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科普节目价值引领功能

兰 勤

科技进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所作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须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科普工作的最终目标是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紧扣党和国家工作着力点,是科普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生动体现。科普节目也只有紧扣党和政府中心工作、重点工作,才能真正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才能更好地发挥价值引领功能。

江苏省科学传播中心制作的《今日科学》栏目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进行选题策划,努力用科学思想、科学立场来阐述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为推动中心工作开展提供科学助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等目标,2021年的全国两会也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年度重点任务之一。“碳达峰”“碳中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为何要耗时40年?对于这些疑问,《今日科学》栏目邀请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院长肖睿教授录制了《碳达峰、碳中和,你准备好了吗?》《碳中和的前景与挑战》两期节目,在权威解读国家政策的同时,也为广大观众答疑解惑,进行科学普及。自2021年3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流域法律。《今日科学》栏目及时策划了年度重点制作项目——“长江大保护系列访谈”,共分四期,从环境科学、历史科学以及文化、法律、经济等角度探讨关于长江大保护的问题,助力《长江保护法》普及实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对自觉践行、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作出部署。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离不开科学家们的忘我奋斗,离不开科学家精神的大力弘扬。《今日科学》栏目将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作为重要选题。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去世,《今日科学》栏目迅速录制播出了《致敬·铭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回顾缅怀袁老一生创新实践、科学精神和崇高风范。以此为起点,《今日科学》为纪念近年来去世的两院院士,已经录制并播出了11期《致敬·铭记》系列节目,包括《致敬·铭记——本然化成谢毓元》《致敬·铭记——微生物生化学家沈善炯》《致敬·铭记——陶瓷材料专家郭景坤》《致敬·铭记——陈清如“煤”好蓝天“矿”世奇缘》《致敬·铭记——“深潜”一生彭士禄》等。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坚持价值引领,把握主基调,唱响主旋律,弘扬家国情怀、担当作风、奉献精神,焕发科学家精神的时代感召力,让“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权威专业,准确可靠,尊重科学事实,是所有科学普及工作的基本前提。策划制作科普节目必须在权威性、专业性、准确性上下大功夫,花大力气。《今日科学》栏目从“嘉宾权威”“审核严格”“团队严谨”三个维度来保证节目内容的权威准确。

在“嘉宾权威”方面,《今日科学》栏目以演播室访谈为主要样式,访谈嘉宾的权威性是节目内容权威准确的首要保障。节目制作团队依托江苏省科协全方位服务全省科技工作者的优势,构建了权威专家嘉宾库。自栏目开播至今,已有贲德、张建云、缪昌文等多位院士走进节目演播室,接受访谈。在节目内容涉及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重大事件的节目中,制作团队更是注重对受访嘉宾权威性的把握。比如,在涉及新型冠状病毒防治的节目中,节目先后邀请东部战区疾控中心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李越希,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江苏省心理学会理事长邓铸,援湖北国家中医医疗队江苏队队长、江夏方舱医院医疗副院长、江苏省中医院呼吸科主任中医师史锁芳等走进节目演播室,用科学的态度、专业的知识助力抗疫斗争。

在“审核严格”方面,《今日科学》栏目经过数年探索,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内容审核机制,对节目画面、语言、字幕以及节目中出现的数据、图表等各个方面每个细节进行反复核实,并多方比对,力求每一档节目都能做到事实准确、概念准确、数字准确,表述准确。

在“团队严谨”方面,《今日科学》栏目通过严格的内容审核制度来培养制作团队严谨细致、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和极致化做事的工作态度,并着力提升制片人、编导、主持人等制作团队的科学素养和专业素质。

科学普及是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方法,向人民群众介绍传播科学知识的活动,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进一步突出科普工作的大众性、基层性、基础性,让科普活动更多地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生产、走进生活。有效发挥科普节目的价值引领功能,必须坚持“三贴近”原则,贴近群众,服务群众,不断提升传播效果。《今日科学》栏目在确保节目内容权威准确的前提下,努力通过“科学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专业性与时效性有机结合”“知识性与服务性有机结合”等途径实现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目的。

“科学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就是正确处理权威专业与吸引受众的关系。把艰深专业、深奥晦涩的科研成果、科技术语、科学原理,用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语境语态表达出来。在第七个“中国航天日”前,《今日科学》邀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航空学会理事昂海松教授录制了一期《问天之旅》访谈节目,对航天航空科学领域中专业术语、冷门名词等进行通俗解读,并且分享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弘扬传承伟大的航天精神。这档节目不仅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也引发了广大青少年观众的浓郁兴趣,受到广泛好评。

“专业性与时效性有机结合”就是要对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热点题材进行专业解读。2021年4月,日本政府正式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含有对海洋环境有害的核污水排放入海的方针,预定两年后开始排放。此举引发了环太平洋周边各国广泛关注。日本政府决定把核污水排放入海的选择意味着什么?是否会引发生物学上的灾难?是否能有一个权威的国际组织来对日本政府这一选择的安全性做出评估和监督?带着这些问题,《今日科学》邀请南京理工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专家录制了一期《日本核废水离我们有多远?》,为社会大众答疑解惑,回应群众关切。

“知识性与服务性有机结合”就是要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身边科学入手进行选题策划,在有效服务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过程中传播科学知识,倡导科学理念。2022年夏天,某品牌雪糕被网友爆出在户外暴晒一个多小时不融化,由此产生了对于产品安全性和品质的质疑。《今日科学》邀请中国营养学会理事、东南大学副教授王少康走进演播室,就食品安全、食品添加、食品营养等话题进行交流。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为人民群众较为关注的话题,并且有中小学生因抑郁而自杀的事件发生,《今日科学》栏目录制播出了《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家长如何做好角色转换》《走进抑郁 走出抑郁》等系列节目,用科学态度、科学知识对家长和中小学生进疏导和干预。

新形势下,网络媒体快速迭代,传播格局不断更新。科普节目亟须通过创新来适应新的传播形势,发挥价值引领功能。《今日科学》坚持节目形态创新和传播渠道创新两条腿走路,不断提高传播效果。在节目形态创新中,《今日科学》改变原有的专家演讲、演播室访谈等传统节目录制样式,根据节目内容需要把演播室搬到科研院所试验室、科技企业生产车间、科普惠农田间地头。2022年9月22日,《今日科学》把演播室搬到南京中山植物园,以主持人和嘉宾边走边谈的行进式录制方式,以“秋分”为切入点,向观众介绍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所蕴藏的天文学、生物学知识,播出后受到观众好评。在传播渠道创新中,《今日科学》先后拓展了荔枝新闻、学习强国、人民网江苏频道、科普江苏、江苏省科学传播在线、江苏公众科技网、腾讯企鹅号等新媒体传播渠道,扩大传播效应,提升传播效果。

猜你喜欢 演播室栏目科普 新闻演播室灯光应急保障系统探讨数字传媒研究(2022年7期)2022-12-16科普达人养成记学生天地(2020年23期)2020-06-01栏目主持人语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8年1期)2018-08-16“大师问答”栏目问答精选家庭影院技术(2018年4期)2018-05-09科普漫画青少年科技博览(中学版)(2017年12期)2018-01-20“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家庭影院技术(2017年11期)2017-12-20电视新闻演播室的环境设计探讨科学家(2016年16期)2017-10-10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传媒评论(2017年2期)2017-06-01科普连连看发明与创新(2016年38期)2016-08-22科普连连看发明与创新(2016年34期)2016-08-22

推荐访问:科普 引领 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