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与狂欢视角下的《格列佛游记》赏析

白 英

《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创作的一部极具现实主义价值的小说,在小说发表之后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不但作品销售一空,而且在后来的几个世纪先后被翻译成为多个国家的语言版本,远销海外,扩大了其世界影响力。对于中国的读者而言,这部作品也是必读的精品之一,先后多次被改编成电影作品,搬上了大屏幕。《格列佛游记》作为当时英国著名的小说作品,非常恰当地使用了讽刺与夸张的手法,描述了船长视角下的离奇游历见闻的同时,讽刺了英国当时统治阶级的腐败,批判了他们的各种罪行,其中体现出的讽刺化与狂欢化特征都传递出作者渴望人权、平等、自由的理想,并传达出对被统治阶级人群的深刻同情,以及对敢于反抗昏庸腐败统治的人民无限的歌颂与赞扬[1]。下面就从讽刺与狂欢视角对这部作品进行深入剖析。

《格列佛游记》全书以船长格列佛的视角展开历险,共分为四卷,每一卷分别记录了格列佛船长的一次奇特游历经历。在第一卷当中,格列佛来到了“小人国”,这是他历次冒险经历的开端,也是打开离奇世界大门的首次冒险。在一次海难之后,格列佛船长误入小人国,见到了一群身高极其矮小的居民,这里的国家管理制度一片混乱,高层官员生活奢侈无度,而底层人民生活极为艰难。格列佛船长身为岛上唯一的“大人”,他用高于这个世界的俯视视角讽刺了混乱的统治,抨击了统治阶级的不作为和贪腐,对“小人”表现出无限的关怀与同情。在这个国家,作者借用格列佛船长的俯视视角打开“上帝视角”,俯瞰英国当时统治阶级昏庸无能的统治,抨击了混乱无度的社会制度,并在幻想之上以讽刺的手法构建了一个对照呈现的现实世界。

与“小人国”相对的就是“大人国”,在第二卷中,格列佛再次出发,在风暴之后被刮到了“大人国”。这里的居民身高是普通人类的十数倍,人们把格列佛当作游览的展品游街示众,并让格列佛卖艺表演帮其赚钱。在无利可图的情况下,农民将格列佛卖给了皇后,他虽然受到宠信但是却常常受到动物的欺压,就这样格列佛在宫中度过了三年的时光。在一次意外发生后,他才有机会返回英国。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这一卷的内容当中,格列佛用无比骄傲且带些沾沾自喜的语气向大人国国王讲述英国无比辉煌的历史故事时,国王一次又一次地否定了格列佛心中美好的英国历史,真实地揭露出了英国的贪腐、黑暗、残暴、剥削等等,整个英国被批判得体无完肤。这是一次深刻的内在剖析,格列佛真正认识到了英国的现状,并陷入了无比的纠结之中,这也让广大读者真正认识到了英国当时真实的社会现状。

在第三卷中,格列佛与之前相同,又经历了一场“意外”——被海盗劫持,但是他大难不死。在这次的历险当中,他见到了衣着古怪但是每日胡思乱想的人,这些人在他看来影射了哲学界的一些人,作者借此抨击了他们不切实际、钻牛角尖的臆想。他还见到了不着边际进行科学研究的人,导致了饥民遍地,民不聊生,这个现象抨击了那些打着科学研究之名,浪费资源的人。到了后来,他还见到了胡乱记载,颠倒是非的历史,以及自称能够使用巫术的人,能够长生不老的人等等。在这里,作者则借助格列佛的游历见闻批判了那些可以篡改历史,用迷信和妄言迷惑大众,宣扬错误思想的人群。

第四卷里,格列佛在被船上的水手囚禁几个月后,来到了“慧骃国”。这里是一个非人治理的国家,这里的人民形似“马”,而更有智慧的岛民被称为“慧骃”。在这个国家,格列佛深深地爱上了慧骃,并渴望留在这个国家。但是受到其他非智岛民的排挤,最终愿望无法实现。但这里却对格列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发誓终生与马为伴。在这一卷当中我们能够看到,理性和智慧并不是全部种群都能具备的,这是一种理想化的追求,也是美好的向往。

在《格列佛游记》当中,夸张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潜藏在整部作品当中,这种夸张已经形成了一种狂欢化氛围的构建,是贯串整部作品的故事情节当中的,也是与现实主义精神息息相关的。

