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反腐的有效形式——电视问政

定光莉

电视问政是最先由湖北武汉电视台推出,后在全国形成推广模式的一档节目,其形式是政府各部门“一把手”或负责人集体上电视,与普通群众面对面,直播作答市民对市政问题的提问。

电视问政节目把新时代的党和国家发展口号作为节目主题标出,以醒目的方式将电视问政的目的向观众们呈现出来。比如,湖北省武汉市2019年下半年电视问政的标语是“不忘初心担使命,正风除弊促发展”,既呼应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党的主题教育,又凸显了营造风清气正、革除体制机制弊端的的政务环境的问政宗旨,回应了十九大报告要求“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

在建设全媒体和融媒体时代,各媒体形式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发挥反腐功能,为党和政府的廉政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习近平同志指出:“宣传思想工作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1]信息化社会,媒体种类繁多,信息传播和信息接收鱼龙混杂、难辨真假,电视传播作为传统媒体形式,受众广、影响大、群众接触密切,电视问政由主流媒体电视台主办,既传递了政府反腐治庸的决心,又以老百姓为主场,增强了群众与腐败作斗争的信心。电视问政本着“问题客观、形式公正、报道真实、直面问题、推动工作、衡量效能”的原则,是媒体作考官、百姓作评判、官员作考生的一场政务问责。

电视问政中,回应的时间限制要求作答人直面问题给出明确答复,不许绕弯子,这就要求官员对自己负责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和清晰的认识,否则不可能给出清楚明白的回答。如果官员的回答不清晰清楚、有盲区盲点,必定会令听众怀疑相应的工作是否光明正大,是否名正言顺,是否在阳光下进行,是否有明确的责任人,是否有具体准确的实施步骤。而且,不同政府部门同时出席,官员之间也是面对面,避免了官员直接互相“踢皮球”或推诿责任。电视问政撕开了政府官员和政府的神秘面纱,给予了官员和老百姓互相对话的机会,拉近了官员和老百姓之间的距离,使官员了解老百姓的需求和对官员的评判标准,使老百姓了解官员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电视问政可问作风、问执法、问服务、问管理、问环境,涉及政务的方方面面,曝光了诸多为官不正、为官不廉、为官不作为、为官错作为、为官假作为的问题。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怪事、难事、要紧事、麻烦事、身边事,可以用提问、纪录短片、延时报道、联合申请、巡查员暗访等方式在电视问政上提出和反映:为什么企业申报创新成果再转化项目辗转多个部门多趟未能解决?为什么商家入驻多年,合同约定的门前的道路还未开工?为什么网上申报营业执照,材料反复被要求修改,历时几个月才办成?……电视问政可越过基层办事程序,直接向主管部门或统筹部门发问,是百姓越过行政程序直接与官员对话的有效方式。

其曝光出的重大问题能够揪出有违背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主观故意或重大过失的、违反党纪国法的政府官员,令其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组织处理、法律追责,有利于净化国家干部队伍和行政人员队伍,清除掉一部分“毒瘤”和“蛀虫”。电视问政暴露曝光了一批“官场病”:得过且过,工作推进不力,创新能力不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业绩平庸,谋人不谋事,纪律涣散,贪图享受……在电视问政中,迫于多方压力的各级政府和各级机关领导和责任人对行政中不对、不足、不好的地方常常立即作出整改承诺,各方意见的汇集有利于革除体制机制弊端和缺陷,把政府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拉回到正确方向和轨道上来,讲求效率、办好实事。政府官员在倾听人民呼声、接受人民监督时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教育,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在受监督、受约束、被问责的环境中练就过硬的作风。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在此过程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行动,增强政治免疫力。同时,依据暴露的问题和收集的专家、群众等的建设性意见,电视问政不光是当事人而且是全体市民获取信息和线索的渠道,也是法律法规的宣传通道,促进了政府建章立制,及时掌握基层动态和群众反映,从百姓关心的问题入手,对原来没有涉及到的方面查漏补缺,对原来不完善的地方加以调整完善、精准施政,推进了社会治理的制度建设,形成了“检查监督”“媒体监督”和“舆论监督”的合力。

