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疗法治癔症性失明 中西医结合治疗癔症性失明的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749.0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814-8824(2008)-8-0053-02   摘要:本文通过对临床20例癔症性失明病人给予心理治疗、干预治疗、西药治疗及以中药奔豚汤为主方的治疗,19例痊愈且无复发说明了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癔症性失明疗效好、副作用少,临床较实用。
  关健词 癔症 失明随着社会的进步,竞争力加强,压力的增大,人类感情复杂化,各种心理性疾病日趋增多,癔症性失明近几年呈增多趋势。癔症性失明又称精神盲,因精神刺激致视皮层投射区出现局部性抑制所致[1]。我科近五年来共收治此类病人2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例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19例;年龄16~52岁,平均34岁。16岁1例、16~22岁12例、22~30岁6例、30~52岁1例;病程最短12小时,最长9天;家人打骂孩子者2例,因感情第三者插足者10例,无明显诱因者2例,邻里争吵3例,工作不顺2例,外伤1例;初次发作者19例,复发者1例。
  1.2 诊断 ①患者常因精神刺激后出现双眼视物不见。②双眼前节及眼底检查无异常。③患者诉双眼视物不见,但无行动不便障碍。④视觉诱发电位正常。⑤CT、磁共振检查未见颅内占位性病变,癫痫。⑥患者的人格特征常表现为情感反应强烈,表情夸张,寻求别人经常注意和自我中心等表演性人格[2]。⑦经暗示或镇静治疗后视力恢复。
  1.3 治疗
  1.3.1 心理治疗 治疗开始时,医生向患者说明检查结果,然后用简短、明确的语言向患者说明他的疾病是一种短暂的神经功能障碍,在治疗的帮助下,失去的功能可以完全恢复正常,治疗这种病有特效药和方式,使患者对治疗产生高度的信心和迫切的治愈要求,以消除病人的紧张焦虑情绪。明确诊断后避免反复过多、不必要的反复检查和询问病史。治疗过程中,避免过多人围观及不良暗示。
  1.3.2 药物治疗 氯丙嗪25mg―50mg肌注或安定10mg肌注。睡前给予舒乐安定1mg口服,历时2―3个月。10%葡萄糖酸钙静脉推注。维生素B�1针、B�12针及眼明针肌肉注射。
  1.3.3 按摩眼周穴位,每次15分钟。梅花针敲打眼周穴。针刺合谷、睛明、四白、太阳穴,足配穴太冲、合谷、睛明进针0.8―1寸,四白0.5寸,太阳1寸。女性顺时针捻转,手法快,男性逆时针旋转,手法要慢,留针5―10分钟,每日一次,共十次。
  1.3.4 干预治疗 与患者沟通,增加信任感,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有的放矢实行心理疏导[3],提供心理支持,增强心理承受力。主动接近患者,找患者感兴趣的话题聊天,在谈话中引导患者倾诉其内心苦闷,使受到伤害或压抑的情绪向外宣泄,使病人感到有人了解自己的痛苦,感到有依靠,激发对治疗本病的勇气和信心,引导患者正确对待致病的精神因素,帮助分析个性存在的缺陷,挖掘出自身性格上的弱点与癔症的关系[4],以及克服个性缺陷的途径和方法,探索患者的无意识动机,帮助患者认识无意识动机对健康的影响并加以消除。
  1.3.5 中药治疗 《审视瑶函》说:“目属肝,肝主怒,怒则火动痰生,痰火阻隔肝胆脉道,则通光之窍遂蔽,是以二目昏朦如烟如雾”。病人多表现为肝失条达,痰热内生,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方以奔豚汤加减,组方如下:甘草6g、川芎6g、当归6g、半夏12g、黄芩6g、葛根15g、芍药10g痰湿较重者加胆星、竹茹;内热较重者加生地、麦冬;气机不畅者加柴胡、香附、郁金;气血亏虚者加白术、黄芪;夜不安寐者加五味子、石菖蒲、炙远志。
  
  2 结果
  
  �经以上方法治疗后19例患者临床治愈,随访三年无复发,1例因不配合治疗转精神病院治疗。
  
  3 讨论
  
  �癔症是一种精神整合功能崩溃状态。癔症症状的发生与发展往往不完全取决于精神应激的强度,而与患者的素质和人格特征有关,患者通过各种心理防御机制反映既往精神创伤或当前的心理冲突,起因与重大事件之间不一定有明显关联,因而其致病因素可不为患者意识到。癔症的躯体症状是患者以内心冲突以象征的方式表达出来以避免严重的焦虑不安和痛苦。具有情感反应强烈,表情夸张,寻求别人经常注意和自我中心等表演性人格特征的人。出现心理冲突或接受暗示后容易产生癔症,有一些不属于这类人格的人在强烈的精神因素影响下同样可以发生癔症反应。
  �癔症性失明是癔症中转换障碍的一种类型,而被认为是患者不能解决的内心冲突和愿望具有象征意义的转换,其临床表现为视力下降、黑朦,有时表现为复视、变视、色视、色盲[5]等。这种抑制并不均匀和完全,不妨碍正常行动,有时仍能看到物体,甚至可以看书、读报等。但临床检查无相应的器质性改变。正确诊断应建立在排除可出现失明的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的基础之上。通过催眠可把这些观念和过程重新整合,恢复正常状态。早期治疗,不宜匆忙、草率采取简单的语言暗示,尽管暗示疗法当时有效,但以后容易复发或出现新的症状取代原来的症状,在询问病史中,应注意方式、语气和问法,不恰当的提问可加重病情。西医治疗多采用暗示、镇静、催眠治疗,在中医治疗中辨病与辨证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结合已经为中医临床诊疗广泛应用。肝主疏泄,开窍于目,肝气郁滞,对眼的病变影响很大,如忧思郁结,暴怒忿哀,致使气机逆乱,痰湿内生,玄府郁滞,神光不能发越,致视物不见。方以奔豚汤为基础主清热、平肝、养血,使气机通畅,肝气调和则能辩五色,眼睛局部按摩能疏经活络,调和气血,血脉通利,目得血而能视。针刺穴位可引起视中枢递质变化[6]。改变机能。癔症性失明的患者多首诊于眼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好。
  
  参考文献
  [1] 惠延年,主编. 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7.
  [2] 沈渔顿,主编. 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469.
  [3] 方美善. 癔症的护理[J].廷边大学医学报,2006,29(3):231.
  [4] 林毅龙,王秀平,付小敏,邱品生.癔症性失明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7,17(3):133.
  [5] 李凤鸣,主编. 眼科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380-1381.
  [6] 刘剑涛,唐勇.针刺促进视神经损伤后修复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7,17(5):309.

推荐访问:癔症 失明 中西医结合 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