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化场景的高校国际合作项目人才培育与路径研究

严子淳,练奕洋

(1.北京邮电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876;
2.北京邮电大学 国际学院,北京 100876;
3.School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 London E14NS)

2017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扎根中国、融通中外,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2022年,习近平同志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中强调:“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因此,向着世界一流方向发展的高校需要将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化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同时,中国教育需要积极探索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在信息时代通过数字化场景突破区域限制,充分利用好数字化和国际模式培养出一批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国际化视野的现代信息化人才。

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交流模式作为培养我国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国内外大学的普遍重视和参与。尤其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世界各国都将教育国际化列入国家重点战略,将其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有效方法之一。而我国众多高校都通过联合国外知名学府,组织国际合作项目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因此,高校国际合作项目的发展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对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高校的国际合作项目已初具规模,同时通过实践检验,成为国外高校提升国际化水平、培养国际学生人才、吸引国际学生的重要途径之一。国内高校的国际合作项目起步虽晚,但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也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经国务院同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7年1月制定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明确构建更高效更坚实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具备国际视野,国际化一流学术水平,熟悉国际规则的学生将是我国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将培养“有世界眼光,有中国底蕴,有现代意识”的高层次人才作为落脚点[1]。近年来,国内对高校国际合作项目的研究愈发重视,相关研究在对比美国高校的跨国双学位[2]以及中日高校的国际合作项目[3]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高校国际合作项目的现状[4],完善了各类国际合作人才培养项目的定义和内涵[5],对当下国内外高校国际合作项目研究完成了数据统计及宏观分析,提出针对国内高校实施国际合作项目的经验建议。当前,已有研究对于我国高校国际合作项目的运行特点及实践模式的深入探寻还较为欠缺,如何基于特点和类型差异开展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国际合作项目更为稀缺[1]50,对于该方向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发掘。

(一) 当前我国高校国际合作项目模式与机制

对于当前我国高校国际合作项目模式与机制,现有研究多从静态视角进行分析描述。相关学者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研究生的国际合作项目及交流政策进行了宏观梳理,并通过数据分析对不同合作模式机制进行了比对分析[6]。例如,有的学者通过一些项目充分结合高校国际合作项目模式,总结分析了国际合作为高等教育共同体模式的建立提供的积极引导,探讨完善其模式的可行方案[7]。通过对众多高校国际合作项目的梳理,总结归纳出目前我国最主要的国际合作模式与机制[8]。另有学者从高校国际合作出发,对研究生的培育路径进行了针对性分析,为研究生合作项目发展提供了指导性建议[9]。有人通过访谈调研的形式,通过向国内57所研究生院院长发放问卷,指出国内高校需重点提升国际化水平和教学质量,以争取更多国际合作项目的落地实施[10]。现有研究表明,质量保证制度是当前我国高校开展国际合作项目需要重点建立和完善的关键。因此,本文通过归纳总结已有研究及相关文献资料,对当前高校国际合作项目模式与机制进行梳理,并发掘各类模式机制优劣势[11]。

1.中外合作办学

中外合作办学指本土与外国教育机构在我国高校为中国学生提供教育的办学方式。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等院校就与国外知名院校合作,拉开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序幕。时至今日,中外合作办学从规模、质量、数量上都有显著提高,成为高校国际合作项目最主要的模式。中外合作办学优势在于合作办学项目多样,通过“2+2”“3+1”和“4+0”等不同模式为不同需求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国际教学项目,并且合办项目积极引进国外名校的先进教学体系与管理体系,使学生在本土高校即可获得世界名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同时,在课程设置方面,合办项目努力对标国际标准,致力于培养国际化的现代人才。目前,受疫情影响,师资、授课模式、生源质量成为限制中外合作办学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国际教师无法顺利入校进行线下上课,大多数中外合办项目均以网课录播形式完成,顶尖学生不愿再参与国际交流,诸如此类问题严重阻碍了中外合办项目在高校人才培育中进一步发挥作用。

2.联合培养

联合培养是指国内高校通过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院校或科研机构合作,为双方或其他地区培养国际化创新高等人才。该类项目学生通常需要前往不同国家、地区完成不同内容的学习。联合培养模式,对于国内高校引进国外先进教学理念、目标、手段等先进教学资源,推动本土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联合培养的学生个人也能充分汲取各方优质教学资源,助力个人全面提升。但该类国际合作模式规模较小,实施范围较窄,国内合作高校大多位于一线经济发达城市,且与世界高层次大学的项目较少,仅局限于部分理工学科,缺乏联合培养特色,同时联合培养学生个人资金投入较多,当前也因疫情影响无法前往国外顺利完成项目。

