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的节气与民俗

陈 旭

(中国农业博物馆)

关于“春”的定义,公羊高在《春王正月》里写道:“春者何?岁之始也。”而老百姓的理解则更通俗易懂:“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那么,承载着人们期盼的春天有哪些节气与传统民俗呢?本文将从仪式民俗、饮食养生民俗、观赏娱乐民俗三个维度介绍春天里的节气与民俗。

二十四节气有其相对应的迎庆仪式,其中春天举行的迎春仪式最为隆重。此外,春天里的节气还有相对应的祭祀仪式,比如,立春祭芒神、雨水祭龙神、惊蛰祭雷神、清明祭祖先、谷雨祭海神。这一系列迎春纳福、祭祀驱邪的仪式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框架,其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

立春节气,古代有迎春、鞭春、班春、打牛、劝农等民俗仪式活动。举行迎春仪式,距今已有3000 多年的历史。《吕氏春秋》记载:“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斋。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意思是周天子在立春前三日斋戒,立春当日,亲自带领一众官员在东郊迎春。

随着时代的变化,迎春仪式备受官方与民间的重视。因此,以朝廷为主的迎春仪式逐渐被世俗的鞭春习俗所代替。据记载,宋朝开始有鞭春的习俗,杨万里在《观小儿戏打春牛》中描绘了立春日儿童模仿大人鞭牛的场景,充满童真童趣:“小儿著鞭鞭土牛,学翁打春先打头。黄牛黄蹄白双角,牧童绿蓑笠青蒻。”到了明代,立春之日,从中央到地方,各个官吏,身着官服,举行隆重的迎春鞭牛仪式,用彩鞭鞭打春牛三次,以表倡导农耕之意。民国之前,各地仍有“打春牛”的习俗,用泥巴塑成牛的样态,然后用鞭子击碎“牛”,这时候百姓就会纷纷去抢碎片带回家,认为今年会有好收成,会吉祥如意。立春前后,民间会张贴春牛图,春牛图为民俗年画中的一类,图中一般画一头牛和一个芒童,“芒”是指主管全年农事的春神。画中的芒童手拿柳枝,或骑在牛背,或在牛侧。春牛图寄托着中国人对风调雨顺的祈求、丰收的希望和幸福的憧憬。

班春劝农献舞(遂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开犁仪式(遂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迎春、班春外,“劝农行耕”也是一项重要的立春民俗活动。明代汤显祖在《牡丹亭》第八出《劝农》中,描写了南安太守杜宝在春深时执春鞭、载鲜花美酒到乡村去鼓励农耕的情节:“时节时节,过了春三二月。乍晴膏雨烟浓,太守春深劝农。农重农重,缓理征徭词讼。”

如今人们在迎接新春时,家家喜欢在门两侧贴春联,又称“春贴”。桃符的出现早于春联,而桃符的来历与“门神”颇有渊源。《山海经》中写道:“度索山大桃树,树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能避百鬼。”《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桃板著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意思是妖怪害怕神荼和郁垒,于是百姓在桃木上刻画两位门神图或写上两个门神的名字,挂在门前,用以辟邪驱鬼。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来自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的孟昶,他在桃符板上题道:“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到了宋代,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显然贴春联已经成为较为普遍的习俗。真正使用红纸书写春联是在明朝。陈云瞻在《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在除夕颁布圣旨,要求所有官员和百姓,家家都要在门上贴一副春联。至此,在春节写春联、贴春联真正在民间流行起来。

二十四节气图·立春(中国农业博物馆馆藏农民画)

二十四节气图·清明(中国农业博物馆馆藏农民画)

二十四节气中,饮食与养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这些饮食与保健民俗是我们祖先在千年历史积淀中的经验总结,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传承。名医孙思邈曾言:“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即春季宜少吃酸食,适当进补甜物。

咬春是春季饮食养生的主要方式。

晋代开始有春盘,也称“五辛盘”,盘内一般有葱、蒜、韭菜、芸薹、胡荽等五种辛辣生菜。取“辛”一是有“新”的含义,蕴含“迎新”“迎春”之意;
二是吃有辛辣味道的时蔬能发散疏通五脏之气,杀菌祛寒,发散疾病,有益身体保健。

