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方机—病机相应”临证思路探析*

曾祥珲 陈党红 徐国峰 许家栋 杜炯栋

(广东省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370)

经方,是以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为代表的汉唐方脉医学体系[1]。《金匮心典·徐序》曰“惟仲景则独祖经方,而集其大成,惟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后世有关经方研究的专著汗牛充栋,但对于仲景经方组方规律的探讨大多仍以传统的君臣佐使为主,强调组方的主次结构,却忽略了经方深层次所蕴含的中医平衡圆通观念[2]。笔者认为,方机是理解经方组方规律的重要方法。统而言之,就是在表里观、正邪观、津液观伤寒三观指导下,将方剂先拆解组合再还原归一,以便于医者临证运用的机理与规律。它包括方干、方眼、方势和方效4个部分[3]。在临床中,将经方方机与疾病病机相应地结合起来,不仅能达到一方广用,还能提高临床效果,给临床诊疗带来更多启发。

1.1 方机的组成 方机由方干、方眼、方势和方效四个部分组成,而方干是方机结构中最重要的一员。方机中的方眼、方势、方效均与方干密切相关。方干是指一首经方可以拆解成的数首小于己之经方、或药对、或治法,缺一不可;
方眼,为诸多方干中剂量最大之方干、或药势最峻烈之方药、或功效趋向性最多之方干或方药[3]。以宋版《伤寒论》桂枝加芍药汤为例,此方组成的方干为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生姜甘草汤,而芍药甘草汤方干中,芍药六两,用量最大,故方眼为芍药甘草汤方干,可见此方尤其突出了对治人体里位血虚痹结的病机情况。

1.2 分析方干功效的方法:药证 每个方干,均有不同的功效,而药证是分析方干功效的重要方法。有医家提出,药证就是中药的主治依据,和药物相应的不仅是功效,更是功效之下的具体的主治症状和体征[4]。笔者认为,药证是基于《神农本草经》中对药物功效的初步描述,并结合该药性味而综合得出的具体药效。如“芍药,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5],结合芍药性味酸苦寒,故有“养益津血、缓急除痹、破坚散结、清热利水”的功效。其他药物,如桂枝、生姜、炙甘草,均有各自临床应用的药证。方干中各药物的药证综合起来,便形成了此方干的综合功效。例如,以芍药、炙甘草组成的芍药甘草汤方干,综合芍药、炙甘草的药证分析,芍药甘草汤方干的综合功效为养血除痹、缓急止痛、益胃生津。

1.3 方干决定方机的方势、方效 方机中的诸个方干共同作用,整体达到的作用趋势和性能效用,便是经方方机的方势和方效。详而言之,方势为诸多方干所具之四气五味达到的升、降、浮、沉、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寒、热的作用趋势,如同枪械之弹道;
方效,为综合了诸方干功效,以及方眼和方势,从而使整首经方所能达到的性能效用[3]。再以桂枝加芍药汤为例,《伤寒论》云“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6],结合此方诸方干的功效、综合作用趋势和方眼,可以判断,此方的方势为升、宣、通、泻,方效是解表散寒、温中益气、养血除痹、利水破坚。

病机是在伤寒理论指导下,三阴三阳六病发生、发展和病传病解的机理与规律[3]。病机作为对疾病在人体表里形成的寒热、虚实不同状态下的证候概括,充分体现了当下最突出的矛盾状态,病机同气机一样也是一个动态的运动变化过程,有起始病机、中间病机和终末病机等阶段病机之差异[7],这也代表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至重的发展过程。疾病处于不同的病机状态时,均有表里之分,而经方方机中的方眼、方势可与之相应;
均有有寒热、虚实之分,方机中的方干、方效可与之相应。因此,在对经方方机有深入剖析的前提下,对疾病表里、寒热、虚实的病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对应,可形成“方机—病机相应”理法体系,可达到辨证精细、一方多用、提高疗效的目的。

3.1 症状转化病机 “方机—病机相应”,要求经方方机对应疾病病机,而非对应症状,这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也与传统的辨证方法有较大的区别。这要求医者将临床症状转换成病机,再通过“方机—病机”相应,以达到以经方治病的目的。

