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和社会网络分析的区域创新人才/团队挖掘——以广东省5G技术创新为例

张祥宇

(广东省技术经济研究发展中心,广东 广州 510070)

人才/团队作为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资源型要素[1],保证了技术创新的有效性、持续性[2]。广东省已形成了全球最大的5G产业集聚区[3],广东省区域范围内的人才/团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分析挖掘5G技术创新人才团队,能够为进一步优化广东省区域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整合互补性资源,促进5G领域科技协同创新提供支撑依据,有利于加速技术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1],助力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在过往的研究中,文献计量[4-5]和社会网络分析[6-7]方法被证明在人才挖掘中可行并已得到广泛应用,科技论文[8]和专利[9-10]作为科研成果和学术研究的载体,亦已成为人才挖掘的重要数据源。如夏琬钧等[11]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构建了人才挖掘多指标综合遴选体系;
江艳萍等[12]基于文献计量方法筛选出学科潜力科研人才;
毕玲玲[13]分析了通过论文定向挖掘海外科研人才的方法;
段宇锋等[14]证明社会网络分析法运用于发现学术人才是有效而可行的。王立杰[15]运用Ucinet社会网络分析,找出团队中的核心发明人。

基于此,本文将以2016—2020 年广东省5G创新技术领域的SCI论文产出及专利布局为数据源,挖掘分析该领域广东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领域的核心人才及团队[16],以期为后续研发活动的资源整合提供数据支撑,助力领域健康稳定发展。

5G产业链长,涉及技术领域广,包括天线、前端组件、基带、核心网、广域网、软件、仪器仪表及应用场景等诸多方面。为揭示5G关键核心技术发展情况,运用Delphi(专家调查)法提炼5G领域核心技术关键要素,主要覆盖毫米波通信、MIMO、基带芯片、通信前端、FBAR、SAW、Polar编码、空分网络、网络切片及低延迟应用场景等方面,关键要素作为制定检索策略和分析边界基础,如表1 所示。

表1 5G领域核心技术关键要素

关于SCI论文检索,在SCI-E数据库中制定检索式,以关键要素为主题词与检索要素进行组配,检索地域范围限定在广东省,检索的时间范围为2016—2020 年,检索时间为2021 年4 月28日,数据清洗与分析工具主要有DDA和Gephi。

关于专利检索,将5G领域核心技术关键要素和检索要素进行逻辑组配,采用中/英文共同检索的方式,通过关键技术相关的上下位关键词、同义词、技术分类号制定检索式,最后汇总得到5G关键技术专利总量。检索数据库包括Incopat数据库和Patentsight数据库,检索范围涵盖全球120 个国家/组织/地区,专利数据的统计时间截至2021 年5 月15 日。

针对检索获得的2016—2020 年广东省5G领域的论文、专利,进一步采用文献计量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对论文和专利的主要完成人及权属机构进行分析,探索挖掘广东省5G技术创新领域的主要人才和团队。

2.1 论文/专利概况

如图1 所示,在论文方面,广东省在2016—2020 年期间共发表5G领域SCI论文2 010 篇,是2011—2015 年间发文量(351 篇)的5.7 倍,自2016 年起,年均增长率达40.50%。在专利方面,2011—2020 年,广东5G关键技术专利申请达20 410 件,合并同族后共有12 928 个专利族。其中,2016—2020 年专利申请量达18 007件,占比为近10 年的88.23%,合并同族后共有11 414 个专利族,占比达到88.29%。在2015 年以前,其应用研究一直处于萌芽期,专利布局较少,2015 年申请量仅为873 件。2016—2020 年进入成长期,专利布局逐渐活跃,2017 年后显著攀升,这主要是归因于相关研究机构竞相投入大量资金和研发力量开展5G技术的研发,加快了商用步伐。截至目前,2019 年和2020 年专利申请量已分别达到4 788 件和3 634 件(由于2019年、2020 年的部分专利申请还未公开,实际数据应该更高);
2020 年公开专利量达7 567 件,表明广东省内5G领域创新主体日渐增多,当前5G专利布局非常活跃,技术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图1 广东省2011—2020 年5G领域的SCI发文数、专利数布局

