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产业分工对旅游业竞争力的影响——基于31省份面板数据

高仁华 裴 沛

(1.大连财经学院 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2.鞍山师范学院 管理学院,辽宁 鞍山114007)

根据《2019年旅游业竞争力报告》数据显示,中国旅游业竞争力逐步升高,世界排名已上升到第13位,初步形成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旅游产业集群式发展,不仅能达到整合当地旅游资源的目的,而且还能提升地区旅游业竞争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现阶段,我国旅游业正处于由规模化向品质化过渡阶段,产业结构正位于结构调整与升级改造的关键时期,尚未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业竞争优势。且不同区域内,旅游产业规模与竞争力不匹配矛盾日益突出,旅游业态呈现出散、小、弱等特点,提升旅游业竞争力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研究我国旅游业竞争下降原因,探寻相关解决对策,对提升我国旅游业发展速度、实现经济转型发展极具现实意义。

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是旅游业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吴亚菲认为,区域内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能够促使旅游产业形成创新优势、营销优势、资本吸引力优势与成本优势,产业集群是旅游业竞争力提升的有效模式[1]。F.G.Alberti、J.D.Giusti研究指出,产业集群是促进地区旅游业发展与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性指标,能够促使区域旅游业形成良性循环[2]。卞显红、金霞认为,旅游业通过产业集群,能够形成完善的旅游价值链,产生旅游产业规模经济效益,有利于旅游城市、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力塑造[3]。颜醒华、俞舒君发现,旅游项目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可产生产业集群机制,且与旅游产业具有协同效应,有利于提高旅游产业竞争力和经营效益,巩固旅游产业战略联盟[4]。王兆峰研究发现,良好的产业集群环境,能够促进旅游产业集群创新,推动旅游产业结构升级[5]。

当前,国内仅有少部分学者,就产业分工对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支持作用展开理论与实证分析。李靖认为,产业分工可促进专业化功能区的形成,实现资源要素跨区域整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6]。刘文波、丁力提出了在新型市场竞争条件下,产业间分工合作,能够增强旅游企业国际竞争力,提高区域经济效益[7]。翁钢民、杨绣坤采用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产业竞合对旅游业竞争力的影响,发现产业间合理分工能够提升该地区旅游产业整体竞争力[8]。张建华指出,产业融合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优质条件,产业分工作为产业融合的系统机理,可实现旅游产业高效融合,提高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9]。付琦指出,明确的产业分工,作为产业融合动因,能够有效解决旅游产业复杂性问题,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10]。

综上,学术界从产业集群与产业分工两方面探讨了旅游业竞争力主要影响指标,对于促进我国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现有研究成果仍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相关研究仅围绕产业集群、产业分工分别对旅游业竞争力的影响作用,尚未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
其次,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仅有少数学者以某区域旅游业发展为例进行论证,研究缺乏一定的数据支撑,研究结果不具代表性;
最后,旅游业发展具有区域性,现有研究结论缺乏不同区域内产业集群与产业分工交互作用对旅游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为此,本文利用31个省份面板数据,尝试性分析产业集群、产业分工对旅游业竞争力的影响。

(一)变量定义及数据来源

1.产业集群

考虑到当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规模和不同区域内产业分布差异,特采用产业集聚度指数来衡量不同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程度。产业集聚度指数(CIP)具体算法为:

其中,CIPi为区域内i产业集聚度指数;
c为划分区域总数;
i为产业标号;
j为区域标号;
xij为i产业在j区域内的产出。CIPi数值越小,表明区域内产业分布与本地区经济发展规模越契合,区域内产业集群分布越均匀。

2.产业分工

区域内产业分工既可以体现劳动者从事职业差异,也可以表示企业生产类型差异。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产业分工标准也不同。因此,本文采用区域产业功能专业化来衡量产业分工水平。具体计算公式为:

其中,s代表地区;
S代表全国;
m代表管理人员数量;
n代表生产人员数量;
sm代表区域内管理人员数量;
sn代表区域内从事生产人员数量;
Sm代表全国范围内管理人员数量;
Sn代表全国范围内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员数量。当计算结果为正数时,表明该区域功能专业化水平,即产业分工水平较全国平均水平高,数值越大,则产业分工水平越高。反之则表明,该区域产业分工水平低于全国平均值,其绝对值越大,产业分工水平越低。