即使患者有较多的临床症状,将症状转为病机,便可执简驭繁。在表的情况:怕冷、手凉、怕风、背冷等,均可归为表寒的病机;
汗出的异常,如手汗、阴囊出汗、头颈汗出、腋下汗出等,均可归为中风(风邪疏泄)的病机;
怕热、手足心热、体表的红疹结节等,可归为外热的病机;
皮肤的干燥、甲错等,可归为外燥的病机;
体表的肿块、结节等,可归为外结的病机;
在里的情况:口干、口苦、口渴、饮水量多等,均可归为里热的病机;
大便燥结、难解等,可归为里燥的病机;
腹满、体内的肿块、大便结、月经血块等,均可归为里结的病机;
面色萎黄或白、下睑偏淡、月经量少等,可归为津血虚少(血少)的病机;
小便不利、咳痰、下肢袜痕、水气、水肿、白带的异常等,可归为水饮的病机;
胃纳差、大便次数及性状的异常等,可归为里虚的病机;
腹凉、畏寒凉饮食、小便清长色白、大便完谷不化等,可归为里寒的病机。

虽然将表里的症状归属表里不同的病机,但表里病机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以《伤寒论》第273条太阴病提纲证为例,“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6]。临床表现为腹满、呕吐、纳差、下利、腹痛等,条文中所述疾病的前提是太阴病,太阴脾者,湿土之脏,或因寒邪直中太阴、或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误治失治,中气耗伤,损伤脾阳,阳不胜阴,阴寒内盛,脾虚不运,湿邪自生,以成太阴虚寒之证[8]。太阴虚寒之病位在脾脏及其连属系统,其病机特点在于虚、寒、湿[9]。同时,结合太阴病的特点,人体表位可能还会出现的怕冷、面色萎黄或恍白、甚至水肿等表现。因此,经分析得出,人体里位的腹满是水饮内结引起腹气不通,呕吐、下利是里虚、中焦虚寒伴水饮上逆下注所致,腹痛是里寒伴水饮攻冲引起。也因为中焦虚寒,不能温煦表位、推动津液运行,伴生水饮,在人体的表位会出现怕冷、水肿等表现,若病久气血化生受阻,表位还会出现津血虚不能濡养的面色萎黄、下睑淡等表现。这就是表里病机是紧密联系的表现。

3.2 方机对应病机 由上可知,病机有表里、寒热、虚实的不同,而经方有不同的功效,也有补虚泻实的区别,可以对治病机中“虚实、寒热”不同的情况。方机中的方势,有治表、治里、表里同治的差别,故方势可以对治病机中“表里病势”不同情况。“方机—病机相应”要求对一首完整的经方方机有深入的认识,通过对方机中各方干的功效及方眼、方势、方效综合分析,从而理解该方方机所能对治的病机。以下做更加细致的阐述。1)方干与“表里、虚实、寒热”相应。《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载“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10],阐述了经方药物具有四气(寒热温平)之性以调节寒热、五味(酸苦甘辛咸)之性以补虚泻实,可对疾病表里不同、寒热虚实各异的病机状态进行治疗。而体现这一层面特性的就是经方的方干。以桂枝汤为例,桂枝汤是由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半个生姜甘草汤(生姜、炙甘草、大枣)3个方干组成,结合诸药的药证,可以得出各方干的功效。桂枝甘草汤方干能“解表祛邪,平冲降逆,补虚温胃,宣通阳气”,故可治疗“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6]。条文所反映的病机为发汗过多伤及人体津液胃气,导致津液在表不能温煦卫外,出现“表寒、里虚”的病机状态,临床可见到如怕冷、手凉、心悸、下眼睑偏淡等症状;
而生姜甘草汤方干能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11],此方能补益胃气津液、制化水饮,可对治“胃虚、水饮”的病机,临床可见到如纳差、大便溏、舌淡、有痰、怕冷等由胃气虚、水饮不化引起的临床表现;
芍药甘草汤能愈津液不足的“两胫拘急”[6],能濡养里位的营血,对治“血少”的病机,临床可见到,如面色偏萎黄、面色白、下眼睑偏淡、口干、大便偏干等由津液营血不足失于濡养引起的临床症状。这就是方干与“表里、寒热、虚实”病机相应的具体分析过程。2)方势与“表里病势”相应。疾病所处的表里病势的状态不同,决定了临床辨治是治表、治里还是表里同治。这就要求经方方势能与“表里病势”相应。以《伤寒论》第96条为例,“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6],患者感受外邪后,出现表邪不解,正邪交争寒热往来,邪气部分入里,引起了气机不利的胸胁苦满[12],以及中焦胃虚失运的不欲饮食,邪气部分化热、火郁上扰心神,故见心烦,火郁与胃虚水饮互结上逆,故见喜呕[13],因此,可将这些表现概括为“上焦郁火(里热)、中焦胃虚(里虚)、下焦饮逆(水饮)、邪气交争于半表里(表寒)”的病机状态[3]。疾病目前整体的病势仍偏表,同时伴有人体里位寒热、虚实的错杂,因此,主以小柴胡汤。它由半个黄芩汤、小半夏汤、生姜甘草汤等方干,加上能苦寒升散解表、燮理三焦的柴胡[14],具有“解表散邪,清解郁火,温胃化饮,推陈致新”的功效,整体方势宣、降、补、泻,能对治疾病当下的病机状态,“方机—病机”能整体相应,因此,小柴胡汤是治疗当下病机状态的理想处方。这就是所选经方方势要与疾病“表里病势”相应的具体体现。