2.2 核心人才分析

2.2.1 高发文量作者分析

在2016—2020 年发表与领域SCI论文2 010篇中,共有10 524 位作者(含所有合著作者),论文平均合作度为5.24,说明平均每篇文章有至少5 名作者合作完成。从广东省近5 年5G领域SCI论文的作者发文量来看(图2),华南理工大学薛泉位列第一,共主笔或参与发表56 篇SCI论文。随后依次是温淼文、李全忠、秦家银和车文荃等。排名前10 位作者大多来自华南理工大学和中山大学。

图2 广东省近2016—2020 年5G领域SCI论文发文量TOP 10 作者

2.2.2 高产专利发明人分析

根据广东5G领域关键技术排名前20 位的发明(设计)人、第一发明人列表(表2)显示,在主要发明(设计)人方面,华为的研究人员实力强劲,占据了前20 位榜单的大多数席位。其中,李榕、王俊、李岩和张公正均是重要的研发人员,作为主要发明人其同族专利分别拥有192件、129 件、101 件和100 件发明专利;
中兴、欧珀和华南理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的产出也较为突出,如中兴的鲁照华和陈艺戬、欧珀的唐海和刘建华、华南理工大学的李国强。在第一发明人方面,华为的唐海、华南理工大学的李国强、欧珀的刘建华、洪心科技的洪志加、中兴的高波和维沃的杨宇等是关键的研发人员。以第一发明人发表专利超过80 件的有3 人,其中唐海发表92 件。

表2 5G领域关键技术主要发明人和第一发明人TOP 20

2.3 活跃团队分析

2.3.1 基础研究活跃团队分析

从2016—2020 年5G领域SCI论文作者共现图谱来看(图3、表3),合作网络较为突出的团队包括广州大学范立生团队、华南理工大学温淼文团队、华南理工大学唐杰团队、南方科技大学王锐团队、深圳大学罗景庭团队、中山大学李朝辉团队、华南理工大学薛泉团队和中山大学李全忠团队。其中,发文量较多的薛泉团队和李全忠团队主要与自身单位的科研人员合作,鲜与外单位合作发文。广州大学范立生教授和华南理工大学温淼文副教授的合作度最高,但主要与国内学者合作。与国外科研人员合作较多的团队有:华南理工大学唐杰团队和深圳大学罗景庭团队,罗景庭副教授与英国诺森比亚大学合作紧密,而唐杰教授则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和大连理工大学都有较多合作。

表3 2016—2020 年5G领域SCI论文作者共现图谱中的代表性模块

图3 广东省近2016—2020 年5G领域SCI论文作者共现图谱

对2016—2020 年广东省在5G领域SCI论文重点团队的引文指标分析发现(表4),华南理工大学陈芳炯团队的发文质量最高,篇均被引频次为23.13,h指数为17。发文质量较好的研究团队还有广州大学范立生团队、华南理工大学章秀银团队和中山大学秦家银团队,篇均被引频次均大于15 次,h指数也在15 以上。而华南理工大学薛泉团队的发文量虽然最多,但篇均被引频次较低,只有7.42。

表4 2016—2020 年5G领域SCI论文重点团队的引文指标

从表5 可见,华南理工大学薛泉团队的研究方向主要围绕天线类和前端组件类,华南理工大学温淼文团队和中山大学秦家银团队都主要在天线类和基带类方向布局,深圳大学罗景庭团队重点部署前端组件方向。核心网的主要研究团队是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计算机学院的刘贵松院长,而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主要研究团队则有中山大学王钢团队和深圳大学朱德亮团队。华南理工大学薛泉团队的研究方向为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微波/太赫兹天线、毫米波封装天线、星载/卫星通信天线、基于多种新材料的天线技术、带通滤波器和谐振器等。华南理工大学陈芳炯团队的研究方向为非正交多址技术(NOMA)、MIMO、空间调制、正交频分复用技术(OFDM)、索引调制、全双工、信道估计与均衡、无线信号参数估计和阵列信号处理等。广州大学范立生团队的研究方向重点围绕大规模MIMO、非正交多址技术、物理层安全、物联网、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大数据无线传输等。华南理工大学章秀银团队主要从事无线携能通信、非正交多址接入、大规模MIMO、天线与射频系统、物理层安全、无人机通信、机器到机器通信等方向研究。中山大学秦家银团队的研究方向主要围绕非正交多址接入、MIMO、无线携能通信、能量收集、物理层安全、优化理论与算法、协作通信和无人机通信优化等。

