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T89C51的电器自动开关控制器

【摘要】电力资源是环境中的重要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中不可缺少资源,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电力资源是许多器械的动力,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物质,没有电力资源一切生产都将停止。那么如何合理利用电力资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重的课题,我国居民对电力资源不合理利用的地方很多,这样积累起来就会产生浪费,所以,现在设计一个定时给电器供电和断电,使用方便,价格合理的电器自动开关控制器。

【关键词】单片机;AT89C51;传感器

1.控制器硬件设计

1.1 控制器硬件设计方案

本电子定时自动开关控制器可以精确地给电器定时开、关,此系统可以实时控制和显示电器定时的时间,并且可以显示被控电器的温度,具有报警功能,程序跑飞时能被软件陷阱捕获,被抗干扰程序处理,返回复位状态,重新启动系统,有显示定时时间和温度的功能。此控制器结构简单,功能齐全,运行可靠,体积小,成本低。

1.1.1 硬件构成与工作原理

本设计主要有电器定时和温度测量。电器定时的功能是接收用户由输入按钮发来的信息,并在数码管前四位显示出来,通过控制继电器的吸合,来控制电器的定时开关功能。温度测量是由电压输出型温度传感器所测量的温度值模拟量,通过模数转换器ADC0809来实现模拟量与数字量的转换。同时将温度通过数码管的后两位显示出来。

整个控制器以89C51为核心,扩展了一片ADC0809进行模/数转换,时钟电路,复位电路,温度测量电路,报警用的蜂鸣电路,电源转换电路。

1.1.2 总体结构设计

电子定时自动开关控制器系统总体结构示意如图1。

图中电源工作指示灯、电器工作指示灯分别与电源、电器串联,用以显示系统、电器的工作状态。

1)利用温度传感器将被控电器温度转化成电信号。因温度传感器输出的是模拟信号,必须经过模/数转换器转换为数字信号。

2)单片机通过继电器控制电器工作状态。

3)利用数码管前四位来设置电器设备定时开、关时间,后两位来显示测量的温度值。

4)设置时间的方法为:先设定电器开始工作时间,再设定电器工作时间。按修改键增加数字,按功能键确定,按住修改键不放可以快进。

5)定时时间到点之后,报警电路回鸣叫,以提示用户时间到了,并在30S后停止鸣叫。

6)在任何情况下,按下复位键,系统重新回到待命状态。

1.2 硬件选用芯片介绍

AT89C51单片机是ATMEL公司生产出的一种低功耗、高性能的8位CMOS微控制器,片内带4KB的快闪可编程/擦除只读存储器,采用高密度、非易失存储技术制造,它与80C51引脚和指令系统完全兼容。

2.时钟电路设计

图2为本设计的时钟电路部分。从硬件电路图可以看出时钟电路的外接晶振和电容组成的振荡器,在时钟电路中,加电以后延迟一段时间(约10ms)振荡器产生时钟,不受软件控制。晶振产生的时钟频率主要由SYS参数确定(晶振上产生的频率)。电容C2和C3的作用有两个:其一是使振荡器起振,其二是对振荡器的频率f起微调的作用(C2、C3大,f变小),电容的典型值是30PF。这部分基本无需调试,只要元件可靠即会正常起振。时钟振荡电路的工作状况对系统稳定性影响很大,因此要选择优质的元器件,晶振及谐振电容要尽量靠近电脑芯片,谐振电容的接地点要就近直接与电脑的接地点相连。

3.复位电路设计

复位电路如图3。

计算机在启动运行时都需要复位,使中央处理器CPU和系统中的其它部件都处于一个确定的初始状态,并从这个状态开始工作。系统正常工作时,如果由于程序运行出错或操作错误使系统处于死机状态,必须由人工按键复位。人工复位有电平方式和脉冲方式两种。本设计采用电平方式复位。

AT89C51上有一个复位引脚RST,它是史密特触发输入,当振荡器起振后,该引脚上出现2个机器周期(即16个时钟周期)以上的高电平,使器件复位,只要RST保持高电平,电路保持复位状态。此时各口都输出高电平。RST变为低电平后,退出复位,CPU从初始状态开始工作。

在RST复位端接一个电容至VCC和一个电阻至VSS(地),就能实现上电自动复位,在加电瞬间,电容通过电阻充电,就在RST端出现一定时间的高电平,只要高电平时间足够长,就可以有效地复位。RST端在加电时应保持的高电平时间包括VCC的上升时间和振荡器起振的时间,VCC上升时间若为10ms,振荡器的起振时间和频率有关。10MHz约为1ms,1MHz时约为10ms,所以一般为了可靠地复位,RST在上电时应保持20ms以上的高电平,时间常数越大,上电时RST端保持高电平的时间越长。当振荡频率为12MHz时,典型值为C=10Μf,R=8.2Ω。如果复位电路失效,加电后CPU从一个随机状态开始工作,系统就不能正常运转。

4.系统继电器原理及结构图

本设计采用继电器控制,也可采用可控硅控制。但是在利用单片机控制系统驱动较大设备时,往往利用继电器作为测控系统输出的第一级执行机构。通过第一级继电器输出,既实现了输入/输出之间的隔离,又完成了从低压直流到高压交流的转换和过渡。

