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家庭观的文化基因、核心要义与时代特色

任少平

(蚌埠学院 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家庭建设,深入阐明“家庭”所具有的“三个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价值,在出席会议、考察参观、外事出访等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学习研究习近平家庭观,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全面总结和深入探析,对于深化新时代家庭建设规律探索,提升新时代家庭建设科学化水平,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家庭力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整个中华文化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掌握了家文化就可以提纲挈领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家国情怀是中国家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最宝贵也最活跃的精神资源。《日知录·正始》中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中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豪迈誓言……家国情怀早已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沉淀为中华儿女的内在品格,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习近平家庭观闪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光芒,积淀着中国传统家文化的基因,并结合时代特点、要求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之需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加强新时代家庭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兴家与强国、家庭幸福梦与民族复兴梦相统一,是习近平家庭观的理论特色。

(二)赓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家庭观

马克思认为,家庭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相应的家庭”,“家庭是个能动的要素”,“家庭从社会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关系”。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鲜明地指出家庭成员在家庭中各自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关系,并强调了女性在社会和家庭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并强烈地呼吁在家庭生活中“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

习近平指出,广大家庭要建设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重视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注重言传身教,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习近平强调要尊重并不断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注重发挥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勉励广大女性做对社会有责任、对家庭有贡献的新时代女性,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党和国家事业进步发展的历程同促进男女平等发展的历程紧密融合在一起,对家庭改造、社会关系变革与妇女解放和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家庭观在习近平家庭观中得以赓续和发展,结合时代特征、国家治理现代化实际,对家庭建设作出了新的更丰富的内涵阐释。

(三)革命红色家教家风的传承

家庭为本,家风为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胸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精心培育并经后人传承,形成了舍身为国、公而忘私的红色家风,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习近平家庭观秉承了老一辈优秀共产党人的“初心”,立足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全局,不断深化对党风廉政建设规律的认识、把握、遵循和运用,将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纳入党的作风建设,把对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习近平家庭观汲取传承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良家庭家教家风的熏陶和滋养,传承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和优良传统薪火相传的使命必然。

习近平明确提出家庭建设共建共享,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既是家事,也是国事的战略思想,在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过程中纳入家庭视角,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是从国家层面对家庭建设在基层社会治理所发挥的积极功能的肯定。

习近平提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共同升华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建设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弘扬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体现共建共享的家庭追求”等家庭建设的内涵要求,赋予家庭建设新的时代内涵,为新时代家庭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对推进新时代家庭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也为深化家庭建设研究提供基本思路。

(一)升华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

家庭是个体与社会沟通的纽带和桥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有着强大凝聚力的民族,在早期政治制度和社会治理中就形成了家国同构的独特结构和社会治理模式,并在千百年的历史传承中凝结形成家国情怀,共同塑造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这种家国情怀在国家和民族的危难时刻更是得到鲜明的展现。在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中,家与国休戚与共,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息息相关,爱国与爱家始终是统一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个人与国家之间,家庭是关键因素。社会转型关键期,家庭的凝心聚力、基石作用也更加凸显。家庭的繁荣昌盛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家庭的梦想也和民族的梦想休戚相关。正因如此,习近平强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不论生活格局如何改变,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并深刻阐明国家发展与家庭建设互依的辩证关系,且在多个场合强调“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这些重要论述,将家庭建设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对于增进家庭成员对家国共同体的理性认同、情感认同及价值认同,增强建设家国、振兴民族的责任担当具有重要意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家发展新蓝图、民族复兴新目标的实现,需要千千万万家庭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共同升华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充分释放“家庭正能量”,自觉肩负起民族复兴、国家进步、社会和谐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

(二)建设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

习近平强调:“家庭要做到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亲人相爱,下一代健康成长、老年人老有所养。”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其内涵至少应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在家庭小型化核心化情势下,家庭的脆弱性加剧,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基础和核心,处于最优先、最核心的位置,即优于亲子关系和代际关系,是维持家庭和谐的“定海神针”。第二个层面,现实生活中,有血缘关系组成的家庭,分崩离析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从“大家”分离出众多“小家”,有血缘但缺少亲情爱意。这就要求,每个家庭成员胸怀“大家”的格局和境界,跳出囿于“小家庭”狭隘的“家”的概念,在“大家”中互相扶持、相互赋能、相持成长。这对纠正一些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对老人不赡养、对孩子不养育、对女性缺乏平等相待甚至家暴、亲人之间反目成仇等问题,都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

(三)弘扬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

家庭美德,对调适家庭成员关系和邻里之间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提出“要弘扬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科学回答了家庭建设的价值取向,指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对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作用。向上向善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推动社会持续进步的强大动力。向上即立志进取,坚守理想信念。实干铸就辉煌,信念指引方向。向善即崇德善行、积德行善。向善是指党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其根本使命,永远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其执政的奋斗目标;
对于家庭来讲,向善是指家庭成员崇德善行,自觉将“为家庭谋幸福”与“为他人送关爱、为社会作贡献”紧密结合起来,在积极投身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家庭文明建设实践活动过程中感受真情、体验光荣,提高精神境界。向上与向善两者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向上是向善的前提和基础,向善是向上的动力源泉和崇高境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娃娃抓起。父母应特别注重培育孩子向善向上向美的情感,让其存好心、办好事、做好人,提高他们对坏的、不道德的东西所具有的免疫力。教孩子怎样处事做人,在家庭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要加强品德教育,把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对自然、父母、他人、社会及国家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塑,潜移默化地融入家庭日常生活之中,寓教于乐,寓教于行,帮助孩子养成好思想、好品格、好习惯。要重视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把延续至今的传统家庭美德时时处处继承好传承好,做新时代家庭美德和家庭文明建设的践行者、推动者和示范者,使向上向善内化为家庭成员的价值追求和道德观念,最终形成家庭成员的行为习惯自觉,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千千万万个家庭落地生根。

