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量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不稳定型心绞痛肝素用几天

  【摘要】 目的 观察低分子量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近年来收治的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量肝素钙5 000 U,脐周腹壁皮下注射,1次/12 h,连用7 d。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分别观察治疗期间,及出院后3个月心绞痛、心电图改善情况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在治疗期间及出院后3个月总有效率、复发率、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用药均安全,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低分子量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临床用药安全。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低分子量肝素钙;疗效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6年10月至2007年8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9.5岁,伴高血压病13例,高脂血症14例,心功能不全6例;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1.2岁,伴高血压病11例,高脂血症15例,心功能不全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伴随疾病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全部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中有关UAP的诊断标准,有抗凝禁忌证的患者不在本观察之列。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休息、吸氧、应用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Ca�2+�通道阻滞剂、阿司匹林、ACEI类及降脂药物;治疗组除给予常规治疗外加用低分子量肝素钙, 5 000 U/次,脐周腹壁皮下注射,1次/12 h,连用7 d。
  1.3 疗效观察 观察两组治疗期间及出院后3个月心绞痛、心电图改善情况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心绞痛加重、发生AMI、死亡)。同时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及不良反应。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心绞痛分级改善≥2级和(或)心电图下移的ST段恢复≥0.1 mV;有效:心绞痛分级改善≥1级和(或)心电图下移的ST恢复≥0.05 mV;无效:心绞痛分级及心电图无改善。
  1.5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见表1。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治疗组在治疗期间及随访3个月内心绞痛、AMI、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 两组用药均安全,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临床状态,病情较重,预后较差,冠状动脉病理学研究发现:UAP的发生和发展与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内膜出血和缩血管物质的释放有关[6],最终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所致。UAP患者冠状动脉腔内血栓形成发生率约为80%~90%,因此,抗凝、抗血栓治疗UAP日益受到重视。肝素作为抗凝剂用于临床虽疗效可靠,但因其高度的抗凝血活性,长期应用易致出血危险,因而限制了其他作用的发挥。低分子量肝素是由普通肝素分离得到的一些组分或裂解后产生的片断,它保留了强烈抗Xa因子及Ⅱa因子活性,其分子量为4 000~6 500。它是近10年发展起来的新一代肝素类抗凝、抗血栓药物,其抗血栓作用优于普通肝素,而抗凝血作用无明显差异,低分子量肝素血桨蛋白非特异性结合力低,具有生物利用度高(可达98%),量效关系明确,预期浓度和疗效准确,加之其本身对凝血活酶时间(APTT)影响不明显,故无需药物监测,半衰期长,无出血不良反应,口服务易吸收等特点,其中最有价值的是低分子量肝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远远优于普通肝素,皮下注射易吸收,使用简便,无需监测。本文观察结果表明,低分子量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方面具有更优越的效果,临床用药安全,且不良反应轻微,可作为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首选抗凝药物。
  
  参考文献
  1 吴铿,游海旭,等.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血浆内皮素的影响.中华现代应用药学,2001,18(4):322.
  2 刘新宇,牛纪华,吕德.低分子量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58例临床观察.山东医药,2003,31:52.

推荐访问:肝素 分子量 心绞痛 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