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通主义学习路径与学习者发展

王东华 张翼然 肖建军 王小凯 徐亚倩*

(1.天津大学 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天津 300072;
2.湖南农业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3. 北京师范大学 远程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

2018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陈丽教授团队开设了国内第一门cMOOCs“互联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截至2022年7月30日,已经完成了7期课程的运行。课程积累了一批联通主义学习者。他们活跃、灵动、思维发散,他们积极地贡献经验,主动为他人提供支持与帮助,自愿地为课程的设计、建设与运营献计献策,他们陪伴课程走过一期又一期,他们将联通主义的种子在自己的实践场域中播种,他们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学习者,用自己的行动生动阐释了一种“互联网+”时代的新型课程形态和社群学习文化。他们不仅是联通主义课程的学习者,更是联通主义课程的建设者、活动主持者、课程促进者、实践推广者和联通主义研究者。本文选取五位典型学习者,以自述的方式,从对联通主义学习的认识、联通主义学习的重要策略、联通主义学习的收获三个维度分享他们的成长路径与发展,定义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新样态,从学习者视角阐明联通主义学习在“互联网+”时代的价值和意义。

肖建军

我是cMOOC“互联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对话”第一期的学习者,也是第二至第七期课程的建设者。在第一期课程中我积极参与讨论,关注cMOOC平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最终被评为“创新型联通主义学习者”。在第二至第七期课程中,我主动申请并成为课程建设团队的一员,主要负责cMOOC平台的设计和开发,为课程提供技术支持服务。联通主义学习与课程建设的经历,解决了我长期以来关于如何学习的困扰,收获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同行者,我在cMOOC中学习,也在cMOOC中成长。

1. 我眼中的联通主义学习:疑问—选择—综合—展示

加入cMOOC学习初期,我发现这类课程对学习者的要求与先前接触的网络课程不同。在cMOOC中,学习者通过与其他学习者对话来发掘自身兴趣点,构建与之相关的知识体系和人际网络。学习者的学习并不是听老师讲课,也不是单纯地看课程中的所有资源,而是有选择地查看资源,形成自己的认识,并通过撰写博客等方式与其他参与者对话。随着课程推进,课程中积累的内容越来越多,很多学习者都反馈学习压力大,而我没有感到特别大的学习压力。这可能是因为我把握了cMOOC与其他课程的区别——有选择地学习,在整个课程中选择性地学习与自己的问题相关的资源并参与讨论,及时总结沉淀并形成博客。例如:当我看到其他参与者对“碎片化学习”展开激烈的讨论时,便将这些讨论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理解并将之分享出去 。

2. 联通主义学习的重要策略:通过展示自己构建人际网络

cMOOC学习重要的不仅是回应他人的观点,更重要的是展示自己。其实,课程中有很多展示自己的机会。例如:第一期cMOOC每周六都会组织一次在线讨论,并邀请几位学习者加入。我报名参加了第一期课程的第一次在线讨论“线上线下的教学空间融合”,在讨论中分享了“互联网学习者是线上线下教学空间的融合点”的观点,并通过分析个人学习数据进行简单论证 。虽然分享的观点有诸多值得商榷之处,但它却成为我参加cMOOC学习的关键转折。它让我成为cMOOC中的“名人”,拥有更多与课程中的其他学习者建立联系的机会。我曾在课程中期对微信好友进行统计,其中有10%的好友是在此次事件后添加的。你可能会问,添加这些好友有什么用呢?其实,他们对我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短期和长期的积极影响。例如:在课程刚结束时,通过学习伙伴获得了英特尔公司的实习机会。在4年后的今天看来,这些人对我后来的学习经历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成为我现实中的老师、同学或同事。

3. 联通主义学习的收获:同行者的聚会

与cMOOC的故事并没有随着第一期课程的结束而终止。cMOOC给我很强的归属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我对课程学习环境建设产生了浓厚兴趣,喜欢在参与学习的同时对课程平台挑“毛病”,为课程环境建设献计献策,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WordPress和微信生态的cMOOC平台”迭代方案,并积极主动地同课程团队建立联系,这促使我从联通主义学习者走向联通主义课程建设者。