随着时代的变化,五辛盘逐渐变为春饼。立春之日,民间有吃春饼的习俗。人们用薄面饼裹生菜,如杜甫的《立春》:“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明代北京人在立春之日宴请宾客时会吃春饼,并用棉花塞住耳朵,表示这样会让新年耳力更好。难怪汪曾祺会为美味的春饼写道:“薄禄何如饼在手。”

萝卜也是立春的应节食品,明代的《酌中志》中记载:“立春之时,无贵贱嚼萝卜,曰‘咬春’。”即明朝百姓无论贵贱都嚼萝卜,称为“咬春”。清代潘荣陛所著的《帝京岁时纪胜》中生动记载了清代百姓家的咬春情景:“新春日献辛盘。虽士庶之家,亦必割鸡豚,炊面饼,而杂以生菜、青韭菜、羊角葱,冲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红萝卜,名曰咬春。”

清明时节的饮食有清明团、乌饭、春笋和明前茶。清明团“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 ,色如碧玉”,是寒食节的冷食之一。清明的节令食品还有乌饭。乌饭是南方地区的一种民间风俗小吃,做法是用乌饭树叶子的汁液拌入糯米中,得到一碗 “色黑而香”的乌米饭。杜甫曾在《赠李白》中写道“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北京三月的时食有天坛的龙须菜,即香椿芽拌面筋和嫩柳叶拌豆腐,味极清美,乃寒食之佳品。清明前后正是挖食竹笋的节气,乃“旋挑初出笋,漫掐自生茶”。清明前采的“明前茶”芽叶细嫩、味醇形美,是饮食民俗中的佳品。

节气是自然节律,也是传统中国人亲近自然的季节提示。“二十四番花信风”是我国特有的园艺方面的花事时间,花信风是指春天应花期而至的风。花信从小寒梅花开始,一节三候,一候一花,直到谷雨牡丹花结束,共有二十四番花信。伴随花信的风也逐渐由北风变成了东风,冰天雪地也就变为春意盎然。

农历二月初二是民间俗称“龙抬头”的日子,在《燕京岁时记》里记载“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抬头”。“龙抬头”源于古人对于天文的观测和想象。我国古人为观测天象,把天球赤道和黄道一带的恒星分成二十八宿。二十八宿中,每七宿为一组:东方为苍龙,南方为朱雀,西方为白虎,北方为玄武。东方苍龙包含了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龙抬头”反映的就是角宿从东方地平线升起的形象,像是“龙头”抬了起来。其实农历二月初二不仅关系到天文星宿,从节气来看,这一天往往在雨水、惊蛰、春分期间,因此又被称为“春耕节”,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人们迎龙求雨,祈盼丰收,期盼着一个好年景、好收成。“龙抬头”这天,人们通常会去剪新春后的第一次头发,俗称“剃龙头”,以祈求开年有好兆头,全年都有好运气。在这天,理发店的生意往往爆满。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清明前后清净明洁,是踏青郊游的好时候,有祭祖先、放纸鸢、荡秋千、禁火寒食、折柳插柳等休闲民俗活动。清明踏青出游的形成与古代的“上巳日”有些关系。上巳日是指干支记日里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原本的目的是在水边举行祭礼,洗濯去垢,消除不祥,但祓禊的仪式完成之后,春风和煦,人们自然要游玩观赏一番。“兰亭修禊”的典故便源于此,王羲之在其《兰亭集序》写道:“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褉事也。”他与文人雅士饮酒赋诗、讨论学问的聚会便称之为“修禊”。清明的另一习俗是扫墓祭祖。清明扫墓习俗的由来可能源自“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这一日全国都不可以生火,只能吃冷食,于是就有了寒食节,寒食后来并入了清明。

综上,春天有非常丰富的节气内蕴与民俗文化,让我们谨记一年之计在于春,自觉学习传承传统民俗文化这一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猜你喜欢龙抬头春牛立春农事 立春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06-01粤北“舞春牛”文化保护的路径艺术家(2021年7期)2021-11-26常忆故乡打春牛新传奇(2021年9期)2021-03-25农事 立春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春牛图(年画)新农村(浙江)(2021年2期)2021-03-09“二月二,龙抬头”是什么意思?奥秘(2020年4期)2020-05-03立春摆饰娃娃乐园·综合智能(2020年2期)2020-03-12二月二 龙抬头少年漫画(艺术创想)(2019年3期)2019-07-23龙抬头宝藏(2018年11期)2018-12-01二月二,龙抬头百科探秘·航空航天(2017年3期)2017-07-12

推荐访问:节气 民俗 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