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十大方法与路径*——基于相关文献的研究述评

黄明涛,刘 燕

(1.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2.广州市人民政府 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广东 广州 510623)

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提出要“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党的十九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进党章。在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民族工作高度重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经历了“积极培养”到“铸牢”的转变,再到提出新时代的民族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近年来,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学术界也围绕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在既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梳理出学术界提出的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十大方法和路径。

目前,学界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思想层面。杨刚等人认为,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多民族大一统中央王朝的主导思想,这一思想影响了其后的历代统治者,包括少数民族政权,如“蒙汉一体”“满汉一家”,都深受儒家民族思想的影响①杨刚,李若青,余文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建构:一个历史视角[J].贵州民族研究,2019(5):8-15.。胡静则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的“大一统”思想是秦汉以来历朝统治者的政治追求,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演化为中华民族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②胡静.“大一统”思想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6-42.。张波等人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华夏动荡,各民族间互动和交流增加,出现了“华夷皆是正统”思想。隋唐时期,正逢盛世,华夏各民族大发展,“华夷一家”的民族共同体思想出现,即使到了晚唐乱局之时,华夏分立,华夷一统意识仍然影响着分立政权的统治者③张波,张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维度和内在属性[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1):88-93.。郭胜利认为,河洛地区地处中原腹地,先秦之后这一地区是古代中国多民族活动的中心,加快了多民族互动的进程,中原地区是“多元一体”形成的重要变量④郭胜利.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历史地理空间演变——以先秦中原地区戎狄与诸夏互动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5):58-66.。霍巍认为,吐蕃地处中国边陲,在汉唐时期,吐蕃的精英阶层和普通民众都仰慕和追随隋唐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将这些文化进行改造和整合,形成其思想文化的底色,这种文化上的认同,推动吐蕃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⑤霍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考古学贡献[J].历史研究,2021(1):53-60.。

其二,制度层面。苍铭和张宏超认为,中国自秦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起,疆域范围内的各少数民族先后被纳入到中央集权国家的管辖之下,为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⑥苍铭,张宏超.从历史观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广西民族研究,2021(1):23-29.。王文光认为,唐朝灭亡后,契丹建立的辽代在政治制度上创立了南北面官制度,北面官处理契丹事务,南面官负责汉人事务。这一政治制度设置与民族问题紧密相关。因此,南北面官制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智慧之举⑦王文光,江也川.辽夏金的中华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82-90.。陈文元认为,明朝建立后,在边疆地区设立的卫所制度,以卫所镇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且子孙需世代从军。卫所制度除了军事考虑,更重要的是构建了一个“大范围、广纵深、长时段”的民族互嵌格局,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⑧陈文元.论明代卫所制度与民族互嵌[J].广西民族研究,2020(6):112-119.。廖钰等人认为,清雍正时期突破“夷夏有别”的传统观念限制,在土司地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将全国性的法律推行至边疆地区,如《大清律例》和各类章程等,变元明时期的“因俗而治”为“依法而治”,为全国制度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⑨廖钰,李良品,祝国超.改土归流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J].贵州社会科学,2019(9):104-110.。米彦青认为,乾隆中期颁行的驻防八旗营葬制度,要求八旗子弟定居于驻防地。这一制度的实施,对之后出生的驻防八旗而言,驻防地就是故乡。这也是清王朝维护边疆安全与王朝稳定的重要制度⑩米彦青.论满蒙八旗子弟的原乡疏离感——兼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中的“文学事件”[J].文学评论,2021(3):215-223.。

