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启蒙恩师:纪念刘敦桢110周年华诞访罗哲文先生

在刘敦桢先生110周年华诞之际很荣幸采访到著名古建筑保护专家罗哲文先生。这位对启蒙恩师所赠予他的点点滴滴一直无法忘怀的老先生在一个阳光温暖的下午,带着慈祥的微笑,把他与刘敦桢先生在一起时的一件件印象深刻的往事向我们娓娓道来。仿佛一切就发生在昨天那样的亲切,仿佛一切就发生在现在那样的真实,我们看到了文字背后那位治学严谨、爱憎分明、待人亲切的刘敦桢先生。他无论是在学术成就方面,还是在治学精神方面,都在无形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建筑人。从他的研究成果中,从他的文字中、从他绘制的图中人们不断的挖掘、探索、延伸,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些文字,一些图片,更是一种思想,一种状态,一种精神。

刘敦桢,中国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1897年9月19日生于湖南省新宁县一个清代官宦家庭1968年4月30日逝世于南京。1913年留学日本,1922年学成归国,创建我国第一所由中国人经营的建筑事务所——华海建筑师事务所,1923年创办我国第一所建筑教育专科性质的学校——苏州工业学校,1930年加入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我国最早专门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术机构。刘敦桢先生一生致力于建筑学教学及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被誉为中国建筑史学的开拓者,中国古建筑研究领域的先驱,中国现代建筑学的重要奠基人中国建筑学教育的重要开创者。

刘敦桢先生加入营造学社以后任营造学社专职研究员及文献部主任他的生活经历和工作方向都发生了极大地变化。他与梁思成先生紧密合作全力投入到中国古建筑的多方面研究中,他们亲自进行实地调查,通过测量、绘图等手段,详细记录实际,情况及重要数据,返回后绘制整理,并与历史文献做对比分析,最后写出调查报告。这些成果,为日后的中国古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罗哲文先生就是在营造学社招纳人才的时候进入营造学社,并师从刘敦桢先生。

对于刘敦桢先生的《西南古建筑报告》,罗老的印象颇深,初入营造学社的罗老,协助刘敦桢先生整理《西南古建筑报告》,这是罗老的第一份工作,边学习边完成整理工作,抄写文字和画一些小插图,半年多的时间里,学到了很多古建筑基础知识,之后对于民居保护研究格外地关注,也是由于当时的报告中大部分是民居。

刘敦桢先生对青年人谆谆教导严格要求、诲人不倦的风范让罗老记忆犹新。对此,罗老感慨的说:“刘敦桢先生在文献查找、推敲引用上对我们的指点十分精辟,查字典、辞书查书目、索引、查文献档案、资料等都一一耐心指导,成为此后我在古建筑文物考察研究中念念不忘的教导。”

四川李庄时期的中国营造学社分为两组,一组是法式组,工作主旨在建筑结构方面,由梁思成先生担任组长;另一组是文献组,由刘敦桢先生担任组长。法式组陆续进行了“佛塔”、“明清故宫建筑”、宋《营造法式》等研究整理,文献组则完成《哲匠录》、《明代建筑大事年表》等文献梳理工作。

关于梁先生与刘先生的关系,罗老说:“他们相互尊重,关系融洽,共同发表了很多文章,两个组也并没有什么真正的界限,刘先生比梁先生大四岁,梁先生一直把刘先生当做兄长一样敬重,只要一起发表文章,就一定将刘先生的名字放在前面,并不像传言中说的有矛盾。在李庄的时候营造学社很困难,筹集开展工作的经费基本都是梁先生的任务,刘先生主持社内工作,并掌管账目。”在学术研究方面,刘先生在文献方面涉及的比较多,治学严谨,此作风令罗老非常赞赏,遇到问题一定以具体的文献记载为可靠依据才行,而梁先生思维比较开阔,有时会根据一些手头的资料进行有根据的大胆推测。两个人真正把建筑史中文物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是非常了不起的,两人的学术水平是不分上下的。

刘敦桢先生不仅治学严谨,对于帝国主义的侵略,表现出的同仇敌忾的精神让罗老久久无法忘怀。刘敦桢先生曾经留日,但是,从未见他说日语,并且与日本的朋友也毫无往来,努力做好手边的每一件事,为抗战做出一份贡献,在这种非常时期爱憎分明的精神,着实值得传承。

对中国古建筑的深刻研究和取得的成果,使刘先生在学术界取得了崇高的地位和声誉。关于刘敦桢先生从事建筑史学研究的动因,他在1958年全国建筑历史学术讨论会上提及,“我搞中国建筑史的念头,虽在40年前学生时期,因读弗莱彻的建筑史,把中国建筑列入非系统范围内,感觉是种耻辱,心想有朝一日,要写一本中国建筑史”。由刘敦桢先生主编,1966年成书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受十年文革影响,此书直到1980年方正式印行),把所有古建筑都结合起来,系统总结了中国建筑史的成就,现在看来,仍旧是重要的参考书,仍旧是了不起的经典之作。

抗战胜利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刘先生在文物建筑的保护研究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如苏州虎丘塔的抢险加固。关于虎丘塔罗老意味深长地说:“如果不是当时及时地加固现在虎丘塔已经不存在了,是刘先生挽救了虎丘塔。”

不仅在中国古建筑研究方面,在我国传统民居和园林的系统研究方面,刘先生也奠定了主要基础。由刘敦桢先生主持南京工学院和华东建筑设计公司台办的中国建筑研究室,以调查民居为重点,于1957年出版了《中国住宅概说》和《徽州明代住宅》。提到民居研究,罗老感慨地说:“真正开创传统民居研究最早的是刘敦桢先生真正做了研究并有成果的,也是刘敦桢先生。他对传统民居的一些观点和理论,尤其是皖南民居的考察研究方面,现在看来仍然是很深刻的。而我也是受他的影响,对民居的研究越来越重视。”

刘敦桢先生自1955年起开始展开对中国园林的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在全面调查收集的基础上选出典型园林,进行实地测绘,于1957年发表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苏州古典园林》。出版之后,先后译为日文版和英文版,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在园林的挖掘和整理过程中,刘先生不仅将中国古建筑文化呈现给世人,而且还驳斥了流行于西方的“东方园林最早与最高成就出于日本”的错误观点,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成就,最终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古典园林及中国建筑史学研究专著。

刘敦桢先生不仅是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开拓者,还开创了中国高校建筑专业的先河,谱写了我国现代建筑教育历史的新篇章。

1923年,刘敦桢先生来到苏州与留日同学柳士英及朱士圭、黄祖淼等创办了我国建筑教育中的第一个专科性质的学校——苏州工业学校,并执教于该校。1927年年底,苏州工业学校建筑学科奉命迁往南京,并入江苏大学工学院,该校后来定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建筑系学制4年实施学年与学分制;培养目标以建筑设计为主,但需具有必要的各项工程与技术的基础知识,以及对建筑美学良好的欣赏与表现能力;着重培养学生正确与全面处理实际问题的技能等。在教学中,他很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刘敦桢先生为我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奠基和发展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

无论是在古建筑历史研究和文物保护方面,还是在建筑教育方面,刘敦桢先生严谨的作风对我们现在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年代一点一点被淹没在人海中,可是烁烁闪光的东西仍旧会无比璀璨,这位中国当代建筑教育和古建筑研究的开拓者,他的学术成果以及治学精神,将永远深刻地留在罗哲文老先生的记忆中,将永远存在于每一个中国建筑人的心里。

推荐访问:华诞 恩师 启蒙 难忘 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