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与指导例谈

福建省泉州市温陵实验幼儿园 杨燕瑜

区域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游戏进行观察和支持,是保障幼儿游戏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将“主战场”交给幼儿时,并不会无所事事,而是有更重要的任务等着教师,那便是观察和指导。如何指导幼儿的区域活动,更有效地提高区域活动的质量、发挥区域活动的潜在教育价值,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一直是教师不断努力探究的问题。

笔者以几个具体实例来谈一谈自己对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与指导的思考。

[案例一]

这天,中班区域活动开始了,六个幼儿来玩科学区游戏“绳子吊冰块”。他们熟练地开始操作:摆上垫板,从盘子里夹出一块冰放在垫板上,在冰块上放一条细绳,打开盐罐盖子,从罐子里取出少量盐撒在冰块上……幼儿的动作一气呵成。很快,科学区出现了一些不太“和谐”的声音。

S1:这么久了,怎么还没成功?

S2:你要有耐心,再等一会儿。

S3:你盐放得也太多了吧。

S4:快看,我的垫板上有好多水。

S2:那是冰块融化的水。

S5:好神奇啊,冰块越来越小了。

S6:我给你们变个魔术,冰块在我手心里等下全部变成水。

S1:冰块放在手里好冰啊,真凉快。

S2:冰块真是太好玩了。

…………

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围绕今天的实验进行讨论。

教师:为什么今天的实验没有成功呢?

S1:可能是盐撒得太多了。

S2:应该是他们没有耐心,要多等一会儿。

S3:有可能是今天的冰块太小了点。

S4:会不会是绳子的问题呢,我们可以用别的绳子试一下吗?

…………

教师:我们可以怎么升级游戏?

S1:多找几种不同的绳子来试一试。

S2:我们还可以把小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

…………

区域活动过程中,很多教师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在图书区,阅读的图书被幼儿卷起来当“望远镜”;
建构区用来拼插的花片出现在“娃娃家”用来当“菜”炒……虽然每个区域都有教师和幼儿共同商定的玩法和规则,但很多时候幼儿并不按照预设的玩法或规则进行游戏。教师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先观察幼儿、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继而根据幼儿的水平、与材料的互动情况及时调整材料。“案例一”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冰块、盐、细绳等材料,供幼儿玩“绳子吊冰块”的小实验,旨在引导幼儿在小实验中感知:在冰块上撒上盐后,盐降低了冰的熔点,冰开始融化,当融化的冰被周围的低温所包围,这些水又会重新凝结,和细绳冻在一起,幼儿就可以用细绳将冰块吊起来。活动中,可能因为当天温度升高,这组幼儿在进行小实验时,冰块融化得太快,实验始终没能成功,幼儿因此玩起了冰块。在这里,出现了教师预设玩法和幼儿想法不一致的情况。教师并没有急着去干预幼儿,而是鉴于活动中幼儿始终是积极的、专注的,幼儿没有破坏活动材料、没有影响他人的活动,便允许幼儿去实施他们自主“研发”的新玩法。活动结束后,教师和幼儿围绕今天实验没有成功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共同商讨了“升级”游戏的办法,如可以提供多种不同粗细、不同材质的绳子,并加入“记录卡”,以此帮助幼儿在游戏中提高任务意识。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应允许幼儿不按规则玩,但又应该是有思考的:幼儿所做的对他自身发展有促进作用、有挑战性吗?如果幼儿所获得的经验是有价值的,而不是单纯的嬉闹,那么教师就可以视具体情况,不急于介入幼儿的活动。

[案例二]

中班区域活动“娃娃家”开始了。S1和S2抱着娃娃:“我当爸爸,你当妈妈。”他们一会儿给娃娃喂“奶”,一会儿给娃娃唱摇篮曲哄娃娃睡觉。过了一会儿,S1说:“哎呀,小宝宝发烧了,要去医院。”S2说:“可是哪里有医院呢?”S1和S2抱着娃娃从“娃娃家”出来,正好看到S3,对他说:“娃娃生病发烧了,你能来当医院的医生吗?”S3说:“可以啊。”他们在角落的塑料桌子旁坐下。S3从美工区拿了一根吸管,说:“这是体温计,我给娃娃量一下体温。发烧40度了,要赶紧打针吃药。”S3徒手做给娃娃打针的动作。S1说:“娃娃不怕不怕。”S2拿来小碗和小勺给娃娃喂“药”。没过多久,S3说:“娃娃还没好,要动手术的。”于是他们就把娃娃抱到“手术室”(塑料桌上)去了。由于经验的缺失,在“手术室”里三个幼儿的游戏是笼统的。