其三,策略层面。严庆和平维彬认为,中国古代的“大一统”不仅是一种政治价值,还包含了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在政策方面,重在如何塑造社会环境,如“五服制”“因俗而治”等治辖之策、统合之术等①严庆,平维彬.“大一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5):14-18.。苏发祥指出,在明代早期,西藏政治与宗教局势错综复杂,采取“多封众建”“尚用僧徒,因俗而治”的政策,设置了一套行政体制和僧官任命制度,对地方政治和宗教首领进行分封,以强化中央对西藏的统治②苏发祥,马妍.论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基础[J].中国藏学,2021(1):35-48.。马亚辉研究清王朝不同时期的西南边疆民族政策后,认为,在清朝统治初期,针对西南民族地区民族众多、土司遍地的情况,主要采取“柔远扶绥”的民族政策,在政权稳定之后则采取“恩威并施”的民族政策,尤其针对精英阶层的土司。道光时期,西南边疆社会动荡,清政府主要精力用于镇压匪乱,顺治到乾隆时期的民族政策遭到严重破坏③马亚辉.从清代西南边疆的民族政策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建[J].广西民族研究,2019(3):15-22.。郎玉屏认为,清政府在西南边疆推行改土归流,开辟苗疆,实施崇儒重道和教化为本的基本国策,尤其是西南边疆科场优惠政策,如设置边额另编试卷字号,设立明通榜,以及岁科连考、拨给盘费等一系列政策,全面推动少数民族对儒家文化认同,从而实现了西南边疆的统一和稳定④郎玉屏,朱汉民.清代西南边疆的国家儒学教化体系考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2):61-69.。

其一,从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角度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全球化加深了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但是,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带来“民族意识”冲击,一定程度上制造了“民族问题”,弱化了中华民族整体意识。郭锦鹏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角度出发,认为应当从健全充满人文关怀的日常管理机制、学校与家庭共同发力、建立宣教新格局、构建交融共生的校园文化和警惕敌对势力的思想侵蚀入手,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⑤郭锦鹏.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研究——以全球化时代为视域[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9(5):14-19.。严庆、于浩宇认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当代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两种基本理念,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民族国家建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方向⑥严庆,于浩宇.当代中国多民族国家建设的理路及其时代价值——兼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策略[J].探索,2021(3):58-68.。徐黎丽等人认为,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程就必须明确其含义,其现代含义即为国族。共同的国家疆域、互补的生计方式、互鉴的生活经验、共有的历史记忆、共认的价值体系、共育的国民意识、共享的精神家园等七种因素组成中华民族的实体与精神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和内容应该围绕其展开⑦徐黎丽,韩静茹.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含义[J].思想战线,2021(1):52-60.。张善鑫从现代国家与民族统一的理论视角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五条路径,一是增进各民族对“多元一体”认同;
二是深化民族团结教育的价值;
三是加快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促进民心相通;
四是坚定民族工作的理论和道路自信;
五是做好教育工作①张善鑫.中华民族共同体:国家与民族统一的理论——兼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当代路径[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75-83.。

其二,从国际法和治理现代化的角度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国际法意义上的国家必须是领土主权独立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聚政治、经济、文化、地域等众多因素于一体的文化共同体和族群共同体,中华民族既是政治和文化的概念,又是现代国家的概念。常士訚认为,现代国家是“领土主权国家”,领土是国家之基和民族之依。宪法规定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即国家拥有对重大战略资源的所有权,这是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关键。领土空间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机制,如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家园、共同身份、共同团结奋斗和组织化提升机制②常士訚.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领土空间建设视角[J].政治学研究,2021(02):32-42、188.。吕朝辉认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路径,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包括目标、组织、制度和政策体系等系统性的现代化③吕朝辉.同频共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互构理路[J].湖南社会科学,2021(5):44-51.。何雄浪等人认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当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是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是制度保障,文化建设是精神动力,社会建设是民生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则是绿色根基④何雄浪,尹凤茗.新时代“五位一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究[J].民族学刊,2021(3):10-20、95.。

其三,从新时代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民族心理状态的角度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民族地区多位于西部边疆地区和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为突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不利影响。如赵英以青海涉藏地区为例,指出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面临诸多挑战,主要包括民生需求甚于价值诉求,政治认同建设乏力,他者教育与全面教育的博弈,提出从夯实经济社会基础、推进依法治理、优化人文环境和建构教育熔铸长效机制等几个方面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⑤赵英.新时代藏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诉求与期待——以青海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8(3):38-43.。青觉和徐欣顺认为,在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各民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秩序和物质条件,还要求实现更深层次的情感需要,即情感与人心。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注重各族人民的情感建设,规避情绪激化⑥青觉,徐欣顺.新时代边疆稳定发展的情感政治学研究——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路径分析[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9(1):6-14、214.。此外,他们还从人民的视域进行研究,指出新时代立足各族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可以引申出以人民为中心的规范预设,实现规范预设的路径包括全民教育普及、改善民生、促进公共事务治理、推动普惠政策和走群众路线等,这也是新时代多民族国家建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⑦青觉,徐欣顺.新时代多民族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J].民族研究,2021(1):15-29、139.。