“方机—病机”相应的优势在于,即使是不同病种、以及症状错综复杂,只要经方方机能与症状背后的病机相对应,此方就有应用的机会。正如太阴病提纲症状背后反映出来的病机为“脾胃虚寒、胃虚不运、寒饮内结、上下攻冲”(里虚、里寒、水饮),即使患者表现与提纲条文症状不一样,只要背后的病机相同,便可以“当温之,宜服四逆辈”[6]。

下面以经方“前胡桂枝汤”的方机为例,以详细阐述“方机—病机相应”的临证思路。以供同行参考。

前胡桂枝汤来源于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15],由以下药物组成(剂量以1两=6 g转换):竹叶12 g,北前胡24 g,黄芩9 g,半夏12 g,生晒参9 g,生姜9 g,大枣12 g,炙甘草6 g,桂枝9 g,白芍9 g,当归12 g。方中含黄芩汤、小半夏汤、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生姜甘草汤、一味前胡丸等方干,并加竹叶、当归组成。前胡能解表化饮、黄芩汤清热、濡养津液,小半夏汤降逆化饮,桂枝甘草汤辛温解表、甘温补益推动在表之津液,竹叶清热生津补虚,当归温润津血。在各方干的共同作用下,此方方势为升、降、通、补,方效为解表散寒、清热化饮(痰)、健胃和中、养血补虚,治疗以上焦和表位为所急所苦,以津血虚(血少)伴有表寒、水饮、里热、里虚的病机状态(血少,表寒,水饮,里热),在临床中表现出如以下诸类症状,如怕冷、手凉、鼻塞、咯痰、下肢袜痕、卧蚕、面目浮肿、下睑淡、纳差、便溏、口干、口苦等,只要符合“上焦及表位为所急所苦、血少、表寒、水饮、里热”的病机,均可“方机—病机相应”而施用。

案1:患某,女性,64岁,因“咳嗽咯痰1周”于2018年5月11日入院,患者1周前开始出现鼻塞、咳嗽、咯黄痰,自行服用头孢(具体不详)及生姜红糖水后无明显缓解,后咳嗽逐渐加重,遂来我院急诊就诊,查胸片示双下肺炎症,血象不高。入院症见:精神疲倦,面色萎黄,平素情绪焦虑紧张,呼吸稍促,间中咳嗽咯黄痰,鼻塞,无恶寒发热,手足末端麻木,口干,大便干结,每日1次,夜尿1次,纳眠可。舌淡嫩无苔,脉细弦滑。查体:下睑偏淡,腹满,下肢甲错,手偏凉。西医诊断:肺炎。中医诊断:肺热病;
证属厥阴中风。治以解表散寒、养血补虚、清热化痰。予前胡桂枝汤口服(具体组成、剂量同上)。患者服用5剂后咳嗽基本缓解,无明显鼻塞,偶有白痰,稍咽痒,大便隔天1行,质软成形,小便夜尿1次,舌淡嫩无苔,脉细弦滑。继续服用2剂后缓解出院。2周后门诊复诊调理体质时随访无明显不适。