在第一卷当中,格列佛来到“小人国”,他的身高是周围小人居民的十数倍,一块手帕足以成为小人国居民的棉被,他逃脱小人国居民的天罗地网竟然不费吹灰之力,他每踏出一步都需要无比小心,因为很容易就会发生踩踏事故[2]。而当小人国居民遭到火灾危机时,他的一泡尿居然就能解救小人们于水深火热之中。再到了第二卷的“大人国”之旅,格列佛转而成为了大人国当中的“小人”,周围的大人国居民身高都有二十多米,是他的十数倍。而格列佛也成为了农民抓去表演卖艺的工具,为他们赚取钱财。这与在小人国的经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周遭动物体型都有他的十几倍,他甚至沦落为狗嘴里的玩物,也成为被人们戏弄玩乐的对象。在这两卷的经历当中,夸张的手法体现在尺寸的缩放之上,而这种尺寸缩放又有着相对玄妙之处。两个国家居民身高形成巨大反差,格列佛作为参照物,高大时成为救世主,矮小时沦为玩物,两个国家的夸张手法背后都蕴藏着降格处理,对应着现实世界当中身处高位的人所代表的强权,这是人治的社会,权位和力量代表了绝对压制,而人的物化在这里被体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在这两卷当中读者不难发现,在人格物化的背景下,充斥着对虚假、浮夸的批判与揭露,无限夸张的背后,难以掩盖的就是对人类世界虚伪假面的粉碎。作者对于强权的批判与讽刺也体现出了当时英国世界对强权的崇拜,对人性的压制。除此之外,作者的夸张运用所体现出的对审美的降格化也是其狂欢化的重要特征。在世人看来,女性的外在美展示始终有一个基本的底线,然而在大人国的历险当中,这里的女性被进行了审美降格化处理,她们皮肤粗糙,头发堪比麻绳,不仅不能让人产生美的联想,反而成为了格列佛厌恶和恐怖的源头之一,这也是对夸张技法的高度运用,形成了对审美的降格化处理,让读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狂欢化氛围的构建。在作者笔下,仿佛整个世界都是疯狂的、无厘头的,近似于狂欢时的迷离颠倒,但又在文字的加持下栩栩如生。

作者深知,在人类世界当中,绝对的理性和绝对的感性都是不存在的,人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因此,法制才是根本的,无论是人治或是理治都是一种趋于极端的做法。在慧骃国的游历经历,就是作者对理想化社会的一种寄托。但是美梦被打碎,最终他仍然带领人们重回了现实,离开了慧骃国。这也就标志着狂欢梦境打碎的清醒时刻。在夸张描写构建的狂欢氛围当中,一切经历仿佛一场又一场的梦境,荒诞离奇,却又蕴含深意。假定狂欢化的背景是人们对虚妄的幻想,是对绝对理想的期望,那么就能够理解作者在描绘慧骃国时对这里的一切如此心动的根源,正是源自于对理想化、幻想化的一种构建。然而,狂欢过后往往都是回归现实的落寞,人们可以心怀理想,却不可以沉溺于狂欢之中。这种狂欢建立在乌托邦的理想国之上,实际上在每次游历当中都寄托着这样的理想。在小人国,他幻想无论身份高低悬殊有多大,都能够并肩携手抵抗困难。在大人国,他将理想治国的信念建立在大人国的君王身上,期盼他是一个明君。在慧骃国他更是期盼获得平等、自由、和平。但是最终狂欢都将结束,一切始于狂欢的理想化构建,一切夸张都是自己的理想化,是放大的愿望,更是期盼的将来。当一切重归现实,格列佛也只能怀抱着对狂欢和理想的美梦,一辈子以马为伴,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在作者笔下,狂欢化通过语言文字的夸张来具体体现,也通过一些人物的肢体反应来实现,有时候体现在数字的变化上,有时候体现在境遇变化上,总之,狂欢化并不是单一的夸张技法,而夸张技法则是体现狂欢化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狂欢化的氛围构建,作者传递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以及对理想世界的寄托。打破狂欢,重回现实,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清醒认识以及对现实世界的一丝希冀。

对于英国文坛而言,《格列佛游记》的存在定能算得上是讽刺艺术的高阶展示。在这部作品当中,主人公格列佛之所以被作者选中成为故事的讲述人,首先因为他身上具备的冒险精神,“航海”与“冒险”是那个时代永不磨灭的主题之一,人类对于世界的未知,以及探究未知的精神都在这两个词当中囊括。就如同许多航海主题的主人公一样,格列佛本身热爱冒险,具有探险精神,不甘于无聊的人生和寂寞的生活。这就促使他一次又一次的出海,并凭借过人的洞察力和记忆力、学习能力等成为作者构建讽刺艺术世界的一双眼睛,同时成为讲述故事的一张嘴巴。在作者笔下,格列佛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其本身的善良、聪明、正直都没有被改变,他始终以一个“好人”的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这让他的讲述看起来更加具有影响力和公信力。

格列佛眼中的小人国,虽然只有身高六寸的居民,看似力量薄弱,但就是这样的小人,居然也妄图扩大版图,征战四方,形成霸权格局。这是作者的第一重讽刺,象征着英国作为当时实力并不强大的国家,却妄图建立霸权,形成独大的格局。而小人国吞并他国的愿望失败后[3],国家内部开始各种互相指责埋怨,怨气冲天,这也从侧面讽刺了当时英国内政混乱的局面,当权者与政客之间来回争斗,导致英国政局混乱,影响人民的正常生活。

