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理解,字数800字以上。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谈谈你对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理解,字数800字以上。,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谈谈你对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理解,字数800字以上。

谈谈你对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解,字数800字以上。6篇

谈谈你对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解,字数800字以上。篇1

新时代走向“共同富裕”的方略与目标

半月谈网 2017-12-25 11:06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在新时代下,我国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对新时代下共同富裕的基本方略和坚定目标作出进一步的指示,丰富和明确了共同富裕的思想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一、共同富裕内涵的变与不变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手段,共同富裕是目的。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人民对共同富裕的要求逐步发生转变,不仅对物质消费等方面提出了更高、更层次化的标准,更是对民主文化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丰富的内涵。同时,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和根本目标没有变。共同富裕始终贯穿于党和国家发展的各项事业,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必须长期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历史性与原则性,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我们的奋斗目标,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二、两个阶段目标的推进实施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对两个阶段的“共同富裕”目标安排了实际的任务表,勾勒出了明确的路线图。第一个阶段,2035年,在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之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第二个阶段,2050年,在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共同富裕从迈出坚实步伐到基本实现,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必须明确好两个目标实现的标准及其路径。首先,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是建立在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等各方面发展的基础之上,也就是我国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要不断加强人民群众收入差距,特别是十八届五中全会中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共享”理念,将发展成果和改革红利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注重低收入人群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是建立在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等基础之上,也就是我国在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不仅注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同步发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物质文明的推进,更是以人民为中心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建设。

三、居民收入差距的逐渐缩小

共同富裕总是作为贫富分化的对立面出现的,对贫富分化的判断可以作为我们判断共同富裕的一个参照标准。社会贫富两极越分化,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就越低,反之,则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越高。[①]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方针政策,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收入差距不断缩小,消费水平和质量持续提高,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6年全国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乡差距继续缩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2,比上年缩小0.01。在基尼系数方面,2016年为0.465,比2015年略高0.003。[②]主要是城市一部分低收入者养老金的收入增速略有放缓,农村一部分只靠粮食生产收入为主的农民因为粮价下跌收入略有减少。但中国基尼系数总体下降的趋势没有改变,居民收入差距保持逐步缩小的趋势可以预期。

四、“效率公平”的统筹兼顾

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关系,是公平与效率关系的集中表现。“效率”在经济方面主要体现为经济增长,“公平”在经济方面主要体现为收入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以公有制为主体,以按劳分配为主要分配形式,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我国在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围绕着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根据我国建设不同时期和发展状况,对效率与公平的政策方向进行不间断的战略性调整,总体经历了“兼顾效率与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更注重社会公平”和“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四个发展阶段,全力扭转公平与效率的非良性循环、形成二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注重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追求经济效率。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特别是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较为突出。我国要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统筹兼顾效率与公平,不能偏废,主动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五、实现共同富裕的困难挑战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科学发展过程中,会碰到各种障碍和困难,需要不断克服。转变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等,都不是在平坦大道上顺利前进的事情。实现共同富裕,除了要解决发展方面的难题,更重要的是怎样坚持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制度性难题。[③]我国人民群众主要就职于非公有制企业,一般而言,由于财产性收入、生产性收入等影响,非公有制经济会产生更大的贫富差距,难以实现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共同富裕。同时,我们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所以,我国需通过政府和市场两种手段来调节两者之前的矛盾。从贫富差距的现状来看,我国实现共同富裕也存在一定的挑战,特别是现阶段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各项指标分析,我国财富差距、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区域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等问题亟待协调处理。所以,习近平同志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指出,让十三亿多人都过上好日子,还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

六、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方略

在近14亿人口的国家实现共同富裕,是前无古人的宏伟事业和艰巨复杂的历史任务。我国仍处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状态,不能单纯通过改进分配就可以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必须寻找可持续利用资源的方式来不断发展生产力,创造和积累财富,同时改进分配,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我国必须主要抓好以下三件大事: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好又快地发展生产力,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二是巩固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搞活、搞好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夯实共同富裕的制度保证。只有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广大人民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消除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制度障碍?三是确立以民生建设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使政府的投入和政策向普惠型转变。民生事业进步本身就是社会富裕的直接体现,它可以使民众更多地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同时,民生事业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所带来的影响。[④]四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面对实现共同富裕征程上的挑战与困难,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为实现基本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研究生)