按语:患者咳嗽痰黄、鼻塞,伴面色萎黄、口干、大便干、手凉、下睑淡,以上焦表位为所急所苦,表位的病机为风寒不解、水饮停滞、津血不能温煦,里位的病机为水饮并伴轻微的里热、里燥,正是津血虚(血少)伴有表寒、水饮、里热的病机状态,病势偏表,故予前胡桂枝汤解表散寒、养血补虚、清热化痰。整体方机能完整对治患者当下的病机状态,故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案2:患某,女性,82岁,因“咳嗽气促4 d”于2019年11月12日门诊就诊,症见:精神疲倦,咳嗽、气促,甚则喉间可闻及哮鸣,痰色黄白,怕冷,口干口苦,纳眠差,大便偏烂,小便尚可,舌暗红苔薄黄腻,脉滑数稍紧。查体:下睑偏淡,腹满,手偏凉,下肢袜痕。诊断:气促查因(肺炎?哮喘?)。中医诊断:咳嗽;
证属厥阴中风。治以解表散寒,养益津血,温中和胃,清热化痰。予前胡桂枝汤口服(具体组成、剂量同上),服2剂时暂未见明显改变,仍咳嗽、气促明显,考虑正邪交争仍剧,嘱继续服药,3剂后患者咳嗽及气促明显好转,服7剂后基本缓解。

按语:患者高龄,咳嗽、气促、哮鸣,为上焦表位为所急所苦,伴怕冷、手凉、下睑淡、大便溏、脉紧,提示胃气虚不能制化及温煦肌表、表寒不解、津血不濡,口干口苦、痰黄白、舌暗红苔薄黄腻、脉滑数为痰热互结的表现。综合分析,整体病机为津血虚伴有表寒不解、痰饮里热互结的病机状态,病势偏表,前胡桂枝汤能外解表位风寒,养益津血,温中和胃,清热化痰,方机与当下的病机相应,故取得明显效果。

案3:患某,男性,58岁,因“反复纳差、乏力3年,再发1周”于2018年11月16日入院,既往酒精性肝硬化、副银屑病病史,入院症见:精神疲倦,纳差,乏力,咳黄痰,伴胸闷气短,口干饮水多,全身多发鳞屑脱屑及黑色素沉着,伴瘙痒,纳眠差,大便1~2次,成形,夜尿2~3次,舌暗红苔黄腻,脉浮滑弦数。查体:手凉手潮,目下卧蚕,下睑偏红,下肢甲错。西医诊断:1)酒精性肝硬化;
2)副银屑病。中医诊断:虚劳;
证属厥阴中风。治以解表散寒,养益津血,温中和胃,清热化痰。予前胡桂枝汤口服(具体组成、剂量同上),服药1周后患者精神好转,胃纳明显改善,且全身多发鳞屑脱屑的情况明显好转,现仅少许瘙痒,予安排守方带药出院,后随访患者纳眠可,皮肤不适已基本缓解。

按语:患者长年嗜酒,同时伴全身皮肤反复大量脱屑,已于多个医院皮肤专科就诊2年余,但无明显缓解。现患者症见表位风寒不解(手凉手潮、脉浮),胃气失运、津血虚不能濡养(纳差、精神疲倦、皮肤脱屑甲错),里位痰饮及里热互结(口干饮多、咯黄痰、舌暗红苔黄腻,脉滑弦数),予前胡桂枝汤外解表位风寒,养益津血,温中和胃,清热化痰,方机与病机相应,故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治疗2年难愈的皮肤脱屑亦得以缓解,半年后随访皮肤病均未复发。

“方机—病机相应”的临证思路是有别于传统辨证体系的,它是实现精准辨证、一方广用的重要方法。同时,它并不像传统辨证体系那样多立足于临床某些特异性的症状,而是通过分析症状背后的病机,以及病机间的表里联系,从而选择方机能与病机相应的经方进行辨治,实现“方机—病机相应”。笔者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认为,此法思路清晰,疗效比较可靠,值得进一步深入地探索,形成更加完善的“方机—病机相应”体系。

猜你喜欢 水饮表里经方 对经方薯蓣丸的认识及临床思考基层中医药(2022年2期)2022-07-22山河“表里”——潼关,岂止是一个地理的“关”当代陕西(2020年21期)2020-12-14制度框架: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新维度历史教学·中学版(2020年4期)2020-05-09曹永华东坡赤壁诗词(2019年4期)2019-09-12《外台》茯苓饮治疗慢性胃炎(痰饮停胃证)的经验总结现代养生·下半月(2018年12期)2018-03-20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去桂之解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16年6期)2016-11-02经方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中医研究(2014年8期)2014-03-11运用经方治疗疼痛验案举隅中医研究(2014年8期)2014-03-11经方教学体会中医研究(2013年11期)2013-03-11反讽:基于表里内外语境的“佯装”、“歪曲”:张力诗语探究之四中国文学研究(2012年2期)2012-01-19

推荐访问:探析 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