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纪律模式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应用

文∣杨锴

高质量教学离不开优秀的课堂管理者,和谐的课堂纪律是高效课堂的保障。课堂秩序是在建立有序的课堂规则的过程中实现的。[1]课堂纪律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障有效课堂教学,以师生互动为中介,引导学生遵守课堂行为规则,有效预防和转变违纪行为,形成良好的课堂行为,培养学生逐渐形成自律能力的过程。[2]课堂纪律管理是课堂管理中的一个方面,无论是布置教室、制定准则、执行程序、奖励惩罚等,其目的皆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核心素养。课堂纪律的管理是大多数青年教师较为头疼的问题,反观有经验的老教师课堂纪律管理模式不乏多以“控制”为主。课堂纪律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发生任何事情的概率都有,单靠“控制”或是单一的手段,如奖励、惩罚、谈话等,都无法长久奏效,学生无法对自己高度负责,就无法从自律走向他律。

合作纪律是美国教育家琳达·艾尔伯特提出的一种课堂纪律管理模式。该模式帮助教师与学生、家长及其他教师合作维护课堂纪律,共同将课堂建设成为秩序井然、令人向往的学习环境;
提升学生的自尊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责任意识。合作纪律模式倡导3C原则,即有能力原则(Capable)、建立联系原则(Connect)、做贡献原则(Contribute),3C原则建立在德雷克斯的归属需要理论的基础之上,是整个模式取得成功的灵魂所在。截至2022年7月,关于合作纪律的相关硕士论文在知网上已有5篇,分别从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两方面阐述了合作纪律的内涵与操作实践,但将合作纪律模式应用于小学美术课堂的研究还处于待开发状态。课堂纪律的管理应为“如何有效实施教学程序”保驾护航。以合作纪律模式理念为指导的课堂纪律管理符合我国核心素养要求,小学美术课的教学程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何借助合作纪律理论来创新小学美术课堂的纪律管理,值得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合作纪律模式强调合作思想,即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课堂纪律管理,共同制定课堂纪律管理准则,共同进行维护。家长、学生、教师分别处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课堂纪律问题,对于课堂纪律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为了创造性地制定出适合于不同学情的纪律管理模式,教师需充当引导者的角色,与各方面“合作者”共同协商,统一认识,并达成共识。通过充分的沟通来明确纪律制定的原则,而后根据这些原则来制定更加具体的行为准则。根据3C原则的内涵,即教授学生能力并积极肯定学生的能力,通过真诚地对话交流来与学生建立联系,通过鼓励学生做贡献来帮助学生获得自我肯定。那如何将3C原则引入至小学美术课堂纪律管理呢?笔者认为需要思考三个问题。第一,赞赏学生哪方面的能力。第二,如何真诚地与学生交流。第三,鼓励学生做哪方面的贡献。对于这三个问题的讨论结果就是美术课堂中所有“合作者”需要共同维护的纪律制定准则。3C原则的引入可以从其组成入手。

1.赞赏能力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修订和发布,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领入了核心素养的大门,核心素养指导下的美术课程更加强调以过程为主,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我体验。基础美术教育对于小学生而言是培养新时期人才的一种方法,而不是期待每名学生都能习得卓越的画技,反之基础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丰富学生情感为首要任务,从而发展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这要求教师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或是画得像不像来衡量学生的美术作品,该标准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杨景芝教授主张在提升儿童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力方面,主要教学生如何在绘画中使用造型元素,即点、线、形、色;
如何运用审美造型的规律,如秩序、节奏、疏密、对比、调和等;
如何使用工具、材料的方法;
不断用民间艺术、原始艺术以及现代艺术中适合儿童接受的作品,对他们进行艺术启迪。[3]可见杨教授的观点与新课标所强调的重点不谋而合。

综合新课标对美术教育的要求,结合合作纪律中的3C原则,我们要重点称赞学生的哪些方面似乎就有了眉目。第一,赞美学生美好的品行。第二,画面中是否有意识地使用了造型元素。第三,画面中是否运用审美造型规律。第四,是否正确、安全地使用了工具材料。第五,是否细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第六,是否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运用了自己的想象力。第七,是否能用美术语言来描述画面中的美。第八,是否理解我国传统民间美术。以上八点赞美准则的确立,从合作纪律模式的角度出发,抓住了新课标对于美术教育的重点。