[①] 程恩富,刘伟:《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论解读与实践剖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6期。

[②] 引用的相关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③] 卫兴华:《论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经济纵横》2013年第1期。

[④] 程恩富,刘伟:《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论解读与实践剖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6期。

谈谈你对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解,字数800字以上。篇2

社会主义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反思了我国过去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逐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命题,从最根本的意义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邓小平的论述,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的概括和发展。

邓小平从生产力的高度概括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无疑是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马克思指出:“人们在发展其生产力时,即在生活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
这些关系的本质必然随着这些生产力的改变和发展而改变。”[2]接着又指出:“社会关系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3]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并且是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实现社会进步的经济根源。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社会主义也一样。长期以来,我们并非不懂得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但实际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却更多地放在生产关系上,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对社会主义的任务也不甚明了,甚至有存在极大的误解,认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根本任务是阶级斗争,把阶段斗争的意义提得越来越高,以至发展到“文化大革命”。在“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口号下,大搞破除所谓“资产阶级法权”,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而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东西,如按劳分配原则、商品生产、货币交换、价值规律,当作资本主义加以否定。这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条件,也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归根结底是生产力提出的要求。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也离不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来认识,既从根本上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来思想,又从根本上纠正了我们过去所犯的错误;
既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迫切需要,又对当代世界提出的挑战作出了回答。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当然不在生产力,但社会主义的最大功能、目标和价值,却在于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地发展生产力。而且,社会主义能够代替资本主义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能够将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不仅讲发展生产力,而且讲解放生产力。历来,我们党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就主要是发展生产力而不是解放生产力。但事实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如果有问题,也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也就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4]突出解放生产力问题,而且把它提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也是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最有时代意义的内容。

社会主义是取代资本主义而出现的崭新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适应发达的社会大生产建立起来的公有制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需要,使得原来被束缚的生产力获得了解放。尽管这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也有矛盾,但这种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自觉的调节,来不断加以克服,从而保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持续地、正常地发挥作用。邓小平说,通过改革,“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5]社会主义能够通过改革来解放生产力,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发展。而这正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根据,是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

因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当然在于生产力,但社会主义的最大功能、目标和价值,却在于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发展生产力,如果忘记了这一点,社会主义也就失去了意义。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根本目标,这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最本质的区别所在,是社会主义伟大理想的最本质的体现。一方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为了达到共同富裕,是达到共同富裕的手段。离开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它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关键。同时,它又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6]这里,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包括有两个基本思想。其一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实现富裕。邓小平指出:“从1958年到1978年这2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7]“社会主义如果老是贫穷,它就站不住。”[8]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人们不敢提追求富裕,机械地形而上学地把富裕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从而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产生了极大的偏差。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对于端正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具有重大意义。其二,少数人富,大多数人穷也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而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
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9]在社会主义社会,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从而消灭了贫穷,使社会财富迅速增加。但是如果这些财富通过各种不正当的途径与形式聚敛在少数人手中,大多数人则依然贫穷,这则是完全背离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只有共同富裕才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又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另一方面,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又是社会主义区别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在。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地方就是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10]一个社会,社会成员的生活贫富差别状况如何,是反映一种社会实质的具体体现。资本主义的本质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因此,反映在分配上,就表现为一小部分资本家凭借手中的生产资料,无偿占有他人劳动,大量攫取社会财富,而广大的劳动人民则由于不占有生产资料,一无所有。这样便造成了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
一极是财富的积累;
一极是贫困的积累。在社会主义社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社会的主人、生产资料的主人。这种社会制度的本质反映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必然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而达到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富裕。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这里没有剥削阶级,没有剥削制度,国民总收入完全用之于整个社会,相当大一部分直接分配给人民。”而资本主义“那里贫富悬殊很大,大多数财富是在资本家手中。”[11]正是由于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本质,所以,邓小平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来坚持。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涵盖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问题以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五句话互相联系,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了被学术界称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一层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巩固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和根本途径。只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高效率。第二层次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个规定,确保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使生产发展成果属于人民,为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开辟道路。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另一个要求是公平性。第三层次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消灭、消除两极分化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它是社会主义效率与公平的高度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富裕是效率提高,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共同富裕则是社会公平的最高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这三个层次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它们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各有着特定的地位和作用,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的统一、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和最终目标的统一。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它突破了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观念。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都是受生产力状况所制约的,它们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但不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本身。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始终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都只能根据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来确定。也就是说,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要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其次,它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所谓市场经济即资本主义、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的思想束缚,使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市场为取向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再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原理。诚然,经典作家没有明确使用过“社会主义本质” 这个概念,但它们在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时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曾经预示,未来社会将“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而有计划地尽量利用生产力;
把生产力发展到能够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规模;
消灭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
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
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12]不难看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同当年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就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最高价值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这个奋斗目标。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不仅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这又一次证明邓小平理论在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总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大的理论成果之一,它从最高的层次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根本问题,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切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谈谈你对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解,字数800字以上。篇3

