的就业社会心理。因此,高校应对消极慢就业心理精准诊断,开展心理识别与疏导、自我探索、职业唤醒、能力提升的个性化帮扶,从而提升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精准帮扶理念;慢就业;就业心理;生涯指导

随着经济市场挑战的严峻化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常态化,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凸显。根据教育部统计,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再创新高,总规模高达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1]。据调查显示,仅有47.5%的应届毕业生愿意立即就业[2],“慢就业”成为近年来的趋势。“慢就业”现象有其深刻复杂的社会背景,不少学者从人才供需失衡[3]、就业政策制度、高校就业服务[4]等层面提出慢就业治理方案,但是较少立足个体心理层面开展探讨。此外,一部分“慢就业族”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况,侧面反映了大学生存在一些就业痛点,应针对消极慢就业提出对策,不能一概而论[5]。目前国内慢就业相关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仍停留在现象探讨[6][7]与对策研究[8]上,缺少就业心理切入点的探索。因此,本文以广东省高校为例,调查了解应届毕业生中“慢就业”群体的基本现状、分布特点及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在“就业精准帮扶”理念1指导下,设计精准化、个性化的“消极慢就业”帮扶策略,提高“慢就业族”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就业竞争力,进一步丰富慢就业及就业心理相关理论,并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设计提供参考价值。

一、对大学生慢就业态度倾向的调查及分析

调查问卷参考杨建洲[9]、马书华[10]、徐雨朦[11]等的“就业心理调查问卷”,结合慢就业概念及相关专家的意见形成,主要包括毕业去向、个人基本信息、慢就业的态度、就业心理、就业认知、就业期望等内容,问卷调查的对象为广东省八所代表性高校应届毕业生,涵盖自然学科、人文艺术、社会学科等不同专业。经问卷前测,正式调研于2021年3-5月开展,采用方便抽样原则进行线上问卷派发,发放并回收问卷1500份,筛除同份问卷选项重复过高、明显不符合实际的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1316份,有效率87.73%。男女比例接近1:1;文科占46.58%,理(工)科占53.42%;独生子女占总体的28.12%,非独生子女占总体的71.88%;受访者处于家庭经济中等水平超过七成,家庭经济困难占比22.41%。同时,随机选取“慢就业族”进行访谈,访谈主要内容包括“你毕业后的想法是什么?原因是什么?描述你的生涯探索过程,包括过程中的感受、遇到的困难等”,质性研究将对定量结果进行辅助补充。

(一)大学生慢就业行为的现状分析

结合已有文献[12],本文将毕业后不打算直接参加就业(包括“三支一扶”等基层就业和参军入伍),而选择升学进修、二战考公考编(即毕业后脱产备考)、伺机创业、待业在家类型的大学生视为“慢就业”群体。

结果显示,倾向慢就业的被试者占比43.24%,可见高校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已经普遍化。其中,“慢就业族”中选择升学进修、二战考公务员的比例居多。具体地,61%意向升学进修,包括攻读研究生、出国留学或者游学;36%意向二战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2%在家待业;1%伺机创业。

(二)大学生对慢就业的态度与成因分析

结果显示,超过50%的被试者认为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被试者整体对“慢就业”的态度较为消极,仅有13.6%认为“利大于弊”。此外,非独生和家庭经济水平困难的学生倾向于选择直接就业;性别上,男生倾向于升学进修,女生略倾向二战考公考编,与访谈中女生追求稳定的岗位是相一致的。

结合深度访谈,进一步分析大学生选择慢就业的原因,从个体认知、就业期望、家庭环境等方面可归纳以下4点原因。

1.职业目标模糊,盲目自信

造成慢就業最主要的原因是本科毕业生对前途规划迷茫,对自己的职业目标不够明确,希望有更多缓冲的时间(38.37%)。毕业生一味追求职位的工作性质、工作平台、薪酬待遇等方面条件,但是忽略了自身的职业兴趣、性格、现阶段能力等因素,职业定位模糊。此外,部分大学生不愿意考虑中小企业或者基层岗位,或者对事业单位编制岗位较为执着,职业方向定位狭窄化。