其一,中国共产党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李曦辉认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采取了多种方式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如新中国成立后出台帮扶政策恢复生产,哪怕在“大跃进”时期也未中断,“三线建设”在民族地区建立了初步的现代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之后,则通过改革生产关系,使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能够追赶全国平均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精准扶贫和对口支援激发了内生动力,未来更要把握“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增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外在动力①李曦辉.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44-53.。李曼莉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是多维的,主要包括政治基础、经济基础、文化精神根基和历史教育四个方面。当前,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存在不足之处,贫困发生率高,如果长期忽视这一因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大厦”将面临坍塌的风险,因而要形塑包括边疆和民族地区在内的共享发展经济共同体,缩小经济发展差距,保障物质公平,从而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基础②李曼莉,蔡旺.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个基本问题[J].广西民族研究,2020(3):12-19.。

其二,加强经济互通互联,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麻国庆认为,多民族社会存在多种结构,而经济基础和物质生产方式在多种结构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同样也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关注两个经济基础入口,一是改革开放,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日益突出的条件下,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应当深入研究少数民族社会如何更好的与市场经济体系进行连接,地区之间连接越紧密越能促进互补与互助,从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繁荣与发展③麻国庆.民族研究的新时代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21-27.。纳日碧力戈提出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若干原则,如科学发展,因地制宜,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国家帮扶与自力更生相结合,以及紧扣民生等原则。他认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要实现从人的发展到群体的发展,再到民族地区的发展。要照顾民族地区的实际,因地制宜,特别要注意各民族特点和当地生态环境,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④纳日碧力戈,萨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进路[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149-155.。

其三,以少数民族群体和少数民族地区为个案进行研究,寻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经济路径。李曦辉等人对在山东务工的维吾尔族群体进行调研时发现,他们跟新疆本地的少数民族劳动者不同,与当地的经济交往强化了他们的民族共同体认同倾向,认为经济活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⑤李曦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济视角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21(3):27-34.。王浩宇分析新疆交通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关系,他认为交通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蕴含着人财物力的流动与繁荣的发展愿景,这是现代民族国家统一的希望基础。新疆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实现交通现代化以及拓展对外交通网络,不仅可以促进国际贸易,也是国家强盛和民族团结的象征,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广阔前景⑥王浩宇,汤庆园.新疆交通现代化进程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71-78.。李少霞认为,新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中,应当将民生问题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在就业、医疗、教育等领域进行大量投入。在富民兴疆的具体举措方面,首先要防范和化解返贫风险,对口扶持应当以实现“造血”为目标,其次是要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再次是借助地缘优势,搭载“一带一路”顺风车,扩大对外开放①李少霞,魏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与路径研究——以新疆为例[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21-31.。

其一,宪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蒋慧和孙有略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法的视角进行分析,指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和战略任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中华民族”载入宪法,在这一时空背景下,建议进一步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民族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②蒋慧,孙有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法:理论阐释、规范考察与制度完善[J].广西民族研究,2021(3):36-44.。同样,叶强在研究现有地方立法中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规定之后,发现其对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则认识不到位,建议提高民族政策法制化水平,实现地方民族团结立法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立法的转变③叶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地方立法路径及完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5):22-27.。高成军则认为公民身份是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理根基,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意识的建构,离不开宪法共识与公民身份认同,公民身份超越了民族差异,是现代国家范围内所有成员共同拥有的被宪法确认的认同形式④高成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公民身份建构[J].宁夏社会科学,2018(6):80-85.。贺海仁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我国在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地区科教文卫事业、民族语言文字和尊重民族风俗习惯与宗教等领域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并且以宪法和法律予以规范,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律体系也已经形成。因此,宪法和法律应当成为人人普遍遵守的最高权威,指导民族工作和处理民族事务不能脱离这一范畴⑤贺海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法理解释[J].甘肃社会科学,2018(3):130-136.。

