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技术下,信息传播的变化特性(2018-2021)

于伟杰 李晓嘉

(中原工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7)

在我国,5G 网络技术的发展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特别是自2019年5G 手机的推出使用,我们可以发现5G 网络技术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近,对于普通人来说,5G 技术给人们带来的仅仅只是网速更快了,但对于依赖网络技术发展的新媒体来说,是迎来了更大的机遇与挑战。5G 网络主要的特点是数据传输的高速率、能量的低消耗、超低时延、低成本、海量设备连接。5G 时代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不再受限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以及物与物之间,信息资讯高速传播和信息交互将成为新的信息传播方式。[1]正是由于这些特性,各大领域开始对新技术对自身领域的发展影响有极大的研究兴趣,尤其是新闻传播学领域。

中国知网(CNKI)是我国国家知识基础建设基地,通过搜索相关领域的文章和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在今后,对于此领域的研究会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意义,因此,笔者通过对2018-2021年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10 本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进行样本框取样,以“5G 技术”“信息传播”“新媒体”为主题词进行检索,然后梳理分析这些文章,作为笔者研究方向的可靠依据。笔者选了10 本期刊,分别是《新闻研究导刊》《中国传媒科技》《青年记者》《新闻战线》《科技传播》《出版广角》《新闻与写作》《中国报业》《新闻前哨》《编辑之友》。

(一)论文数量分析

图一展示了与5G 技术下的新媒体研究相关的文献量,2018年共发表相关论文1 篇,2019年发表相关论文20 篇,2020年发表相关论文34 篇,2021 预测发表相关论文52篇,对于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来说,5G 技术的出现,对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力,因此,大家对其有浓厚的研究兴趣。2018年至今,各个刊物的总和刊物发表量呈现一个陡然上升的趋势,并且由图中的柱状图可知,2021年各个刊物的预测发行量形成了一个小爆发的趋势。

(二)期刊种类分析

从发表的文章所在的期刊种类来看(图二),《新闻研究导刊》上发表了论文12 篇,占比17%;
《中国传媒科技》上发表了论文12 篇,占比17%;
《青年记者》上发表了论文8 篇,占比11%;
《新闻战线》上发表了论文8 篇,占比11%;
《科技传播》上发表了论文6 篇,占比8%;
《出版广角》上发表了论文6 篇,占比8%;
《新闻与写作》上发表了论文5 篇,占比7%;
《中国报业》上发表了论文5 篇,占比7%;
《新闻前哨》发表了论文5 篇,占比7%;
《编辑之友》上发表了论文4 篇,占比6%。其中《新闻研究导刊》《中国传媒科技》《青年记者》《新闻战线》上的发刊量总和已然超过了总体的半数,由此可见,重点期刊对新技术下的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研究重视程度。

(一)新媒体信息传播随技术发展产生的变化

第五代网络技术是网络时代新媒体崭新发展的一个有利加持,如今,我们一般把利用数字技术,通过网络技术渠道运作的数字电视、电脑、手机等终端视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新媒体,其中网络技术的更新迭代直接影响了当代新媒体的特性。

1.信息传播过快,舆论发酵难以控制

自网络技术出现以来,网络平台就是个相对自由发表意见的聚集地,在网络平台根据热点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事,但早前,对于我国的大基数人口来说,以前的上网总人数所引发的网络舆论并不能对现实中的舆论以及新闻当事人造成什么实质性的伤害。而如今,随着国家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5G 技术出现以来,收集信息、获取信息、发表信息的速度更快,沉浸于网络世界的人们也更多,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0年末,我国上网人数高达9.89亿。此时,网络舆论已经在现实生活中占据极大话语权,并对新闻事件的发展方向起了难以预估的控制作用,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新闻事件《错换人生28年》,在网络舆论的发酵下,未经事实调查的情况下,“错换”变成了“偷换”,“时隔多年的亲情相认”变成了“预谋已久的阴谋论”,一系列的舆论竟然直接改变了新闻事件的发展方向,导致新闻当事人在养父母和亲生父母对簿公堂期间郁郁而终。因此,在网络传播技术如此发达的年代,若虚假信息的传播速度远远大于信息查证以及澄清事实的速度,将会导致错误的舆论导向。

基于5G 技术对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这一影响,习近平同志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曾提出:要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新闻媒体人要明白,在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内容建设中,其根本以及灵魂所在就是导向的正确性,信息爆炸时代下,网民人数众多而且网民思想多元化,网络舆论复杂化容易导致我们媒体的舆论主导性丧失,我们应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导内容的基本立足点,来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方针,只有如此,才可以正确引导网络舆论。[2]