3.旅游业竞争力

区域旅游业竞争力采用旅游业实际营业额(Tu)来衡量,该数值越大,则表明地区旅游业竞争力越大,发展水平越高。

还有较多因素对地区旅游业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为保证验证结果的准确性,本文选取以下控制变量对旅游业竞争力进行综合测算与衡量。地区生产总值(D1)等于区域内各产业产值总和,地区生产总值越高,则该地区经济环境越好,旅游竞争力越大;
区域网络覆盖率(D2)采用区域内网络覆盖区域面积与地区整体面积比值来衡量,网络覆盖率越高,地区信息化程度越高,表示地区旅游网络设施越完善;
旅游相关产业从业人数比重(Q),该数值越高,表明地区旅游经济越发达,旅游竞争力越强。

鉴于数据可获取性,选取2009—2017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样本数据405个,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数据查询系统、国研网统计数据库以及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为避免指标单位差异与异方差,将所有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对所选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其结果显示数据均符合要求,说明选取面板数据适用于本研究(见表1)。数据处理利用SPSS 21.0、EXCEL 2010和Mathmatica软件。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

(二)模型构建

为研究我国产业集群、产业分工对旅游业竞争力的影响,需要构建产业集群、产业分工对旅游竞争力影响的实证模型。在上述理论综述中已阐明,产业集群与产业分工对区域内旅游竞争力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将产业集聚度与产业功能专业化程度作为核心指标,借鉴邓玉萍建立的计量模型,本文构建二次函数模型如下:

ln(Tu)=α0+α1ln(CIPi)+α2ln(FSmn)2+

α3ln(D1)+α4ln(D2)+α5ln(Q)+uIt,

其中,I表示变量个数;
t表示年份;
α0是常数项;
α1-4表示变量系数;
uIt为面板回归的随机扰动项。

一方面,考虑到产业集群与产业分工对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受其他多重因素干扰;
另一方面,为检验产业集群与产业分工是否具有相互影响作用,特将产业集群与产业分工的交叉项引入上述二次函数模型,得到如下二次函数模型:

ln(Tu)=α0+α1ln(CIPi)+α2ln(FSmn)2+

α3ln(D1)+α4ln(D2)+α5ln(Q)+

β(lnCIPi×lnFSmn)+uIt,

其中,β为交叉项系数;
lnCIPi×lnFSmn表示,若回归系数不明显,表明产业集聚与产业分工交互作用不明显,对旅游业竞争力没有显著影响;
反之,则表明二者具有明显的相互作用,对旅游业竞争力具有显著影响。

(一)协方差分析检验

在使用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之前,需要确定上述构建模型适合采用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与混合回归模型中哪一种,因此需进行协方差分析性检验。协方差分析检验作出以下两个假设:H1:分析回归使用变截距模型;
H2:分析回归使用混合模型。协方差分析检验的结果如表2。

表2 协方差分析结果

表2中,F1表示选择方差最大线性组合的第一主成分;
F2表示第二主成分。由表2可以看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被解释变量协方差分析结果拒绝H2,而F1统计量的协方差分析结果不能拒绝H1。因此,在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时,应使用变截距模型。

(二)Hausman检验

为确定在进行面板数据回归之前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需要进行Hausman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Hausman检验结果

由表3Chi-Sq.统计量数值与相应的P值可以得出,本文构建的二次函数模型Hausman检验结果均在1%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建立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的原假设。因此,在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时,应该选用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

(三)总体样本回归分析

采用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对面板数据进行处理,然后将处理数据带入本文构建的二次函数模型进行回归估计,得到模型(1)、(2)、(3)与(4),具体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总体样本回归结果

根据表4回归结果发现,在模型中逐步递增控制变量后,产业集群(CIP)回归系数均为正,且在1%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这一回归结果表明,产业集群对旅游业竞争力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同时,随着模型中控制变量递增,产业分工(FS)回归系数也均为正,显著性水平由5%逐渐变为10%。在加入其他控制变量对旅游业竞争力进行综合检验时,发现产业分工对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均通过了10%显著性水平检验。即证明产业集群与产业分工对地区旅游竞争力具有正向影响作用,表现为CIP与FS系数全部通过了至少10%显著性水平检验。从影响程度来看,在模型(1)到(4)中,产业集群系数均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检验,产业分工系数分别依次通过了5%、10%显著性水平检验。由此可见,产业分工对旅游业竞争力的影响明显弱于产业集群。