在“大人国”,格列佛成为了任人玩弄的对象,有幸进入王宫之后,他试图向国王讲述英国的种种德政与丰功伟绩,但都被一一否定。这就是作品的第二重讽刺,在这里实际上讽刺了英国当时对外树立的虚假形象,当权者对外粉饰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的假象,实际上国内民不聊生,政局动荡。这种对外的和平强盛都是假象,而种种格列佛口中的德政和计谋也都是不切实际的空谈而已。在这里讽刺了英国当时的政权岌岌可危,当权者不务实,不关心国家实际的情况,并且在作品当中用一句“国王孤陋寡闻”来进行自我开解,这正是一种反讽的表现。也是英国当权者在面对质疑时所做出的具象化反映,说穿了这就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表现。表达了作者对英国当权者的讽刺与批判。

作品的第三重讽刺主要是在第三卷中体现的,在这一卷当中,格列佛经历了多个岛屿的游历,但综合多个岛屿的经历来看,主要表达的是对当时英国政权的强权统治以及统治阶级对底层人民的恶行进行的讽刺[4]。比如在飞岛国,高人一等的人悬浮在天空中,地上的岛民自然低人一等,这对应了现实社会当中的统治阶级浮于云端,底层人民低人一等的现象。而飞岛国当中,天空中的人需要地上的人进贡才能赖以生存,这也暗暗对应了当权者必须依靠被统治的人民支持和拥护才能占据高位,但统治阶级却忘记了这一点,时时处处以高人一等自居,压榨和盘剥被统治的底层人民,折磨他们。在书中,每当地面上的人没有按时进行供奉时,天空中的人就会用云遮住地上的光明,并且向地面上抛洒杂物和石头,地上的居民苦不堪言。虽然这样的行为看似荒诞,但是实际上对应到英国当时的统治格局就显得恰如其分,统治阶级往往在经济和政策上需要被统治阶级的供奉和拥护,但是他们无视他们的行径带给底层人民的痛苦,只是一味地压榨,底层人民苦不堪言。一旦不合心意,统治阶级的残暴本性就暴露无遗,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比起书中的行为来看,有过之无不及。

在第四卷中,展现了作者的第四重讽刺。格列佛来到了慧骃国中,这里看似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存在,有的读者会认为这一部分纯纯地表达了作者对于理想国度的追求。然而并不是这样,读者能够看到,在慧骃国中“马”是人类的统治者,而人类被奴役、被统治,这本身就是对人格的一种降格处理,马身上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统治者的追求和向往,而人彻底被异化、被遗弃。这里的“人”其实更对应着在英国社会当中的当权者,他们无视底层人民的智慧,终有一天会被反抗、被推翻,成为慧骃国中的“人”,被充满希望的底层人民所打败。而这里的讽刺意味其实更为深远,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也寄托了作者对未来世界的理想化期待。作品当中,“马”成为了格列佛的精神领袖,他希望与之为伍,但是却最终被赶出了慧骃国,这时的格列佛悲痛欲绝,比以往的任何一次离开都要撕心裂肺。这表达出了格列佛对于“马”的深厚依赖和信任,理想被打破的同时他伤心,加上他对那些妄议是非、道貌岸然之人的讽刺和批判,认为他们是害群之马,是导致理想化难以实现的直接推手。

在《格列佛游记》当中,作者以诙谐幽默的笔触讲述着一个又一个看似荒诞离奇却又附带影射的故事。故事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问题,作者采用夸张的技法,主动营造了一个狂欢化的故事讲述氛围,让一切看起来不可捉摸,啼笑皆非。但是在这样的讲述背后,却极度深入地剖析了英国当时社会腐败、无度、奢靡、虚伪的当权者,也通过细节传达出了对底层人民生活艰辛、苦难的同情与怜悯。在故事的结尾,作者打造出了一个看似理想化,没有罪恶与盘剥的世界,这仿佛乌托邦一般的理想国,却很快破灭了,这印证了完全理想化实现国家治理的理想破灭,也是更加理性地看待了国家统治的问题。最终格列佛选择终生与马为伴,这也传达出了作者对于崇高理想人格的追求,对于美好社会愿景的期盼,彰显出作者高尚的情操与坦荡的人生态度。

猜你喜欢 格列佛小人国理想化 在王宫里疯狂英语·读写版(2021年1期)2021-03-08格列佛游记之利立浦特游记课堂内外(初中版)(2020年11期)2020-12-04格列佛游记小学生(看图说画)(2019年12期)2019-12-21穿越小人国小学生学习指导(中年级)(2017年9期)2017-07-19陆毅:侯亮平是个太理想化的人金色年华(2017年8期)2017-06-21西方美术中的女性人体艺术艺海(2016年11期)2017-02-21李一男的小牛电动车太过理想化IT时代周刊(2015年7期)2015-11-11关于建立理想化的高等教育投资与负担模式的探究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年6期)2015-06-15格列佛游记中学生(2015年15期)2015-03-01蹦蹦跳跳的高帽子小朋友·聪明学堂(2009年10期)2009-10-20

推荐访问:格列佛 赏析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