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爱爱腔”,重任在肩,任重道远——学习“爱爱腔”的点滴体会

党月萍

作为“晋剧皇后”王爱爱老师的入室弟子、“爱爱腔”传承人,是我一生的幸福与骄傲。“爱爱腔”是恩师王爱爱通过数十年舞台实践形成的声腔流派,也是对她表演艺术的高度总结。清纯悦耳、酣畅淋漓的“爱爱腔”让多少人为之倾倒、多少同行为之折服。我自幼年学习戏曲时就迷恋于“爱爱腔”,当时就曾萌生一种想法:将来一定要学唱“爱爱腔”,用优美动听的“爱爱腔”为父老乡亲演唱。为达此目标,我不断努力学习。在原山西省戏曲学校上学期间,除了完成正常的课程外,我一有空就听王爱爱老师的录音,看她的演出录像,并找机会观摩她的现场演出。但我心里明白,这种远距离的模仿学习,只能学一点皮毛,难以学到王老师的艺术真谛,因而总是心有不甘。我什么时候才能得到王老师的亲自教诲,取得“爱爱腔”的真经呢?

2003年,我参加全国首届戏曲“红梅奖”比赛时,经裴茂杰老师的引荐,王老师热情接纳了我,为我辅导唱腔。王老师那平易近人和精湛的艺术造诣令人敬佩,尤其是她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使我受益匪浅,也深受教育。王老师在艺术上要求非常严格,对于唱腔要一字一句细抠,连一个气口、一个微小的动作、一个眼神的转换都不放过,一次次的要求、一次次的纠正,直到满意为止。特别是对声音的要求,王老师的标准更高,对我的声音是否饱满、咬字是否真切、韵味是否浓厚,要求都很严格。我一遍遍唱,王老师一遍遍听,并一遍遍亲自示范。在王老师的指导下,我进步很大,也最终获得了本届的红梅大奖。

2004年,在原山西省文化厅和学院领导的亲切关怀下,我终于如愿以偿,成为王爱爱老师的入室弟子。学院还为我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同时聘请王老师担任学院名誉院长,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宿愿终于实现了。从此后,我和王老师朝夕相处,随时请教。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一有空余时间就去师父办公室学戏,师父也把她所有拿手好戏都给我细说了一遍。在学校,我每天都能看到师父熟悉的身影,而我每天工作学习的一点一滴也都在师父的“监督”下。王老师经常深入课堂进行指导和点拨,她的指导和点拨言简意赅,直击要害。这不论是对老师,还是同学,都是极大的激励和鼓舞。特别是我,作为她的正式弟子,能够工作、生活在师父身边,能时时处处得到言传身教,这样的“小灶”就是我的艺术成长中的饕餮盛宴。

但同时,正式拜师以后,我也深感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拜师仪式绝不仅仅是个形式,它意味着王老师对我的信任,我有责任和义务将王老师的演唱与表演艺术不折不扣地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王老师的表演艺术光彩夺目,内涵丰富,自成体系,是晋剧诞生以来,继丁牛郭冀等老一辈流派艺术大师之后的又一个高峰,我深知担此重任绝非轻而易举。但我既入宝山,就要携宝而归,我能做的就是加倍学习,努力前行!

在跟王老师十余年的学习过程中,我体会到“爱爱腔”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王老师在演唱过程中特别讲究吐字。她经常讲,要“以字行腔、腔随字走”,做到“字正腔圆”。字正腔圆是唱腔的基本要求,正确地处理“腔”中之“字”,就要把每个字的字头、字腹、字尾处理好,韵辙要规范,五音四呼要准确,做到字字清晰、句句入情,咬字上不僵、不拙、不泄,喷口轻松而有力。这说起来简单,练起来却非易事。尤其晋剧是山西地方剧种,唱念中夹杂有一些方言土语,绝大部分的字可以按照汉语拼音来行腔归韵,个别字就需要用方言来处理,如《教子》中王春娥唱词中的“我”“哥”“王”“娥”“街”这些字。这些字用方言来处理的好处就是有地方特色而且好发音,观众听起来也自然亲切。

王老师非常重视气息的运用,要求一张嘴气息要贯通,声音要饱满。众所周知,声音是通过声带振动而产生的,而气息是演唱的动力,气息运用得好坏,直接影响着演唱的效果。老艺人常说“气为声之本,无气不成声”,这就是说气息是声音的原动力,作为戏曲演员必须要经过训练掌握好气息。王老师也经常教导我们说:“唱戏不能单凭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因为你嗓子再好,唱久了声带也会出问题,要用科学的方法去演唱。”王老师要求演唱的时候要气息深沉,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气沉丹田,这样声音就有了支点,才可以持久,才可以传得远。如“爱爱腔”名段“四月里”,在换气时,王老师要求呼气均匀、深沉、流畅,不能喘气,喘气则气息上浮,声音就失去了支点,必然无法保持声音的光彩。又如《登殿》中的“二月二”,王老师的要求是急换气或偷换气,气口必须掌握好,否则节奏就会乱,唱就不好听。对于“爱爱腔”气息的掌握,我还需要进行不断的琢磨、练习与努力。