在cMOOCs中学习、转变的经历可以看作是一种同行者的聚会。了解我的人可能知道,我是一个爱学习的人,但学习并不爱我。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被学习“打击”,这使我一直有一个疑惑:如何学习?加之又是一名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这让我有意识地通过研究的视角来认识学习。例如:我发现自己常通过网络开展学习,便想办法追踪自己的在线学习数据,期望通过分析个人学习数据窥探一些规律。有人可能将其定义为自我认识的一些手段,距离发现学习的奥秘还差得远。是的,在获得足够的样本、适用的理论和方法基础之前,可能无法回答我的问题。但这一切在加入cMOOC团队后得到了改善。在cMOOC团队中,再来研究“如何学习”就有理论、资源、技术和方法基础了,更重要的是还有了很多一起做研究的同行者。大概,我成为cMOOC的建设者也并非偶然吧。

cMOOC学习不仅是获得和接受他人的经验,还包括与优质的信息源或相关的人建立联系。过去人们更偏爱并追求单一知识领域的深度,忽略知识的广度的价值。然而,人类历史上的许多里程碑式的知识创新、现实社会中复杂实践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综合、交叉知识领域的加持。cMOOC学习赋予学习者联通和汇聚更广博知识的潜力,也为组织学习和进化提供了新思路。

张翼然

我在湖南农业大学教育技术系任教。80后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第一代人,互联网给了我们很多机会,如参加社群,认识大咖,蹭讲座和课程。第一期开课前,通过微信朋友圈发现了这门课程,认识了群里对“互联网+教育”抱着积极信念的同路人。我喜欢群聊里不断迸发的个人经验、创新实践,体会到了基于联通主义与知识传授型网课的显著差异:不断生长和更新。本人坚持参与了每期的课程,既是课程的学习者,也成长为课程的同行者、经验的分享者、活动的主持者。

1. 我眼中的联通主义学习:问题发现与经验生长

我非常喜欢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大家带着问题来,在讨论中增长见识,探索中解决问题,分享并沉淀经验。之前大家普遍认为学习就是要有书本,但书上的案例往往适用于解决以前的问题,而这门课程中讨论的很多问题是正在发生的,充满未知性和可能性。课程教师不再是讲台上的权威专家,与大家平等地对话,出主意想方法,给资源给案例,邀请政策制定者、教育行业企业、高校的研究者、优秀的实践者们分享经验,促进联通和解决方案的生成。群友们受气氛影响,在课程群里进行自由表达和交流,激起一阵阵讨论热潮,课程内容在资源引入和观点碰撞过程中不断生长和更新。解决一个问题不是目的,在此基础上又会产生新的问题。群里有来自一线的教师,反思教育现象,贡献创新实践案例;
有孩子父母,带着对孩子教育的殷切期望和实际问题;
有教研员,他们的视角带大家更深入地理解城乡各地的教育差异;
有技术派教师,会热心帮忙解决技术问题;
有高校学生,他们贡献各种数字工具和理论知识。我们有时候会围绕着某个话题展开热烈讨论直至深夜。比如,刷屏教育圈的“一块屏幕改变命运”,引发我们对直播教育、对供给侧改革的无限遐想;
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等热门话题,在微信群里激起一阵阵热烈的讨论;
教育公平的话题,也将我们的讨论从技术上升到哲学。参与讨论,能让惰性的知识发生化学变化,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是积累经验和有成就感的事,更何况那些预测未来、改变世界的新问题。这种由兴趣和问题引发的学习动力很持久,每天带着问题去阅读和交流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

2. 联通主义学习的重要策略:敢于表达和乐于分享

在联通主义学习社群中不断表达与分享,是我不断积累和进步的阶梯。经历过互联网早期资源稀缺的时代,养成了收藏和归纳的习惯,会保存讲座PPT、课例中提到的数字工具等。在课程讨论时,常常发现某些资源可以帮上忙,于是在群里贴资源链接,再结合群聊提供的灵感及自己实践的探索,写成文章。分享可能意味着暴露错误、受到质疑,但更多情况下,它会催生更多的回报。分享是开展协作和收获反馈的前提。对主题特别感兴趣的朋友会互加好友,深入讨论,激发新的思路和问题解决的方案。当经历或者困惑分享出来便不再是一个人的经历或困惑,可以收获更多元、多视角的意见和建议,收获他人的共鸣和肯定。这让我变得更加自信,表达更加积极。课程团队引导我们将讨论的内容总结沉淀成文章,促进知识的产出和再分享。分享和讨论的过程也是不断检验认识的过程,平时陌生的问题或知识变得熟悉,而以前以为熟悉的问题或知识却变得陌生了。多元异质的群友会带来不同角度的观察和思考,在分享的基础上不断地积累和涌现群体的经验,拓展知识的边界,群策群力探索各种可能性,产生更多的创意和实践。

