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利而事善——传统治玉工艺浅说

文/钱亮 by Qian Liang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讲师、博士)

玉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从未间断的一种文化。玉文化的历史既是一部精神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科学技术的进化史。《诗经·卫风·淇奥》有言:“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里的切、磋、琢、磨引申为学问道德上的钻研深究,均指文采好、有修养。其本义即治玉的四道工艺程序,比喻君子修身要像加工玉器一样。《论衡·量知》载:“切磋琢磨,乃成宝器。”切是把玉料解开,磋是对玉料进一步磨制修整成型,琢是雕琢花纹和成器,磨是打磨抛光。但鉴于玉石的硬度,非铜、铁之工具能直接有效的实现切、磋、琢、磨。所以,《诗经·小雅·鹤鸣》中有“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诗句。用来“攻玉”的“他山之石”一般有两种材料,一类是“错”,即琢玉用的粗磨石,这类主要应用于金属工具未普遍使用之前;
另一类是由采集来的天然刚玉砂矿和石榴石砂矿,经捣制筛选制成的“解玉砂”,此类历时更久。

材料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传承是有限的,工艺则相对无限,但工艺会随着工具的变革而变化。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在这里指的便是工具,器利而事善。可以说,每次工具的革新都为玉雕创作带来了新的突破,且这种革新几乎是不可逆的。如夏商之际,从石砣到铜砣;
西周末期、春秋初期,从铜砣到铁砣,铁砣一直使用了两千余年(图1)。值得一提的是,西周时期的玉器纹饰雕刻,在继承殷商双线勾勒技艺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一种斜刀工艺。让器物纹饰形成一边陡直、一边斜坡的形态,凹凸间呈现出一种立体感和层次感,这是琢玉工艺进步的体现(图2)。

图1 商代妇好墓玉器

图2 西周凤纹玉璧

早期原始工艺,手执砂岩类或青铜直刃片具或细石器,以潮湿的解玉砂为介质,反复在玉器表面磋磨刻划。跽坐几式砣机通常由两人共同操作,一人来回拉动条带使轴旋转,带动砣具转动作为动力来源,另一人在砣具前蘸砂浆磨玉。魏晋以后开始出现高足坐具,人们渐从跪坐到垂足而坐,至隋唐以后,砣机设备演变为足踏高腿桌式,玉匠坐于高凳之上,以双脚踩踏作为动力来源,从而将之前需一人来回拉动条带的工作解放出来,一人便可完成操作。此时因用脚蹬踏给动力,动力加大,手脚协调使用,治玉速度更快。明末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对足踏高腿桌式砣机有过描述:“凡玉初剖时冶铁为圆盘,以盆水盛沙,足踏圆盘使转,添沙剖玉,逐忽划断。”清代称足踏高腿桌式砣机为“水凳”,清代画家李澄渊绘制的《玉作图》中便有“水凳”图像。《玉作图》是目前所见介绍古代治玉工艺流程最为详细的图册,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治玉工艺分为捣沙研浆、开玉、扎砣、冲砣、磨砣、掏膛、上花、打钻、透花、打眼、木砣、皮砣等12 道工序(图3)。

图3 玉作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研制出新式琢玉机及多种专用设备,除砣具的材质有变化外,砣机的工作原理和方式亦有更新换代。自20 世纪50 年代末开始,以电能作动力的玉雕工具(台式机、软轴机)的使用,逐渐取代了从古代沿用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脚蹬手磨的砣机。这一变革大大降低了玉雕这门手工艺在工具技术操作层面的门槛。当然,电动工具的更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先是使用铁工具头、金刚砂和皮带连接的低速电动机,此时仍需不断撩或蘸解玉砂,双手还没有得到彻底解放。20 世纪70 年代至今,在铁工具头上电镀一层钻石粉工具的兴起,让工具头和金刚砂合为一体,加之用自流水冷却、琢磨,改变了用手搭砂的传统方法,同时,电机也从低速提到高速且可调速。

可见,现代玉雕工艺与古代治玉工序基本相同,但因动力来源不同,从手动到电动,从解放他人到解放双脚,治玉效率有了质的提高。电动工具转速飞快,且朝同一方向旋转,与古代人工动力砣机来回旋转不同,所以在玉器上留下的痕迹也不相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数控技术、3D 打印等已屡见不鲜,但治玉的原理、方式和方法是可以也应当被借鉴与传承。在学古而不泥古、破法但不悖法的过程中,共同探求“智者”技进乎道、天人合一的创物思想和“巧者”方寸之间见天地、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的工艺理念。

被誉为“竞争战略之父”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曾说:“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最难以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文化是一个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即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图4)。如何弘扬?在我看来,既有对博物馆文化的静态保护与动态传播,也有对非遗手工艺的活态传承和文化创新。正如百岁老人周有光所述:“复兴华夏文化,重要的不是文化复古,而是文化更新;
不是以传统替代现代文化,而是以传统辅助现代文化。”从旧石器时代的“原玉”、新石器时代的“神玉”走向“王玉”、“民玉”,所谓“玉不琢,不成器”,玉从一块物质之石到文化之石,玉雕工艺也随之走过了八千年的历史,并在当下由一批热衷于彰显中华玉文化的专家学者继续对其进行着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我们有理由相信,玉石这一中式文化之物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有效载体之一,以玉比德,以德律己(图5)。玉质媒介艺术集天时、地气、材美、工巧、艺韵于一身,通过工艺将艺术性、创造性及思想性不断延伸,并不断探索新的工艺和方法,以此工艺之道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交相辉映(图6)。

图4 钱亮《心灵皂》青海玉

图5 钱亮《百家姓系列之林》玉、墨

图6 钱亮《红色接班人》红碧石

猜你喜欢 玉雕玉器工具 论玉雕山子工艺锦绣·上旬刊(2022年2期)2022-05-16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上海工艺美术(2022年1期)2022-04-21明中期的玉器研究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21年1期)2021-07-21波比的工具小太阳画报(2020年11期)2020-12-10探究玉器的鉴赏与收藏之间的关系天工(2020年4期)2020-11-03波比的工具小太阳画报(2020年10期)2020-10-30玉雕青松献祖国中国宝玉石(2019年5期)2019-11-16西汉玉器的鉴定文物天地(2019年6期)2019-07-12巨型玉雕长城和中华民族大团结玉雕图谱揭幕开放仪式掠影丝绸之路(2019年4期)2019-03-26准备工具:步骤:红领巾·成长(2018年10期)2018-11-19

推荐访问:浅说 传统 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