社会主义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反思了我国过去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逐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命题,从最根本的意义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邓小平的论述,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的概括和发展。

邓小平从生产力的高度概括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无疑是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马克思指出:“人们在发展其生产力时,即在生活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
这些关系的本质必然随着这些生产力的改变和发展而改变。”[2]接着又指出:“社会关系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3]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并且是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实现社会进步的经济根源。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社会主义也一样。长期以来,我们并非不懂得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但实际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却更多地放在生产关系上,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对社会主义的任务也不甚明了,甚至有存在极大的误解,认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根本任务是阶级斗争,把阶段斗争的意义提得越来越高,以至发展到“文化大革命”。在“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口号下,大搞破除所谓“资产阶级法权”,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而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东西,如按劳分配原则、商品生产、货币交换、价值规律,当作资本主义加以否定。这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条件,也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归根结底是生产力提出的要求。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也离不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来认识,既从根本上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来思想,又从根本上纠正了我们过去所犯的错误;
既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迫切需要,又对当代世界提出的挑战作出了回答。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当然不在生产力,但社会主义的最大功能、目标和价值,却在于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地发展生产力。而且,社会主义能够代替资本主义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能够将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不仅讲发展生产力,而且讲解放生产力。历来,我们党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就主要是发展生产力而不是解放生产力。但事实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如果有问题,也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也就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4]突出解放生产力问题,而且把它提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也是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最有时代意义的内容。

社会主义是取代资本主义而出现的崭新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适应发达的社会大生产建立起来的公有制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需要,使得原来被束缚的生产力获得了解放。尽管这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也有矛盾,但这种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自觉的调节,来不断加以克服,从而保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持续地、正常地发挥作用。邓小平说,通过改革,“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5]社会主义能够通过改革来解放生产力,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发展。而这正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根据,是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