3.学术交流

当前,高校学术交流主要有“走出去”与“请进来”两种方式。“走出去”指选派有优秀科研能力或潜力的学生前往国外顶尖高校或科研机构进行访问,“请进来”指邀请国外知名学者在国内高校开展科学讲座、科研课程、学术研讨活动。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有助于国内高校紧跟国际学科前沿,了解当前国际研究动态,提升参与人员的创新思维和科研意识,能与不同地区的科研学者思维碰撞激起创新火花。但目前来看,国内高校举办的两种学术交流模式层次不高,往往较难同国外顶尖大学或一流学科研究机构举办,同时交流方式较少且层次不高,同海外高校或机构进行科研项目合作的数量较少,难以充分掌握运用海外先进学术科研经验。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上述三种高校国际合作模式是我国通过教育改革实现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并且通过国际项目加强同各国间的交流以实现共同发展的主要方式,更是我国应对教育国际化大趋势,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教育国际化上得到最好体现,让高等教育国际化在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上成为共同方向、助力各国互通有无、培养现代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积极响应。

(二) 数字化趋势新常态下的国际合作新方式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持续对世界格局、经济生产、国际关系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系统性影响,各类以跨境流动教育要素为主体的高等学校国际交流项目受到了强烈冲击。受疫情影响,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限制出境政策,许多高校师生的访学或出国计划也被迫取消。国家政策及各大高校为保证在校人员的安全进行的封闭管理也让传统国际交流项目中的外籍教师和学生无法正常进行线下授课,国际交换、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培训项目等也无限延期或线上举行,绝大部分高校国际合作项目均以线上形式开展。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影响,全球近16亿学生无法正常完成课程,受防疫政策管控影响,全球近94%的学生所进行的国际交流活动被延迟或取消。除此之外,64%的高校认为其与海外合作伙伴的关系受到严重影响,51%的高校认为疫情严重削弱了国际合作交流[12]。

在此大背景下,各高校间的国际合作需要寻求新的方式,而数字化场景结合互联网技术应用的线上合作项目便为各高校打开了国际合作交流的新思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2年工作要点》(教高司函〔2022〕1号)指出,“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加快完善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体系,提升数字化应用能力、治理能力和国际影响力”,为高等教育的数字化场景落地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牛群[13]深入探讨了互联网技术对高校国际合作项目的影响,指出以丰富教学资源、加大高质量外籍师资投入、优化数字化教育模式及教学评价、充分融合互联网技术等为抓手提升高校国际合作项目数字化质量。信息化教育是落实现代教育理念、培养国际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数字化的应用更是推动教育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强大动力[14]。利用数字化场景将国际合作项目学生的应用能力提升为应用素养,将应用融合发展为创新融合,以此引领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培育出一大批具有环球国际视野的科技、创新、战略人才。一些国家如德国已经开展了类似数字化场景的应用,通过建造数字化教育平台,大力打造数字化校园,助力师生在线完成教学活动,并努力提升平台与软件间的兼容性,组建国家公共教育平台,完善教育资源数字化的共通机制,匹配不同需求个人选择合适的个性化教育资源[15]。对我国来讲,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离不开数字化教育的实施,不仅要将数字技术作为教育工具,更应将数字能力培养作为教育目标[16]。由此可见,高校借助国际合作项目培养现代化人才离不开数字化场景的运用及教学,特别是在疫情背景下,将数字化场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项国际合作教育创新改革,将大大推动数字化技术与国际合作教育的深度融合,加快实现高校现代化国际合作教育的目标。

现有一些研究对高校国际合作路径特定层面或项目也有具体分析,部分学者以博士研究生的国际合作培养为例,总结了高校合作路径中的有益做法和已有问题,并提出加强合作交流以提升培养质量的解决方案[17]。有些学者通过实例分析挖掘了国际合作项目运行中的困境和实际解决思路,从而知识迁移到其他国际合作项目[18]。本文以现有传统高校国际合作模式为基础,结合当前高校国际合作项目成功经验与发展历程,融合数字化新常态下有关数字化场景的应用,提炼出基于数字化模型的高校国际合作路径,从项目实施前、项目进行中、项目发展后三阶段路径模型入手,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数字化模式的国际合作探索路径图