2.就业期望错位,转移焦虑

研究发现,一些毕业生在顺利拿到了录取通知后由于工作条件达不到自身“理想化”的就业期望,于是很快就放弃这个岗位机会。“求全心理”无法在短时间内被满足,促使毕业生倾向于选择慢就业,有的希望通过复习考公务员、进修(考研、考证)等方式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有的则通过在家待业把这种就业焦虑感进行暂时性的转移。

3.专业认知偏差,技能欠缺

毕业生对自身专业存在认知偏差,认为自己的专业的就业范围受限,未能突破专业与职业之间的边界融合;另有毕业生认为自己对本专业不感兴趣(最初是专业调剂入学),因此希望通过考研、考取资格证书等方式进行“就业转型”。

此外,毕业生普遍存在求职技能缺乏的问题,较多毕业生虽然有机构干事、学科竞赛、志愿服务等实践经历,但是不擅长对过往成就经历进行整合与呈现,不了解面试沟通技巧等。还有的学生不了解求职渠道、招聘流程等岗位基本内容,导致前期准备不充分,进而面临“陪跑”的结局。由于求职技能的不足,催生毕业生的直接就业意愿逐步降低,进而选择慢就业。

4.家庭经济文化,依赖心态

部分毕业生认为自身家庭经济条件允许,不着急毕业后直接就业,希望积累面试经验,“一步到位”找到心仪的工作平台;同时,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父母总是为孩子包揽过多的责任和义务[13],使得孩子欠缺成长道路上必要的锻炼,不利于其形成健全人格和独立思想,导致当代大学生依赖心理强烈。328914AB-F61E-4124-8E19-47EC583A36D2

二、大学生“慢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就业心理是个体在就业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也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通常包括认知维度、情绪维度、社会维度三个方面[14]。大学生处于青年发育中后期,生理发展已经成熟,但是心理发展仍处于过渡、不稳定阶段。就业认知心理是指个体通过对自我就业能力、价值取向、内在需求的主观判断,结合自身经历、社会思潮影响等多种因素产生的心理活动,包括自卑心理、自负心理、迷茫心理等。就业情绪心理相对情感心理而言具有时效性、容易发生变化,既存在积极的心理状态,比如就业时所表现出的稳定、自信等,另一方面也会表现出负面的心理状态,诸如出现焦虑、情绪不稳定等[15]。另外,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需要与社会互动,容易受到他人或者社会环境的影响,催生从众心理、攀比心理、依赖心理等[16]。

采用SPSS24.0对数据进行检验,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9,各题项CITC>0.3,删除项后的α系数均小于或者等于总体α系数,对量表进行了KMO检验和Bartlett"s球体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84,远高于0.7,Bartlett球体检验结果Sig=0。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做因子分析,量表共提取了4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64.57%。因子1命名为“职业规划”,因子2命名为“就业情绪心理”,因子3命名为“就业认知心理”,因子4命名为“就业社会心理”,如表1所示。

根据问卷数据,以“是否选择慢就业”为分组变量,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探究就业心理的差异特征,检验结果见表2。“非慢就业族”在各维度的得分均高于“慢就业族”,具体表现为:在就业规划方面,选择“慢就业”的被试者得分(M=3.45)低于平均水平(M=3.51),且显著低于“非慢就业族”(P<0.01),表明其职业目标相对不够明确,主观上信心不足,行动上准备不够充分;在就业心理方面,“慢就业族”在“就业认知心理”(P<0.01)、“就业情绪心理”(P<0.05)、“就业社会心理”(P<0.001)上显著低于非慢就业者,说明慢就业族的自我認知总体偏低,感受更多的消极情绪和压力,同时较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根据图1,各类型“慢就业族”的就业心理平均得分越低,表明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越突出。通过调查,结合就业心理分类方法,总结归纳慢就业群体主要存在4种就业心理,分别为:“时空限制”焦虑感的就业情绪心理、“期望偏高”求全型的就业认知心理、“目标迷茫”从众型的就业社会心理、“关系资源”依赖型的就业社会心理。