3. 联通主义学习的收获:在分享中转变身份、持续联通和更新知识

在第三期课程中,受邀担任分享嘉宾和技术体验活动的主持者。分享的内容是“一线教师爱用的网络资源和工具”,每一次分享的准备都是整理反思的过程:需要提炼分享的主线,深度地思考和整理,让头脑里的那颗知识之树渐渐充实,开枝散叶。分享把所知所识“道”出去,为之“知道”。经验分享的同时,也给自己联通知识和更新知识的机会,分享收获的反馈和灵感也是再次打磨和精炼主题的动力,该主题也成为我开展教师信息化培训最受欢迎的内容之一。之后在第五期课程中,再次分享了“网络教学工具的选择与搭配”,正值疫情网课的大背景,有人抱怨,有人“支招”,分享了自己的网课方法和工具探索,与群友们分享困惑和总结经验。这次分享后,又受课程群友的邀请,在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等高校的相关在线教学讨论中再次分享,这又促使不断总结完善方法论,改进实践。在此激励下,在本科教学中继续开展基于联通主义的混合式教学的探索,经过两年的摸索,在课程第七期分享了获得两项省级教学奖项的主题“‘互联网+’促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分享后又受群友邀请在高校新教师培训中再次分享。参与这门cMOOC,大胆表达和乐于分享,让我从参与者转变为活动主持者和分享者,让自己联通更多,收获更多,深刻地体会到,在“互联网+”时代,联通不仅仅是联系和索取,更需要共享和贡献。分享,才是真正的拥有。

“互联网+”时代,个人成长离不开分享和联通。大脑神经元的连接记载着认知和经验,以往我们通过看书、旅行、对话来共享知识和思想,联通物理空间的社会关系建构人脉和资源网络。互联网提供了更广阔的分享和联通的学习空间,可以接触到更新鲜、更原汁原味、更丰富的知识,还能突破时空限制联系到它的贡献者。通过主动选择、获取、整合知识,提升个人能力,通过分享、交流审视自身,发现不足,获取成长动力和探索新的发展方向。

王小凯

第一次加入cMOOC时,在郑州大学教育学专业读大三,那时cMOOC和联通主义对我而言陌生而又神秘,但4期cMOOC学习的经历让我愈发体会到这类学习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前两次课程学习时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后两次既是学习者,也是课程运行的促进者。参与联通主义学习的双重身份和体验,多方面地感受到了一种“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师生关系,一种强调积极开放的新型学习方式,一种直面解决复杂问题的新思路。

1. 我眼中的联通主义学习:新型师生关系

前两期参与课程学习的经验以及对联通主义学习的兴趣,让我在cMOOC6.0和7.0时,成为一名课程促进者。cMOOC6.0时,主要负责协助一个小组开展问题解决活动,包括推荐资源、督促进展、对接教师指导、参与讨论、记录阶段性问题解决成果。cMOOC7.0时,主要负责主题二“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教育资源供给模式”的运营工作,包括学习资源、论坛话题的设计,微信和论坛讨论的运营,直播沙龙的组织以及生成性内容的总结提炼。

从学习者和促进者的视角看待联通主义学习,发现促进者和学习者的界限并没有那么清晰。换句话说,促进者也与学习者共同学习和讨论,而一名合格的联通主义学习者,自然而然地也在促进其他学习者的学习。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表现为两个特征:首先,这种师生关系更为平等。cMOOC创设了一种平等的交流环境,学员能够跨越时空,和各大高校的硕士生、博士生、教师以及教育行业的资深从业者和创新实践者进行对话,共享前沿信息,共话问题热点。无关身份地位,每一个学习者的声音都得到放大,都能收获来自多方的反馈。其次,这种师生关系会互相转化。教育是一项极其复杂的事业,“学无常师”,在解决教育问题上体现得特别明显。我们很难定义在cMOOC中谁是教育者,谁是学习者,抑或谁是知识的生产者,谁是知识的消费者,两两之间的界限并没有那么清晰。所有的参与人员共同学习和讨论,一名合格的联通主义学习者,自然而然地在不同情境中承担教师或学生的角色。所有成员置身于同一问题情境中,相互之间的启发、冲突和反馈,恰恰是联通主义学习的核心。