其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思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现代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的支撑。张全省等人认为,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少数民族的调查识别和认定工作是通过严格的法律程序来实现的,秉持法治思维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路径。具体而言,应当从完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大力开展普法宣传、运用法律手段解决民族事务、用法治思维和方法推进民族工作和化解民族矛盾、依法打击破坏民族活动的行为等方面展开⑥张全省,刘晓勇.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伟大实践及其推进方略[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5-22.。陈玲以大学课堂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谈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她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具有培养大学生法治素质的重任,应该在“中华民族”入宪的背景下,让青年学生全面认识宪法中的“中华民族”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缘由和意义①陈玲.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9(5):95-98.。

其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实践。倪国良和张伟军从法治建构的视角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认为当前的中国是具有完整领土的民族国家,这是法治建构的空间基础。多元一体格局,历史上形成的传统法律文化,规范民族关系的思想与制度是法治建构的历史基础,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超民族的国家化政治组织是法治建构的政治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法治建构的四条路径,一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宪法化,二是构建正义的内部族群权利关系,三是发展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四是推进民族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②倪国良,张伟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法治建构:基础、路径与价值[J].广西民族研究,2018(5):28-35.。李涵伟等人亦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化的四条路径,一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述纳入宪法,二是提高相关立法的层次,三是增强相关法规的可执行性,四是健全立法评估制度③李涵伟,程秋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进路[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8):48-56.。马俊毅认为,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是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涉及民族领域的立法要体现公平正义,不能有民族歧视;
此外还要加强网络与自媒体治理,防止“网络民族主义”④马俊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代性内涵[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5):15-21.。

其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是指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体系。王鉴和胡红杏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首先要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和历史观的基础上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工作思想体系。其次,习近平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基本思想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再次,要在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和港澳台地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包括民族团结、爱国主义和历史文化等⑤王鉴,胡红杏.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20(2):11-16.。刘玄龙等人提出从三个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践行党和国家的民族基本政策;
二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觉的转变;
三是要从治国理政的广度出发,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⑥刘玄龙,李龙.论多维度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J].湖北社会科学,2020(8):142-147.。

其二,在各类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教育,做好思想引领。教育可以塑造人的思想和指引人的行为,教育对人们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具有重要作用。包银山和王奇昌认为,尽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族工作取得巨大成就,但当前国内外环境日益复杂,极端民族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和境外反华势力对我国民族工作进行蓄意破坏,要求我们加强民族地区高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思政课程中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⑦包银山,王奇昌.民族地区高校推进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探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9(4):64-68.。杨胜才亦认为,民族地区安全形势复杂,民族院校是境外敌对势力、民族分裂主义和极端宗教思想争夺青年学生的重要阵地,民族院校要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引领思想舆论,夯实思想防线①杨胜才.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方法路径与保障体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5):9-14.。蒋文静认为,学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要在大、中、小学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思想教育,在学前及小学阶段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启蒙教育,孵育爱国情感;
在初中阶段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知,激发情感共鸣;
在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教育青年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理性,增强认同感;
在大学阶段,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知行合一②蒋文静,祖力亚提·司马义.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层次及实践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0(1):13-21.。

其三,在全社会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教育,夯实思想基础。赵刚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内容应当包括中华民族历史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中华民族的政治属性。教育的途径则主要包括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在社会教育层面,建议加大通俗出版物的发行,推出优秀文艺作品和营造良好的中华民族认同氛围③赵刚,蒲俊烨.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概念、价值、内容与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0(4):12-18.。次旦扎西等人在研究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指出,西藏处于反分裂斗争的最前沿,意识形态工作是重中之重,要借助媒体宣传、文艺演出等形式,采取典型示范和说服教育等方法在民族地区加强教育宣传引导,不断夯实思想基础④次旦扎西,周国起.论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存在挑战及实践路径[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50-55.。许晓东认为,思想熏陶和社会治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两大路径。思想熏陶要做好四点工作,一是夯实思想基础,不断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方略入心入脑;
二是要形成中国特色的民族学,用中国特色的民族话语体系与外部交流对话,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纽带。三是完善民族团结的教育体系,抓好社会教育;
四是推进“中华一家亲”,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⑤许晓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问题与铸牢路径[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135-140.。

