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费需求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城郊水库景观活化——以江门蓬江水库景观设计为例

胡洁,张郗,朱文鑫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广州 510000)

广东省与水关系密切,近年全省在湾区水系整治、生态修复和景观利用等方面已有突出实践,如广东省万里碧道,构建大湾区岭南魅力碧道网。但在相关工作中,水库成为了被忽视的国土景观单元。目前,广东省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已趋于饱和,全省拥有全国排名第三的水库总量(8352 座),其中小型水库占96.9%的绝大比重,主要集中在珠三角、粤东地区。这些水库以农业灌溉、防洪和部分饮用水源为主要功能,目前,或多或少存在功能失效、生态失序、管理缺失等问题,功能亟待更新。

本研究聚焦于江门蓬江地区,以大田坑水库为例,开展具体的景观单元体设计,寻求老旧小型水库景观活化更新的突破口,成为改革近郊亲水文旅的新方向,为小水库的景观活化更新提出示范性的实践参考。

1.1 国外较早发展水利工程的生态旅游

国外开发水域周边进程较早,水利旅游体系已较为完善,关注重点从过去只注重生态环境修复逐渐转向经济、社会、文化等综合效益。如德国二战后环境损伤严重,德国学者赛福特(Sifert)提出“亲河川治理”的概念,表示水利工程在确保防止水患,供水供电的同时,应尽量贴近原生生态,用植物解决工程带周边的生态问题。巴西的依泰普水电站重视水库周边环境质量的监控与维护,采取了人工种植増加植被覆盖率、建立防护带和动植物保护区等措施,减少水库周边的环境问题,将水库和周边水域、瀑布、森林联动,发展成了著名旅游景点。美国在20世纪初就制定一系列关于水利建设之后的生态保护计划与旅游计划,提出依托水利建设发展经济[1]。

1.2 国内近年大力发展水利风景区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水利工程的建设上升到国家复兴层面[2]。20 世纪90 年代,随着我国水利工程数量上升,我国一些基层水利管理单位尝试开发水利风景资源,形成景区,取得一定的成效,并得到全国各地纷纷学习与效仿。为促进水利风景区建设步入正轨,我国政府不断推出系列政策,推动水利风景区的发展和完善,尤其提出了水利风景区的概念,2005 年的《水利风景区发展纲要通知》确定了我国水利风景区的发展目标,我国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迅速,并逐渐规模化,实现水利工程的功能由防洪、灌溉、发电向科普、旅游观光、教育等转变,使每一个具有开发价值的水利工程的周边景观更生态、更具吸引力,最终形成山清水秀、人水和谐的景象。

1.3 国内已有城市开始关注城郊存量水库的景观化利用

以深圳为首的大城市已展开以水库为研究主体的城市水景基础设施都市行动。面对建设用地紧张、城市开放空间难拓展等问题,深圳注意到132 座非供水水库是非常宝贵的生态资源。相关部门邀请了来自中国、英国、荷兰、瑞士等16 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围绕新时代下深圳水库的功能与定位、水与城市系列议题进行深入探讨。专家主张在水资源管理发生变化的现代社会,应让水库在城市公共空间拥挤、生态破碎的背景下找到新的定位[3]。

2.1 水库的生态属性

从流域生态角度,水库自身具有湖沼学特征,而又区别于湖泊。流域中的水库与河流干支流形成一个连续系统,水库的存在极大地改变了区域水网的物理学和生物学过程。水库库盆纵向剖面呈三角形,从入水口到大坝有明显坡度,大坝处最深。营养物质富集度和水体流动性都降低,水温纵向分层逐渐明显。水库特有的形态结构及吞吐流特征导致水库在生境上表现出由激流环境到静水环境的过渡[4]。

基于DEM 数据,划定小流域内的微流域单元,可发现一个水库刚好是微流域单元内最大的汇水面,并且一个微流域单元还包含了水库周边的山体林地、农田水网、城镇村庄等要素。分析得出,水库与周边要素共同构建了一个微流域单元,可以认为水库是城郊最小的生态景观单元中的一种类型。

