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斑块影响分析

【摘要】 目的 分析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斑块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8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 随机分为A组和B组, 分别使用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 比较两组IMT和斑块面积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IMT和斑块面积均明显减小, P<0.05, 治疗后B组患者IMT和斑块面积均小于A组(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瑞舒伐他汀减轻或消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短暂性脑缺血;颈动脉斑块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即为颈动脉粥样硬化, 因此目前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的一大热点就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有效防治。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1], 是临床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常用药物。本院对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斑块影响进行了临床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80例。患者经彩色多普勒颈动脉超声检查证实有颈动脉斑块。将80例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 A组中男19例, 女21例, 年龄在51~82岁之间, 平均年龄(68.25±3.72)岁。A组中男18例, 女22例, 年龄在53~85岁之间, 平均年龄(65±4.96)岁。排除恶性肿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患者[2]。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0.1 g,1次/d, 静脉应用奥扎格雷钠及依达拉奉注射液14 d。A组在此基础上应用阿托伐他汀钙10 mg, 1次/d,睡前口服;B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钙10 mg, 1次/d, 睡前口服。对有其他基础性疾病患者则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饮食控制, 使达到最好的用药效果。降脂用药疗程为6个月。治疗期间每个月对心、肝、肾功能进行1次检查, 以及对常规血、尿、粪进行1次检查。

1. 3 观察指标[3] 6个月后对两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在局部颈总动脉结构显示最清楚处测量管壁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 IMT值在1.0~1.2 mm为动脉壁增厚, >1.2 mm即为斑块, 测量斑块数及斑块横切面最大面积。

1. 4 统计学方法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前后IMT和斑块面积比较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一个疗程的治疗, 未出现中途间断治疗或停止治疗的情况。

2. 2 两组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治疗早期分别出现5例及6例肝酶升高、肌酶升高等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 但均未影响用药, 1月后复查异常指标均恢复正常。

3 讨论

临床上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病机制有两种:①斑块脱落于患者动脉中, 并形成微栓子引起患者颅内动脉栓塞;②由斑块导致患者动脉狭窄, 并造成患者狭窄远端的脑血流呈低灌注状态。他汀类药物通常作为降脂药进行应用, 但近年来发现其抑制斑块炎性反应和稳定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因此逐渐应用于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

本研究结果显示, 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均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斑块产生积极的影响, 治疗后IMT均变薄, 斑块面积变小, 可说明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均可以减轻或消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而两组间治疗后应用瑞舒伐他汀组的IMT和斑块面积均小于应用阿托伐他汀组, 可认为瑞舒伐他汀减轻或消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因此瑞舒伐他汀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淑蕙,董敬远,李纳新,等.瑞舒伐他汀钙和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颈动脉硬化的临床观察.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7(8): 98-99.

[2]杨晓云.阿托伐他汀钙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临床合理用药, 2012,05(6):52-53.

[3]奚惠娟.瑞舒伐他汀钙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2,25(2):132-133.

推荐访问:发作 患者 短暂 影响 颈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