(一)“时空限制”焦虑感的就业情绪心理

大学生普遍出现焦虑心理,具体表现在面对就业过程的压力时出现紧张、脾气暴躁、失眠、产生悲观想法等,进而影响其顺利就业[17]。虽然“是否选择慢就业”对就业情绪心理水平没有显著差异,但是“慢就业族”的得分比直接就业者更低,说明其就业情绪心理更加突出。其中,升学进修型、二战考公考编型感知到情绪压力相对较大。“慢就业族”的就业情绪心理以焦虑为主,表现为时间限制带来的紧迫感,侧面反映毕业生的决策是仓促的,没有提前做好规划,同时最后一学年还需要同步完成毕业论文,未能很好地协调时间上的安排。“学校排课太多,觉得跟自己的考研时间是重合冲突的,所以有段时间比较崩溃”(R22);“焦虑,因为事情太多了。我觉得时间不够用,不大懂得合理分配时间。而且这段时间求职,我一直弄工作的事情,论文方面也要同步进行……实习也很忙”(R21)。尤其是考公考研的学子,没有做好充分的复习准备,导致信心明显不足。“焦虑感主要来源于,就是恐惧考不上……感觉就不知道要怎么办了,比较害怕考不上公务员”(R07)。

同时,受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届高校毕业生需要居家完成毕业论文,对自我管理能力的要求较高。“我准备着考研,在家学习效率不高,有一些弟弟妹妹过来吵闹,心情比较焦虑”(R22)。特殊时期,大部分企业受到消极影响,纷纷缩减岗位。“受到疫情影响,春招时间缩短,然而我还没准备好呢,怕就这样浪费了很多面试机会,错过很多,所以很焦虑,心情比较复杂”(R24);“找工作感到挺焦虑的,好像没有什么企业回复我,只有一半回复了我,然后今年受疫情影响岗位也变少”(R24)。

(二)“期望偏高”求全型的就业认知心理

“慢就业族”的就业期望相对较高,表现在求稳、求全两个方面,相对热衷国企、事业单位的类型,希望跻身于发达地区、薪酬待遇较高的单位就业。“我期望就是考上公务员之后,可以朝九晚五,少加班,就不会占用私人生活时间处理工作;然后工资待遇也较高”(R01)。女生倾向于选择压力较小的工作,考公考编比较受欢迎,但是对实际工作的了解却很浅。“考公,可能比较适合我的性格吧,稳定啊,悠闲一点,而且不会工作竞争压力很大,类似销售岗就很大压力,每个月都有指标要完成的压力”(R12)。同时,对找工作抱有完美主义心态,容易错失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18]“国企会考虑,但是银行就不考虑,因为银行比较累,像私企那样,也是有工作指标要完成,压力会大一些”(R05)。个别选择刚毕业就去创业(自由职业为主),渴望“不受老板支配”。“可我还是不想打工,其实大部分工作我都不介意,但是我很介意工作的氛围,包括同事、上司的为人以及他们所传递的潜规则,这都让我对工作没有信心。还不如我自己创业。能找到人帮忙就找,不能就单干”(R32),同时对企业文化、工作氛围比较看重,倾向于自由创新的组织氛围,以及简单直接的人际相处方式。