这时,教师介入了游戏,给幼儿提供了一个玩具医药箱,并提了一些合理的建议,如动手术要准备什么、手术时应该干什么(输血、麻醉、用仪器测血压等等)。教师在全程观察的基础上适时地介入,推动了游戏情节的继续发展。

由于班级人数较多,幼儿开始玩区域游戏后,教师的观察就应接不暇,很多时候都是走马观花。一些教师虽然心中有幼儿,能够很积极地走进每一个区中去“看”幼儿,但依然存在一些困惑:“我走走看看,感觉幼儿每天的游戏都差不多。”“我很少发现幼儿的‘哇’时刻。”“分享环节,我不知道该提升什么。”……教师的这种观察看似照顾到了每个区域、每个幼儿,实际上对幼儿的短暂观察并不能真正了解幼儿的游戏水平和发展需求。这种观察只停留在表面的“看”。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的“走马观花”现象需要改变。教师应耐心地观察、倾听,有目的地全程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案例二”中,教师全程观察了三个幼儿从玩“娃娃家”游戏到“医院”游戏,看到了“医院”主题是如何产生的;
看到了幼儿在游戏中积极地调动自己已有的经验,并懂得寻找替代物;
看到了虽然新生成的“医院”主题没有任何游戏材料,却一点儿也不影响幼儿游戏,幼儿对“医院”主题感兴趣;
也看到了幼儿有关“医院”的经验停留在量体温、打针、吃药,在动手术方面的经验比较欠缺。要推进幼儿的游戏,适当的指导和游戏材料的支持是必要的,因此教师在全程观察后适时给予了帮助和指导。庆幸教师全程观察了幼儿的游戏,如果没有全程观察,或许就会影响幼儿的自我反思和自主表现。区域游戏中,教师从幼儿的游戏过程中可以找到一些推进游戏发展的契机,并捕捉到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的兴趣点和矛盾点。教师应该细心地、有意识地全程观察,更准确地了解幼儿,更有针对性地做出适宜的支持和指导。

[案例三]

大班科学区,两个幼儿在玩磁铁的游戏。S1取出“磁铁找朋友”游戏材料,开始玩。S1把一筐里不同材质的日常用品操作了一遍,把回形针等能被磁铁吸住的东西放到一旁打“√”的盒子里,把不能被磁铁吸住的东西放到打“×”的盒子里。筐里的东西分完了,S1把所有材料放回筐里,送回玩具柜。S2玩“跳舞的小人”游戏材料,将一个“小人”放在泥工板上面,然后一手拿着泥工板,一手拿着一块磁铁放在泥工板下面移动。玩了一会儿,S2说:“手好酸啊。”说着,S2把材料放在桌子上,跟S1聊起天来……

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谈话:“你们喜欢科学区的磁铁游戏吗?”S1说:“‘磁铁找朋友’没什么意思,太简单了。”S2说:“‘跳舞的小人’的游戏,我拿泥工板的手很酸啊。”S3说:“磁铁太少了,要是磁铁多一点就好了。”S4说:“我知道一种彩色的磁力珠,可以拼摆出不同的造型来。”……

第二天的区域活动前,教师对科学区的材料进行了调整。幼儿再次来到科学区,拿出装有形状不同、大小不同的磁铁的筐子。S1说:“好多磁铁啊,有圆形的,有长方形的,我喜欢这个U形的大磁铁。”S2说:“我发现磁铁一半是红色的,一半是蓝色的。”S3说:“蓝色的会有一个‘S’,红色的会有一个‘N’。”S2说:“我想给磁铁排排队。你们看,磁铁相同颜色不能吸在一起,不同颜色的才可以吸在一起。”

另一边幼儿也没有闲着。S4和S5取出“跳舞的小人”的游戏材料。他们先拿出泥工板,用积木将泥工板垫高并固定住,然后将“兔子”和“乌龟”放在泥工板上面,各拿了一块磁铁在泥工板下面移动。S5说:“我们让兔子和乌龟来比赛,看谁先到终点。”S4说:“我觉得还可以让兔子和乌龟走迷宫、转圈圈,增加难度。”S5说:“看,还有火箭和火车,我要让火箭‘咻咻——’飞上天。”一旁的S6说:“我用磁力珠拼出了一棵圣诞树。”……幼儿的兴趣逐渐浓厚了起来。