因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当然在于生产力,但社会主义的最大功能、目标和价值,却在于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发展生产力,如果忘记了这一点,社会主义也就失去了意义。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根本目标,这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最本质的区别所在,是社会主义伟大理想的最本质的体现。一方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为了达到共同富裕,是达到共同富裕的手段。离开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它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关键。同时,它又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6]这里,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包括有两个基本思想。其一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实现富裕。邓小平指出:“从1958年到1978年这2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7]“社会主义如果老是贫穷,它就站不住。”[8]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人们不敢提追求富裕,机械地形而上学地把富裕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从而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产生了极大的偏差。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对于端正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具有重大意义。其二,少数人富,大多数人穷也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而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
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9]在社会主义社会,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从而消灭了贫穷,使社会财富迅速增加。但是如果这些财富通过各种不正当的途径与形式聚敛在少数人手中,大多数人则依然贫穷,这则是完全背离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只有共同富裕才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又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另一方面,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又是社会主义区别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在。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地方就是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10]一个社会,社会成员的生活贫富差别状况如何,是反映一种社会实质的具体体现。资本主义的本质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因此,反映在分配上,就表现为一小部分资本家凭借手中的生产资料,无偿占有他人劳动,大量攫取社会财富,而广大的劳动人民则由于不占有生产资料,一无所有。这样便造成了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
一极是财富的积累;
一极是贫困的积累。在社会主义社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社会的主人、生产资料的主人。这种社会制度的本质反映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必然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而达到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富裕。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这里没有剥削阶级,没有剥削制度,国民总收入完全用之于整个社会,相当大一部分直接分配给人民。”而资本主义“那里贫富悬殊很大,大多数财富是在资本家手中。”[11]正是由于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本质,所以,邓小平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来坚持。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涵盖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问题以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五句话互相联系,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了被学术界称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一层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巩固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和根本途径。只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高效率。第二层次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个规定,确保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使生产发展成果属于人民,为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开辟道路。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另一个要求是公平性。第三层次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消灭、消除两极分化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它是社会主义效率与公平的高度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富裕是效率提高,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共同富裕则是社会公平的最高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这三个层次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它们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各有着特定的地位和作用,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的统一、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和最终目标的统一。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它突破了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观念。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都是受生产力状况所制约的,它们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但不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本身。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始终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都只能根据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来确定。也就是说,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要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其次,它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所谓市场经济即资本主义、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的思想束缚,使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市场为取向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再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原理。诚然,经典作家没有明确使用过“社会主义本质” 这个概念,但它们在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时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曾经预示,未来社会将“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而有计划地尽量利用生产力;
把生产力发展到能够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规模;
消灭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
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
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12]不难看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同当年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就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最高价值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这个奋斗目标。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不仅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这又一次证明邓小平理论在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总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大的理论成果之一,它从最高的层次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根本问题,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切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谈谈你对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解,字数800字以上。篇4



作者:杨静[1];陆树程[2]
作者机构:[1]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出版物刊名: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页码:24-29页
年卷期:2018年第4期
主题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精神贫困;物质富裕;精神富裕;共同富裕

摘要:新时代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性在一定意义上阻碍了共同富裕的实现,贫富差距拉大和精神贫困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愈加凸显。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断是对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新要求的集中呈现.这些新论断要求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破解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难题,为共同富裕提供物质基础;
坚持精神扶贫,全面实现共同富裕。新时代共同富裕有新要求,即有利于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共同富裕,有利于我国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有利于为实现共产主义提供强大力量。

谈谈你对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解,字数800字以上。篇5

对共同富裕的思考
【摘要】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内在要求,是创建社会主义社会的目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
以来,就致力于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但在党带领和团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本文在对共同富裕的理解的基础上,剖析当今中国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讨论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关键词】共同富裕现状解决方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飞速发展,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不断提升。一切都是欣欣向荣之景。然而,一些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幸福与否的话题变得老生常谈。在物质精神生活都如此丰富的当代中国,人们的幸福指数却不断走低。其原因在于差距的加大。经济的跃进造成的贫富差距、城乡发展差距以及行业收入差距的加大;
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分配不平等。
一、对共同富裕的理解
陈九以纽约人的视角认为共同富裕是一种成熟的社会制度,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它应该是社会公平,机会均等而非收入平等;
是追求共同的基本生活条件,即使低收入人群也能享有基本生活条件;
是穷人富人自得其乐;
是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标,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主张
【2】
和晚年的一项重要政治交代,是党中央一直关心、努力实践并不断解决的重大课题。经济全球化以来,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之风高涨,对共同富裕思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如果国家任由贫富差距不断加剧,各种社会不公平的现象愈演愈烈,弱势群体不能得到国家的救助,势必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所以,努力实现共同富裕意义重大。
[1]
二、共同富裕的现状
尽管我国不遗余力的提倡共同富裕并采取一系列举措实现此目标,但在经济稳步跃进的形势下,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的事实并未得到有效的缓解,教育医疗的不公平现象依然存在。
(一)收入差距
当前我国收入差距主要表现为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和行业收入差距等方面
【3】。