(一)项目实施前阶段

本阶段是数字化场景在高校国际合作项目三阶段路径模型中的起步阶段。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均有优化高校间教学资源配置、促进国际合作交流的需求,因此双方都会寻求国际项目合作,促进双方高校在自身优势特色学科的基础上,相互学习,有效开展合作,吸引更多有潜力学生入读,培育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同时,国际合作有助于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在高校中的提升,减少对通过出国留学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依赖,提升自主培养人才能力和加快建设科学创新型国家[19]。合作双方可以通过数字化场景应用进行项目初期探讨交流,开展教师在线沙龙,分享各自研究方向及成果,相互介绍办学特色,同时也邀请国际知名教授为在校学生开展线上讲座,开展线上问答环节,促进学生对国际合作项目的初步兴趣。与此同时,合作双方可以制定数字化协议,投入资金用于数字化基础设施建造,改善硬件设施,开发数字化课程,为参与项目教师及学生提供数字化终端设备,招聘专业数字化技术管理员,从根本上提升合作项目数字化程度,促进数字化学习工具在项目中的使用,使数字化场景能更广泛运用于国际合作项目。

(二)项目进行中阶段

经历了“项目实施前阶段”双方的沟通、了解及对学生的初步吸引,双方可以确定具体国际合作项目模式,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学术交流等形式完善双方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促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及创新,显著提升国际排名及声誉。根据不同国际合作模式,双方可从不同方面展示自己的办学优势及科研实力,以获得参与学生的认可。项目进行中阶段的核心是学生,从参与学生角度将本阶段划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小阶段,在这三阶段内多样化运用数字化场景,可提升学生参与度和情景感。当前形势下,互联网数字化教学平台已经成为应对后疫情时代不确定风险因素的趋势[20]。课前通过数字化平台建立及数字化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预习内容,购买其他世界顶级学校线下课堂录制视频,使用数字资源图书馆为学生补充相关自学内容;
课中使用数字化在线平台、视频录制、跨地区全息数字化直播等方式,结合在线即时通信软件,尽可能还原传统线下课程情景,让学生在数字化场景下也能获得与传统场景一样甚至更高效的学习氛围。课后运用数字化平台提交作业,合作项目教师使用数字化程序如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完成学生作业审阅并生成针对性批改报告反馈给学生,同时利用数字化平台、邮箱等工具与学生进行互动答疑,学校也要继续整合推进双方大量优质数字化资源的共享,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在线数字化教育资源供自主深入学习,学生也可以重复观看任何课程回放巩固复习。

(三)项目发展后阶段

在完成前两个阶段之后,双方高校的国际合作进入更深层次阶段。本阶段受学生意愿驱动,项目需提供更具特色和效果的模式,使学生及时了解海外最新科研动态,接受国外最先进教育和参与前沿科研项目,提升自身知识水平,在未来获得更多机会。高校国际合作项目应当建立起多方沟通机制,根据合作模式适当调整合作计划内容、方向模式等,联合各方积极应对政策实施对国际合作项目的影响[21]。双方高校也应继续完善数字化平台建设及数字化资源共享,将数字化转型扩展到非合作项目课程。通过深入合作在线授课、虚拟社群、全息数字化教室等形式扩充合作模式,同时使用云功能,促进学分互认、保障信息联系等,真正将数字化场景运用到国际合作项目的各个方面,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壁垒,在数字化新常态下提供等同于或胜于传统线下课程的合作项目学习模式。

本文以国内B大学与国外Q大学的联合培养项目为例,引入基于数字化模式的国际合作路径深入分析此项目在不同阶段的数字化场景应用。该项目来源于B大学国际处教师受Q大学邀请访问。Q大学坐落于世界第一大金融中心市中心,建校已有百年历史,培养出十余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是世界一流学府。在访问结束后,两校通过沟通交流,在国际学生培养及教育资源方面相互了解。在此期间,两校通过多种线上数字化模式举办了众多交流活动。双方邀请各自学校著名教授以视频会议形式组织在线科研交流沙龙活动,也通过在线课堂模式由Q大学诺贝尔奖获得者举办面向B大学学生的科研讲座,并通过即时通信软件进行现场问答环节。经过数次此类数字化交流活动后,为深入加强两国高等教育合作,提高各自院校教学水平与科研水平,充分调动对方院校在学生培养、教育资源方面的优势,双方达成了一致合作意见,结合两校优势学科开展本科生国际合作项目,以“4+0”或“2+2”联合培养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多样性选择,毕业生可同时获得两校学位证。

