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老虎吃人后…… 老虎看到人

  1999年11月17日,上海,阳光灿烂。一群小学生乘着旅游车兴致勃勃地游览野生动物园。就在他们兴高采烈地观赏动物时,有一辆车上的司机下了车――他没想到,此时他已经与周围的虎群“为伍”了。刹那间,几只东北虎兽性大发,扑向了这位不速之客,并把他拖到了附近的草地里。惨痛的一幕发生了:司机被几只老虎围攻着,他趴在沾满鲜血的草地上,两手抱着头……孩子们都不约而同地发出了惊叫……
  这件事发生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除了对 “老虎吃人”本身的是是非非的议论之外,还引发了对其他一系列问题的思考:目击这幕惨剧的孩子们在心理上会受到什么影响,人们又该如何帮助孩子消除这种影响……
  
  几乎每个人在童年时代都有过受惊吓的经历。由于儿童的心理发育尚不成熟,一旦受了惊吓,很容易给幼小的心灵投下阴影,有时因为处理不当,甚至会留下深深的创伤,以致在他们长大以后,这种创伤还会或轻或重地影响他们的生活。
  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是使儿童不受创伤的最好办法,但意外恰恰是在人们意想不到的时候发生了。事实上,人生本来就是一个各种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所以,有时候受点惊吓也是难免的。关键的问题是,在儿童受到惊吓之后,要正确处理。
  
  大多数人都有过的体验
  
  儿童受到惊吓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恐惧情绪。亲眼目睹老虎吃人的惨剧,小学生们发出了惊恐的叫喊声,这表明他们已经对老虎产生了恐惧情绪。
  国外曾对一组儿童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90%的儿童在其发育的某一阶段曾有过恐惧反应。有位负责心理的老师曾调查了40位初中学生看电影《画皮》后的感受,其中30位同学增加了对鬼的恐惧感,19位同学在观看电影后一段时间里晚上不敢独自外出。其中有一位同学说她看了电影《画皮》后,恐惧心理更严重了,有一次走夜路,隐隐约约看见有两个人影在晃动,以为是《画皮》中的鬼(其实是人走路的影子),她吓得出了一身冷汗,马上急奔回家。
  孩子可通过不同的方式形成恐惧心理。有的通过个人生活经历直接形成(如受到惊吓),有的则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动而间接产生。如果孩子看到亲人或周围其他关系密切的人(如同学、老师)对某种外界刺激或情境过度恐惧,并刻意回避时,便容易产生共鸣,从而对同样的刺激也表现出恐惧。
  恐惧情绪往往在突发事件后会出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渐渐消失。心理学调查研究表明,突发事件后6%的恐惧情绪于1星期内消失,54%于3个月内消失,其余的1年内消失。总之,儿童的恐惧情绪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但对于性格内向、依赖性强、胆小孤独的儿童,若处理不当,恐惧情绪会固定下来,进而影响其生活、学习,成为不能自拔的恐怖症。
  
  恐惧为何变恐怖
  
  恐惧情绪是儿童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恐惧情绪并不是恐怖症。恐怖症是不正常的恐惧:引起恐惧的事物或情境事实上并不具有危险性,或者只有一定的危险性,但病人表现出来的恐惧大大超过了客观存在的危险程度。当这种不良情绪持续一定时间,患儿就会产生回避、退缩等行为,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如果经多方劝慰、解释仍不能消除时,就可以确定是恐怖症了。
  多数恐怖症的病人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他们害怕的对象普遍化了。我在心理咨询门诊时,曾遇到过一个小病人,他原先很喜欢小狗,但一次和狗玩时,被狗咬了一口,家人很紧张,并去医院为他注射了狂犬疫苗。孩子已经对狗恐惧害怕了,但父母当他不听话时,还要拿狗来吓唬他,结果,他几次从梦中被“狗”“咬”醒,以后不仅怕狗,连其他小动物也怕,甚至连他妈妈穿的皮毛大衣也害怕得不敢碰。他患了动物恐怖症。
  在患有恐怖症的学龄儿童中,女孩多于男孩。这是因为多数女孩比男孩性格更内向、依赖性更强,也更胆小、孤独。这些特点更容易使儿童的恐惧心理发展为恐怖症。
  儿童一旦患了恐怖症,就应请心理医生进行积极的治疗。对于患有动物恐怖症的儿童,可以通过与动物做游戏的方式,让他们消除对动物的恐惧心理。有严重恐怖症状的儿童,可在心理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药物治疗。
  儿童恐怖症重点在于预防。如果在儿童产生恐惧心理时,能正确、合理地加以引导,恐怖症就不大可能发生。
  
  大家一起走出误区
  
  曾经有位女大学生,因为极度害怕宿舍里的蟑螂,来心理咨询门诊求治。经过询问才知道,在她小的时候,一只蟑螂曾绕着她飞了半天,吓得她大哭起来,从此产生了对蟑螂的恐惧心理。更糟糕的是,她的外婆和妈妈经常向她提起这种昆虫,说蟑螂很可恶、很可怕之类的话。结果,她对蟑螂的恐惧感固定了下来,并且对类似蟑螂的昆虫(比如蚱蜢)都产生了恐惧感――她患了恐怖症。经过心理医生的治疗,这位女大学生最终消除了对蟑螂的恐惧,但这件事,连同害怕小狗的那个孩子的例子,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儿童对某种事物产生恐惧心理后,周围的人不应反复对他们讲这种事物有多么可憎、多么可怕,甚至用它来吓唬他们。这样做非但不能减轻儿童的恐惧情绪,反而可能会使这种恐惧感长久地保留下来,成为恐怖症。对胆小孤独的孩子,这样做的危险性就更大了。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引导孩子客观地认识事物的危险性,并使他们逐渐淡忘引起恐惧情绪的事件。这样,他们的心绪就会渐渐平静下来。
  由于儿童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行动而间接获得恐惧情绪,所以,与孩子关系比较密切的人要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以免发生情绪感染,把自己对某种外界刺激或情境的恐惧情绪也传染给孩子。另外,在孩子不听话时,家长也不要用某一种事物来吓唬他们。否则,孩子可能产生对这种事物的恐惧情绪,进而可能导致恐怖症。

推荐访问:吃人 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