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文化馆数字化建设与发展探析——以榆中县文化馆为例

◎雷玉贵

当前,数字化的高速发展涉及社会各行各业。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窗口单位,数字化是文化馆的必由之路。文化馆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完善数字化服务体制机制,才能从众多文化载体和文化媒介中脱颖而出,更好地引领群众文化服务潮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进一步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然而,在文化馆数字化建设过程中,由于人员、经费、技术等各方面的制约,文化馆数字化建设仍然呈现低迷现象,特别是在基层文化馆这种情况更为突出。本文结合榆中县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现状,梳理当前基层文化馆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基层文化馆经费情况

从全国欠发达县区文化馆来看,在国家“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政策的有力实施下,均已实现了全方位免费开放,免费开放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配套资金两部分构成。其中,中央财政占80%以上,地方财政约占20%,基本能够满足各项免费开放活动的开展。与此同时,在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不同程度地面对基层文化馆投入了数字化建设专项经费,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基层文化馆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因地方财力不足而滞后的问题。

(二)基层文化馆人员情况

我国基层文化馆属于公益类事业单位,由政府统一确定人员编制,并划拨人员工资,按照各地所辖人口的不同,基层文化馆人员编制也各有不同。从榆中县文化馆现状来看,馆内现有编制24 个,在岗人员24 人,按照全县56 万人口计算,人员编制配置相对充足,人员编制数量在甘肃省范围内属于较高配置,能够满足全县群众文化服务各项工作。

(三)榆中县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情况

榆中县文化馆现为国家一级馆,于2016年开始进行数字化建设,当时主要建设形式为榆中县文化馆官方网站,2021 年8 月,由甘肃省级财政支持,开始建设公共文化云平台项目,并于2022 年1 月建设完成,该项目包括文化云平台、大数据分析与统计平台、文化一体机、数字资源库、文化长廊、文化云直录播设备等内容,与此同时,还开通了官方微信服务平台,挂接了数字文化云平台和H5 文化艺汇小程序模块,内容充实,技术相对先进。

其中,公共文化云平台主要有文化信息、文化直播、艺术鉴赏、志愿者招募、民意征集、总分馆等几个主要模块,同时还包含在线培训、馆务公开、活动报名、场馆预约等功能,与此同时,文化艺汇小程序模块,则通过H5平台,面向服务群体提供文化慕课、才艺视界、文化绘本、文化图书、文化期刊、文化听书等服务,同时还包含了文化资讯、艺术鉴赏、知识竞答以及文化胶囊等内容。海量的文化资源和优越的服务平台让榆中县文化馆数字化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四)榆中县文化馆数字化平台使用情况

2022 年1 月公共文化云平台项目和H5文化艺汇小程序模块建成后,面对全新的数字化平台,榆中县文化馆制定了《数字化服务方案》,先后两次组织全体职工进行培训学习,充分了解平台功能,并抽调相对熟悉数字技术的人员,成立专门的工作部门开展工作。从2022 年3 月至2022 年12 月,完成活动场馆信息采集20 余条,主要包括馆内书画摄影展厅、各文艺门类活动室、非遗陈列室以及全县17 个乡镇文化馆分馆;
通过对馆内开展的美术、书法、摄影、文学、戏曲、音乐舞蹈等线下活动的记录展示,以及各类文艺作品的展示推送,完成了在线场馆及活动更新推送80 余条;
组织馆内文学、戏曲、音乐、书法、摄影、美术等文艺人才,录制适合本土艺术推广的全民艺术普及课程线上服务及预订课程8 节(每节50 分钟);
通过“戏曲进乡村”项目,完成活动现场录播4 场;
同时完成新媒体宣传与服务推广活动1 场。从以上完成情况来看,已基本能够达到基层文化馆数字化服务相关标准,能够为广大群众提供较为丰富的数字化服务。

对于基层文化馆来说,数字文化馆和公共文化云平台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在具体工作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

目前,各基层文化馆由于人员编制和职称评审导向等限制,普遍存在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情况。大多数基层文化馆甚至没有计算机专业人才,一些软硬件技术和网络技术问题,只能通过外请技术人员进行处理,在时效性上大打折扣。与此同时,由于外请技术人员大多对文化服务不甚了解,在一定程度上给工作对接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二)缺乏线上推送策划人才