2.建立联系

建立联系并不是简单地与学生或者家长进行交谈,而是互相敞开心扉,彼此从心灵上接纳对方。笔者在研读了魏亚琴的论文《课堂管理新思维:合作型纪律》后,对文中提到的“我能罐”进行了尝试,让学生写下自己掌握何种技能、获得何种进步、阅读了哪些新书籍等的纸条塞进罐子,来让大家共同见证彼此的进步。该策略是“肯定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与学生和家长建立深层联系的极佳媒介。

在实际操作中,笔者先以自己的进步为例,将自身最近改掉的缺点告诉学生,并写下来放入罐子里。起初学生并不效仿,但笔者主动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自内心去赞美学生的能力,肯定他们的进步,将赞赏的内容写下来并当众放进罐子里,在反复心与心的沟通中,笔者与学生建立真正情感上的联系。渐渐地,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我能罐”的活动中来,他们的注意力会放在如何让自己进步上,因为大家都想将纸条塞进罐子里。把罐子填满是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系的方式,将罐子里的内容宣布出来是教师与家长、学生与家长建立情感联系的最佳契机。笔者定期将罐子里的内容汇总,以表格和照片的形式在班级里公布,并且发送在班级群里,与家长进行沟通;
家长可以了解到自己的孩子是哪方面取得了进步,并鼓励和赞美这些方面。笔者会建议家长就这次进步与学生再进行沟通,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连接,就此形成正向的循环。

罐子是建立深层联系的一种形式,教师作为合作纪律中的主要引导者,需要时刻留意建立联系的机会,从日常与学生相遇的细节入手,哪怕只是一次简单的关心,都会让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进一步。美术教师平日与学生接触的机会相较于班主任来说较少,这就更需要我们多花些心思来创造并珍惜与学生相处的机会与时间。

3.鼓励贡献

幸福就是被集体所需要。合作纪律模式建立在德雷克斯的归属需要理论之上,该理论认为学生是社会个体,有强烈的归属需要,人们的行为受到内在需要的驱动,并尽可能满足个人的社会认同。[4]做贡献是获得归属感的重要手段,笔者所执教班级的班主任们在观察学生一段时间后,为每一名学生在班级都分配了不同的职务,每一名学生都有他们要做的事情,譬如“绿植管理员”“图书管理员”“路队长”等。科任老师与班主任之间沟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遇到具体的班级事务上,可以沿用班主任分配的职务,将责任落实到学生个人。这也是合作纪律的中心思想:让更多的“合作者”参与到这个有机系统里来。就美术课而言,笔者同样坚持必须关注班级内每一名学生的原则,让全班学生都有事情做,学生通过做贡献来获得归属感,加深其自律能力与责任意识。美术课的特殊性在于课程的程序较为烦琐,不同程序之间的过渡也比较多,尤其是手工课会涉及材料的分发、学生动手制作、垃圾的清理等。

秉持着合作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的理念,笔者通常会在上课前将学生带至美术教室:一来美术教室的设备与材料比较齐全,二来美术教师可以随意布置教室内的环境,以达到纪律管理质量的最优效果。美术教室座次安排可以参考图1。手工课倾向于让学生彼此合作以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笔者所执教班级为三年级与四年级,以程序最多的手工课为例,阐述如何使班级内的每一名学生都有条不紊,各司其职。

教师提前至少一周的时间通知学生与家长上课要带来的工具与材料。在上课时,由各组组员A与B收取后交给教师。不用收取的材料如美术书、勾线笔等要求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由各组组员C与D来检查。在上课时,如需要发放之前收取的材料时,由各组组员E和F来进行发放。小组成员G负责监督小组成员在制作过程中是否按要求回收垃圾。小组成员H负责本组成员的路队,课前提前将本组成员带入美术教室,下课后组织有序离开。

图1

上述是手工课每一小组成员的具体分工,该分工也可以应用于绘画课与设计课。美术课上仅仅告诉学生有哪些纪律和程序是不够的,还要让他们在受约束的环境下练习这些程序,并且对他们的表现予以反馈。美术教师可以在每节课都讲解和练习这些程序,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与反馈,课堂纪律就会发生显著的改变。教师可以就学生的优秀品质诸如尊重、奉献、有责任心等方面去夸赞学生,并将学生的优秀品行记录下来,放进上文提到的“我能罐”。在每堂课的质量评价方面,从是否认真观察、是否发挥了自己创造力、是否运用了美术的造型元素等方面评价。每个小组在作品展示环节评选一名进步最大的学生为“未来小画家”。这些荣誉和称号并不只是小奖励,而是要被赋予仪式和内涵的,需要学生付出真正的努力和改变才可以获得。

