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两端的心灵对话——野生动物摄影


打开文本图片集

人与动物共处一个地球,人类通过智慧与劳动创造了城市,形成了人类社会。而动物却始终坚持在自然生态环境中繁衍生息,我们除了要学会如何与同事、家人相处,更要学着如何与动物共同守护同一个地球。本文将由野生动物摄影师程斌、彭建生用独特的视角及更近的距离,带我们走近那些未曾谋面的朋友。

选择装备的几种方案

根据不同的地域类型和拍摄目标,我大概会有三类配置:

1 热带和亚热带:主要以林鸟和两栖爬行动物、昆虫、植物为主。此类拍摄,目标相对距离较近,数量也较多,拍摄量较大,体力易消耗。适合选择APS-C系统,有利于抓拍,例如佳能EOS 7D MarkⅡ、佳能EF 100mm f/2.8L IS USM微距镜头、EF 100-400mm f/4.5-5.6L IS Ⅱ USM、随身便携机是佳能PowerShot G7X或者索尼RXlOOⅢ。

2 温带和湿地:主要以林鸟、水鸟、小型动物为主。拍摄目标相对距离较远,数量一般,拍摄量适中,体力消耗较小。适合选择“全画幅+APS-C系统”组合:例如佳能EOS-1DX、EOS 7D Mark Ⅱ、适马150-600mmf/5-6.3DG OS HSM,随身便携机随身便携机佳能PowerShot G7X或者索尼RXlOOⅢ。

3 寒带和高原:拍摄目标相对距离较远,数量小,拍摄量较小,但运动目标较多,对抓拍性能要求高。考虑到体力易消耗,适合选择“全画幅相机+无反光镜相机”组合:例如:佳能EOS-1DX、适马150-600mm f/5-6.3DG OS HSM、适马24mm f/1.4DG HSM"A、奥林巴斯E-M1、奥林巴斯M.Zuiko DigitalED 75-300mm f/4.8-6.7Ⅱ、奥林巴斯M.ZuikoDigital ED 12-40mm f/2.8 PRO、随身便携机随身便携机佳能PowerShot G7 X或者索尼RXlOOⅢ。

脚架:富图宝磐图T-63c脚架、富图宝RM-110R八爪鱼。

备注:除超远距离拍摄条件外,不建议使用长定焦镜头,长定焦镜头虽然光圈大,成像素质也较好,但是效率偏低,对体能消耗巨大。建议选择成像优异的长变焦镜头,这样不仅机动性和灵活性高,也有利于更多的构图和景别控制。

寻找野生动物

有时候,敬畏源于无知;有时候,敬畏又源于了解。我们不必纠结这两种来源在本质上有何不同,因为仅仅从表象上去解读敬畏就足以让我们深思。

当人们在地球村的天空中俯瞰,就渐渐忘却了曾经用怎样好奇的目光来观看这个未知世界;当大家都以为早已熟稔了的那些山川不会再带来惊叹,也失去了以探索的心境去感受自然世界中无数微小生命的博大和精彩。如果我们抛开人本位的眼光,伏下身,沉下心,去静静地细心观看它们,就会发现原来它们的世界非但不渺小,反而使我们这个星球变得更加博大与精深。因为每一个看似微小的生命,都在属于它们的世界发生着一个个生命的奇迹,这一切都远超我们的经验与想象,不同形式的生命力,以它们独有的生存方法适应着甚至是征服着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这种征服不同于人类所谓征服了某一片土地、某一座山峰。这是一种相融而合的征服,是神奇的自然演化。

只是,“走进”自然并不意味着“走近”自然。这其实关乎人们对于自然的理解程度。很多人会认为,进入长满植物的公园或者长途跋涉到鸟语花香的森林就是走进自然。其实不然,即使你可以近到用手抚摸一棵千年古树,抑或你用双手捧起一汪溪水,即使你在内心感受到了来自于自然的某种力最,感受到轻松、释放和愉悦等,但这仍然只是物理距离的靠近和直接的感官反应,并不意味着你的心真正地走近了自然。走近,靠近,需要的是更多的了解和感知,一种全然的心灵触碰。