电视问政迅速、高效地把某个官员推到聚光灯下,让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诸多观众立马可以清晰直观地认识某位官员,从外貌形象和现场表现记住这个官员。如果某个官员表现不好,作答不顺畅、不靠谱,说空话套话,都会给广大观众留下该官员不称职、不负责、重“面子”轻“里子”的印象,而这种印象成为一种既成事实,可能导致时过境迁后这位官员仍然受到负面影响。官员从自身的仕途考虑,也会认真严肃对待电视问政节目,而电视问政的“好表现”的基础是平时的以身作则、勤政廉政、按党纪国法办事、为人民办事,以此时刻提醒自己在平时的工作马虎不得。有些被问政者为了在电视问政后及时“纠错”,节目结束后立即召开会议,立即奔赴问题现场等等,能在最短时间内止损和补救。电视问政从事实出发,一个问题可能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多位官员同时回应或“交待”,综合性强,涉及面宽,一个官员一个部门的工作出现了问题,可能牵扯出一批,尤其是面对“插花”地带,可将负责官员和部门全都带出,共同经受质疑和问责,跳出“插花地带三不管”“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怪圈,很明显地反映出基层没有落实到位、部门效率低、上层统筹不够等问题,影响所有人对官员和政府机关的行政能力的评判。考虑到这一点,官员不仅会警醒对自身负责,也会要求他人做好本职工作,有利于各官员各部门之间相互监督。反之,如果电视问政中官员的作答能反映出其勤政为民、两袖清风,这种先进和正气会迅速广泛传播,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官员直面问题,从市民安全感和政法队伍执法群众满意度等方面思考长效机制,则能够显出官员的治理诚意,也能够赢得群众和媒体的点赞和支持。

尽管节目所限,被问政的只是地方少数官员,但许多不在台上的官员也在收看节目时设想“倘若是我在台上会如何作答?” “倘若我面临同样的问题,该如何作答?”“下次轮到我上台时,我是否做好了充分准备?”尤其是作为领导的官员,应此情景会设想“这是我所管辖的区域吗?”“这是我所管辖或统筹的事务吗?”“这是我有责任的事宜吗?”同时,收看节目的普通民众会辨别和思考:“该项工作有无误区或盲区?”“有多少细节尚未披露,有多少原有尚未说清,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该项行动中是否存在徇私舞弊、特权行为、官商勾结、权钱交易、贪赃枉法的可能?”……电视问政以现任官员、当下政务为最鲜活、最生动、最接地气的正例或反例,以小见大,培养了官员干部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在社会范围内提倡政府科学行政,廉洁行政,改进工作,增进团结,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和公务员形象,营造政府和官员的社会公信力,发扬“干事创业敢担当”的精神劲,打击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纠正基层作风,使电视这一主流媒体发挥其风向标作用:“媒体的正面引导不能以生硬的单向传播为主,而应更加注重在沟通对话中实现理性引导,优化舆论监督模式,对实现廉政舆论控制与引导的同步具有重要意义。”[2]

电视问政营造了一个执政过程百姓知晓、执政效率百姓评说、执政结果百姓监督的氛围,反映出人民群众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将防范舆情风险和强化舆论监督能力。通过“百姓参与、百姓评说、百姓监督、百姓打分”的方式,让政府部门进一步摆正服务心态,理顺监管职能,落实服务承诺,亮出权责清单,公开行政细节,建立一套“民有所呼、我必有应,企有所呼、我必有为”的回应机制。这样以来,能够当好市民心理的“解压阀”和社会舆情的“降温器”,对社会情绪起到了释放、疏通、排解、引导的作用。电视问政鼓励、鼓舞了那些热心公益、关注民生的媒体和广大市民行使社会监督、督促政府行为,参与公共事务。电视问政聚焦的最多的事务是民生领域,能深入到百姓的生活的细枝末节,划出群众利益兜底红线,使观众有代入感和参与感,体会到人民主体的地位。“电视问政栏目帮助政府更好地了解民意,架好与群众沟通互动的连心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权力在聚光灯下运行,将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落脚点和根本目标。”[3]