(四)体现共建共享的家庭追求

家庭是个体发展之基,家庭文化是社会之魂。家庭建设与国家进步、民族复兴、社会发展相关,是整个社会建设与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建共享是习近平家庭观的一个重要主张,突出家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体系中的基础作用,明确新时代家庭建设的新追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庭建设提供了基本框架、原则和思路。

共建共享的家庭追求,有着丰富的内涵,大致有三个层面:其一,体现在家庭内部所有成员共建共享。毫无疑问,在家庭建设中,没有袖手旁观者,所有家庭成员都是家庭建设的主体主角,要发挥好参与者、贡献者、享有者的角色作用。其二,体现在原生家庭与再生家庭共建共享。原生家庭是人们出生后成长的家,再生家庭是长大后新组建的家。原生家庭和再生家庭的结合,一方面意味着亲密关系群体的扩张,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原生与再生两个家庭成员间定位的模糊。原生家庭里形成的情感习惯、思维模式和价值观等诸多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再生家庭。家庭间的联系一旦调节失利,势必影响、打破原生家庭与再生家庭两者之间的平衡发展,严重制约原生家庭和再生家庭建设质量的提升,也难以达成家庭建设共建共享的目标和价值追求。其三,体现在外部支撑。家庭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家庭文明建设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协同支持。习近平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把家庭文明建设摆上议事日程”,应强化顶层设计,逐步构建多元主体协同互动联建的家庭建设工作格局,建立健全新时代家庭建设机制。

(一)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战略高度,胸襟视野宽广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中华民族“家国同构”的观念根深蒂固,社会结构呈现出一种“家国同构”的治理模式。习近平深谙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家国一体”的道理,重视家国情怀,将家庭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把“治家”作为“治国”的基点,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其家庭建设重要论述的目标指引,指出“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并号召广大家庭“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从而把家庭家风家教建设提升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高度。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重点强调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二是家庭建设对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战略价值。全面深化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然而仅靠全面深化改革的这一“硬核力量”是不够的,家庭建设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根基,要通过推动作为社会基本细胞的家庭建设的全面发展,进而夯实民族复兴的家庭之基。由此,号召并要求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顶层设计,找准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纳入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实践,把家庭教育纳入现代教育制度体系,把家庭文明建设纳入基层社会治理评价与考核内容,构建新时代家庭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工作格局,以好家风带民风促社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二)聚焦现实关切,问题意识强烈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当前我国家庭建设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任务仍然是艰巨和长期的。在现代家庭中,某些不良现象给一些家庭建设带来危害,也给社会和谐稳定及社会文明建设带来不利影响。习近平紧紧围绕“新时代需要建设什么样的家庭、怎样建设家庭以及家庭建设的主体”这一问题,给出了明确答案和根本指南,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意义,体现出鲜明的问题意识。习近平提出,每个家庭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传承好家训、涵养好家风,提升家庭成员的思想境界和文明素养,遵纪守法、努力学习,创新创优、建功立业,“强化家庭成员赡养、扶养老年人的责任意识”。成功的家庭教育,不仅要教孩子知识,更要教孩子学做人,学做人应放在家庭教育的首要位置。习近平对家庭教育提出殷切期望和具体要求,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并强调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成才观,“教”与“养”不可偏颇,把“做人”放在首位,把“成才”放在第二位,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突出思想道德教育,“要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注重培塑孩子向上向善的美好心灵,养成好思想、好品格、好习惯,使其健康成长、快乐成才,努力成长为有知识、有品德、有作为的新一代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些重要论述,关切家庭功能弱化、家教工作缺位、家风文化断层等日益突出问题,精准把脉当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痛点和难点,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家庭指明了方向。

(三)着力践履躬行,实践特色突出

习近平家庭观对推动全社会各界理性认识、不断重视、广泛参与家庭建设,构建多元主体协同互动联建的家庭格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实践特色突出。全国妇联家庭工作座谈会、家风家教专题座谈会,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等相继召开,《中央文明委关于深化家庭文明建设的意见》《全国妇联关于在家庭文明建设工作中充分发挥妇联组织作用的意见》《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加强人口文化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开始实施。此外,省域性举措遍地开花,《辽宁省关于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意见》《江苏省关于加强新时期家庭建设工作的意见》等纷纷实施,有力推动了新时代家庭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进程。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既是家事,也是国事。领导干部是“关键少数”,领导干部的家风家教绝不是个人小事、更不是其家庭私事,其家教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晴雨表。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要求,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把对党忠诚纳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引导亲属子女坚决听党话、跟党走”,嘱咐领导干部“要操这点心,家里那点事有时不经意可能就溜过去了,要留留神,防微杜渐,不要护犊子”,做家风建设的表率,“带头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多年来,习近平一直身体力行尊老敬贤、爱老助老,“弯腰给‘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佩戴勋章”、“给老道德模范让座”等等,很多温情瞬间广为流传,细细品味让人感动。对待家人重情重义,在原则问题上是非分明,这些崇高品德、高尚情操,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在工作上,习近平是一位公认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好领导;
在家庭内,习近平也是一位好儿子、好父亲和好伴侣。

习近平家庭观在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赓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家庭观,汲取革命红色家风滋养基础上,针对当前家庭建设及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诠释了新时代家庭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并拓展了党和国家关于家庭建设的理论体系。认真学习习近平家庭观,对于深化党对社会基层治理及家庭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把握家庭建设的根本初衷和时代特点,确立家庭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坐标,找准家庭建设的着力点,推进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推荐访问:要义 基因 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