因为我国面积幅员辽阔,从最南到最北的季节差异也较大,有些地区只有雨季和旱区之分所以可以根据不同地区来具体划分。以下为一些大致的建议:

春:广东北部南岭山脉的南岭国家森林公园、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主要拍摄目标为鸟类和两爬、昆虫、植物。海南中南部的五指山、吊罗山等,主要拍摄目标为鸟类和昆虫。陕西秦岭位于南坡的汉中、佛坪等地区,主要拍摄目标为小型兽类、鸟类和植物。云南中南部的保山、腾冲、西双版纳、勐腊、普洱等地区,主要拍摄目标为鸟类和昆虫。

夏:四川西部的稻城、康定、唐家河、贡嗄山南坡等地区,主要拍摄目标为多种兽类、鸟类、高山植物。青海中南部的青海湖、可可西里、玉树等地区、主要拍摄目标为各种兽类、蝶类昆虫、高山植物。云南横断山区的怒江、德钦等地区,主要拍摄目标为鸟类、蝶类昆虫、高山植物。广西西大明山、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拍摄目标为鸟类、昆虫。新疆天山、阿尔金山等地区,主要拍摄目标为各种兽类和鸟类、昆虫、植物。

秋:东北中北部的吉林长白山、黑龙江扎龙、内蒙古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地区,主要拍摄目标为兽类、鸟类、植物。西藏东南部的林芝、察隅、墨脱等地区,主要拍摄目标为小型兽类、鸟类。西藏西北部的樟木、山南、阿里等地区,主要拍摄目标为各种兽类、鸟类。

冬:贵州地区,昭通等地区,主要拍摄目标为越冬鸟类。西藏北部,羌塘、双湖地区,主要拍摄目标为各种兽类。

寻找野生动物的经验,主要是通过对不同生物类群的生态习性以及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未了解,综合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大型兽类:在人类活动较少的草原、戈壁、山地等开阔区域,晨昏时段和淡水水源地。小型兽类:在原生林的林缘、溪流附近和山地垭口地带寻找,早晨时段较活跃。

鸟类:原生林和次生林的林缘、人工果园、森林公园、各类湿地、各类水源地,繁殖季节和早晨时段最佳。

两栖爬行动物:原生林和次生林的溪流和池塘附近,中午和夜晚为主要活动时段。

昆虫:原生林和山地雨林的林缘地带、灌木丛、城市公园、溪流池塘等生境,留意观察大型叶片、朽木、花朵、果实等,早晨、中午和夜晚为主要活动时段。

备注:鸟类除留鸟外,还需要了解侯鸟的活动规律,世界上有8条候鸟迁徙路线。其中经过我国主要有3条路线,一个经过我国东部沿海省份,第二条经过我国中部省份,第三条经过西藏,翻越喜马拉雅山,经过青藏高原等西部地区。

保持安全距离

对于野生动物摄影来说,一是指我们先要学会从物理距离上去接近它们,以创造更多的拍摄机会;二是不断增加对拍摄目标的了解和认知,从心理上走近它们,把自己融入自然世界之中。但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过度靠近往往意味着危险。虽然多数野生动物是惧怕人类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肆意枉为,以下几类尤其要引起重视。

例如脾气火爆的野牦牛和破坏力巨大的棕熊,它们是青藏高原真正的霸主,孤狼和狐狸无法对它们造成威胁,只有群狼才偶尔斗胆挑战。对于人来说,这些巨无霸的奔跑速度和力量是超乎想象的,和我们生活经验中的印象有天壤之别,无论任何时候,当它们转过身与人面对面时,即使还有两三百米的距离,最好的办法也是迅速远离。在发现目标的空旷地带,不要远离车辆只身行走,在紧急情况下车辆还是相对有用的掩体,即使不在缺氧的高原,百米跑你也绝对赢不了。