2. 联通主义学习的重要策略:开放积极的心态

联通主义学习对学习者具有较高的要求,但我认为相比学习基础,开放积极的学习心态更加重要,这种积极的心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积极地熟悉并适应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与路径清晰、任务明确的传统学习不同,联通主义课程内容时时刻刻在生成,知识的海量和碎片化是常态,情境问题也更加综合复杂,因此克服对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畏难情绪是基础。第二,积极地展示自我并连接他人。我们习惯倾听,怯于表达,但只有积极地展示自我,与他人进行对话,才更有可能吸引志同道合者,才能建立更加优质的学习网络,促进问题解决的知识创生。第三,保持开放包容和善于取舍的心态。网络环境中充斥着各类观点,任何观点都能找到支持者和反对者。对于不同的观点,应保持开放的心态,在尊重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我们看到的信息并不都是真实或有用的,这就需要学习者建立“信息过滤装置”,在复杂的网络节点当中寻找所需。

3. 联通主义学习的收获:复杂问题解决的新途径

cMOOC4.0设置了学习者自由组队、协作完成问题解决的活动,我作为队长和其他4名身份、年龄、学习背景各不相同的学习者共同参与,围绕“企业视角下的‘停课不停学’在线教学供给模式”问题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协作。之前从未经历过这种在线协作学习,尽管我们在时间协调、任务推进等方面遇到了一些困难,但不同身份的成员常常能优势互补,例如:来自企业、高校和中学一线的同伴提供了大量不同角度的思路建议,这样的学习经历让自己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环境下群体智慧汇聚的力量。

cMOOC既有有形的价值,也有无形的价值,有形的价值在于它汇聚了大量的碎片化、时新性、分布式的内容和经验,无形的价值在于它所构建的知识社群。后者对我而言更加宝贵,正成为一种“互联网+”时代复杂问题解决的新途径,表现为:第一,通过互动汇聚经验,产出新思路。学习不是拿来主义,而是在碰撞中发生的,每个个体都可以成为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产出的是更加“鲜活”的知识。第二,分布式的环境和工具共同支撑问题研讨与知识创新。学习不是发生于封闭的平台或系统,各种分布式工具和平台为丰富的互动和分享提供了重要支撑,比如这门课程依托cMOOC平台、微信群、在线会议等工具,微信群讨论即时便捷,但内容输出碎片化,不利于知识沉淀。相比之下平台的论坛和博客互动更加系统,但反馈回复不够及时。不同平台工具各有优势,或系统或碎片,或密集参与或独自思考,或聚焦讨论或发散启发,从而促进了问题解决和知识创新。

联通主义学习,投入越多,收获越多。虽然联通主义学习不能给予我们所有问题的答案,但通过联通主义学习,我们更有可能获得和发展适应变化、推动创新的能力,在千变万化的社会生存中更显从容。

王东华

我是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专业教师,一直在研究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一个偶然的机会,从朋友圈了解到北师大陈丽教授团队开设了一门免费的、与众不同的cMOOC,开展“互联网+”时代的联通主义教育理论的落地尝试。抱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想法,加入课程学习中。被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所吸引,从第一期开始,每一期都积极关注并参与,通过平台、微信、直播工具等与课程团队和其他学员交流互动,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联通主义的价值意蕴,思考在育人实践中推广应用的可行模式。

1. 我眼中的联通主义学习:人才培养的新理念与新模式

原有教育模式建立在知识稀缺、知识流适度可控的认识论基础上,而互联网的出现使得知识观发生变化,知识过载、领域快速变化成为常态,因此教育方法的改变是必然的。基于以上认识,自己也曾凭经验零星地进行过各种教改尝试,但由于缺乏理论指导而不得其法。直到参与cMOOCs学习,开始接触联通主义理论,逐渐发现联通主义的很多教育观点和思想竟与我在实践探索中的结论不谋而合,比如在实验课中,要求学生通过作业形式将所做实验和以前实验、类似实验及日常生活现象等建立联系并进行相互借鉴,通过这样的关联来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这点和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八条原则之一“发现领域、观点和概念之间关系的能力是最核心的能力”有异曲同工之妙。联通主义是适应“互联网+”时代特点、直面网络环境下知识变化挑战的一种高效、新型的学习方法,是一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理念,为创新网络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策略提供了理论指导。

