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速递:早期强化降压可降低房颤患者心衰风险等 房颤患者易发生心衰的危险

  早期强化降压可降低房颤患者心衰风险      2009年9月15日,一项由41个国家500多个医疗中心参与的大型临床研究结果在北京公布。这项抗高血压药物对房颤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的评估研究(ACTIVE-I)显示,早期应用抗高血压药物厄贝沙坦强化降低血压,可以显著降低房颤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住院率。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指出,我国约有房颤患者400万~500万。但房颤患者日益频繁发生心力衰竭却很少有人关注,而且始终没有一项干预措施显示能有效降低该并发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孙宁玲教授介绍,房颤患者中50%以上都患有高血压,高血压可增加房颤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几率。该研究在41个国家随机入组了9 000多名房颤患者,在为期4年多的随访中,这些患者分别接受药物或安慰剂治疗。该研究首次证实,厄贝沙坦可有效降低房颤患者心力衰竭的风险(房颤患者发生心力衰竭住院率降低了14%),同时提示早期强化降压能给房颤患者带来更多益处,使卒中、非中枢神经系统栓塞事件和短暂性脑缺血复合事件发生的风险下降13%。
  
  直肠癌转移热灌注治疗
  近日,北京肿瘤医院成功为一例结直肠癌腹腔多发转移患者实施了全腹膜联合右半肝切除术,并成功辅以腹腔热灌注化疗。目前患者恢复良好,复查胃肠道肿瘤标志物均已降至正常范围,拟于近日开始进一步治疗。
  这位65岁的女患者一年前发现结肠癌肝转移,接受了姑息性结肠切除手术,术后行全身化疗。一个月前复查出现腹腔多发转移,多家医院认为不能手术。患者来到北京肿瘤医院肝胆胰腺外科求治,该院肝胆外二科郝纯毅主任经过仔细诊察后,精心设计手术方案,将患者发生肝转移癌的右半肝完整切除,并完整切除了腹腔内数个转移性肿物,同时行全腹膜切除、大网膜切除、脾切除及其他出现转移瘤器官的切除,最大限度清除腹腔内微小转移灶。手术时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进一步达到消灭肿瘤、改善生存的目的。
  据郝纯毅主任介绍,经过欧美等国医生近20年的探索,应用腹膜切除辅以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结直肠癌腹膜多发转移,已经证实可将患者治愈率提高至50%左右。但由于此种治疗手术时间长、难度大、风险高,目前国际上仅有少数医疗中心开展。
  
  膀胱全切除用回肠再造
  60多岁的老周几年前患了膀胱癌,手术后由于病情经常反复,不得不切除整个膀胱。江苏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泌尿外科的专家们利用老周的一截回肠在原来的膀胱位置为其重新造了一个“膀胱”,恢复了他的排尿功能。
  中大医院泌尿外科主任陈明教授说,老周接受的回肠原位新膀胱再造手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尿流改道方式,目前已逐渐被泌尿外科作为膀胱全切后尿流改道的首选术式。这种手术的主要优点是不需要腹壁造口,使患者摆脱了长期带集尿袋的痛苦,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行控制小便,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这种新膀胱在形态和功能方面都接近正常膀胱,不过没有正常膀胱的感觉,即装满尿液时没有想排尿的感觉,只有膨胀的感觉。患者排尿时要通过腹部的肌肉群用力,通过增加腹压来排出尿液。因此,手术后需进行训练,建立新的排尿反射。大部分患者在术后几个月内就能获得良好的控尿及排尿功能。
  尿流改道类手术难度较大、技术要求较高,可以说是泌尿外科中最为复杂的手术之一,医生的经验及技术也会直接影响手术的效果。
  
  镶嵌式手术救先心病患儿
  最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推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一站式诊疗新模式,并成功为一名11个月大(体重只有5千克),患有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体肺动脉侧支血管形成、卵圆孔未闭等多种先心病的男婴进行了镶嵌式治疗。
  镶嵌式治疗技术是一项先天性心脏病治疗新技术,即在同一空间和时间内运用心血管介入与外科手术的复合技术,充分发挥心血管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的优势,治疗复杂心血管疾病。可以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专家表示,只有打破内外专科的壁垒,在外科手术的同时运用介入方式,对患儿侧支血管进行分离和结扎,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治疗效果。手术时,该院为内外科医师同时施行镶嵌式手术特别设置了手术台,心内科医师采用导管介入疗法,对患儿侧支血管进行封堵;心外科医师则在血管封堵之时行外科手术,开放其闭锁的肺动脉,使复杂心脏病同时获得纠正。手术历时2个小时。
  据悉,一站式诊疗新模式启用后,预计平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10~30天,降低治疗费用2 500~8 000元。

推荐访问:心衰 降压 速递 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