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常见皮肤病的防治措施

朱希斌

(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乡村振兴发展中心,福建 武夷山 354303)

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的飞速发展,养猪场的猪只饲养数量和密度越来越大,猪皮肤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养猪业的发展。猪患皮肤病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细菌性皮肤病、病毒性皮肤病、寄生虫性皮肤病以及环境或自身营养不良引起的皮肤病。在大型养猪场中引发猪患皮肤病的原因复杂,必须及时做出正确的鉴别诊断,并采取治疗措施,防止病情加重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猪场工作人员应掌握各类皮肤病的症状、特点,做好猪只的日常防护,定时巡查并及时上报病情,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防止病情的传播,降低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1.1 猪丹毒

1.1.1 发病特点

猪丹毒是猪场高发传染病,是一种由猪丹毒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烈性、发热性传染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发生于夏季和秋季的高热多雨时节,2月龄仔猪较易感。该病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急性猪丹毒不仅呈急性败血症,且属于人兽共患疾病,发病仔猪常表现为高热不退、全身皮肤快速变黑,突然死亡。其中亚急性型常表现为患猪皮肤出现方形、菱形的红色疹块,主要出现于患猪颈部、背部及胸部皮肤[1]。一般在疹块出现1~2 d会随着体温降低而消退,7~14 d可痊愈。慢性型病猪主要表现为关节炎和心内膜炎。通常急性和亚急性猪丹毒病猪度过急性发病期后会转变为慢性型,患猪出现行走障碍、跛行以及皮肤坏死。一般可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亚急性型猪丹毒病,而急性型和慢性型因症状不典型,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确诊。

1.1.2 治疗措施

对病情较轻的患猪可采用适量头孢、氨苄青霉素、青霉素治疗,1次/d,若无其他并发症,治疗3~5 d可痊愈。病情较重,可增加药量,2次/d用药,早晚各1次。

1.1.3 预防措施

针对该病的预防措施一般采取疫苗接种,即可取得良好的预防效果。常用的猪丹毒菌苗有灭活苗和弱毒苗,可选择猪瘟、猪丹毒和猪肺疫三联疫苗进行免疫接种[1],并做好后续的护理工作。另外应做好养猪场的日常杀菌消毒,及时杀灭老鼠、苍蝇和蚊虫。

1.2 猪渗出性皮炎

1.2.1 发病特点

猪渗出性皮炎是一种由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扩散性真皮炎,表现在全身体表皮肤。该病主要发生于1~6周龄仔猪,仔猪只间的争抢抓咬、皮肤因摩擦粗糙的墙壁而刮伤及疥癣病患者抓伤的伤口因感染葡萄球菌均会引起渗出性皮炎。发病初期,病猪的面部、背腹部及肛门周围皮肤出现红色斑块,以及黄色水泡脓包,水泡破裂后流出黏液污染皮肤。患猪皮肤变黏湿,呈油脂状渗出,然后干燥变硬块。发病仔猪逐渐出现食欲消退、多饮、消瘦、精神不佳、被毛凌乱等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患病猪蹄部出现创伤、糜烂。

1.2.2 治疗措施

在发病初期可采取肌肉注射抗生素或青霉素进行治疗,2次/d,连续治疗3~5 d。用1%高锰酸钾溶液洗涤患部,并在擦干后涂抹新霉素软膏或龙胆紫,1次/d,连续涂抹3~5 d。同时用土霉素、阿莫西林等拌饲料和饮水进行辅助治疗[2]。

1.2.3 预防措施

1)应该加强猪场内环境管理工作,注意日常杀菌消毒,可用碘制剂和烧碱进行消毒,并定时在养猪场或猪圈内消杀蚊虫和疥螨。保证圈舍围栏、地面、猪床平滑不粗糙。

2)注意修齐初生仔猪牙齿,可极大程度降低该病的发生。

3)注意分娩床、产房及仔猪舍内清洁,及时无菌处理仔猪和母猪体表创部,有效防止该病发生。

1.3 皮肤霉菌病

1.3.1 发病特点

皮肤霉菌病又称为钱癣,是由毛癣菌、小孢子菌等多种皮肤霉菌所引起的人兽共患性皮肤传染病。主要表现为患猪体表皮肤损伤、被毛大片脱落、蹄部角质化组织破损,患部红肿、瘙痒、形成癣斑。取病猪患部被毛、皮块或渗出物于载玻片,进行镜检处理,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菌丝和孢子,由此可确诊为皮肤霉菌病。