在我国广大地区分布着许多蛇类,有些蛇的隐蔽性强,毒性极大,对于在山林中行走的人来说都要十分小心。如果偶遇,无论你是不是能够确定判断它的种类,都不要过度靠近,更不要高估自己的反应速度,人的肌肉和大脑反应速度比起入门级的相机快门时滞都差得多。有很多不同毒性的蛇外形非常相近,不要心存侥幸。通常来说至少需要保持3米以上的距离,而眼镜蛇和大型的眼镜王蛇具有很强的攻击性,为了安全起见还是尽快远离。在密林行进时,用登山杖“打草惊蛇”是十分必要的。

除此之外,一些看上去毫不起眼的昆虫却也有很大的威胁,比如蜂类和蚁类,在行进过程中,一些隐蔽的蜂巢很难被发现,不管有意无意,被侵入领地对于一些蜂而言是不可接受的,为了避免引起群起而攻之的严重后果。而小小的蚂蚁和蜂类是近亲,有些种类一旦蜇人可不是有关痛痒。无论看上去有没有威胁,切记不要用手直接触碰。

还有很多例子,比如羚牛、黑熊等等不能一一列举,在自然界中,现代人类的各种感官已经严重退化,在许多野生动物面前我们是迟顿和笨拙的。但是有一条法则始终是通用的,保持敬畏并不是意味着胆小,而是意味着专业。

摆脱单纯记录

诺贝尔奖得主、思想家阿尔贝特·史怀泽曾说:“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它有赖于其他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和谐。人类应该意识到,任何生命都有价值,我们和它不可分割;敬畏一切生命,这是一次新的,比我们走出中世纪更加伟大的文艺复兴,它将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世界和平提供新的思想基础。”

不论是单纯记录还是艺术表达,首先我们还是要培养对自然的热情。越是对自然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这种热情就会越浓厚。影像的记录价值可以从很多层面和角度去定义,但是对于野生动物摄影,对于一些不缺乏影像资料的物种,在这里我们要更多地谈一谈如何摆脱单纯记录。在我的概念里,摄影也是我表达自己对于自然的一种观看方式,宏大的风景也好,微观的场景也好,我都在用心地观看,唯有观看才能积累足够多的想象力,培养想象力是需要过程的,这个过程并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乐趣的。在想象力和主观意念的支撑下,从一个个精彩故事里抓取片段,这种片段才有可能生动和有故事感,也才能把静态的影像变为故事呈前启后的节点,在观者的心里继续演绎和发展下去。

优秀的摄影作品往往更需要能从平常中找到不平常的眼光。展现摄影技艺的同时又能让作品饱含摄影师的真情实感,这是一种创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简单平常的现实记录。摄影师所有的设备都是有限和不足的,用好现有的设备,熟练应用,扬长避短,做到胸有成竹。技巧为意识服务如何才能不是一种空话,这取决于我们对于自然摄影的初衷。不仅要避免陷入一招走遍天下的误区,更要在适当的时候懂得不为了拍摄而拍摄。

大自然是一个授人以渔的好老师,她传自然之道,授万物之业,解千般迷惑。好的自然摄影作品并没有所谓的标准,但是有一句话值得我们时常提醒自己:“自然摄影,有自然,有摄影。”理解这句话并不难,在作品中不仅要能体现出自然事物本质的魅力,也要能体现出摄影技艺的表现力。在不断完善的拍摄技巧的基础上,时不时想一想,问一问,我们为什么拍摄?我们最想拍什么?我们该怎么去拍?投入你的真心,一切都能水到渠成,这本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儿。

使用摄影器材

我从胶片时代就开始使用佳能相机,当时使用佳能EOS 3。到了数码时代,第一台万元级的数码单反相机EOS 300D也成为了我的囊中之物。后来从EOS 350D、EOS10D、EOS 20D、EOS 5D、EOS 50D、EOS5D MarkⅡ、EOS 1D Mark Ⅳ一路升级。不断淘汰的机器一些送了朋友,一些则是用来改装红外相机。