1、城乡收入差距
按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都小于1.6,只有三个国家超过了2.0,中国是其中之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存在着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导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改革开放之前,我国长期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通过吸收农业剩余,以工农剪刀差的形势为工业提供原始积累,以加快工业化进程,因而也就形成了收入分配上对城镇居民的倾斜。
2、区域差距格局已经形成
自我国实施优先发展中东部沿海地区的政策以来,珠三角以及长三角经济圈蓬勃发展,优越的就业环境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从而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却相对滞后。资料显示,1978、2002和2012年东中部与西部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分别为1.34:0.90:1,1.39:0.96:1与1.34:1.03:1;
此一时期,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分别为1.23:1.04:1,1.5:1.28:1与1.68:1.21:1。2002年以后,东西部的城镇人均
【4】
收入差距得到缓解,保持在改革开放初期,而中部与西部的城市人均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
3、行业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初期,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存在着一定差距,但不明显,大部分行业间员工的工资在全国平均工资水平上下小幅波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不同行

业从业人员之间的收入水平逐步出现较大差异,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特别是垄断行业以及一些新兴产业的异军突起,使得这一差距迅速扩大。1990年行业最高人均工资水平是行业最低人均工资水平的1.76倍,而到了2007年,这一差距则迅速上升到4.46倍,其中,证券业、银行业和其他金融业职工平均工资明显偏高,行业间差距迅速拉大。
(二)教育资源的不平等
调查显示,各地区居民的人均占有公共教育资源的比重上,东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教育质量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上海北京等大都市教育质量指数首屈一指。教育资源存在层次性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距,这是对地区和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和建设的投入差异造成的。
(三)医疗卫生分配资源不均
杨小冬等调研显示我国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城乡居民所享有的医疗卫生资源有很大的改善,但差距依然在增大,如城市与农村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的比例从2007年的2.1倍扩大到2.3倍。
【4】
三、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一)努力实践先富带动后富
中东部地区开发日趋成熟,可利用资源的空间较小,处于一种平衡的模式中,如若打破这种平衡再次实现经济飞跃比较困难,所以,可以鼓励中东部的企业去西部投资建厂,那里可开发利用的资源广阔,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去西部投资建设,可以给西部地区的同胞带去更好的就业以及发展机会,带动他们走向富裕之路,对企业自身的扩大发展也大有裨益。
(二)确保按劳分配制度的实施
按劳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机制。按劳分配以承认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为前提,把劳动收入与劳动贡献相联系,就会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那些劳动贡献大先富起来的人。激励其他人努力致富。对于技术水平低的人,鼓励其学习提高。劳动差别的有限性和可变性表明: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同时,政府建立健全的调节机制,比如通过合理的税收政策缩小贫富差距。
【2】
(三)个人更新观念,掌握生存本领与技能
所谓生存智慧,是指生物个体一生中的适应变化行为,树立不断变化职业的现代市场经济就业新观念,市场经济处于千变万化的状态,人与社会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一劳永逸的
【5】
职业是不会有的。所以,作为个人,必须掌握生存智慧,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努力创造个人财富。
参考文献
[1]陈九.纽约人如何看待共同富裕[J].金融博览,2013,10:26.
[2]于建荣.论实现共同富裕的机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8-61.[3]吕义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探索[D].浙江:浙江工商大学,
2011:1-56.
[4]杨小冬,贺善侃.实现共同富裕的探索历程与路径选择[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3,3:1-8.
[5]杨洪生.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J].北大荒日报,2011:1.

谈谈你对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解,字数800字以上。篇6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研究
摘 要 共同富裕思想是在邓小平理论中具有核心地位的重要内容。共同富裕既要反对两极分化,又要反对平均主义。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和理想追求,但共同富裕绝不是同步富裕,而是一个先富与共富的辩证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辩证统一的,深入理解共同富裕思想的形成过程、核心内容和现实意义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共同富裕 邓小平理论 现实意义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包含着共同富裕思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等诸多理论的系统,但是共同富裕思想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占据核心地位的理论内容,也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中的一条红线,渗透于邓小平理论的各个方面。深入理解共同富裕思想的形成过程、核心内容和现实意义对于科学把握邓小平理论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形成过程
任何理论的形成都有一个历史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包含着理论的形成逻辑和理论的基本内容。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也有其形成过程,这个过程尤其前提性条件、理论性基础和现实性条件。深入分析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形成过程,对于把握邓小平理论的核心

推荐访问:你对 新时代 谈谈 谈谈你对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理解 字数800字以上。 谈谈你对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解 字数800字以上 谈谈你对新时代的理解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