双方合作项目已持续20余年,经历了时间检验,在此期间,两校定期组织师生访学交流,增进彼此了解及信任,也互相选择吸收对方院校在管理制度和教书育人方面的优势,与本校原有制度深度融合。双方教师也屡次共同承担联合科研项目、组织国际学术论坛等,大大促进两校的交流合作。双方在搭建数字化课程方面达成了一致,各自成立专项基金用于数字化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两校通过进一步沟通签署了《有关进一步深度完成数字化合作的协议》,保障了两校多年来的投入产出,并提升了两校的数字化教学模式能力。2020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双方访学、“2+2”联合培养模式等线下实地交流项目被迫暂停。为保障国际合作项目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两校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并投资买下世界范围内的各项数字化教育资源版权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将原来的定期线下访学改为线上讲座及互动问答形式,保障两校持续性的沟通与交流。

受疫情限制,Q大学的海外教师无法进入B大学校园中授课。双方为保证合作项目教学质量,通过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为学生提供资料、视频进行预习,同时为合作项目学生开放两校数字图书馆全部权限。原来的线下课程转变为以全息数字化直播为主、数字化视频录制为辅的混合线上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即时通信软件与任课教师随意沟通,利用全息投影技术最大程度还原线下课程环境氛围。授课结束后,学生通过数字化平台提交作业,教师也使用人工智能等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建议,向学生推荐相应数字化资源作为补充,学生也可以观看课程回放重温知识要点。

为在数字化常态下达成更深层次的合作,B大学与国外Q大学正在加强完善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增添中外合作授课、虚拟社群、云平台等数字化功能,同时双方也将该模式扩展到非国际合作项目,将搭建的数字化平台和准备的硬件物尽其用。数字化场景在双方院校中得到了充分运用,通过数字技术在空间上连接了两校教学与科研,能支撑两校各自办学方面的优势,共同打造出高质量的国际合作和交流项目,为两校共同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化人才。参与两校国际合作项目的学生,在素质提升、素养全面、国际化水平等方面有着显著提升。历届毕业生有的前往世界顶尖学府进行更深层次的科学研究,有的加入著名跨国企业从事企业管理,也有人进入政府部门等行政单位为国家发展出谋划策。大多数毕业生已在各自企业中成为中流砥柱,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

(一)存在的问题

1.数字化模式应用条件严格

受疫情影响,国外合作院校教师不能到国内授课,线下课程不能正常进行。尽管现在部分学校运用数字化场景开展各类线上教学,但运用数字化场景需要配备相应的硬件和软件,具备一定的网络条件才能较为流畅进行。由于资金、审批流程等问题,很多高校在软硬件方面不能很好地支撑数字化场景的使用,导致数字化模式教学无法顺利开展。同时,由于缺乏专业的线上数字化教学技巧和系统性培训,很多高校教师学生在使用数字化场景时不能充分利用其优势,常常因为技术问题致使教学与学习中断。另外,数字化场景的使用往往在理论教学时有显著优势,而当前高校应用实践性课程较多,在实践类课程上数字化模式得不到较好的应用,与实际操作有较大出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2.数字化课程质量监督有待加强

自2020年疫情以来,我国许多高校利用腾讯会议、钉钉、慕课等网络平台为国际合作项目师生提供数字化场景解决方案,但是海外教师受时差、软件权限及网络信号等影响,很难保证直播课程的稳定性和质量。同时,当前众多高校的国际合作项目质量监督体系不完善,而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控手段也无法适应国际合作项目培养模式的要求,多数高校仅依赖国家级别的教育质量监督体系,忽视构建和加强自己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特别是在数字化场景的应用下,受时间和地域限制,数字化场景的使用存在大量盲区,高校仅凭现有制度无法对课程质量做到有效监管,更无法给海外合作院校提供有效的数字化课程质量监督意见。

3.相应数字化模式政策支持不够

经费问题作为当前限制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推动国际合作项目的数字化模式应用中占据了重要一环。当前,我国政府缺乏针对高校在国际合作项目和交流方面的资金支持,特别在数字化模式的国际合作状态下,高校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完善数字模块基础设施的建设,而经费短缺极大地影响了数字化场景在国际合作项目中的应用。与此同时,对于使用数字化模式的国际合作项目,政府目前也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定,没有为合作高校提供有效的政策法律支持和保障,在政府部门协同方面也欠缺有针对性的专门职能部门。

