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阳出上窍”浅谈脾胃之于眼

范 洋 祁怡馨

1.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眼功能检查科,北京 100040;
2.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眼五病区,北京 100040

清阳清窍相关学说是以升降出入、 气血津液、脏腑理论为主要基础, 是研究头面五官的生理病理,并用来临床防治的重要学说,为传统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眼耳鼻喉科基础理论之一。

五脏六腑之精,皆可化生清阳,循行眼周,上注于目。清阳之用,为濡养、温煦、护目之功。

眼科各种常见疾病的发生,主因清阳不升,目失濡润,浊阴不降,邪浊阻络而致。

清阳学说在眼科临床治疗中尤为重要, 无论内外眼病,均有广泛应用,临床疗效确切,眼科临证需调畅气机,升阳健脾,注重养阳、护阳、升阳,常获良效。

“清阳出上窍”首见于《黄帝内经》中“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至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

睛者,即指目窍晶珠,又寓视物之明也。目居高位,则为上窍,清阳精气,上走目窍,首次指出了目窍由清阳所养。

及至东垣,进一步指出“耳、目、口、鼻,皆为清气所奉于天”“清气不升,九窍不利”“胃气一虚,耳、目、口、鼻,则俱之为病”,强调脾胃之于清阳的意义。

后至《临证指南医案》,提及“清阳升发上行,充塞巅顶,交会于清空之窍,气血津液上承,清窍得以濡养、温煦、护卫,诸窍通利,耳目聪明,声音洪亮,嗅觉、味觉灵敏”,明确清阳生发为诸窍通利,耳聪目明,嗅味敏锐,辨色视物的重要条件。

清阳是脏腑经络中血气精液形成的精微物质,具有濡养、温煦、护卫清窍的功能。脏腑气血充盈,清阳化生有源,则可上升清窍,使得目和耳聪,嗅味敏锐。若脏腑气血亏虚、津液匮乏,则清阳生化乏源,濡养无以为继,与《黄帝内经》谓“精气虚则目盲不可视”有异曲同工之妙。

清阳如此之重,关于其从何而来,从古至今众说纷纭。

《黄帝内经》 首论:“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精阳气上注于肺”“及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充头,循咽上走空窍。

”指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充于胃,经肺达于清窍,不仅提出胃为清阳之源,更指出了其达于耳目清窍之途径。

《素问》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强调心肺健则气血充沛,清阳生化得源,则耳道通利,目窍清和。

《脾胃论》道:“夫元气者,谷气、清气、荣气,发生诸阳上升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饮食入胃,先行阳道,则阳气升浮也……升者,充塞巅顶,九窍通利”,指出脾胃为清阳之气化生之源。

及至《张氏医通》更加明确指出:“脾气上升则为清阳”,脾胃为生化之源,脾主运化,胃主腐熟,脾胃健则精血充盛,清阳生化有源,与“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而上贯于目”异曲同工。

《黄帝内经》有云:“人生有形,不离阴阳”“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肾阳为一身诸阳之本,五脏之阳气皆由其温养。同时肾阴为一身阴精之根,肾精充盛,髓海充实,则精血化生有源。

肾阳充盛,肾精充实,则阴阳调和,气血通畅,五脏精气充盛以上升至清窍,由是则目窍通利,耳道通畅。唐由之认为眼之所以能视万物、别黑白、审长短,均赖于气血的滋养,气血充盛赖于脾胃健运,表现为泪液、房水及其他使眼保持正常功能精微物质充盛。

清阳的发升,于脏腑紧密相连,清阳的发生心肺、脾胃、肾阳的关系十分密切,心肺为清阳之主,脾胃为清阳之源,肾阳为清阳之根。与《审视瑶函》中高度概括目与各脏腑“大抵目开窍于肝、生于肾、用于心、润于肺、藏于脾”论述一致。

《周易》以“乾上坤下”来予以“天地交泰、万物通也”之意,《黄帝内经》亦有云:“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人与自然界的变化一致,中医十分强调气化,而升降是气化学说的核心。升降是指人体内里气的联系和运动,里气的运动扩展延伸及外气之交接则为出入,由是则升降与出入并存。

《内经》着眼于天地气交论,完善并建立了人体气机升降学说。

《素问·六微旨大论》有云:“升降相因而变化作矣”“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其奠定了中医气化学说基础,后世得以不断发展和升华,进而形成中医气化学说的核心,在理、法、方、药诸方面无不贯通。