电视问政有利于政府官员摆正自己的身份和心态,同时有助于形成官员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的长效机制。面对场上场下以及电视机前的观众,政府官员意识到“我的政绩和言行是受到群众监督和评价的,会经受民众的‘考问’‘验收’和‘打分’”。官员的自我反省、自我批评和自我纠责,群众对官员的质询和问责,使得官员对自己的评价标准由自身转为群众,群众往往从小事着眼,从事实说话,从民生出发,避免官员宏大叙事、纸上谈兵、迂回应对,这些都促使官员直面问题,对不当之处从态度上致歉和从行动上整改,以整改推动作风建设,勤于视察和督促下属部门和人员的工作。电视问政披露了许多不被官员所知晓所熟悉的现象和事件,勉励官员到一线到现场实地考察,了解工作是否落实到位。官员要走群众路线,倾听群众的心声、接受群众的批评指正,还应该真正放下身段,避免喊口号、装样子、互推诿,应深入基层,深入人民群众中间。

电视问政既有老百姓的“陈情”,也有专家的“说理”,兼顾社会长短期公共话题和突出问题,运用多元公共话语,是一个理性互动平台。专家点评能够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区别于问题反映者和政府官员,主动针砭时弊和权威表达。借助专家在某一政治政务领域的深厚的知识和深刻的见解,既能通过解释和点评让老百姓听懂“官话”,让官员把握“民心”,使得问政更畅通;
又能够站在既不迎合官员也不偏袒民众的公正立场上分析问题,还能引入其他地方相关的治理经验作为参照,帮助官员和老百姓跳出局部观全局,透过现象看本质,为官员的为政战略和行政行为打分,把握一地地方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水平和实效,促进了良政善治。专家点评环节将具体事例、社会呼声、政府责任和公道法治串联融合起来,形成宽领域、多角度、延覆盖的完整叙事,给听众予启发,既有正能量,又能带流量。

电视问政作为媒体反腐的有效形式,应该长期开办下去,继续守正创新,发扬其“说真话、办实事、解难题”的作用。在发挥反腐作用的同时,电视问政还能一系列连锁反应:给予百姓生活方便,打造服务设施配套的营商环境,提高审批等一系列政务服务的效率和水平,优化行政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率,不同地区在电视问政的比较中暴露问题,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等等。电视问政从问题入手,由具体问题的整改上升到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实现由应付到重视的行政心理转变,在改革中端正服务意识和公仆意识,坚守价值边界,完善从基层到地方的治理体系和治理水平。

想要把这个节目办好,制作团队还应该贴近市民生活,主动挖掘素材和问题,拓宽内容边界,优化工作流程,保证执行透明度,增强自身权威性和普及面,提高收视率和受众的认可度,引发社会风气的同频共振和激浊扬清,才能发挥长效监督功能,成为长期热门节目。

猜你喜欢 问政官员 问政“小事”解决民生难题人民周刊(2020年24期)2020-04-07“媒体问政”如何走得长远记者观察·下旬刊(2019年1期)2019-10-21电视问政不应“无辣不欢”当代陕西(2019年4期)2019-03-13十八大后遭“断崖式降级”的官员记者观察(2017年7期)2017-11-30网络问政节目应为公众所期盼人大建设(2017年6期)2017-09-26带病提拔自有病根杂文选刊(2017年9期)2017-09-06丘琼山巧对官员学苑创造·A版(2016年11期)2016-12-07丹江口 《百姓问政》聚焦履职尽责党员生活(2016年11期)2016-11-15“搞”艺术的官员们方圆(2015年4期)2015-03-31提升地市广电媒体影响力,从媒体问政开始声屏世界(2014年8期)2014-02-28

推荐访问:反腐 形式 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