其一,共创共建共享的文化共同体。方堃等人指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华夏大地的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体现了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吸收的共生特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当强化不同民族文化的交互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形塑共同体观念结构,创新模式,完善相关制度⑥方堃,明珠.多民族文化共生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9-15.。沈桂萍认为,应当构建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并且打造能够共享的现实文化形式,这是国家认同的情感和心理基础。构建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即在历史时空中开拓中华民族生存空间,共同抵御外敌,共同反对分裂,共同建设民族国家,共同创造中华文化。打造共享的现实文化形式,即中华文化是多民族共同打造的文化形态,不是某一个或者若干个民族的文化,而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建共享共有的宝贵财富①沈桂萍.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国家认同的文化纽带[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1-6.。范君等人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情感共通、利益共享、命运与共的文化特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共建中华民族命运与共意识的体现。中华文化是各族人民普遍参与和共同创造的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成,全体成员共享中华文化的共有精神家园②范君,詹小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方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8(8):49-55.。

其二,强化中华文化认同的具体形式和载体建设。崔榕、赵智娜认为,文化认同不仅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基础,也是精神动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应当树立和强化中华文化符号认同,如语言文字、政治文化符号和地理文化符号,还要加强宣传,强化符号影响力;
其次,要熟悉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增强历史记忆;
最后,要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仪式③崔榕,赵智娜.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J].民族学刊,2021(8):1-8、120.。同样,詹小美和刘棁也认为,应以文化认同为核心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进行社会化导引④詹小美,刘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探赜[J].青海社会科学,2021(2):1-8.。董仲磊认为,同心文化具有历史文脉和主体平等要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心文化路径,即从思想上夯实同心文化的基础,从目标上铸牢涵养同心文化的根本,行动上抓住涵养同心文化的关键⑤董仲磊.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同心文化互动关系及共进路径探析[J].青海社会科学,2019(4):78-82、90.。金刚认为,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代表和核心,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生命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以儒家文化为支撑和持续赋能⑥金刚.以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焕发儒家文化生命力的分析视角[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9):11-19.。于波和王员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共同文化”,具有开放性、包容性、人民性和先进性等特质,起到凝心聚力和价值引领的功能。通过强化中华民族身份认同、唤起中华民族集体记忆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从而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⑦于波,王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灵魂[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27-34、105.。

其三,从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视野看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苏泽宇从文化传播的视角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认为文化是全球秩序的重要力量,在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不断交流与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应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传播,这不仅不会消解国家政治认同,反而激活甚至巩固国家政治认同⑧苏泽宇.文化传播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56-61.。田烨分析法国通过文化整合建立共同文化认同,继而推动民族共同体的构建,认为法国模式可以为我们带来有益借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要推动各民族文化创新交融,将我国多样性的民族文化整合成具有统一性的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构筑共同精神家园⑨田烨.从文化整合到意识自发: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5):43-48.。邹广文和沈丹丹认为,文化认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特殊价值,并提出四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一是不断丰富文化中国的理论构思与实践内涵;
二是增强共同体的文化认同,警惕狭隘的大民族主义心态;
三是对外交往中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的正面效应,增强海内外同胞的凝聚力;
四是增强文化认同是文明国家建设的需要①邹广文,沈丹丹.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认同的历史生成逻辑[J].天津社会科学,2021(3):11-18.。

其一,缩小民族心理空间和缩短民族心理距离。胡平等人从个体心理空间生产的角度出发,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提出的新理论新概念,突破了旧有的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应从心理空间的生产方面进行阐释②胡平,韩宜霖.心理空间视阈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初探[J].贵州民族研究,2020(6):150-154.。同时,提出学校教育中的共同体意识培育要将个体心理动力、知识水平、情感体验和实际生活等因素相结合。学校作为培育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所,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建设四个空间:一是和谐共处的学校物理空间;
二是包容平等的人际空间;
三是全面性和系统性的知识空间;
四是打造生动而又深刻的体验空间③胡平,徐莹,徐迩嘉.从心理空间生产看学校教育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J].民族教育研究,2020(4):19-24.。陈立鹏和薛璐璐认为,意识属于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对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心理距离的支配,并从缩短民族心理距离的角度提出了四条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一是追溯共同历史记忆,重视民族需求差异;
二是促进社会发展公平;
三是采取多种方式打破空间壁垒;
四是开展民族交流,增加各民族的传媒和舆论可见度④陈立鹏,薛璐璐.民族心理距离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34-40.。