1.3.2 治疗措施

首先对患部剪毛,用酒精消毒或用肥皂水清洗结痂部,晾干后涂抹克霉唑癣药水或者硫酸铜软膏,1次/d直至痊愈。另外可用灰黄霉素配合治疗。

1.3.3 预防措施

做好圈舍清洁消毒,搞好养殖场内环境和圈舍卫生。定时查看猪只体表变化,及时发现病变并做好治疗防护。

1.4 口腔坏死杆菌病

1.4.1 发病特点

该病是由于仔猪因皮肤破损感染坏死梭状杆菌而引起的,多见于仔猪间争抢吸吮母乳时因牙齿未经正确打磨,导致皮肤受损而感染。患病猪只的脸颊和口腔内部会出现溃疡,导致面部坏死。一般同窝仔猪较多、母乳较少或无乳时,体弱仔猪常发生该病。

1.4.2 治疗措施

将患部痂皮清除掉,用0.1%高锰酸钾或者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创部,然后均匀涂抹抗生素药膏。若是病情较严重,可肌肉注射如青链霉素等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1次/d,连续3 d。

1.4.3 预护措施

在仔猪刚出生时,将断牙器械进行严格消毒后对仔猪侧切齿和犬齿进行修剪。当同窝仔猪较多时,应该分栏喂养,避免仔猪因争抢乳头而损伤皮肤。同时注意分娩床、产房和仔猪圈舍卫生,防止继发感染。

2.1 猪痘

2.1.1 发病特点

猪痘又称为天花,是一种由痘病毒感染引起的高度接触性、急性、发热性传染病。该病主要发生于新生仔猪和小猪,成年猪抵抗力较强,仔猪呈急性发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仔猪在患病后会产生终生免疫。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发于阴雨潮湿的春秋季节,猪舍环境差或仔猪营养不良均会增加发病率。猪痘感染主要是由于吸血昆虫叮咬猪皮肤损伤部位时,病毒随之进入皮肤,一般21 d左右会恢复正常。病变常发生于仔猪背腹部、面部、大腿内侧等毛发稀少部位,由深红色结节逐渐变为脓疱,再变为黄色痂块,脱落后变为白色斑块而痊愈,病程为7~14 d。若是在仔猪口咽、气管等处发生该病,极可能引起败血症而导致猪死亡。临床上会与疥螨病混淆,若是感染猪痘且无并发皮肤病时,不会引起瘙痒[2]。

2.1.2 治疗措施

该病没有特效药,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可对病猪创部涂抹碘制剂,用2%硼酸溶液洗涤破损的脓疱处,最后涂抹龙胆紫溶液。可选择肌肉注射板蓝根、青霉素等,并投喂清热解毒药,同时饲喂阿莫西林或者抗生素等,防止病猪继发感染其他疾病。

2.1.3 预防措施

针对该病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保持环境卫生和清除寄生虫。首先须经常打扫清洗圈舍,保持干净卫生,保证地面和墙壁光滑,降低发病概率。同时加强仔猪的饲养管理,保持仔猪营养充足,增强其抗病力。若是发现猪痘感染猪,及时隔离病猪,避免相互传染。采用3%来苏儿、百毒杀等药品喷洒猪舍和猪体进行消毒,杀灭病原微生物。