王老师要求拖腔要行云流水一般,流畅自然、一气呵成,不紧不慢,不能虎头蛇尾。王老师对于句中的装饰音与每字的归韵都很讲究,从不马虎从事。如“四月里”的“里”字,归韵后一直保持演唱状态不变,在韵母i的基础上拖腔。“里”字属于十三辙中的“一七”辙,属于闭口音,不好唱。但由于“一七”与“灰堆”两个辙的归韵在晋剧中有时可以通压,所以王老师在唱到“里”的时候就在口中慢慢换韵,改变为“灰堆”辙,但不能变化太大,不能咬得过死,口腔要松弛。再如《打金枝》“在宫院我领了万岁的旨意”中的“院”字属于“言前辙”,但不能一直在an音上拖腔,否则声音很笨重,口腔开得太大,面部表情也不好看。在这里,王老师就又在口中慢慢转变为“人辰辙”来处理,因为“言前”“人辰”这两个辙的归韵也是混合而用。对于这样特殊的归韵,在转换时一定要舒缓转入,要圆润,切忌生硬。

由于王老师在表演时对于人物情感的定位准,善于把戏曲固有的程式都融化在身上,为我所用,所以她塑造的人物都是那么的生动亲切、自然大方。王老师对于角色情感的定位有着独到的理解,她说:“唱腔万变情为首,意在语先、音随情变,要以剧情的变化来处理,达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要对每出戏的情感把握准确。”如《算粮》中,唱“武家坡昨日回来薛平郎”的“薛平郎”三个字时,采用了轻声吟唱中略带羞涩的感觉,到尾音时才把声音全部放出来,加上用回头遮面的动作配合表演,表现出夫妻久别重逢时王宝钏发自内心的喜悦、激动的美好感情。再如《金水桥》中,唱“银屏女捧御酒,我叫声姨娘啊”一句时,“姨娘啊”同样也用的是轻声唱法。此时,银屏公主为了搭救儿子秦英的性命,屈尊叫一个比她年龄还小的贵妃“姨娘”,这对于银屏公主是一种多么复杂的心态。她似叫非叫,又不得不叫,只好暂时放下公主高贵的身段,忍气吞声叫一声“姨娘”。“姨”字叫出来,“娘”字却轻轻落下,又在“啊”字上把声音放出来。这就从声音塑造上完成了银屏公主“你说我没有叫,但是我的确叫了”,但她叫的是那么不情愿,表现出银屏公主此时此刻委屈求全不得不叫的复杂心情。这样的处理入情入理,恰到好处。戏曲人物的情感是丰富多样的,情的表达融化在吐字、行腔、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和各种韵律之中,虽然变化万千却没有定式,这全靠戏曲演员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自然也是唱腔的灵魂。以戏曲剧目来说,全剧有它的整体节奏,那么每段唱腔也有一定的节奏,充分利用多种板式来完成节奏的转换处理。“爱爱腔”的节奏有缓慢舒展的、有紧凑强烈的、有跳跃的、有流畅的,即使是在一段唱腔里,节奏又有多种细致的变化:有时要慢一些,有时要快一点;
有时渐快,有时渐慢。这种演唱的自由度,融入了王老师对角色情感的理解,最终形成了“爱爱腔”的演唱风格特色。这种唱法内行称之为“猴皮筋”,演唱时就是要根据感情的变化,该松则松,该紧则紧。尽管“爱爱腔”的节奏千变万化,但也有它一定的规律性。如“转板”,本是从一种板式转到另一种板式,这就要求演员必须先从嘴里唱出节奏感来,要力量突出、预令明显、稳当、干净,如果做不到,伴奏乐队可能就乱了章法。所以要求转板的时候要把节奏把握得稳而准,必须做到慢不能拖、快不能毛。而且还要按照剧情的内容、人物的身份,寻找唱腔的节奏规律,这样唱出来才会有声有色。

有人说王爱爱老师的优点是天生一副好嗓子。其实这话只说对了一部分。王老师的确具有较高的天赋,天生一副金嗓子,但王老师能够达到如此高的艺术造诣绝不是仅仅凭着嗓子好。中国戏曲艺术讲究“四功五法”“唱念做打”,缺了哪一点都不行。王爱爱老师七岁开始学戏,在祖母严格指导下苦练基本功,九岁登台演出,之后又得到程玉英、牛桂英等大家的亲授真传。王老师的艺术根底扎实,博采众家之长,舞台历练几十年,最终毫无争议地稳固站立在当代晋剧的至高点上,这绝非偶然。

对于王老师的“爱爱腔”,我们可以用很多优美的词来形容:悦耳动听、百听不厌、珠圆玉润、情真意切、声情并茂、甜美清脆、韵味浓厚、细腻委婉、行云流水、酣畅淋漓……作为“爱爱腔”传承人,我感到自豪又备感压力。我经常反问自己:王老师的艺术,我又能继承下来多少呢?但我深知作为“爱爱腔”传承人,在新时代继续传唱“爱爱腔”是我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今后,我将继续竭尽全力,努力将“爱爱腔”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为山西戏曲教育事业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唱腔王老师气息 从音乐唱腔角度谈越剧跨性别扮演艺术的历史发展戏曲研究(2022年2期)2022-10-24奇妙的旅行作文周刊·小学二年级版(2022年24期)2022-06-18“任派”唱腔——忆任哲中当代陕西(2020年23期)2021-01-07有趣的动物作文周刊·小学二年级版(2021年28期)2021-01-04论滇剧生角唱腔中的彭派声腔艺术戏曲研究(2020年4期)2020-07-22蕾丝气息ELLE世界时装之苑(2020年4期)2020-04-29“春的气息”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3期)2018-06-22春的气息特别文摘(2016年8期)2016-05-04花朵穿上身 春日气息Coco薇(2015年3期)2015-12-24难忘的“记者招待会”创新作文(3-4年级)(2015年9期)2015-10-22

推荐访问:爱爱 重任在肩 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