其二,加强民族情感认同和民族心理建设。对于如何加强民族心理建设,何种因素影响民族心理认同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很多见解。陈纪对W民族自治县的实证研究发现,提高少数民族的社会心理认同问题,必须不断推动就业、住房、医疗卫生和教育等民生事业发展⑤陈纪.多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基于W县居民国家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20(4):22-32.。龙金菊和高鹏怀从民族心态秩序视角分析共同体意识的建设,提出从“期望状态”“族际互动”和“适应策略”三个方面着手民族情感建设,认为“期望状态”可以增强民族归属感;
“族际互动”可以通过价值规范引导民族心态秩序构建;
“适应策略”可以注入新的心理动力⑥龙金菊,高鹏怀.民族心态秩序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理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2):9-15.。林钧昌等人研究情感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提出四条路径:一是从内在机理出发,满足个体的社会性需求、遵循认同过程发展规律和合理利用社会因素;
二是从情感认同特点出发,激发个体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形成正面情感倾向,针对个体差异进行差别化教育,同时还要优化社会群体氛围;
三是从情感认同的作用出发推动思想教育、个人实践和社会环境的改善⑦林钧昌,张宏溧,赵民.情感认同视角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1(2):1-7.。此外,在情感认同方面,孙琳认为应当通过夯实情感发生的基础,丰富情感体验的内容和引导情感表达的方式等途径来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①孙琳.以情感认同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据、机理与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1(2):147-151.。

其三,完善民族地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民族地区社会心理服务的内容包括民族心理健康和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其目的在于建设民族认同和民族凝聚的价值体系和机制,学者们也各抒己见。王俊秀等人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视角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条路径:一是构建“共同内群体认同”,促进中华民族认同,强化共同体意识;
二是强调民族间的相似性和共同性,淡化差异性;
三是完善制度供给,加强民族间的交流与互动;
四是深刻把握“多元一体”和相互依存的关系②王俊秀,周迎楠,裴福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视角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基于共同内群体认同理论[J].民族学刊,2021(5):17-23+108.。陈永涌和任梓荣从社会表征和话语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理机制,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社会表征产生的锚定和物化两种机制,话语体系的构建应重视吸收心理认同场和文化心理场的理论和方法,兼顾政治、学术和大众等多种话语手段③陈永涌,任梓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理机制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20(2):29-34.。管健等人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五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一是培育共同体意识,浸润民族文化交融;
二是扩大民族间的交流和往来,推进民族间友谊的升华;
三是凸显公民身份;
四是强化共同体记忆基础,增强文化内涵;
五是解决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进共同体经济繁荣④管健,方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结构面向与心理路径[J].西北民族研究,2020(4):17-21.。

其一,辨析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功能与定位。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其积极功能,但也要防止负面效应。高承海认为,通过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弱化民族本质而强化全体成员共有的中华民族身份,通过增加接触机会,促进交往,改善民族关系。但是,也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化,减少和根除民族偏见,降低危险因子,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⑤高承海.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心理路径与策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7):215-221.。针对这一观点,也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郝亚明认为,很多学者在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提出通过族际交往交流交融来淡化族际差异从而减少族际冲突。事实上,族际冲突主要源于历史文化因素而非族际差异,这种淡化族际差异的理念缺乏学理支撑。因此,在现代民族国家多元一体的格局下,应当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路径,在此过程中不断强化族际纽带,增强共同性而非同质性⑥郝亚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淡化族际差异抑或强化族际纽带?[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56-65.。他还认为,如果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势头受到阻碍或者发生逆转,则族际信息不通或者产生信息错误,导致负面情绪产生,甚至会造成民族关系进一步紧张和恶化。因此,应致力于“互嵌社会”的建设,形成稳定持久的社会利益共同体社会形态⑦郝亚明.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五大基础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5):1-6.。