2.2 猪皮炎肾炎综合征

2.2.1 发病特点

该病是由猪圆环病毒引起,主要危害育肥猪及生长猪,在13周龄左右的猪群中暴发,未断奶仔猪易发。该病病死率较低,但发病率很高且病程较长,严重影响猪的生长发育,造成仔猪发育不良、育肥猪生长缓慢。主要危害病猪的体表皮肤和肾脏,导致皮肤严重受损。常表现为病猪体温升高、食欲下降、身体消瘦,患处皮肤呈圆形凸起,出现中间为黑色、周边为紫红色的病死灶。该病易与渗出性皮炎混淆,应注意区分,并进行有效治疗。

2.2.2 治疗措施

针对该病没有特效药,须趁早发现,及时治疗。根据临床症状表现采用抗菌或抗病毒性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在饲料中添加板蓝根、黄芪多糖及抗生素等药物提高仔猪抵抗力,同时在患处涂抹碘制剂进行杀菌消炎。

2.2.3 预防措施

首先须加强猪群的日常饲养管理,做好圈舍清洁消毒,降低猪的饲养密度。做好猪群的疫苗接种工作,选择猪圆环病毒Ⅱ型灭活苗按照说明书进行免疫接种。当发现有猪只感染并确诊后,可采取紧急疫苗接种。同时加强检疫,实行全进全出制度,防止引进病猪。

3.1 发病特点

该病是一种由疥螨虫引起的接触性皮肤病,民间俗称癞,广泛存在于养猪场且危害严重。疥螨在寒冷潮湿环境中生命力较顽强,而在阳光直射和干燥环境下极易死亡。患病猪常表现为皮肤发黄、浑身瘙痒,常搔破患处,导致出血、大块脱毛、结痂,在猪面部、背部和大腿内侧皮肤形成皱褶,被毛粗糙凌乱。患病猪食欲减退、生长缓慢、日渐消瘦,严重的会导致病猪死亡。若是猪舍饲养管理较差、猪饲营养不全面,均易导致猪群感染该病。各个年龄阶段猪均可发生该病,主要由于直接或间接接触患病猪、被螨虫污染的猪舍或饲料饮水而感染该病。圈舍内饲养密度较高的仔猪更易患该病。

3.2 治疗措施

针对该病的治疗以杀虫为主,可以采用注射、涂抹或者拌料用药等方法进行治疗。对病症较严重的猪采用对症治疗方式,可有效治疗该病。可在饲料中添加适量伊维菌素,连续治疗7 d。在患部喷洒双甲脒稀等喷剂进行全身喷雾治疗。当药物治疗无法根除疥螨时,应加重药量,多次重复给药。疥螨病传染性极强且易反复发病,可选择体表喷洒敌百虫或甲酚皂水结合皮下注射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会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3.3 预防措施

1)应定期对猪群进行检查,对患病母猪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防止母猪传染给仔猪。

2)加强猪场的日常卫生清洁管理,做好通风,保持圈舍干燥卫生。饲养人员应定期在养殖场内喷洒杀虫药,杀死螨虫,减少该病的发生。

当发现有猪只患病,应及时隔离患病猪,避免感染健康猪。在治疗患猪时,还应注意猪舍和日常用具的消毒,防止痊愈猪的二次感染。

4.1 环境因素引起的晒斑

4.1.1 发病特点

晒斑主要是由于猪群长期受太阳和日光照射而引起的,一般在承受强光直射数小时后会在猪体表形成红色斑块,并且红斑面积会越变越大,主要是出现在耳部和背部。患病猪在出现晒斑后,会呈现水肿且体温升高,红斑处温度异常、轻触即可产生极大的痛感。患处皮肤出现大量皮屑,表皮异常干燥并脱落。病情较严重的猪只会出现行走障碍,出现肌肉抽搐情况。

4.1.2 防治措施

针对该病的治疗,常在患处皮肤表面涂抹植物油或轻矿物油等刺激较轻的药物。并且将猪移至阴凉通风处,避免受到强光直射,一段时间的精心护理后即可恢复正常。

4.2 营养性皮肤病

4.2.1 类型

1)锌缺乏性皮肤病。该病主要原因是机体锌含量缺乏或者是锌吸收和利用率低,且饲料中其他营养元素的过多或者不饱和脂肪酸缺乏均会影响锌元素的代谢效率[3]。主要表现为皮肤角质化过度或者角化不全,常见于眼部、口腔周围、下肢及阴囊处。此外还有皮炎和湿疹,皮肤出现瘙痒和脱毛现象。患病猪会出现发育缓慢、骨髓异常发育、生殖障碍等症状。

