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医学诊断从哪里来?: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原文

  正确的医学诊断,既不像影视作品演绎得那样酷,却也不如寻常百姓感受得那样枯燥无聊,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认为它是人文与科技的合璧。   酷事?无聊?   风靡一时的美剧《豪斯医生》中,天才+怪才式的医生常用一句话“这个诊断解释了一切”。经过电视剧的演绎,“诊断”这个医学常用词汇变得神奇而富有魅力。然而在现实中,诊断过程给患者们的印象却是寥寥数语的对话和无休止的抽血、拍片、心电图、B超、CT以至核磁检查……那么,“诊断”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过程,正确的医学诊断从哪里来呢?
  
  诊断三部曲
  面对一个病人,医生首先要做的就是记录病情发展的经过。这些细节都可能是诊断所需的信息,是医生进行鉴别的“材料”。然后,还要进行体格检查,很多疾病单凭患者描述是不够的。比如脑疝患者常常昏迷无法言语,但是医生通过观察瞳孔和神经反射就能了解大致病情;右下腹固定点的压痛能帮助医生诊断阑尾炎;老年人摔倒后下肢的特殊体征可以帮助医生诊断股骨颈骨折或者粗隆间骨折等等。细致的体格检查往往不容易遗漏重要的临床表现,为诊断提供线索。最后,医生将有针对性地开出检查单,验证自己的初步推断或进一步收集更多的临床资料。通过显微镜、微生物鉴定培养、大型成像仪器和设备等,确定某个能够解释所有临床表现的疾病。
  
  实验性诊断的意义
  然而诊断所需要的并不仅仅是科学、理性和逻辑。事实上,很多时候医生们并不能第一时间做出诊断,除去医生本身的水平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参与其中造成干扰。由于个体的特殊性,疾病表现往往并非如教科书般易于辨认,由于文化背景甚至性别的差异,同样的病症发生在两个不同的患者身上也会产生不尽相同的表现。一些患者出于某种特殊原因会向医生隐瞒、夸大或者曲解病史,同样会给医生诊断带来困难。比如未成年少女有家人在场的情况下,往往会向医生隐瞒同居史或编造月经史;某些对糖尿病怀有不正确认识的患者会向医生否认自己存在多食、多饮、多尿;存在抑郁、焦虑、躁狂或者其他精神异常的患者很可能向医生提供本不存在的或互相矛盾的症状,这些均是临床医生每天都可能遇到的难题。这个时候,就需要实验性治疗,这些诊断方法往往伴随着争议,需要在医生与患者进行过良好交流的基础上进行。
  
  “诊断”并不简单
  如此看来,“诊断”这个看似寻常的词,并不简单。令人信服的诊断必须包括客观真实的病史采集,细致入微的查体,全面准确的辅助检查,思路清晰符合逻辑的因果推理四个部分,可谓科技与人文的合璧。而像某些“养生大师”“民间奇医”那样不问不摸,仅凭一眼就知患者过去未来的“特异功能”,杜撰概念、脱离实际地胡乱联系,以至于自称“改变了医学发展的方向”“治愈了无法攻克的绝症”云云的“健康教母”,最多只能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罢了。

推荐访问:诊断 正确 医学 从哪里