其二,挖掘和分析个案,从中获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智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华夏大地生活过众多的民族,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民族大融合。邱开玉和董建辉认为,近代以来,畲民与外部社会的经济往来,尤其是与周边汉人的经济交往,奠定了畲民中华民族认同的社会基础。政治交往,如从“子民”到“国民”,从“家族”到“国家”,从“抗争”到“抗日”等一系列身份与意识的转变,形塑了近代畲民中华民族认同的政治基因。文化交往,如族际通婚、修谱修祠与祭祀等社会文化活动则是导引近代畲民中华民族认同的价值旨归①邱开玉,董建辉.交往中生成:近代畲民的中华民族认同[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28-34.。徐燕等人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为例,挖掘该地方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巩固民族关系的状况。研究发现,各民族在频繁的族际交往中跨越和消解了族际“边界”,通过“互嵌式社区”居住格局和族际通婚实现共生互补,以“河州花儿”的传唱形式促进族际文化勾连,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图示和群体心理塑造②徐燕,袁同凯.河湟走廊上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临夏州唐汪人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21(3):28-43.。

其三,创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形式和载体。在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民情、社情和国情不断变化,创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形式和载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助力已经成为必须面对的新课题。管健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跨民族友谊路径,认为跨民族友谊可以有效改善群际间态度、降低群体偏见、获得群际自信和增强外群体共情。未来,通过跨民族友谊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应当注重挖掘和深化以下内容,一是明晰跨民族友谊的边界;
二是复杂变量要进一步清晰化;
三是要观照文化性和本土性;
四是亟待推进纵向研究;
五是推进动态性机制挖掘③管健.跨民族友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4):217-222.。王易认为,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有助于共同文化心理和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交往增加接触,交流强化信息沟通与互换,交融促进相互尊重和包容。应当不断挖掘和创新交往交流交融的形式和载体,如新疆开展的“民族团结一家亲”和高校“三进两连一交友”等活动④王易,陈玲.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问题及路径选择[J].民族教育研究,2019(4):48-53.。

其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各族人民通过这一制度载体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权力的过程就是凝聚各族人民共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⑤张殿军.制度自信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与路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18-27.。夏文斌等人认为,民族团结需要制度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们党从历史与现实出发,并着眼长远提出的具有战略眼光的制度设计,是能够保障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的制度安排⑥夏文斌,易佳乐.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民族团结[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54-58.。张伦阳指出,很多国家面临民族利益整合困难,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难以统一等难题,我国的人大代表制度的权力安排,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民主化和充分协商,有效提高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科学化水平,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①张伦阳,王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逻辑、现实基础和实践路径[J].民族学刊,2021(1):10-18、84.。

其二,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问题,随着中国共产党对国情民情认识的深化,提出了符合中国实际和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8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制定民族政策基本遵循,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基本保障②马冬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保障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5):7-1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特色政治制度,是单一制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范围内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因素和地区因素的结合。同时,是结合了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各民族情感的创新,坚持这一制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基础③高承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意义与铸牢策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12):24-30.。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继续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根据情势变化不断创新和完善。

其三,创新和完善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体制机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体系,有利于重铸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有利于构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有利于抵御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族际整合④徐俊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关系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8(6):188-194.。当前,要结合民族地区面临的错综复杂的宗教和文化问题、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等情况,不断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各族群众联系制度、代表座谈会制度、民族事务协商制度和矛盾纠纷处理制度,确保各族群众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加深了解和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⑤张全省,刘晓勇.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伟大实践及其推进方略[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5-22.。褚松燕提出,要在民族地区推进制度和实践创新,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把民主协商、信息科技融入社会治理环节,构建程序科学、科技与制度相结合的社会治理体系⑥褚松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逻辑与路径[EB/OL].(2022-12-27)[2022-12-29].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0.1050.C.20210727.1310.002.html.。