2) 脂肪酸和氨基酸缺乏性皮肤病。患病猪皮肤暗无光泽,体表干燥有皮屑,且在耳部、腋下及大腿根部出现油脂状渗出物,患处坏死、出现皮疹或皮炎,伴有大块被毛脱落。

3) 泛酸缺乏性皮肤病。主要症状表现为生长缓慢或发育停滞,病猪咳嗽,被毛脱落、出现皮炎等。

4 )核黄素VB2缺乏性皮肤病。病猪体表出现大量皮屑,可见溃疡灶,被毛脱落伴有皮脂渗出物。病猪还出现结膜炎、眼睑肿胀及白内障等症状。此病还会影响母猪生育,呈快速消瘦,体重减轻。

4.2.2 防治措施

合理调整日粮的饲料配方,使营养含量全面且充足,适当补充各种微量元素。采取措施消除影响营养吸收和利用的不良因素,提高机体对营养成分的吸收利用效率。

4.3 湿疹

4.3.1 发病特点

该病是一种由于猪体表皮肤和真皮存在致敏物导致的过敏性炎症,主要发生于长期生活在潮湿环境中的猪只身上。该病的原因有很多,如摩擦和蚊虫叮咬等机械性刺激、体表存有污垢、圈舍阴暗潮湿等物理性因素、化学药物刺激等。此外变态反应及营养缺乏、内分泌失调、新陈代谢性疾病等均会引发湿疹[2]。急性型湿疹常表现为患猪下颌部、腹部及会阴部皮肤红肿、出现小结节,伴有瘙痒。发病初期患部因充血出现红色斑块,接着变为丘疹性湿疹,皮肤出现隆起且渗出浆液,之后渗出大量炎性物质,在体表下出现透明水泡,出现角质层分离,最后水泡化脓、糜烂、结痂、脱落。一般在痂皮脱落后即为痊愈。

4.3.2 治疗措施

首先对病猪的患处用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消毒,然后涂抹清凉软膏,静脉注射葡萄糖水或者氯化钙溶液,同时在发病猪的饲料中添加清热解毒药物和VC等,连续治疗5 d。适当增加患猪的运动量和日晒时间,提高其抗病能力。

4.3.3 预防措施

加强猪舍环境卫生管理,及时清扫圈舍内污物,保持猪生活环境干燥清洁和正常通风。同时经常用温水和消毒液洗涤猪体,定时杀虫灭鼠,还要保证饲料营养均衡且充足。

在猪的养殖过程中,一旦发现猪只皮肤出现异常,应及时进行诊断,并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对症治疗。并在日常饲养中积极采取预防措施,这样才能有效防止皮肤病的发生,减少对猪体的损害,保障猪群健康生长。

猜你喜欢 猪丹毒体表猪只 猪气喘病的防治措施分析吉林畜牧兽医(2022年2期)2022-11-16深度学习在猪只饲养过程的应用研究进展农业工程学报(2022年14期)2022-10-19基于姿态与时序特征的猪只行为识别方法农业工程学报(2022年5期)2022-06-22猪丹毒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防控猪业科学(2022年2期)2022-04-21简述猪丹毒的屠宰检疫、处理对策中国动物保健(2021年7期)2021-11-23求解空间几何体表面积问题的方法剖析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2021年12期)2021-03-09小规模养猪对常见猪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农民致富之友(2020年13期)2020-06-09猪丹毒的鉴定与防治农民致富之友(2019年17期)2019-07-01猪丹毒病的检疫要点及防控措施分析农民致富之友(2019年11期)2019-05-23厌食儿童体表胃电图检测与分析健康大视野(2019年9期)2019-05-13

推荐访问:皮肤病 防治措施 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