2. 联通主义学习的重要策略:主动联通,沉淀思考

主动联通,尤其是与优质资源(包括人和内容)的主动联通是联通主义学习的重要策略之一,这是高效学习的重要途径。对我而言,虽对教育研究充满兴趣,但由于缺乏教育理论基础,在参加cMOOCs之前,对跨专业开展教育研究和实践总觉“心有余而力不足”,研究仅限于经验总结。而联通主义课程为协同多学科力量、开展跨学科研究提供了环境和平台,在课程学习中我有意识地、主动地同他人建立强联通,以弥补教育理论的不足,迅速了解接触教育学前沿。当时只要有时间,就会从天津乘车去北京参加线下沙龙,充分地利用与课程团队、学员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辅以各个平台、各种形式的线上交流,学习效果很好,参加学习的这段时间是我思维最活跃的时期,短时间内自己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都有了较大提升。除主动联通外,沉淀思考,不断迭代也是联通主义学习的重要策略,庞杂的信息需要去芜存菁,碎片化的头脑风暴需要及时沉淀。参与团队的探讨,思考他人的评论反馈,将新想法、新思路通过博客等方式记录下来,开展持续的自我反思,这是不断迭代发展信息网络和知识网络、促进深度学习的过程。

3. 联通主义学习的收获:课程实践的创新与推广

对我而言,cMOOC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它更是我教学实践改革与创新的智慧源泉。学习过程中一直注重将交流思考所得迁移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探索用联通主义观点和方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模式。课程承载的理念和产出的内容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比如陈丽教授提出未来教育中教学重点的变化,将从“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的金字塔型转变为“创造、评价、分析、应用、理解、记忆”的倒金字塔型,创造将成为教学的重点,这个理念非常有前瞻性,也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创造的起源是发现机会和实现机会,实践中我提出了学习的目的将会从以前的“学习知识,应用知识”转变为“发现机会,实现机会”的观点,并以此为核心设计了前沿穿透式教学法,即学生直接进入学科前沿学习,并在前沿进行创新创造,期间以联通主义学习方式快速联通所需知识。通过开发一系列的教学工具和方法,基本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了倒金字塔的教学设计,这些教学工具和方法有望成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手段之一。

联通主义学习是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先进学习理论,近些年为探索理论在教育不同阶段的适用性,先后在初中、高中和大学的不同专业进行了小规模实践,同时指导其他专业的教师进行教改实验,都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期间先后受邀在本校计算机独立学院及民办高校专业委员会年会、新工科背景下人工智能课程创新研讨会、湖南东雅中学校际联盟等做报告,都获得了良好的反馈,这说明联通主义理念所构建的教学方法是跨专业、跨学段且普遍受欢迎的。随着实践的深入,相信未来联通主义学习必将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徐亚倩

作为cMOOCs“互联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对话”课程团队的一员,自第一期便参与了课程的设计、开发与运营,见证了国内第一门cMOOC的萌芽与生长,亲历了联通主义课程的设计与实践从0到1的转变,目睹了联通所产生的教与学的价值和新的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也与cMOOCs共同成长,从一名联通主义课程的建设者、促进者和学习者逐渐成长为联通主义理论的研究者,在课程的迭代中探索“互联网+”时代一种全新的课程设计理论。

1. 我眼中的联通主义课程:知识社区型课程

联通主义揭示了互联网环境下学习和知识的新现象,需要探索一种全新的课程设计理念和模式。七期cMOOCs课程设计与开发的经验告诉我们,联通主义课程实际上就是一类开放生成、多模态互动分享、有组织的知识社区型课程,帮助学习者同他们所需要的人和信息源建立联系,培养其应对和解决不确定性情境和问题的能力。课程提倡广泛协作,鼓励参与贡献,尊重多样性,正视复杂性,学员通过联通开展学习,学习也是为了更好地联通。在这里,人人可互动,人人可贡献,人人可创造,所有成员在相互支持、分享经验中共同成长。

因此cMOOCs的设计与开发,相比内容的精心设计和编排,更重视内容的生成与汇聚,课程团队虽提供了丰富的预设性的学习材料,但这些材料只是学习的起点或想法的种子,课程内容由促进者与学习者共建共创,是在社群持续交互过程中动态生长的,甚至主题或想法的种子也由学员提出,比如学员群贡献和涌现的新话题会被抓取并纳入论坛讨论或其他学习活动。课程创设了高度开放、联通化、分布式的学习空间,主平台发布周报和组织活动,汇聚分布式平台内容,联通其他社交工具、群组工具、协作编辑工具、直播工具等共同支持学习者多模态的互动分享。课程围绕“操作—寻径—意会—创生”的学习路径设计学习活动,操作类学习活动促进适应学习环境,寻径类学习活动引导融入学习社区,意会类学习活动激发深度讨论联通,创生类学习活动推动内容沉淀生成。学习评价更加关注过程、参与和贡献,以网络联通和知识创新为评价内容,综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内容分析、文本挖掘、行为统计等混合式评价方法,设计多层次、多类型的证书来肯定多样化的成长和发展。学员之间的相互支持是联通主义学习支持的显著特色,每个个体在特定情境下都可以成为他人学习的促进者,促进者作为重要节点,用行为引领并促进学习者转变,与学习者共同成长。