东垣非常注重“阴阳升降论”,指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于升降浮沉之间。”气化之于眼科,有着独特而重要的意义,顺乎清阳之机,清升于目浊归于下,则目得其养而自明。《杂病广要》有云:“清阳者,气者也,气不足则不能上达,则头目空虚。

”目系疾病的发生,多是由于清阳不升,浊音上干,气机失调所致,其中尤重清阳不升对目疾的主导作用。《审视瑶函》指出“五脏六腑一病,则浊阴之气不可下,而清阳之气不可升,故其上走目而为害也。”眼为清窍,需以通为用,清阳上达,浊阴下行,是以则窍道自利,目得所养。

若脏腑亏虚,清阳乏源,则眼失所养,神光不明。

《黄帝内经》曰:“精气虚故目盲不可视。

”临床上清阳不升所致目病,多以虚证为主,如心脾两虚、肝肾阴虚、气血双亏为主,主要表现为目昏不明、夜盲、圆翳内障、目珠干涩等。

若浊阴不降,反逆上干,则邪聚于目,清窍失清。

如痰浊、水湿、瘀血等各种病理性产物,邪毒壅滞、津液停聚、痰浊凝结、气血郁结、淤血组织,壅塞目窍,目罹疾患。

《审视瑶函》道:“脉道郁滞,则目昏难视。

”浊阴上干在眼科临床上以实证为主,如痰浊阻滞、水湿内停、瘀血阻络、痰瘀互结等,眼部表现渗出、水肿、分泌物增多、各种出血性表现为主,常见眼底出血、目珠胀痛、黄斑水肿等。

升清和降浊是密不可分的两面,二者不可单独而论。清气不升,则浊阴难降;
清气上行,浊阴自降。虚证日久,由实致虚,可导致痰浊、水湿、瘀血等物而生,集聚于内致目窍不明;
瘀浊日久,新血难生、水湿不化,淤久失养,则目失所养,昏而不明。

如《银海指南》有云:“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目安能照烛无遗乎。

”五脏六腑之精,皆可化生清阳,循行眼周,上注于目,其具有濡养、温煦、护目之功。传统认为胞睑疾病多由清阳不升而致。

实则眼病无分内外,虚实五轮,皆可由清阳不升,浊阴上乘而为病,下就常见眼疾加以简析,以彰深意。

3.1 干眼

干眼是由于泪液的量(或质)或流体动力学的异常而引起的泪膜不稳定和(或)眼表的损害,中医病名为神水将枯、白涩症等。

五脏六腑,化生津液,润泽眼目,滋养晶珠,则目能辨色视物。

若湿热壅滞,清阳不升、肝肾阴虚,阴精匮乏、脾虚气弱,清阳乏源,均可导致目失濡润,睛失所养而致干眼。

医家治疗本病多因“肝开窍于目”故以肝而论治,然本病的发生不仅与肝肾有密切关系, 其清阳不升亦本病一重要之因。

《素问》有云:“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脾胃后天之本,其主运化,为血气生化之源;
其主生清,将精微物质上升于头目,晶珠得其所养。

若脾胃虚衰,清阳乏源,津液难以上充,目失其养。同时脾胃位居中焦,不仅是清阳生化之源,同时亦是清阳升降之枢。脾胃健运,生化有源,清阳充盛,则目得其养,视明润泽。

反之脾胃虚弱,清阳下降,则阴火上袭,目失濡润。

东垣有云:“脾胃气虚,则津液下流于肾,阴火则乘其土位。”脾胃健盛,清阳上升,则阴火敛藏于下,反之则灼盛于上,目窍干灼,失去濡润。

故本病之法,应顺乎清阳之机,促使清阳达目,从而目窍得养,得其濡润。

临证时若见肝郁脾虚之证,表现为目干涩不适、畏光疲劳,情志不适、常喜叹息,舌红脉弦,治当疏肝健脾,滋阴升阳。逍遥散为得力之方,其中当归、柴胡、白术、白芍、薄荷、茯苓均为疏肝健脾之良药。脾胃健运,肝气条达,清阳得升,津液充沛,睛珠顺滑,目窍得养。

若见湿热困脾之证,表现为目珠干燥,磨涩疲劳,反复缠绵,睑板腺堵塞,舌红苔腻,脉滑数。胞睑主属肉轮,为脾所主,湿热困脾,睑板腺阻塞,则目珠无光,磨涩畏光,且易疲劳,故治当清热利湿,健脾生清。