表5 2016—2020 年5G领域不同技术分支的SCI发文量作者TOP 5

2.3.2 应用研究活跃团队分析

对专利发明人进行共现网络分析,得到相关机构的核心研发团队(图4),共发现核心团队22 个。其中,华为公司分化为9 个代表性团队,如李榕、王俊、张公正、王键、张华滋、乔云飞、童文、杜颖钢团队;
谭巍、晋英豪、曾清海、戴明增、张航团队;
Trivisonno Riccardo、彭程晖、Ishan Vaishnavi、安雪莉、Emmanouil Pateromichelakis团队;
黄伟、王汉阳、Khripkov Alexander、Ilvonen Janne、Milosavljevic Zlatoljub团队。维沃的核心团队包括邾志民、王义金、简宪静、黄奂衢团队。信维的核心团队包括赵微、侯张聚、唐小兰、戴令亮团队,以及虞成城、赵安平、曹艳杰、任周游团队。华为、维沃、中兴、瑞声、宇通、信维、腾讯、京信等企业核心团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等高校院所核心团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详见表6。

表6 5G领域关键技术研发人才合作情况统计

图4 5G领域关键技术研发人才合作分析

3.1 结论

(1)2016—2020 年期间广东省5G领域技术

创新的基础研究核心人才和团队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应用研究主力军则以来自企业的人才和团队为主。基础研究发文较多的作者以自华南理工大学和中山大学为主。应用研究方面成果主要来自于企业的科研人才和团队,尤其是中兴、瑞声、宇通、信维、腾讯、京信等知名企业。另外,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等高校院所也有涉及应用研究的核心团队。

续表

(2)2016—2020 年广东省5G领域技术创新领域研发工作,涵盖6 类技术分支,且存在多人才、多团队、多机构“齐头并进”的态势,相关科研成果呈现多点开花。基础研究团队广泛涉及5G关键核心技术要素,主要重点在天线和基带类,应用研究团队布局天线和核心网相关研究居多。以华南理工大学陈芳炯团队为例,该团队发文质量最高,篇均被引频次为23.13 次,h指数为17,其研究方向涉及非正交多址技术、MIMO、无线携能通信和物理层安全等天线类和基带类,与中山大学秦家银团队、广州大学范立生团队、华南理工大学章秀银团队的研究布局内容存在交叉。

(3)广东省5G领域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科技合作不够充分的短板。如基础研究方面,发文量较多的薛泉团队和李全忠团队鲜少与外单位合作发文,即使合作度较高的专家团队也是与国内学者合作为主,与国外科研人员合作发文也相对较少;
在应用研究方面,企业间的合作相对较少,优势人才、团队主要集中在单个企业内部。

3.2 建议

(1)建议主管部门充分掌握地方5G创新技术人才、团队情况,针对急需攻克的核心关键技术、核心元器件等重大问题,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精准筛选并集合相关优势团队定向开展联合攻关工作。

(2)建议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类研发机构积极引进和培育科技创新人才,而人才、团队应主动加强与国内外技术研发合作,充分发挥人才集聚效应[17],通过交流和共享形成知识融合,进一步推动区域科技创新。

猜你喜欢华南理工大学发文广东省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师道(2021年12期)2021-01-10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今日农业(2020年14期)2020-08-14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十周年会庆暨第四届理事会就职典礼成功举行模具制造(2019年4期)2019-12-29梁文峻、巫金隆、黄靖鸿、吴国杰作品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年8期)2019-11-04广东省海域使用统计分析海洋信息技术与应用(2017年2期)2017-06-21当机器人遇上人工智能——记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张智军科学中国人(2017年36期)2017-06-09焦唯、王琪斐美术作品艺术评论(2015年6期)2015-12-23王雁、谢盼盼艺术作品艺术评论(2015年12期)2015-12-08广东省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圆满落幕体育师友(2011年5期)2011-03-20

推荐访问:广东省 为例 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