其一,坚决打击分裂势力。国家分裂与民族政策不当和宗教极端势力紧密联系,苏联和南斯拉夫是前车之鉴。近年来,受境外泛伊斯兰主义和宗教激进主义思潮的影响,国内宗教界中少数敌视中国共产党领导、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极端分子,暗地里鼓动民族分裂,甚至实施暴恐活动。孔亭认为,国内存在少数分裂分子进行分裂活动,削弱部分群众的国家认同,危害国家安全。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要依法打击各类分裂势力,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化水平①孔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化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29-37.。张建荣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除了做好教育和宣传工作,与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外,还要严厉打击分裂国家的行径,对破坏民族团结的犯罪行为零容忍,引导好民族和宗教的正确发展方向②张建荣,赵朝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逻辑、保障机理与铸牢路径[J].学术探索,2021(7):136-143.。徐海荣和艾四林研究新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程中采取的策略中提到,新疆除了发展经济和依法治理民族事务,还要将反恐维稳摆在突出位置,坚决与“三股势力”作斗争,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③徐海荣,艾四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疆实践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6):52-59.。

其二,深入推进去极端化。极端主义与恐怖主义密不可分,打击恐怖主义必须有效清除极端主义。2014年5月底,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新疆要“以促进民族团结、遏制极端宗教思想蔓延等为重点”。2017年3月2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通过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去极端化条例》,并于当年的4月1日起实施。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新疆去极端化有了更充分的法治保障。为了推进去极端化工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在全区扎实开展大宣讲、大学习、大讨论,通过教育引导群众认识科学、崇尚科学、正确对待科学与宗教,做到自觉抵制极端化。在群众中开展普法教育,引导群众遵纪守法。在深入开展去极端化的同时,持续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做好精准脱贫攻坚,关爱弱势群体,做好技能教育培训,使新疆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好转。

其三,反对外国势力干涉。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国际舞台上频频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对我国的民族政策指手画脚。叶世才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越来越重,但是美国等西方国家揪住中国的所谓“人权问题”“民族问题”“西藏问题”“新疆强迫劳动”等问题不放,挑拨民族关系,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④叶世才,高大洪.边疆民族地区反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多维路径研究[J].民族论坛,2021(2):25-32.。陈妹认为,互联网时代,西方国家通过互联网不断输出具有意识形态色彩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开展各种渗透和分化活动,稀释少数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学术界也存在鼓吹西方多元文化主义和凸显民族群体差异的观点,这些都不利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⑤陈妹.新时代民族地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彰显、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22-2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采取何种方法和路径至关重要,方法和路径也是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为核心的研究内容之一。对既有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学术界在探寻方法和路径方面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有的从历史中寻找有益借鉴,有的着眼长远提出可行方案,有的针对当前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从多个角度探讨方法和路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也存在不足之处。

其一、对历史上的民族团结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研究不够深入,既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秦汉以来形成的“大一统”思想的影响,隋唐和明清统治者在不同历史阶段采取的边疆治理和民族政策等方面,其他问题的研究成果很少,对古代边疆治理和采取民族政策的失败案例和如何吸取教训的研究更少,而反面的例子对今天仍具有镜鉴意义。

其二、在研究内容上,宏大叙事多而微观研究少。既有研究更多的是着眼于国家、民族和未来的长远发展,或者从纯理论的层面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与机制,在宏大叙事的基础上提出方法和路径。由于缺乏对现实问题的深入了解与分析,对策、建议不切实际,给人以空洞之感,缺乏可操作性。

其三、研究方法以规范研究为主,实证研究为辅。毫无疑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涉及理论和价值层面,对党和国家的理论、方针和政策要阐释清楚,采取规范方法进行研究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对方法和路径的提出要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这就要求对边疆地区和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宗教等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才能提出科学合理而又具体可行建议。

针对既有研究存在的不足,这里提出两点建议。一是深入挖掘历史资源,对不同朝代边疆治理和民族团结的有益方略进行梳理,从中寻找有价值的思想和智慧,为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助益。同时,也要总结历史上边疆治理和民族政策的失误之处,分析其失败的原因。二是在研究内容上,要多关注微观问题,如评估当前的民族政策及其效果问题,某个地区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的问题,发掘当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地区和领域,树立典范的问题。三是要多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深入边疆地区和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为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共同体中华民族意识《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22年1期)2022-10-26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3期)2022-06-15爱的共同体散文诗(青年版)(2022年5期)2022-05-31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小学生学习指导(中年级)(2021年9期)2021-09-27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年4期)2019-09-10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2019年3期)2019-03-18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人大建设(2018年2期)2018-04-18

推荐访问:十大 述评 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