(三)“目标迷茫”从众型的就业社会心理

目标迷茫者,大多错失方向。部分毕业生受社会思潮和社会观念的影响,出于从众心理加入“慢就业”的行列,尤其是升学进修型、二战考公考编型。“我选择考公,因为发现很多同学都会对考公有一种向往”(R05)。铁饭碗时代已经悄然落幕,在“乌卡时代”需要创新应变的能力,职业的界限也在模糊化,但是社会观念仍然认为考公考编是一劳永逸的最优选择。“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我的家里人,他们就是从小到大都跟我说要考事业单位啊,最好公务员呀,就从小给我灌输这样的思想,家里人的就业倾向比较影响我。受疫情的影响,现在我也比较认可这个观点,觉得要有一个编制”(R08)。大学生由于对自身需求和就业市场缺乏足够的了解,对专业与职业之间关系的认识有所偏颇,对所学专业的前景不够客观分析,容易出现职业期望过高或者过低的情况,后续仍无法认识到目标定位与现实条件的差距并加以调整,盲目追求就业环境、薪酬待遇的最优化[19]。“我看到身边同学,参考他们的去向,我们这个(工商管理)专业,一般考虑人力、管培生等,同学们大多都投递这些岗位”(R24);“其实我很迷茫,不知道要做什么方向,可能行政类的工作。我不是很了解行政人员的工作素养要求,招聘信息也没有看很多”(R28)。“出去找工作的话,觉得自己的专业很难找到对口的,太宽泛了……而且我感觉用本科专业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的”(R06);“我当时去实习的时候,就想本科毕业后不应该直接找工作,学历不够啊,才本科,找不到我想要的工作”(R30)反映了毕业生对学历的追求。还有的毕业生缺乏主见,模仿朋辈的求职方向,导致方向性的错误,从而错过合适的招聘时机,均属于从众心理的表现。“他们(舍友)说跨专业考会计门槛不是很高,(虽然我不是会计学专业,但是)因为我的舍友是会计学专业,他们准备考研,然后我也跟着(他们)考”(R15)。328914AB-F61E-4124-8E19-47EC583A36D2

(四)“关系资源”依赖型的就业社会心理

部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缺乏积极主动,希望能让亲友推荐或者借助其他社会关系优势帮助自己找到工作,这是依赖心理的表现[20]。研究表明,选择在家待业的毕业生依赖心理比较严重,表现在求职过程中的被动与惰性,希望家人通过人脉网络帮忙“拉关系”“找后路”。这类毕业生通常有良好的家庭经济背景,“反正我家也不着急让我找工作挣钱,所以我就想慢慢来”(R15);把关系推荐作为后路,一方面说明了部分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单一化、功利化、被动化,例如有的认为压力小就是“好”工作,缺乏对自身兴趣、需求的考虑,“我妈妈就是国企工作的,听她讲也不错。或许我可以利用一些家人的资源,我考公跟我亲戚也基本讲了一声”(R02);另一方面侧面反映了毕业生对自身就业竞争力缺乏信心,容易气馁,从而催生社会求职竞争漏洞“钻空子”的浮躁心态,“印象中投了挺多家的,有3-4家正在面试,但是很多都没有回复,感觉找工作太难了,可能靠自己是难以找到的,需要别人帮忙内推”(R11)。有了这种依赖心理,毕业生往往容易错过思考就业目标、尝试匹配就业方向与锻炼提升工作技能的机会,思想显然与职业规划指导的方向是背道而驰的。

三、大学生消极慢就业的引导路径

(一)个性化引导,精准诊断慢就业学生的心理问题

通过判断毕业生是否属于消极慢就业,界定帮扶对象。具体地,当毕业生选择慢就业,其过程中伴随产生心理问题,则说明该生可能面临两种情况:一是被动选择慢就业方向,可以通过科学的职业规划引导,重新梳理与定位;二是学生的慢就业目标明确,但是缺乏行动力或者没有找准方法,因此无法如愿以偿产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在帮扶过程中,要注重人职匹配的个性化,定位目标与提升技能相结合助力毕业生就业。慢就业族并非另类,更多地需要尊重毕业生的个性化,引导学生主动认知自我,了解各种职业,运用“人职匹配”的职业发展规律,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21]。在就业目标确定后,通过定制化培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综合能力,建立“一人一策”的就业规划,再细化到具体计划的落实与监督。