就榆中县文化馆目前情况来看,基于数字文化馆的线上推送内容虽然丰富,数量也相对可观,但广大群众对资源的点击率却很低,除部分大型活动的推送内容以外,文化慕课、艺术欣赏等板块几近无人问津。笔者在对榆中县文化馆数字资源进行全方位数据统计和内容分析后发现,大部分推送内容缺乏新意,从而无法吸引更多人转发宣传,这也是造成其点击率相对较低的直接原因,而其深层次的主要原因还是缺乏线上推送策划人才,致使推送文案无新意、无亮点,线上活动策划片面化、扁平化,这对文化馆数字化工作造成了很大影响。

(三)线上资源投送方式单一

榆中县文化馆没有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体制机制,没有针对服务群体进行个性化定制,比如面对中小学生群体的慕课讲座和艺术欣赏,只是单一进行了线上资源展示,没有与单位长期举办的“文化进校园”活动紧密对接,也没有形成针对相关学校的大面积线下推广,针对不同群体没有进行个性化投送。同时,在推广文案的撰写方面,还是沿袭了传统的宣传推广形式,语言滞涩陈旧、累赘冗长,官方化、叙述性的多,生动性、形象化的少,标题无新意,无法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同时,文案中图片和小视频的处理,也是接近于简单粗暴,没有对影像资料进行二度创作编辑,与当前网络资源活泼生动的局面脱节。

(四)文化数字化意识不强

在文化活动组织过程中,很多工作方式方法依然墨守成规,沿袭着传统的套路,没有数字化创新意识。特别是在演出、展览、采风、交流等很多大型线下活动中,只注重了活动的现场效果,没有考虑到活动前期线上宣传推广和后期数字化信息资料收集整合,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线上参与人数少的状况,同时后期数字化信息资料收集整合意识的欠缺,则造成了地方性数字资源的缺失,往往是活动搞了,经费花了,成果也很显著,但是数字平台却依旧苍白无力。等到需要上传数字平台资源时,却又为“数字化”而搞活动,进行人力和物力的重复投入,违背了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本意。

(一)加大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力度

人才是决定工作成败的第一要素,对于基层文化馆来说,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很多基层文化馆在数字化工作中依然没有理出头绪,存在盲目“数字化”的问题,主要原因还是人才缺乏,针对这一问题,应该及时与当地相关部门协调,积极争取,通过编制、岗位的合理设置,适时引进相关人才,同时还要加大对现有编制内数字化人才的培养,通过委派外出进行专业进修培训、请相关数字化专家来馆讲座等方式,不断提升现有职工的数字化专业水平,不断开阔他们面对数字化时代的眼界,建立起系统化人才资源体制机制。与此同时,应该对现有的文化馆职称评审进行改革。目前,大部分地区文化馆职称评审主要参照的是艺术系列职称评审标准,这一标准导向使各级文化馆在管理方面无形中偏重于文学、美术、书法、摄影、舞蹈、音乐、戏曲等专业艺术人才的培养,而忽视了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同时,现有的数字化人才的待遇也会因职称无法评定而受到影响,从而降低了他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在文化馆职称评审方面进行系统性改革,在文化馆内部岗位设置方面进一步放权,确定和优化数字化岗位的比例,使文化馆在人事管理和岗位设置方面拥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数字化时代文化馆必须转型升级

数字文化馆建设须立足传统文化馆基础、面向未来,必须在文化科技融合、文化旅游融合、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的顶层设计指引下,坚持以人民为导向,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标准统一、兼容开放、社会参与的数字文化馆总平台、总枢纽、主阵地、主渠道。[1]这是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意义所在,也是文化馆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数字化时代对文化馆的要求更加趋向于群众化,要想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就必须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