2.2 水库的社会属性

从社会人文角度,水库建设与调控以人的意志为导向。物质层面影响下游建设开发,水库下游常因水而兴。依托水库构建的水利系统影响库区土地整理、农田布局,甚至影响库区聚落的选址、分布、密度和形态;
精神层面影响村民社区关系,库区是建立在共同的水利益基础上的社区组织,突出表现在对村民灌溉用水的分配和管理上,由此形成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发育出与之适应的社会组织结构和水资源管理方式。将水库的生态属性和社会属性耦合,将围绕水库构建的微流域单元与社会结构单元叠合,最后可将水库界定为复合“社会——经济——自然”的、有边界的“水库景观单元”。

3.1 大田坑水库概况

江门蓬江区作为开发新区,拥有便利的交通和城村结合的城市风貌。区内集中分布有15 个以农业灌溉和防洪为主要功能的小型水库,水库周边坐拥众多生态、文化资源,有榜一美食五洞牛肉、4A 景区大雁山、东方威尼斯的古劳水乡和江门“珠玑古巷”之称的良溪古村等,同时聚集了潮连纱龙、岭南水乡渔家等特色文化,拥有中国诗词之乡的美号,为打造区域综合性旅游目的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具有研究“水库——城镇”文旅联动发展的典型性。

而大田坑水库集中了这15 个水库的共性,该水库建于20 世纪50 年代,水岸线蜿蜒曲折,长度为5.8km,水域面积约25.8hm2,受不均匀降雨影响,年水位高差较大,主要功能是用于防洪和农业灌溉,周边整体地貌以丘陵山地镶嵌鱼塘肌理为主。

3.2 大田坑水库现存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扩张,目前,大田坑水库下游灌溉需求锐减,水库存在富营养化风险,周边用地仍然以一般农田和林地为主,不涉及基本农田、生态红线和水源保护地。具有问题主要有:(1)缺乏水生植被群落对山体径流的净化;
(2)场地陆生植被无法适应水生环境;
(3)低丘陵草灌丛无法有效保水固土;
(4)原生森林生境被人工林取代。

4.1 水库开发价值分析

4.1.1 生态价值赋能,成为人与自然的链接,满足人们对自然的需求。城市舒适性研究表明,近年来,自然环境与人才吸引力之间的相关性越发凸显,人们对自然性的需求逐年攀升,而具有开发价值的近郊水库自身就具备不可多得的生态基地空间。

4.1.2 都市景观资源,4D 立体生态景观。现代都市的生态自然景观较为稀缺,将满足水安全的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到都市景观行动中,形成开放性的动态复合生物互动景观空间,让人更多的感受到时间为大自然做功的魅力。

4.1.3 实现与周边村落城镇共生共建共享,水产城联动发展。在满足安全体系创造、生态环境建设、水利文化结合、社交单元塑造和城郊空间重构等五大体系上,依托安全生态基底,形成山水林田湖与产城互动的经济圈,引导水产城联动和谐发展。

聚焦场地,水库开发应从其辐射的市场、空间特性及周边配套的资源出发进行分析,推测使用的人群类型,不同的使用人群对空间的需求和喜好也有所不同。同时,严格把握生态底线,通过权重科学分析用地生态敏感性。根据不同的区域市场需求决定公园的主题类型和开发方式。

4.2 水库管控条件分析

在开展水库景观活化策略分析前,要先具体分析水库管控条件。水库开发涉及水安全、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等问题,也涵盖景观游憩等需求。因此,过去一刀切地划定水库管理范围红线与水库生态保护红线不能很好地指导水库深层次的开发利用,需系统分析水库开发边界,以科学划定管控范围与开发边界。

综合地形、水系统、土地利用等环境基地分析;
山林视域、水域视域等综合视域分析;
高程敏感度、坡度敏感度、土地利用敏感度、水文敏感度等综合环境敏感性分析生成景观适宜区评价体系。

根据加权分析将大田坑水库数据叠加分析生成景观适宜区图,并分为高、中、低三级。基于此,优化过去机械划定的水库管理范围,得出水库管理区、山地活动区、山林保育区3 个不同的用地与管控边界(见图1)。

图1 大田坑水库管控边界划定

4.3 水库景观活化思路与策略

4.3.1 水库景观活化思路。水库因自身的公益属性,高度依赖政府投资,导致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较弱。水库收益主要分2 个部分:一是直接收益,二是水库外溢价值变现。2021 年6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958 号文”),明确将“具有供水、发电等功能的水利设施”纳入“试点行业范围”。发展水利基础设施REITs(见图2),似乎成为大家探索盘活水库资产的新方向和思路。