通过量表评估,结合访谈了解学生的慢就业动机、过往求职经历,以及辨别其就业目标是否有多次变化等,对“消极慢就业”群体进行识别。建立“自我认知-直接就业动机”的二维矩阵模型,见图2。通过二维矩阵模型,把慢就业族划分为四种类型,开展个性化辅导。第一种类型是“低认知-弱动机”慢就业型,这类群体往往缺乏明晰的自我认知,因此就业选择方面迷茫,缺少主见,因此受到外界影响较大,需要进行就业观念的引导。第二种类型是“高认知-弱动机”慢就业型。这类群体通常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但是直接就业的意愿较低,具体表现分为两种:一种属于“专注型”,例如二战考研、考公等,可对其进行就业能力的引导,以及适当做职业认知团体辅导,帮助其了解外部世界,逐步形成职业意识;另一种属于“啃老型”,缺乏个人理想,社会责任感不足,必须进行职业唤醒训练。第三种类型是“低认知-强动机”慢就业型,这类群体不排斥直接就业的选择,但是由于自我认知水平较低,容易出现就业目标摇摆不定,或者自我效能感低,逐步继发或加重慢就业消极心理。第四种类型是“高认知-强动机”慢就业型,这类群体有明确的自我认知,同步准备直接求职与慢就业两条路径,这类群体的慢就业心理问题主要受到就业能力(备考经验、规划力、时间管理能力等)影响,可引导其掌握压力调节方法。

(二)分類式辅导,优化消极慢就业学生的心理问题

基于积极心理学,结合“自我认知-直接就业动机”的二维矩阵模型,进行消极慢就业心理的分类辅导。本文的慢就业心理问题辅导分成5个模块,具体包括心理识别与疏导、自我探索、职业唤醒、就业观引导以及就业能力提升,如图3所示。

1.基础心理辅导:根据评估问卷的结果对毕业生的慢就业心理问题进行识别,重点是强调对学生心理态度的教育和转换。采用个体心理辅导,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方法的教育,利用自我心理暗示、适度宣泄法、放松训练法、注意转移法帮助学生调节慢就业心理问题,避免衍生严重的心理疾病。

2.自我探索:个体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大学生的性格、气质、能力、需要、兴趣、价值观等都与自己适合的职业有着密切关系。就业心理辅导者不仅需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疏导,而且需要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理清生涯期待,促进学生职业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学生需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增强自我效能感,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才能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更好地实现生涯目标。

3.职业唤醒:马克思曾经指出,认真考虑职业选择“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意拿自己最重要的事业去碰运气的青年的首要责任”[22]。职业生涯除了是一种谋生方式以外,更是个体实现自身价值、理想追求以及奉献社会的重要方式。部分“慢就业族”缺乏基本的职业意识,尤其是在家待业型。高校需引导学生关注职业生涯,树立个人理想,将社会定位与人生价值实现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提高就业质量,助力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感的提升。

4.就业观念引导:我国就业已进入了普及化阶段,同时面对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和后疫情形势,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需要积极转变。高校通过解读粤港澳大湾区政策、职业分析报告等最新资讯,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建立合理的期望值,拥抱社会需求新变化,而不是选择“消极慢就业”逃避现实。同时,激励学生把自身的理想目标与国家政策导向统一起来,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承担基层项目,从事与多样化的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工作。此外,新时代呼吁交叉学科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针对大学生对专业、学历与职业之间关系的认知偏差,高校应指导学生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打破传统教育的局限性,拓宽自身的专业口径,挖掘跨界领域的就业机会,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

5.就业能力提升:驱动迈向生涯目标的关键环节是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结合求职需求与现实条件,指导毕业生通过相关的职业和发展资源进行分析评估进而作出初步的决策,制订各个阶段的发展规划。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产生的焦虑、挫败等心理失衡,主要源于对行业环境、岗位需求、权益保障等方面的认识比较薄弱[23]。首先,大学生应当了解基本的求职信息,让就业目标“有路可循”。一方面应熟悉职场环境,拓宽多种求职渠道,包括校企合作资源、朋辈信息共享、正规的校园招聘网站等;另一方面,充分了解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方针,例如择业期规定、三方协议签署等,明确自己在就业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其次,毕业生需要掌握基本的求职技能,让就业目标“有法可依”。高校可通过对学生进行有关求职择业的专业知识培训,帮助毕业生掌握求职的基本技能和技巧。最后,毕业生应当锤炼自我管理能力,让就业目标“未来可期”。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背景下,毕业生需要不断迎接市场变化的挑战,以及“消化”挫败感与紧迫感,个别毕业生未能较好应对而转向慢就业。因此,就业心理辅导者应注重对大学生抗压能力、自控力以及时间管理能力等隐性品质的培养。尤其是心理弹性训练,可通过团体辅导游戏帮助学生改变认知方式,合理进行失败归因,掌握有效的压力调适方法,找回生活的控制感,从而不断为其生涯发展提供动力。328914AB-F61E-4124-8E19-47EC583A36D2