1.数字化思想体系的建立

数字化时代文化馆转型升级首先在于思想上的转型。一是文化馆各级主管部门必须将文化馆数字化服务提上日程,要通过政策引领和导向、任务下达和考核、成果转化和升级等形式,明确文化馆数字化发展方向、内容和标准;
二是文化馆管理人员要从思想上牢固树立起数字化观念,在安排部署各项工作时,要将文化数字化提到首位,要有将数字化深入文化馆各项工作细枝末节的前提意识;
三是文化馆工作人员要将文化数字化的观念渗透到自己的工作思路中来,不断提升思维创新能力。只有从公共文化服务部门整体到个体都具备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思想时,文化馆数字化建设与发展才能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2.数字化工作方式的创新与探索

数字化时代文化馆转型升级还在于工作方式上的转型。文化馆数字化不仅仅是将一些数字资源挂接到相关平台,更需要利用各种丰富多样的手段和方法,对所有数字资源进行推广利用,同时,这一推广过程必须落实到十分具体的工作中来。这就需要广大文化馆从业人员切实改变自己原本的工作方式,在每一项具体的文化活动策划中,将数字化摆在首位,要考虑到广大群众对该项活动数字化的接受能力,以及数字资源的精准推送度。比如,榆中县文化馆在2022 年8 月举办的书法大赛活动中,一改往日征稿、装裱、布展、陈展的传统模式,而是将宣传推广摆在首位,通过短视频、微信公众号文案等多种形式,营造出浓厚的活动氛围,同时发出了在全县范围内征集书法作品的倡议。在所有稿件征集完毕后,对入展的优秀作品全部进行数字化处理,为后期网络展览打好基础,然后才进入装裱布展阶段。布展结束后,在开幕式前三天首先推出了书法大赛优秀作品展,展出了部分精品佳作,以提升广大群众参与线下展览的积极性。果然,在本次书法展开幕式举行当天,参与展览的观众人数达500 余人,在之后为期半月的展览过程中,参观人数也十分可观。不仅如此,榆中县文化馆在推出后期网络展览时,并没有按照以往的形式,将所有作品一并打包推出,而是对数字化作品进行分类,先后分别推出女性作品展、青年新秀作品展、老年作品展、名家作品展等网络展,面对不同群体精准推送,虽然线下展览展出的作品仅有120 幅,但通过这种精准分类所推出的网络展览,其转发量、阅读量和点赞量均超过了2000 余人,使榆中县文化馆官方微信公众号关注量净增500余人,远远超过了原来对所有入展作品进行“打包式”推送的效果。

在对本次活动的后期总结和研讨中我们发现,这次展览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入展作品较以往展览的主题性更强、投展作品数量更大,这得益于在展览征稿前期网络氛围的营造;
二是网络展览点击量高、微信公众号关注净增量大,这得益于对数字化书法作品的精准分类;
三是活动整体社会影响力明显加强,这得益于在展览策划时,始终贯彻了“数字化先行”的工作理念。

由此可见,数字化时代文化馆各项工作必须从思想上和工作方式上进行转型升级,这种转型升级不但在于从业人员思想水平、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更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全面保障。

(三)要加强文化馆数字化硬件配置和经费保障

1.硬件保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技术层面看,高配置的办公设备是文化馆数字化工作的前提保障,不论网速、电脑、办公软件,还是照相机、摄影机等,都应能够保证文化数字化处理能力,在保证经济实用的基础上,不给工作“拖后腿”。

2.经费保障

原本的基层文化馆免费开放经费没有涉及数字化工作,而在文化数字化工作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费用,因此,相关部门应在原有免费开放经费的基础上,协调追加一定数量的数字化经费,以保证文化馆数字化建设与发展的经费之需。

总而言之,在数字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基层文化馆数字化建设与发展对提升文化馆社会影响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无论困难有多大,我们都必须在学习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完善,争取让文化馆数字化服务平台能够在丰富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猜你喜欢榆中县文化馆数字化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少先队活动(2021年4期)2021-12-01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纺织科学研究(2021年6期)2021-07-15章堰文化馆现代装饰(2020年12期)2021-01-18大爱有光大众文艺(2020年8期)2020-04-21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期)2019-09-10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期)2019-05-28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大众文艺(2018年16期)2018-09-05榆中县精准扶贫过程中农民参与度调查研究时代金融(2017年27期)2017-10-23数字化制胜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甘肃省榆中县农村居民社会经济状况与高血压关系调查医学研究杂志(2015年1期)2015-06-10

推荐访问:文化馆 榆中县 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