除风清脾饮可予治之,本方出自《审视瑶函》,黄芩、黄连、知母、连翘、陈皮、玄参、生地均为清热祛湿,健脾利湿之良剂。

中焦湿热得除,脾胃得以健运,则睛珠顺滑,目明睛亮。

3.2 急性闭角性青光眼

急性闭角性青光眼是指眼压升高, 瞳神散大,视力急降,瞳色淡绿,常伴有眼目剧痛的眼病,中医病名为绿风内障。临床治疗常以肝风、肝火论治,本病急性发作期确实多以实证为主,多肝风内动、肝火上炎,但若病程日久,抑烦伤肝,忧思伤脾,肝寒犯胃,则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饮邪上犯于目,攻冲上袭,痰邪犯目,神光发越受阻,气机郁滞,气血失和,阴盛阳衰,玄府阻滞,经脉不利,神水郁滞,发为内障。

可见目珠胀痛、视物昏蒙,眼压偏高、头晕目眩,恶心郁吐,舌淡苔腻,脉滑。

治当温阳化痰,利水渗湿。

主温胆汤和以治之。

方中陈皮、半夏、生姜偏温,枳实竹茹、偏凉,温凉兼进,全方不寒不燥,理气化痰,和胃健脾,胃气和降,脾胃得健,痰浊得去,复其宁谧,玄府通利,神水清亮,诸症自愈。

3.3 白塞综合征

白塞综合征指眼部出现复发性瞳神紧小,并伴有口腔、会阴部之黏膜溃疡,又称眼、口、生殖器之三联征,中医病名为张仲景所论之狐惑病。

狐惑病首见于《金匮要略》“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

《诸病源候论》指出脾胃虚弱,水湿所乘为本病之因。

湿热阻遏中焦,脾为湿困,清阳难升,致湿热久郁,则伤及阴血,或湿热化毒,伤及黄仁,阻滞于口腔及咽喉,下注于阴。

湿热蒸熏,黄仁受损,神膏受扰,则瞳神紧小,神水浑浊,视物昏缈。

本病传统医学所论之“惑”“虫”及“毒”等,既包括了肉眼所不能见的病毒,同时也包括了某些治病毒邪,如若温病治疗不善,郁热留滞,湿热、暑湿毒邪壅遏,循行经络,熏蒸上下,伤及黄仁、口咽及下阴。

若见眼珠疼痛,畏光流泪,黑睛后壁有羊脂状或点状沉着物、渗水混浊、黄仁肿胀,瞳神紧小、纹理不清,病史缠绵,反复发作。治当清热利湿,解毒散邪。

予抑阳酒连散治之。

方中知母、生地滋阴抑阳;
黄芩、黄连、黄柏、寒水石苦寒泻火,芩、连二者用酒制,可引导诸药直达病所;
独活、羌活、白芷、防己、防风、蔓荆子祛风除湿。共奏滋阴清热,健脾除湿之功。

《张氏医通》有云“脾气上升则为清阳”。

在眼病的治疗过程中, 脾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黄帝内经》有云“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

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二者共为后天之本,散布精微营养全身,脾以升为健,主升清阳,胃以降为顺,主降浊气,一升一降,同为枢纽。眼居高位,脾胃相辅,则清阳之气上注于眼,而目窍得养。“目藏于脾”为王肯堂明确提出,为脾、目关系高度归纳总结和概括,其内涵涉及目窍的结构、发育、视觉维护与发挥等等功能。

眼与全身密不可分,清阳充盛,目窍得养,审视万物,明辨黑白。

眼科各种常见疾病的发生,主因清阳不升,目失濡润,浊阴不降,邪浊阻络而致,治当调畅气机,升阳健脾,治疗中着重清阳具有濡养、温煦、护目之功,当一步发掘整理清阳学说相关理论,指导眼科疾病辨证论治。

猜你喜欢 气血脾胃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2022年7期)2022-05-10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2022年7期)2022-05-10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中国典型病例大全(2022年7期)2022-04-22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中国典型病例大全(2022年9期)2022-04-19气血与心灵的港湾保健与生活(2022年7期)2022-04-08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探讨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2022年1期)2022-03-23“搓手”可充盈气血家庭科学·新健康(2021年4期)2021-05-12气血不足的五种表现时代邮刊·上半月(2019年2期)2019-09-10手脚冰凉是气血不足吗家庭百事通·健康一点通(2019年1期)2019-02-14中医专家谈养胃之道人人健康(2018年5期)2018-05-10

推荐访问:脾胃 浅谈 之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