(三)形成合力,做好消极慢就业学生心理帮扶的跟踪监督

消极慢就业心理的形成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综合影响下的结果,需要各方做好引导教育工作。首先,学校在制定个性化职业规划方案后,就业心理辅导者需要对学生进行跟踪帮扶。学生在执行新的规划方案时,可能会遇到不适应的地方,例如自信心不足,或者行动力受限等。就业心理辅导者可以通过日常反馈进行任务监督,并以短期激励手段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就业习惯。其次,慢就业群体的人际交往圈同样发挥重要作用。家人支持、朋辈影响等外部因素发挥间接影响,通过充分利用关系圈的积极作用,优秀校友的经验分享、朋辈心理沙龙、家人鼓励等方式,帮助大学生逐步适应就业过程,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目标。最后,社会应对慢就业群体应给予更多的包容以及发展的空间。社会对于在求职路上的学生应给予支持和鼓励,例如在媒体宣传上进行正能量的报道,优化企业人才遴选方法,使其更加人性化等。总体上讲,通过构建高校、家庭、企業、社会多方位联动,引导大学生理性就业,尊重个性化需求特征,开展精准性帮扶教育,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推向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部署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EB/OL].(2020-12-01)[2021-03-11].http://www.gov.cn/xinwen/2020-12/01/content_5566239.htm.

[2]罗朝晖等.慢就业心态凸显——来自西安应届毕业生就业签约情况调查[N].中国信息报,2019-07-03(03).

[3]刘宇文.当前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研究[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20):69-75.

[4]蒋利平,刘宇文.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本质解析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4):64-66.

[5]张雪松,王辉.朋辈影响视阈下大学生“消极慢就业”的治理策略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0(03):51-54.

[6]杨柳.新形势下“慢就业”大学生的行为表征、生成逻辑及引导策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0(14):43-47.

[7]郏余晨.新形势下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分析与解决对策[J].黑龙江科学,2020,11(01):144-145.

[8]吴蒙蒙.职业生涯规划视角下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成因及对策探析[J].黑龙江科学,2020,11(19):162-164.

[9]杨建洲.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6.

[10][14][18]马书华.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调适研究[D].包头:内蒙古科技大学,2014.

[11]徐雨朦.“慢就业”现象的成因、影响及对策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8.

[12][13]董玲.个体化视角下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8.

[15]康亢.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8.

[16]王美多.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问题分析[J].亚太教育,2016(28):218+217.

[17]陈水平.农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探索,2012(04):147-148.

[19]杨志坚,王润孝.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调适[J].中国高等教育,2011(09):41-43.

[20]郑云恒.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02):95-96.

[21]马力,邓阳.高校毕业生“慢就业”探析及其对策[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38(05):93-99.

[2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3]颜廷丽.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9(01):44-45.

责任编辑  宋  猛328914AB-F61E-4124-8E19-47EC583A36D2

猜你喜欢 慢就业就业心理 “慢就业”,待富不光荣女子世界(2017年1期)2017-01-19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16年9期)2017-01-07高校辅导员对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影响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年10期)2016-12-30你想试试“慢就业”读者(2017年1期)2016-12-27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意向及其特点分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年19期)2016-12-27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探讨亚太教育(2016年35期)2016-12-21“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发明与创新·大科技(2016年12期)2016-12-14“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环球时报(2016-11-25)2016-11-25高职女生择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价值工程(2016年29期)2016-11-14

推荐访问:帮扶 精准 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