课堂纪律是一个动态的环境,教师作为该环境的把控者,应根据环境的变化将分工进行微调,在鼓励每一名学生做贡献的基础上,再配以“赞美能力”与“建立联系”,让3C系统不仅在课堂上成为一个有机的循环系统,也让该系统走出课堂辐射到其他时间与空间。

谭娟在硕士论文《美国合作纪律模式研究》中提到合作纪律模式存在的问题,即对话交流有待加强,参与方式与内容有待完善,纪律策略仍需继续完善。综合学者提到的问题,以及自身在实践中的探索,笔者认为现阶段在合作纪律模式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以下三点。第一,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第二,增加教师与家长、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联系的渠道;
第三,拓宽合作纪律边界,寻求更多的“合作者”来对此模式进行监督。科学的维护合作纪律模式可以解决以上问题。

1.增强学生责任意识

合作模式下的课堂管理之重要目的为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一旦学生在脑中建立了这样的集体意识,距离良性系统的形成已经成功了大半。无论是学校的德育工作,还是班主任的日常管理,都离不开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身为美术教师应该如何参与其中呢?首先,积极寻求班主任及其他科任教师的协助,统一培养学生集体意识的理念与方法。其次,在教学中多融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使美术课变得具有中国特色。最后,多组织学生集体为班级、学校或者社区创造作品,在合作中增加集体意识。

2.建立多种联系渠道

除了学校的家长开放日、各类比赛的通知、学校举办画展这些被动联系家长的方式,美术教师应该主动建立与家长联系的渠道。笔者除了将“我能罐”里的内容定期汇报给家长外,还会将学生的作业拍照上传,将学生某一系列单元课程的学习情景制作成小视频与家长分享,主动告知家长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并且提出改进建议让家长配合执行。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足亦不利于增进集体意识,不利于合作纪律模式的充分发挥。教师在上课时应将课堂归还于学生,教师起引导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合作中去理解知识。教师将每一节课的学习汇总,抽出一节课时间来展评作品,在此之前要先告诉学生看一幅作品的侧重点是什么,这与上文提到的“赞美准则”如出一辙。学生通过作品的互评感受同学之间的赞美,了解他人的建议,增强同学间内在的联结,提高艺术核心素养。

3.拓宽合作纪律边界

笔者在应用这套模式的前期会找几名同事来监督这套系统的运行,因为单向视角总是会有盲区,多一些人来审视此系统就会发现问题,以便优化。慢慢地,他们也会变成此套模式的“合作者”。该做法在不知不觉中拓宽了合作纪律模式的边界。此外,课堂纪律的维护不止在课堂中,美术教师可以将自己的课堂拍成视频,让家长或是更多的“合作者”观看,还可以在家长开放日作课堂展示,让家长也参与课堂的建设与维护。

新课标强调“一切要以学生为本”,要求教师在制定任何教学相关活动时都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这与合作纪律模式的理念互相契合。但是,学生的成长背景、认知能力和性格特点都有天壤之别,导致合作纪律模式不一定适用于全部学生,理论需要实践去检验,在实践中能发现理论的不足。构建小学美术课堂纪律管理的策略需要融合更多的理念,以完善其应用方式。

猜你喜欢 课堂纪律纪律美术 彭绍辉:违反群众纪律最可耻湘潮(上半月)(2021年11期)2021-11-23创意美术意林(儿童绘本)(2019年12期)2020-01-04创意美术意林(儿童绘本)(2019年4期)2019-05-14创意美术意林(儿童绘本)(2019年3期)2019-04-04关注课堂纪律,提高教学效率当代家庭教育(2018年2期)2018-10-21宝鸡“十严禁”严明村“两委”换届纪律当代陕西(2018年6期)2018-05-22基于课堂纪律管理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研究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6年4期)2016-11-19纪律故事大王(2016年6期)2016-07-21美国家长怎样理解“纪律”人生十六七(2015年2期)2015-02-28课堂纪律应具有育人功能北京教育·普教版(2009年4期)2009-04-28

推荐访问:美术课 纪律 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