光电耦合器工作原理:输入的电信号驱动发光二极管(LED),使之发出一定波长的光,被光探测器接收而产生光电流,再经过进一步放大后输出。这就完成了电—光—电的转换,从而起到输入、输出、隔离的作用。由于光耦合器输入输出间互相隔离,电信号传输具有单向性等特点,因而具有良好的电绝缘能力和抗干扰能力。

本设计继电器原理图见图4。

5.显示电路

5.1 系统数码管说明

显示电路采用6个LED数码管。为了在定时精度达到分钟的时候能显示出时钟在计时,为了使硬件显示电路简单;采用单片机直接驱动LED数码管(AT89C51输出口能吸收20MA电流),用动态扫描法实现LED显示。

5.2 LED驱动接口以及限流电阻的计算

单个LED显示管实际上是一个压降为1.2-2.5的二极管,通过LED的电流决定了它的发光强度。LED驱动接口见主电路图。LED工作电流由下式计算:

式中:VF为LED的正向压降,VCS为LED驱动器的压降,R为LED的限流电阻,VCC为电源电压,IF为LED的工作电流。

当电源电压为5V时,LED工作电流取7mA,限流电阻计算如下:

VF一般取2-2.5V,VCS取0.2-0.3V;则R=400Ω。限流电阻用400Ω。

6.温度测量电路设计

数据采集及转换电路由LM35D、LM358组成如图5所示。

温度测量传感器为LM35D,它是电压输出型温度传感器,该电路内部已校准,并采用内部补偿。输出电压与摄氏温度成正比,无需校准,输出电压等于0-10mV/℃,精度可达0.5℃,线性好。工作电压为4-30V,在此电压范围内,测温范围可达0-125℃,电路工作电流几乎不变,约为50uA,所以几乎没有散热问题。但LM35D的缺点是,在使用单电源时可测量的最低温度理论上为0℃,而实际只能测到2℃。LM358为双运放电路,第一级运放接成同向放大器,RP1可调整放大倍数,用作系统温度校准。在通过模数转换电路将模拟量转换成数字量,最终通过数码管显示出来。

6.1 模/数转换器的选定

A/D转换器芯片的种类较多,选择A/D转换器件主要是从速度、精度和价格上考虑。计数比较型A/D转换器精度高,转换速度快,但是价格比较高。双积分型A/D转换器,具有精度高、抗干扰性好、价格低低廉等特点,但是转换速度慢。逐次逼近型A/D转换器在精度和速度上都比较合理。所以,在这里我选用ADC0809来实现模数转换。

6.2 温度测量原理

温度测量电路图见图6。

温度采集电路由温度传感器LM35D、运放LM358及电阻组成,电路十分简单。温度传感器LM35D的1引脚接+5V电源,3引脚接地,2引脚接运算放大器的正相端,以便对电压值进行放大。运放LM358接成同相放大。其1引脚为放大输出,与ADC0809的IN0引脚相连,进行模/数转换。运放放大倍数可以通过滑动变阻器RP1调节。其放大倍数计算如下。

设温度传感器采集温度转换电压值为Ui即其2脚电压为Ui,也就是运放输入电压为Ui。设LM358输出电压U0为:

所以:当RP1调到最小为0时:

当RP1调到最大为10KΩ时:

因为LM35D输出电压为0-10mV/℃,测量范围为0-125℃,故其输出电压范围为0-1V。此时应注意调节RP1,使输入RA0的电压在5V之内。

7.电源电路设计

电源电路示意图及设计原理:

电源电路采用普通三端集成稳压电路,见图7所示。

根据需要,我们知道由220V交流电要输出+5V的整流电,整流就是利用二极管单向导电特征将交流电转变成直流电的过程。这里我们将整流二极管视为理想二极管。在分析整流电路时,应抓住“二极管在正向电压作用下导通,而在反向电压作用下截止”这个基本观点,并弄清楚在交流正半周期和负半周期间电流的通路方向,从而确定负载电压的正、负极性。

8.结论

虽然目前国内电子设备还不及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我国电子事业的发展前景还是无限光明的,其主要原因如下:;一是技术人员对产品策划研究深入,会找到或发现越来越大的市场空间和先进技术。同时,相关的专业书籍和专业人士会越来越多,为我国电子产品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和人员基础;二是我国加入WTO之后,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去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因此,随着社会对电子产品的高度认可,电子技术必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付小光.单片机原理与使用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36-148.

[2]何立民.单片机中级教程--应用与设计[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0:135-178.

[3]何立民.MCS-51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1990:80-96.

[4]赖麒文.8051嵌入式系统应用[M].科学出版社,2002: 13-68.

[5]张友德.单片微型机原理、应用与实验[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30-42.

[6]张万顺.电工学例题与指导[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20-57.

[7]李明学.计算机控制技术[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200-210.

作者简介:雷雨(1985—),男,黑龙江人,大学本科,助理工程师,现供职于哈电集团阿城继电器有限责任公司。

推荐访问:控制器 开关 电器 AT89C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