现在我使用EOS SD Mark Ⅲ与EOS 7DMarkⅡ。我既拍高山植物,也拍摄西部的哺乳动物与鸟类,所以需要众多的镜头。现在保留的有EF 16-35mm f/2.8L Ⅱ USM、EF 17-40mm f/4L USM、EF 24-70mm f/2.8L USM、EF70-200mm f/2.8L IS USM、EF 300mm f/2.8L ISⅡUSM、EF 400mm f/5.6L IS USM,而EF 200-400f/4 IS USM镜头购买不久,目的很明确,就是想拍摄带有环境的野生动物,而不仅仅是特写。鱼眼镜头则使用图丽10-17mm f/3.5-4.5 DX,这款镜头很便宜,但成像不错,关键最近调焦距离能达到14厘米。从鱼眼、微距到远摄镜头配备都很齐全。

我不怕蚊虫叮咬,高原地区也很少遇到毒蛇。在青藏高原长期从事野外调查,最需要注意的是防水保暖,所以我的户外服装都买防水透气性能最好的,尤其注重登山鞋的品质,保护从脚开始。

一次拍摄的装备

每次出去拍摄一定要带全所需器材,然后到野外调查时根据当天的拍摄对象选择器材。拍花卉与昆虫时,百微是最主要的镜头,配上EOS 5D MarkⅢ、佳能600EX-RT闪光灯以及引闪器。还会带上“EOS 7D MarkⅡ+图丽10-17mm f/3.5-4.5 DX”,用来拍摄带有环境的植物,这样不用更换镜头。拍摄鸟类与野生动物时,则带上“EOS 7D MarkⅡ+EF-200-400mm f/4L IS USM”,还有捷信脚架,同时会携带索尼黑卡RX100便携机,用来记录环境和路上遇到的植物。

寻找野生动物

如果只是想感受拍摄大型哺乳动物,走青藏线一趟就可以了。在青藏线可以拍摄到赤狐、藏狐、狼、野牦牛、藏羚羊、藏原羚、喜马拉雅旱獭等,还可以拍摄胡兀鹫、秃鹫、大鵟、猎隼、红隼、斑头雁、黑颈鹤等鸟类,当然还有壮丽的风光尽情拍摄。

但是想拍好其他的野生动物就需要做很多的功课,查阅拍摄对象的科学资料,在拍摄之前有足够的知识准备。最好选择某一个类别,用多年甚至一生去拍摄才能出成果。比如灵长类仰鼻猴属(金丝猴),可以在云南白马雪山拍摄滇金丝猴;在秦岭或者四川岷山山脉拍摄川金丝猴;在贵州梵净山拍摄黔金丝猴;在怒江片马拍摄缅甸金丝猴;甚至出国到越南拍摄越南金丝猴。这样的拍摄需要周密计划,与保护区建立良好的关系,还要有优秀的护林员或者向导陪同。能这样长期拍摄一个物种的摄影师不多。

非常爱好又做不到如此专业的话,做志愿者是不错的方法。比如北大山水社在三江源招募雪豹调查志愿者,假如你的申请如果能得到批准,不但可以与研究雪豹的博士一起调查,往返交通费用与当地的食宿都能帮你解决。这样的机会其实很多,关注各种研究机构、保护区、非官方组织(NGO)的微博就能获得这些信息。但是你一定要负责任、勤恳、努力地做好志愿者工作。

上班一族收入不多,尤其是假期不多,又喜欢拍摄野生动物,则建议参加各种俱乐部。很多俱乐部真是很专业、很敬业、很有经验,而且参与活动的费用也不高。有经验的老驴不但能指点你专业知识,还能在生活上照顾你。融入一个集体非常重要,这种集体精神能感召你、感动你。

说了半天没说如何去寻找野生动物的技巧与方法,但每种动物都生活在特定环境里,就算一种动物,用短短几百字说清楚也并不清楚,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当地的好向导,他能帮你找到动物,还能照料你的生活与安全。尊重向导、与向导处好朋友,当然一定要支付相应的费用。因为你的爱好让一个社区的农民获得了一份收入,这就是生态旅游的功用:因为他做向导获得了收入,他会更积极保护他周边的生态环境。

惊险的拍摄经历

在中国拍摄野生动物非常困难,因为中国的生态环境破坏太严重了。很多人都怕突然遇到猛兽,这在中国几乎不可能。如果真发生了,对摄影师来说遭遇是最难得的机遇。2008年11月份我与摄影师董磊在梅里雪山原始森林里调查,看到很多西南花楸被黑熊扳倒,树上有黑熊留下的新鲜抓痕,肾上腺素突然勃发,顺口问董磊,要是黑熊现在未了咋办,他不经思索就回答:“拍啊!”

