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汽车智能化推动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升级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以民营经济为主的机制优势为浙江省汽车产业初期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活力,造就了以吉利集团、万向集团为典型代表的一批整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 杭州萧山,宁波北仑、温州瑞安,台州临海、金华和永康等地已经逐渐形成了产业集群化、专业化发展的态势,并已成为支撑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但是,面对全球汽车工业日益激烈的技术和市场竞争,浙江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存在瓶颈。首先,从浙江省的整车产品来看,经济性轿车产品虽然具有自主品牌,但主要面向低端市场,产品附加值不高;豪华客车产品虽然已经占据市场的龙头,但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其次,从浙江省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的情况看,个体规模普遍偏小,大多数企业缺乏自主产品设计开发能力,来样加工为主,生产工艺和装备比较落后,整车和主机配套能力弱。再从现有的产品结构看,小而散的机械加工类零件为多,技术含量低、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

由此,把握汽车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加强自主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能力是提高汽车工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汽车智能化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汽车智能化被认为是汽车技术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革命,是夺取未来汽车市场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近5年来,汽车产业内超过90%的创新都与汽车智能化电子系统相关,随着Hybrid混合动力车、PHEV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与氢动力车辆逐渐普及,未来一辆新车的智能化相关的零部件成本将高达整车成本的60%之多。如车载信息系统(行车电脑)、车载娱乐与安全系统、车载导航系统、车载通信系统和上网设备等。目前汽车智能化电子产品在整车成本中所占比例普遍为20%~30%, 甚至50%~60%以上。

美国市场研究机构Strategy Analytics公司发布的最新汽车电子研究报告显示,汽车电子系统需求前景看好。尤其是驾驶辅助、安全系统及娱乐等细分市场将强劲增长,而消费零售、动力及车身电子等细分市场增长较缓慢。其中驾驶辅助系统的市场销售收入2013年将达到329亿美元,因此将成为增长最快的汽车智能化电子产品。

中国汽车电子的从业企业数量经历过两次爆发。第一次是在2001-2002年进入WTO前后。汽车进口关税从十年前200%左右降到25%。预计到汽车零部件的火爆市场,许多企业进入汽车电子市场。这一时期,中国的汽车电子企业数量爆发性增长到了800家以上。2002年,中国的汽车电子销售额达到23亿美元。第二次数量爆发是在2006-2007年。由于车载信息多媒体应用在前后装市场的兴起,众多的厂商,尤其是一些灵活的消费类多媒体设备厂商,迅速转型转产,扩张海内外市场。到2007年年底,相关的工厂企业数量接近3000家。其中,提供车载多媒体和导航系统的厂商接近900家。这一年,中国的汽车电子销售额达到113亿美元。

《2008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发展预测报告》显示,全国汽车电子企业约3000家,绝大部分企业规模小,基础薄弱,缺乏技术积累,缺少核心技术,技术标准相对落后,产品缺乏竞争力。产品多集中在车载电子设备如汽车音响、汽车仪器|仪表、通信导航设备以及部分半导体电路和器件、传感器、电机等领域。

而国外汽车电子巨头数量虽少,但是却占据了中国汽车电子市场的半壁江山,几乎垄断了核心技术领域。例如博世、德尔福等,这些公司数量仅占4.1%,但他们却赢得了大于56.4%的市场份额。

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强劲带动下,外资企业在中国本地研发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整个市场的发展。有调查显示,2007年,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本地研发增长速度为31.8%,比整个汽车电子市场增幅高出4.3%,到2012年,这个差距将扩大为6.5%。本地研发的增长速度要明显快于整个市场的发展。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国际的汽车电子设备供应商和半导体供应商们相信本地化是一个提高市场渗透率和客户忠诚度的好办法。他们的本地研发团队的主要工作是把国外验证成熟的平台根据本地具体应用进行配置和实现。

目前,国内已初步形成了长三角产业集群、珠三角产业集群、京津环渤海产业集群和东北产业集群四大汽车制造集群,集群内配套的汽车电子产业的聚集效应也开始显现。现在已有多个国家级汽车电子产业园区。如:国家(长春)汽车电子产业园、芜湖汽车电子产业园、无锡汽车电子及部件产业基地、武汉汽车电子产业园等。国内电子企业在汽车智能化领域的规划与进展极可能成为“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化”的成败关键。而目前汽车电子前装配套市场主要竞争对手是位列世界500强的跨国集团,和几家具有数十年汽车电子配套经验的台资企业。

浙江汽车零部件集群应向汽车智能化相关的产业方向发展。这期间,比亚迪汽车的发展道路值得借鉴。它以产业垂直整合为发展战略,以传统燃油车储备技术、资本,以双模电动车为战略过渡,以纯电动汽车为最终目标的发展思路。截止2008年底,比亚迪公司总资产额近329亿元人民币,净资产超过133亿元人民币。

汽车电子的国内市场需求

据赛迪顾问发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发展势头不减,规模达到1215.7亿元,同比增长超过40%。中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连续五年增长率超过30%,目前产业处于高速增长期,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5年翻番)。

中国市场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对于汽车的需求正在从满足基本代步功能转向追求舒适与安全性等更高层次的需求。ABS、ESP等产品在很短的时间内从高端车型配备到现在成为各种车型的标配,就是典型的例子。