(二)强化措施

1.增加数字化场景使用

在数字化新常态阶段,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巨大冲击和挑战,为了提高国际合作项目质量,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数字化在线教学已经成为众多学校的选择之一。随着信息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基于该类先进技术的数字化教学手段已经在高校间实现了较广泛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果[22]。数字化教学平台是教育信息化时代发展的产物,而互联网平台应用则是数字化新常态下的一种必然趋势。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以互联网形式开展各类国际合作项目的教学活动能增强高校对数字化模式的应用。目前,国内高校已初步建立起一定的数字化体系,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国际合作项目双方教师可以把如腾讯课堂、学习通、慕课等数字化教育平台作为开发与课程有关教学资源的重点,将授课大纲、课件、教学视频、课堂测试、课后作业等教学内容全部使用数字化平台完成。同时,非国际合作项目也积极应用数字场景,在实践中发现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为国际合作项目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提供宝贵经验。

2.加强数字化课程监督

对于国际合作项目来说,如何培养合作项目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研究能力是重中之重[23],对学生在该方面的培养加强学生国际化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素养的培养[24]也是数字化课程关注的根本,因此需要在授课教师选择上完善规章制度。为了保障各项数字化课程模式的顺利进行,需要引入合作双方教学管理部门的监督机制[25]。合作双方应当共同探讨建立数字化课程质量监督体系,规定如何正确使用数字化平台,以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完成学习辅导、课后答疑、反馈、纪律要求等。高校作为国际合作项目实施主体,更应当重视自身内部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在同海外合作高校确立合作项目的数字化教学质量监体系后,高校也要完善非国际合作项目的质量监管体系。通过收集学生对数字化课程满意度评价以及双盲打分,高校可以根据数据完成课程质量评价并及时反馈,总结数字化课程中出现的薄弱环节并及时补充,充分发挥高校自身质量监管的体系保障作用。

3.推动政府教育改革及法规保障

在高校运用数字化场景维持国际合作项目的稳定发展过程中,政府需要为高校提供有力的法律法规支持,通过对内与对外两方面支持完善高校数字化模式的保障。例如,德国各级政府通过“数字学校协议”对学校数字化基础设施拨款50亿欧元,同时在后疫情时代又新增15亿欧元资金投入[16]30。对内应加大高校数字化专项资金投入,协助高校完善数字化场景的基础软硬件设施建设,打造完整的数字化场景使用情境。对外应该做好针对高校国际合作项目的法律法规保障,在数字化新常态下给予国内高校法律保障和支持,积极鼓励高校与国外顶尖学府进行数字化国际合作项目模式的探索,积累宝贵的国际办学经验,以点带面扩充国内整体教育实力,提升国内高校的国际竞争力,助力我国早日成为国际化教育大国。

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基于数字化场景的国际合作项目模式仍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在高校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十分欠缺,数字化场景的应用较少,相关经验也不成熟。如何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快速建立并实现数字化场景在国际合作项目中的应用是各个高校当前亟须解决的难题,更是一项艰巨的长期任务。当下高校国际合作项目中存在的数字化场景应用不足、质量监督体系不够完善、政策支持不够充分等问题都需要高校和政府部门相互配合解决,通过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促进数字化场景的广泛应用,助力各大高校的国际合作项目人才培育机制的综合提升和长远发展,将我国高校学生推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将高校推向世界顶尖学府之列。

本文通过总结分析国内外已有的经验和对策,提出的基于数字化模式的国际合作路径为高校国际合作项目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了参考。各大高校应充分利用信息时代、5G时代加速发展数字化场景的稳定性,做好数字化场景在高校国际合作项目中的扎实应用,为我国高校国际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和国际化人才培育做出突出贡献。

猜你喜欢 合作项目数字化课程 我校成功入选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首批试点院校重庆开放大学学报(2022年2期)2022-05-18中俄核能合作项目核岛主设备安装正式开启水泵技术(2022年1期)2022-04-26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纺织科学研究(2021年6期)2021-07-15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内蒙古教育(2021年20期)2021-03-08进博会江苏签订55个合作项目 总规模近50亿美元华人时刊(2020年21期)2020-11-17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家庭影院技术(2019年11期)2019-12-09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期)2019-09-10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期)2019-05-28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理科考试研究·初中(2017年4期)2017-11-04

推荐访问:合作项目 数字化 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