有次奚志农在秦岭拍羚牛,突然一头羚牛从箭竹丛里好奇地走到他面前,距离他仅1米不到。奚志农没有动,羚牛走到他面前,用舌头添了添鼻子,嗅了嗅奚志农身上的味道然后慢慢离开,而奚志农用苹果手机广角拍摄了羚牛的视频,在他上面100米处的护林员则看得目瞪口呆,另一个摄影师则用视频记录了这个奇遇。

这些故事不是告诉大家不需要注意安全,安全永远是第一的。我们在西双版纳龙门保护区调查,在老寨河边看到新鲜的大象脚印与粪便,向导突然跑了爬到大树上躲起来,我们几个摄影师则茫然不知所错,好在大象约在1个小时前经过此地。老乡是最有经验的,要是遭遇亚洲象,你永远跑不过笨重的大象,他一步顶你三步,你在丛林里需要绕着跑,而大象可以像坦克一样压过来。安全的距离最重要,不要轻易进入大型野生动物的领地。在青藏高原,要是遇上孤独的野牦牛,千万不要靠近,永远保持500米以上的距离,就算你坐在越野车上,野牦牛也能把车顶翻。

最困难的拍摄经历

我去年获得中国国家地理自然摄影大赛哺乳动物组别金奖的作品《穿过山谷的雪豹》不是最困难的拍摄经历,我仅仅是在海拔4500米的高度,用35分钟时间手持500mm“大炮”爬高到5000米高度记录了它的英姿,对许多人来说这个高度这个速度是不可能的,但我生在高原长在高原真没感到困难。最困难的经历在雅鲁藏布大峡谷,2011年7月IBE(影像生物调查所)在雅鲁藏布大峡谷调查,团队让我与董磊去喜马拉雅南坡多雄拉山调查,那里是全中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沿雅鲁藏布江北上,在喜马拉雅东南端突然遇到7782米高的南迦巴瓦峰,冷暖气流交锋,每隔30分钟一阵山地暴雨,在海拔4000米的高度生活拍摄了一周,帐篷睡袋衣服全是湿的,没有干柴可以生火取暖做饭,四周是冰川与暴雨形成的瀑布,最后是向导与西藏影像生物调查所同行的人扛不住了,请求我们下撤。但我们记录了路德雀鹛、棕尾虹雉、喜马拉雅黄花岩梅、单叶绿绒蒿、独叶草等喜马拉雅区域特有珍稀物种。

摆脱记录的束缚

作为一个自然摄影师永远不能摆脱单纯记录野生动植物,记录是摄影的本质,科学需要真实的影像。但是单纯地记录一个物种不是自然摄影师,而只可能是一个科学家。自然摄影师不但要真实地记录这个物种,还要有美学价值,他所记录的这个物种才有传播的能力。

如何做到既真实记录又有审美价值,需要从两方面入手:其一是了解该物种的特性,拍摄时突出该物种的特征,往往一个物种的特征是其最美的一面。另外就需要展示摄影师的技能,光线的把控、景深的控制、角度、环境、瞬间以及镜头语言的运用。

诱拍、摆拍、驱赶等是一个严肃的自然摄影师所不齿的。而且真正专业的自然摄影师能辨别出以上方法拍摄的所谓“作品”,因为动物的行为能告诉我们这个摄影师采取了哪些违背自然规律的恶劣手段。诱拍、摆拍的目的也很明确,他们期望用这些“精美的作品”去打比赛获奖,功利性很明确,我们需要组织比赛的人火眼金睛,鉴别出这些低劣的恶招,把他们永远拒之门外。编辑或者组织赛事的人需要有经验的自然摄影师在这方面帮助把关。

推荐访问:野生动物 两端 镜头 对话 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