图2 水利基础设施REITs 模式

当水库直接收益(如供水收入、发电收入、农田灌溉收入)不足以支撑项目正常的建设运维时,没有办法达到REITs 试点要求的时候,尝试挖掘其他收入来源很有必要,如水库周边光伏发电、水上乐园、库面经营开发、库区周边旅游、水土一体化开发等。盘活水库“沉睡资产”,不应拘泥于形式。

4.3.2 水库景观活化生态策略。根据水库用地类型,研究尝试从为水域驳岸、山地林相、坝体工程等3 个用地分区提出针对的生态优化策略,并结合景观开发边界尝试找到适合的活动方式空间设计策略。

(1)水域驳岸生态修复与空间营造。在水域岸区生态修复设计上,结合水库调蓄和降水形成的消落带是驳岸生境营造的难点,在进行大田坑水库景观活化优化时,重点识别与分析库岸带的坡度、基底材质及水质量重点控制区,为生境营造提供依据。如结合坡度的大小影响驳岸生态空间的设计因素考虑,在库湾、山体径流与水体交汇处,设置缓坡与陡坡的坑塘系统,缓坡坑塘采用本土桑基鱼塘的生态智慧,在常态消落带挖泥成塘、堆泥成基,多余土壤塑造陆上湿地,净化山体径流,同时,采用鱼鳞的方式营造湿地空间。其余部分设置缓坡抛石、增加抛石坝面、在现状土壤覆盖的坝面设置人工构筑,以增加动植物的栖息空间[5]。在水域岸区景观空间营造设计上,主要通过栈道结合科普展示功能与湿地景观,打造坑塘湿地区;
环水营建科普水滨水廊,提高水库的科普功能;
建立悬浮栈道进一步增加亲水体验;
将码头与眺望空间结合设计悬浮码头空间,提高游船、观景功能;
增加室内研学科普空间,提供休憩驿站场所;
顺应瓜果花卉种植现状,建设现代智慧田园。

(2)山地林相区生态修复与空间营造。在山地林相区生态修复设计上,结合山地林相区原生森林被取代的现状,其生态修复主要以局部集中种植与自然演替为主。如通过保留场地原有山林植被,在山体径流集中区域种植乡土灌木和草本植物,同时,引入浆果等可食性果实的乡土灌木,为野生动物提供觅食和栖息的空间;
在新的密林带与现有林地之间引种乡土植被,促进斑块边缘演变的同时,引导林带的连接。延续场地自然演替过程,逐渐增加林冠的覆盖密度,同时形成科普教育基地。在山地林相区景观空间营造设计上,主要通过围绕山谷汇水区置石造景,营造自然跌水;
加固场地内山坡土体,设置木质倚靠休憩墙;
增加空间体验,设置滑道串联森林、山涧及驳岸;
增加空间体验,部分路径增加高架游步径。

(3)坝体工程区生态修复与空间营造。在坝体工程区生态修复设计上,结合坝体工程区美观性差、识别性差、空间利用率低的现状。其生态修复主要对坝基进行软化,构建生态之堤。如基于现状坝下林地与灌木植被,修复常绿阔叶混交林,为鸟类等野生动物营造栖息生境。在坝体工程区空间营造设计上,主要通过坝面美化,构建日落之堤。如从湖光山色中提取元素,在坝体幕布设计上模拟波浪元素,打造自然轻盈舒适效果,幕布下方置入椅子,提供休憩功能。

“水库”作为国土景观单元,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各类项目中,通过结合自身参与项目设计经验,构建一套可复制的水库景观生态设计模式,让“水库”成为乡村振兴、片区发展规划、农业园区规划等类型项目中新的发力点。

猜你喜欢 水利水库景观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客联(2022年3期)2022-05-31低碳经济下水利行业的发展建材发展导向(2021年19期)2021-12-06向水而生中华瑰宝(2021年9期)2021-09-06《景观平面图》鸭绿江·下半月(2019年12期)2019-10-21以科技创新提升水利建设水平人民黄河(2019年6期)2019-09-10道不尽的水库钓鱼垂钓(2019年12期)2019-09-10创意涂鸦小学生学习指导·爆笑校园(2019年3期)2019-09-10空中有个隐形水库知识就是力量(2019年9期)2019-09-09我掉进水里了家教世界·创新阅读(2016年12期)2017-01-09贵州省水库空间分布研究都市家教·上半月(2016年4期)2016-11-19

推荐访问:水库 江门 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