投放适当的区域活动材料,是引导幼儿参与有效的区域活动的前提:如果缺少材料,就会影响区域活动的正常开展;
如果投放的活动材料单一、不丰富,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也无法激发幼儿的操作、探索欲望;
如果投放的材料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无难易程度的层次差异,幼儿不感兴趣,那区域便会成为空洞的摆设。材料的投放既要满足幼儿的兴趣,也要保证幼儿获得与教育目标一致的探究结果。可以说没有适宜的材料,就没有高质量的区域活动。材料的多与少、精与芜、繁与简直接影响着区域活动的质量。教师观察与指导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应把握材料的有效投放。“案例三”中,幼儿对科学区投放的磁铁探究材料并不很感兴趣,尤其是“磁铁找朋友”材料,可能是缺少操作难度和游戏情境,幼儿每次匆匆拿取、匆匆放回;
“跳舞的小人”材料,幼儿既要拿着泥工板,又要拿着磁铁,操作起来很不方便。教师在与幼儿交流的基础上调整了材料:磁铁由原来几块同样大小的磁铁更换成形状不同、大小不同的磁铁,并增加了磁铁的数量;
“跳舞的小人”调整为用积木将泥工板垫高并固定,方便幼儿操作,同时“小人”材料增加了卡通形象的“火车”“火箭”“兔子”“乌龟”等。教师还投放了磁力珠,让幼儿在创意拼摆过程中充分感受磁力的传递和磁铁相斥、相吸的特性。教师调整材料后,越来越多的幼儿对磁铁游戏感兴趣,并主动去操作。

[案例四]区域活动结束了,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分享与交流。教师提问:“今天你玩了什么?”S1说:“老师,今天我画了一张画。”教师说:“好的,请坐。”S2说:“今天我们玩拔河比赛,我们队赢了。”教师说:“太棒了,请坐。”S3说:“今天我们拼了一座城堡。”教师说:“真了不起,请坐。”

[案例五]区域活动结束了,教师发现数学区地板上有几只玩配对游戏用的“袜子”,便把数学区配对游戏材料拿到全班幼儿面前,问:“袜子都晾好了吗?”幼儿回答:“都晾好了,袜子都一双双配对好了。”教师说:“如果一阵大风吹来了,会怎样呢?”说着拿起晾“袜子”的架子甩来甩去,几只“袜子”掉了下来。有的幼儿说:“袜子没夹好,要夹紧。”有的幼儿说:“夹完还要拉一拉,看会不会掉下来。”教师说:“对,夹紧了,袜子就一定不会被大风吹下来了。今天游戏中一定还有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接下来我们继续用画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再跟伙伴分享。”

区域活动的分享与交流环节中,幼儿和教师可以一起交流与分享游戏中的体验和收获。教师应引导幼儿回顾、讲述活动过程,并予以有效的反馈,以帮助幼儿梳理、反思、提升已有经验,促进幼儿语言及思维能力发展。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的观察、判断、回应、发现问题、对幼儿特点的把握等专业能力,改进一些教育方式,从而提高分享与交流环节的有效性。“案例四”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幼儿怎么表达,无论幼儿的游戏内容如何变化,教师都以“好的”“太棒了”“真了不起”这样看似鼓励的方式来应对幼儿,而幼儿根本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棒”在哪里、“了不起”在哪里。这样的分享与交流是无效的。“案例五”中,教师积极地捕捉幼儿活动过程中的问题——游戏中“袜子”晾好了,看似没有问题了,然而一阵风吹来,几只“袜子”掉了下来。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无事生非”的方式引导幼儿关注游戏中的问题。接着,按照惯例,教师给幼儿5分钟左右的时间,请幼儿用绘画的方式将今天区域活动中的游戏情况记录下来,并跟同伴进行分享。这是分享与交流的另一种形式。教师应重视分享与交流环节的作用,组织有效的交流与分享,使区域活动真正成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观察与指导是一个永远不过时的话题。以上是笔者在实践中的点滴思考。教师应不断学习、思考、实践,用心观察、用心指导,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和指导水平,与幼儿共同成长。

猜你喜欢 泥工冰块磁铁 细绳“钓”冰块哈哈画报(2022年1期)2022-04-19冰块为什么会粘到手上?小天使·三年级语数英综合(2021年8期)2021-08-16在小班创意泥工活动中运用自然材料的实践幸福家庭(2021年17期)2021-01-25浅谈农村幼儿园泥工活动的价值学校教育研究(2019年7期)2019-06-11钓奇特的“鱼”小天使·五年级语数英综合(2017年9期)2017-10-25塑料和冰块少儿科学周刊·少年版(2015年2期)2015-07-07玩磁铁为了孩子(孕0~3岁)(2009年4期)2009-03-30“有关部门”杂文选刊(2007年19期)2007-05-14用磁铁治病,由不信到信等祝您健康(1987年3期)1987-12-30

推荐访问:观察 区域 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