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时期的信仰从何而来

信仰是人们内心世界所秉持的一种强烈信念,无论理性还是感性,一旦深植灵魂,很难因为外部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根本性迁移。这是信仰本身固有的情感特性。所以,从本原上讲,信仰应是唯一的、坚定的、恒久的,本无时空之分。然而,面对因为蜕化变质而不断落马的党员干部,比对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铁一般的信仰,人们不禁产生了区分不同社会时期的信仰追问。可以说,能否解答好这一重大时代命题,关乎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关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把政治信仰作为毕其一生的精神信仰

一个人必须有自己内心深度认同的某一信仰,这其中主要指的是精神信仰。没有信仰的灵魂是孤独的、迷茫的,容易动摇的。对执政党及其成员来说,必须只能拥有一个信仰,即政治信仰,这是由其政治属性所决定的。

精神信仰阐释的是灵魂本始、人性本质、道义本真,而政治信仰解决的则是政治认同、真理认同、目标认同。两者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我们党所坚持的共产主义信仰正是兼容了政治信仰和精神信仰,并将其根植到无数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灵魂深处,才会在风雨沧桑的岁月洗礼中,产生“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样大义凛然、响彻山河的誓言绝唱,才能像强大磁场一样吸聚万众人心,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成为引领当代中国不断前进的核心领导力量。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基于此,我们党历来要求全体党员不能有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外的其他任何信仰,这也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应有之义与必然选择。时下,少数党员干部之所以滑入腐化的深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了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特殊性,潜意识里把政治信仰和精神信仰割裂了开来,甚至对立了起来,从而淡化了宗旨意识,淡忘了为民初心,甚至产生了“为官不易”“官不聊生”这样的怪论。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崇高信仰始终是我们党的强大精神支柱,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只要我们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我们就能无往而不勝。”作为党员个体,不仅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政治信仰深植于心,更要作为一生的精神追求和精神信仰来追求,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滋养

西方媒体曾经宣称中国人没有信仰。事实上,中华民族经过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数千年来的孜孜探寻,早已形成了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明精神特质的民族信仰。这个民族信仰,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认同,彰显着对中华民族命运走向的赤子之心。换句话说,中华民族不是没有信仰,而是对事物的认知态度更加积极、更加理性。

从本原上讲,我们的民族信仰和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高度统一的,都有着鲜明的世界性和人民性,都有着理论和实践上的先进性。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抱负,“民胞物与、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至高境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等。可以说,以儒、释、道为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实现共产主义这一远大理想追求是内在和谐统一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能够迅速同当代中国实际紧密结合,深深扎根中华大地,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根本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撑,是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执政理念、政治文化乃至政策方针都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我们要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坚持我们的民族信仰,坚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立场,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主动并善于从中汲取思想精华和优秀基因,挖掘并弘扬其中的文化精神和时代价值,积极借鉴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涵德养性,切实把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作为做人为官的座右铭,不断强固精神支柱和信仰根基,真正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

坚持学与思、知与行的高度和谐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强调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人们判定一种认识或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主要依据社会实践结果,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所有主观和客观、感性和理性都是在实践基础之上最终实现统一的。

我们党能够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改革、建设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实践而发现和发展了真理,又善于运用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和改造主客观世界,实现了知与行的完美结合,从而创造了一个个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

当下,值得重视和深思的是,理论和实践在少数党员干部身上呈现出断裂式倾向,有的甚至把理论武装任务化,把理论学习形式化,把理论思考浅表化,从理论来到理论去。更有甚者,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时,把理论学习问题当作“光荣的缺点”,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理论信而不真、学而不思、知而不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难以做到纯洁如镜。我们党批判的政治上“两面人”,实质上就是在批判知行背离这一思想行为。

毛泽东曾说过:“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党要求所有中国共产党党员,都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进指导理论武装起来的人,或者说都应当是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武器的人。这也是我们党摆在首位抓理论武装、年年抓理论学习的根本出发点。需要厘清的是,这种理论武装是深化价值认同、增强理论自信的过程,是形成科学认知、强固政治信仰的过程,是融入个人思考、落于实践指导的过程,而不是从理论到理论、就理论学理论的过程。

所以,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我们党的创新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我们既要有心的渴求、信的真诚,还要有学的自觉、思的深邃,更要有知的广博、行的坚决,真心实意而非虚情假意,深怀政治良心而不带功利色彩,主动积极而不是被动消极地深学笃行,坚持知中有行、以行化知、知行合一,确保思维认知和实践行为同向运行、融合推进。

领导干部要成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代言人

领导干部之所以成为关键少数,不是因为权力和地位的特殊性,而是自身形象的示范性和影响力。革命战争时期,为什么有那么多革命先辈敢于直面艰难困苦甚至生死考验,如果单纯归功于传统政治教育,那么像刘胡兰、王二小等一大批少年英雄,那种置生死于度外的大无畏精神又从何而来?

究其根本,这种力量主要源于榜样的作用。因为,每个共产党员都是一面旗帜,无论处于何种社会环境、遭受何种困难挫折,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投向信仰方向的目光始终是坚毅的、自信的,不掺任何杂质和水分的,才能说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释放出让世界为之惊叹的最强人性光辉,迸发出辐射整个中华大地的巨大信仰力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带动了无数中华儿女投身革命、生死相随。

新形势下,我们党之所以面对“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是人的因素,一些“关键少数”把信仰当虚无、化初心为私心,把权力当能力、视规矩为摆设,不信马列信鬼神,两个嘴巴说话,两张面孔做人,两套标准行事,严重损伤了党的形象,污染了政治生态。

古人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和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和倡导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只有看齐,广大党员才能行有标准、步调一致;只有追随,全党上下才能积聚力量、勠力同心。这就要求,“关键少数”必须清醒认识所处岗位的特殊重要性和自身形象的示范导向性,坚持在忠诚于党、看齐追随、维护核心上走在前列,在律己修身、践行宗旨、作风形象上标准更高,知行合一、笃志躬行、勇于担当、率先垂范,用实际行动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真正成为信仰信念的先行者和示范者。这样,我们才能在全社会立起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高山,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更久。

(责编 / 刘博)

推荐访问:而来 信仰 和平 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