智能化是大趋势。新型汽车安全系统越来越向智能化和自动化发展,交互式、智能化、多功能将是未来汽车进入系统产品发展的主流。 8位、16位、32位MCU(微控制器)、中高级加速度传感器被用于智能型安全的相关产品如安全气囊、胎压监测系统、车身控制系统等。汽车防盗系统也在向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比如发动机防盗采用身份识别技术,使得发动机仅在车匙和车锁的芯片以RF(射频)技术完成沟通以后才可被启动,从而有效地避免通过盗配车匙、撬锁等方式偷车的可能,这种产品将射频技术整合到汽车进入系统中。

此外,越来越多的系统利用摄像机和图形处理技术识别障碍物,使汽车视觉系统越来越智能化。

从被动安全转向主动安全。有数据表明,被动安全的参数已经接近饱和,其作用已经达到了一定极限,因此主动安全产品的应用将是未来汽车安全产品的发展趋势。 提到主动安全系统,大家想到的多是ABS、ESP等,其实现在的主动安全产品已经不只是被广泛熟知的这些产品,更多的智能系统和预警系统已经被作为一种更为重要的主动安全产品,比如ACC自适应巡航系统、LDW车道偏离预警系统、IRSA侧边报警系统、 FCW前碰撞预警系统、PCS防碰撞系统、ESR电子扫描雷达等。这些产品最重要的是提示驾驶者潜在的危险,并可以帮助驾驶者启动保护措施。值得一提的是,一种先进的通过对摄像图像的处理探测疲劳驾驶的技术,也即将被应用到汽车安全系统中,这种智能产品可以通过对驾驶员眼睛的图像的观察,判断驾驶员是否保持着合适的驾驶状态,如果通过判断得知驾驶员疲劳、不在状态,就会通过声音、闪光或安全带拉紧等方式提醒驾驶员,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LED车灯将获大量应用。虽然目前LED大厂在车灯、背光源、照明等三大应用市场上仍处于开发、认证阶段,需求青黄不接以致对今年产业成长贡献度不大,但随着产业化速度加快,预计明年LED大厂在车灯、背光源、照明等三大领域都有大量的应用。

增值服务。未来几年,我国卫星导航应用在巩固行业车辆管理应用的同时,将逐步向以提供专业解决方案的商用车远程管理和服务、以及以车辆远程信息服务(Telematics)为代表的私家车应用拓展,手机导航、行业个人应用等手持式卫星定位产品将得到大规模应用。同时,卫星定位应用还将与其它行业结合,拓展其应用领域,如与广告产业的结合,形成移动流媒体广告应用。

应对策略

1.目标清晰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汽车产业低迷,是由自然、社会、经济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虽然低迷不会得到根本的扭转,但是汽车产业的发展将继续,其下游零配件产业的市场空间将得到维持。

中国的国民经济虽然增长速度有所回落,但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依然良好。消费者对汽车智能电子产品的热情依旧,整车的电子设备普及热潮依然没有消退,市场对波动和风险有较强的抵抗能力。除了原有汽车电子产品处于增长期或成熟期,市场渗透率在不断提高;新的汽车电子产品如夜视系统、泊车辅助系统、防撞预警系统等也在不断涌现,进入市场导入期,开始装备在豪华高端车辆上,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下降,这些新的技术也将普及,进入高速增长期,将成为推动汽车电子市场发展的主力。

2.持续的科研开发、科技创新能力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研发投入目前只占销售收入的1.4%左右(且有下滑趋势),远远低于跨国公司平均5%的水平。研发经费的不足,直接导致研发设施落后,造成研究开发能力弱。

汽车电子行业最核心的资源就是技术积累和产品。要以人为本,培养、留住人才,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团队合作;要从世界一流的汽车电子企业中引进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从而把握世界先进的产品方向,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要把自身的产品技术和积累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整合资源。 形成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3.引进优势资源,强强联合

充分挖掘国内具有技术资源和优势,特别是已经在汽车智能化领域具备了市场优势的大企业集团来浙江,以其为主与省内高校和企业一起建立产学研用合作体系,以市场和应用带动产业集群,起到龙头引领作用。形成以利益共赢为基础的运行体制,解决以往共建载体运行机制沿袭传统的项目合作形式带来的不足。

发挥整体优势,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开展与国外大企业的战略合作,争取国内高端市场、开拓国际市场。有合适的机会,可以选择对国外合适规模汽车智能化电子企业的并购,以获得市场资源和知识产权。

为龙头企业创造与国内国际一流车厂战略合作的平台,塑造浙江省在国内汽车智能化电子领域的领军形象。快速完成浙江省汽车智能化电子产业的区域布局,完成转型升级。

4.重视知识产权

《中国汽车电子专利态势分析报告》显示,2000年到2008年间,汽车电子领域中动力控制、安全控制、底盘控制、车身控制等四大系统的专利比重高达84%,这些技术难度大的专利大都为外企控制。在我国的汽车电子专利申请中,实用新型专利占据较大比重,发明专利申请的比例小于40%。而国外企业在中国申请一般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微乎其微。发达国家的企业较多拥有汽车电子领域的核心发明专利,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发明实力明显偏弱。

德国的企业在技术难度高的汽车制动控制系统和汽车燃料喷射系统作了深入研发,进行了大量布局;美国在安全控制和混合动力领域占据优势;而日本、韩国企业侧重于汽车电子空调控制和车载娱乐等技术难度相对较低的增值领域。汽车电子空调控制、车载娱乐是目前我国汽车电子企业相对主要的产品,而国外企业在此领域的密集专利布局,需要引起我国相关企业的高度重视。

(作者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52研究所)

推荐访问:智能化 汽车零部件 转型 推动 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