2.虚实结合的运用,空间障碍得到突破

5G 条件下,高速传输是多镜头信息采集所能实现的最大特点,这意味着,用户可以从不同且多样的视角来体验一场盛大的宴会、一场精彩的比赛,再有高清技术的加持,不采用VR 技术的情况下,用户也可以获得全方位的“进入感”。[3]如果在5G网络技术的加持下,无论是在VR、AR 还是MR 的新终端技术上,将媒体信息转变成“三维空间”是完全可以的。并且,目前现实三维空间已经在AR 的基础上形成了,将其与虚拟空间进行叠加,将媒体信息升维到“多维空间”也尽然有可能。这样人们便可以获得更丰富的感官体验。[4]例:2019年2月央视春晚长春、深圳分会场,大胆的采用了“5G+4K+VR”技术实时制作直播,让观众耳目一新;
2021年东京奥运会,首次将5G 技术应用于奥运会转播,并在帆船、游泳和高尔夫的比赛项目上,借助5G技术为人们提供了AR体验,让人们感受到了在家也可以身临其境看比赛的效果。除了VR、MR 之外,全息投影技术将真实的影像记录下来并还原,也能够达到身临其境的“面对面”效果。2021年,英国一位伴娘以全息投影的形式出现在加拿大闺蜜的婚礼上,婚礼现场,这位伴娘以身穿礼服,手握酒杯坐在酒桌前的全息影像形态出现在人们眼前。在新闻领域,“5G+全息技术”突破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界限,这样的时空碰撞让跨时空采访成为了新的可能,同时也为信息的呈现提供了新的方式。

3.制作时间缩短,新闻真实性遭受挑战

现如今,新闻素材采集者利用5G 技术可以到不同的地方进行无差别采集,然后不同的新闻工作者在云服务器上直接对这些新闻素材进行剪辑管理,最后受众可以在不同的媒体形式上观看到这些新闻视频。通过云端共同合作编辑新闻对终端性能的要求大大降低,终端在这个过程中只需要负责视频的图像播放,与此同时这也大大节约了工作成本。例:2020年两会期间,我国正处于新型冠状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在两会现场,传统面对面的访谈形式得到了严格控制,而现场记者的数量也被很大程度地实现了减少。在秉持着“守正创新”的报道理念下,黑龙江广播电视台率先引用了新技术手段——5G+AR+AI+4K+全息投影对现场进行“云”报道,在“云”式新闻报道的形成过程中,云端平台技术被黑龙江电视台熟练掌握,对所有报道素材都实现了云端在线编辑并进行了快速发表,“中央厨房”新型融媒体采编发空间核心作用被完美发挥。至此,黑龙江电视台走出了特殊时期的两会报道新模式。[5]

与此同时,5G 网络下通过云端制作视频新闻形成多人协同合作,视频制作的流程被大大缩短,新闻生产的速度也逐步加快,此时,新闻的即时性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但作为新闻专业主义另一重要要素—新闻的真实性,就受到了更大冲击。新闻制作形式转变成云端编辑后,意味着对于新闻素材的真实性,新闻素材的背景,编辑者是很难得到确切求证的,从而使假新闻的发生率增大。例:2020年2月15日,在武汉疫情正严重之时,题为“武汉雪地上写巨幅中国加油”的一条微博出现在中国新闻网上。巧合的是,“新闻大连”微信公众号上发布题目为《震撼!大连雪地上惊现硬核一幕!》的文章,但是两篇文章所用图片皆为同一张,不久就被证实,这两篇新闻所用图片出自山东寿光,是一位寿光市民在自家小区院子里创作的。随后这件事以中国新闻网发文道歉结束。因此,网络技术发达的时代,张冠李戴的假新闻事件更频繁也更容易出现。

4.信息传播细分,个性化传播效果增强

自新媒体应运而生,我们在新媒体的软件平台上可以观看到各种类型的传播内容,平台出现各个领域的博主,他们充当着所在领域意见领袖的角色,这让喜欢小众文化的群体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同时,新媒体平台推出的个性化传播内容,也满足了不同年龄段或不同兴趣点人们的独特需求。5G 技术的出现,其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的特点,使得这些平台用户可以即时性的以高清直播或录制Vlog的形式,传播分享自己的领域见解或者生活分享,增强了受众和平台的即时互动性,同时也加强了对受众的个性化传播效果。例:2021年8月,在众多90 后青年群体喜爱的平台哔哩哔哩上,个性化地推出了一档适合年轻人的相亲综艺节目——《90 婚介所》,这档综艺节目以“不明码标价”“不刻意安排”“不谈婚”“不论嫁”为口号,节目呈现形式别具一格,节目流程以嘉宾间自由交流为主要形式,而当有恋人牵手成功后,节目组则以恋人录制Vlog的方式向我们展示节目成果,无论从节目流程设置还是节目成果展示方面都极度贴合了年轻人的特性,与此同时,节目通过节目评审员的评论,也能达到向年轻人传递正确婚恋观信息的作用。

总体来讲,随着5G 技术的成熟应用,带宽的束缚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被突破,从普通文字信息、语音电话到高清视频,都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实现瞬间转移和交换,手机、电脑、移动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终端技术急速发展成熟,我们的通信工具变成了强大的信息处理平台,从而形成了新的信息传播平台与模式,生成了新传媒业态。我们应当严谨地抓住新传媒业态的发展,这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的信息传播事业要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积极发展,才能迎来一个美好的明天。■

猜你喜欢 论文信息 订阅信息中华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本期论文英文摘要鄱阳湖学刊(2016年1期)2016-01-28下期论文摘要预登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5年11期)2015-03-01下期论文摘要预登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5年5期)2015-03-01下期论文摘要预登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5年1期)2015-03-01展会信息中外会展(2014年4期)2014-11-27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新闻前哨(2014年1期)2014-03-12如何撰写一般性论文中国工程咨询(2011年6期)2011-02-16信息建筑创作(2001年3期)2001-08-22健康信息祝您健康(1987年3期)1987-12-30

推荐访问:信息传播 特性 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