(四)分区域样本回归分析

受区域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旅游资源等因素影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与分工具有不同特征,且旅游业发展也呈现不平衡态势。因此,需要进一步分析不同区域内产业集群、产业分工对旅游业竞争力的影响作用,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区域样本回归结果

根据表5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东部、中部与西部产业集群与产业分工交叉项的回归系数分别为1.605、1.352和1.429,且均通过了1%显著水平检验,表明产业集群与产业分工具有交互性。对比产业集群、产业分工对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系数,发现产业集群与产业分工交互作用对旅游业竞争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从影响程度角度看,产业集群与产业分工交互作用对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分别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同时,东、中、西部地区均有最少两个控制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进一步证明产业集群与产业分工对旅游业竞争力的正向影响作用。

从回归结果看,在模型(1)中,东、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回归系数分别为0.205、0.598、0.034,产业分工回归系数分别为0.056、0.325、0.016;
模型(2)三个区域产业集群回归系数分别为0.223、0.624、0.105,产业分工回归系数分别为0.202、0.509、0.085,且均通过了最少5%显著性水平检验。由此可知,产业集群与产业分工均正向影响东、中、西部地区旅游业竞争力。就影响程度来看,产业集群影响明显强于产业分工。

综上所述,产业集群化程度越高,地区经济发展越好,旅游业竞争力越大。产业区域化、集群化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地区内技能、技术与知识等要素在旅游企业之间加速传播,进而驱动区域内旅游业竞争力快速提升。同时,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分工逐步趋向专业化与功能化,可促使旅游业交易额进一步增加,核心竞争力得到大幅强化。并且,产业集群化发展与产业分工相辅相成,二者相互作用,可共同促进地区旅游业竞争力提高。此外,本文所选生产总值、区域网络覆盖率与旅游相关产业从业人数比重等控制变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区旅游业核心竞争优势。

为进一步增强地区旅游业竞争力,提出如下建议:第一,整合配置公共资源,提高区域内产业集群度。相关部门应结合区域实际发展情况,通盘考量产业集群的布局与定位,将区域节点中的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通过合理规划与制定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对整合后的社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引导区域产业向集群化发展。在产业集群化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应调整区域内社会资源结构,引导相关企业走友好型、节约型与发展型循环经济道路。第二,构建区域骨干旅游企业联盟,形成区域内企业战略化分工网络。应积极鼓励区域骨干企业走出去,到旅游业发达地区布局网点。同时,在区域内建立企业内部规划部门,对旅游发展线路进行统筹规划。依托区域内先进资源优势,重点培育相关旅游产业,并借鉴先进的组织联盟方式,搭建区域内骨干旅游企业联盟。第三,建立产业集群规划体系,发挥产业集群与分工互补作用。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合理规范区域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集群与分工的互补作用。一方面,相关政府部门应基于现有区域产业集群现状,制定合理的产业集群战略,形成具有区域针对性的产业集群规划体系;
另一方面,结合宏观产业集群规划体系,根据规划政策因地制宜,形成不同分工的旅游产业组织。通过组织间合理分工,提升不同区域内产业分工效率,进而有效发挥产业集群与分工的互补作用。

猜你喜欢 分工集群竞争力 齐口裂腹鱼集群行为对流态的响应农业工程学报(2022年11期)2022-08-22“分工明确”等十四则杂文月刊(选刊版)(2022年3期)2022-04-01基于信息素决策的无人机集群协同搜索算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21年4期)2021-11-24——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从分工层次来理解消灭“分工”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长江丛刊(2020年21期)2020-11-18小蜜蜂东方少年·布老虎画刊(2018年3期)2018-05-14战略应对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华人时刊(2017年17期)2017-11-09国际分工是一个不断走向深化的过程财经(2017年15期)2017-07-03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知识就是力量(2017年2期)2017-01-21服务外包提升中国新的竞争力华人时刊(2016年19期)2016-04-05“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南风窗(2015年11期)2015-09-10

推荐访问:旅游业 分工 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