2. 联通主义学习的重要策略:学会过滤和整合

从学习者的角度,我体验到了一种网络时代全新的课程形态和学习方式。这类学习区别于以往的课程学习经历和体验。学习充满了未知和无限的可能性,内容超脱于书本之外,网络是学习的主战场,在很多情况下创新只是源于一颗想法的种子,在所有学习者的播种和浇灌下盘根错节地生长。cMOOC就像是一个小型的互联网社会,情境是复杂的、千变万化的,信息过载和认知负荷也并非需要回避的问题,相反地,它对原汁原味的经验和内容更加开放和包容。因此,对联通主义学习者而言,重要的不是学习的内容,而是学习本身,过滤、决策和整合是至关重要的学习过程。学习需要自己定义感兴趣的问题和方向,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及信息源,持续寻径、过滤、整合、形成新的理解后分享表达,进入下一个联通和知识更新的循环。在这个过程中,选择能力、整合碎片化信息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变得更加重要,这是联通主义学习的基础,也是联通主义学习重点培养的能力。

3. 联通主义学习的收获:亟待探索的研究新天地

在课程设计的实践中,也寻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和研究问题——联通主义课程设计与联通主义学习规律。联通主义为教育理论创新注入了新鲜血液,是一方亟待深入探索的研究新天地。过去4年的实践和研究探索指引我正式迈进了联通主义研究的大门。在陈丽教授的指导下,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机器学习、基于设计的研究等新兴研究方法,基于大规模的课程实践数据,尝试揭示了联通主义学习中网络的动态演化规律及相互关系,总结联通主义学习者的类型及特征,挖掘个体知识贡献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知识生产过程中的交互规律,提炼联通主义课程设计经验,将联通主义课程设计作为博士学习期间的重点研究方向。作为一名科研新人,身处前沿研究领域,有问题、有实践场域、有领路人,感觉无比幸运,也定不负所望,砥砺前行。

在愈加复杂和不确定、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知识愈加脱离个人掌控,其形态、范畴、生产与传播方式皆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从教师到学生的简单、确定性的知识传递已经无法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快速变化的实践挑战。为了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和知识特征,教育的组织形态、服务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均应发生改变。联通主义学习者的经历让我们看到这类课程的特色优势及其探索的价值和前景:联通主义学习是有选择的学习,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知识生长的过程。主动联通、敢于表达、乐于分享、开放积极的心态、正视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善于过滤和整合、及时沉淀反思是重要的联通主义学习策略。课程成为汇聚经验、迸发灵感、协同创新、具有生命力的知识社区,展示了一种更为平等的、相互支持的新型师生关系。学习者的学习和探索并未随着课程的结束而终止,相反地,他们带着联通汇聚的新理念、新经验、新思路在自己的实践场域中躬行实践,再将实践的产出反馈共享至社区,这是群体与个体互惠成长的过程。通过联通主义学习,学习者不仅能够收获更多志同道合的学习伙伴,在分享中持续联通并更新知识,而且掌握了一种群策群力、智慧共享的问题解决的新机制,帮助学习者应对日新月异、追求创新的时代挑战。联通主义指导下的这种新的课程形态,为培养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和终身学习者,培养各领域勇担重任、积极探索和自主创新的先锋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答案。

猜你喜欢 联通主义学习者 风起轩辕——联通五千年民族血脉当代陕西(2020年20期)2020-11-27新写意主义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学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联通发展历史,理解函数概念新世纪智能(教师)(2020年2期)2020-05-22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意林·少年版(2020年2期)2020-02-18一张图读懂联通两年混改通信产业报(2019年28期)2019-09-24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湘潮(上半月)(2019年3期)2019-05-22微信搭台“联通” 代表履职“移动”人大建设(2019年11期)2019-05-21近光灯主义意林·全彩Color(2018年9期)2018-10-12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Coco薇(2016年7期)2016-06-28

推荐访问:学习者 路径 联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